匈奴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每天的生活是快樂的唱歌放牧打獵。草原的南面是陰山,陰山的南面是廣闊富饒的河套平原,那里是農(nóng)耕文明的沃土。陰山南北,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都在進行著。
游牧民族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當北方草原遇到天災人禍危及生存時,匈奴們就要南下尋找食物,這時南邊的農(nóng)耕民族就成了他們搶劫的目標。這時如果農(nóng)民強,就能把匈奴打回來;如果農(nóng)民弱,匈奴就會占領河套平原,把那里變成他們的冬季牧場。所以陰山是古代農(nóng)民抗拒匈奴的屏障。
司馬遷最早比較全面地記述了匈奴的早期歷史。戰(zhàn)國形成之時,燕、趙、秦“三國邊于匈奴”,“(秦)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高闕塞作為軍事要塞,秦漢時期的多次戰(zhàn)爭都以奪取此要塞為目標。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胡人。”《漢書·武帝紀》載:“漢武帝元朔二年……漢武帝遣將軍衛(wèi)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闕……”《史記·匈奴列傳》載:“漢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余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
長城邊塞其實只能起一時之用,大多時還需要兵強馬壯配合。匈奴是游牧民族,陰山的樹木可以為匈奴軍隊提供弓矢,也可以用來造車與穹廬。所以陰山是匈奴必爭之地,高闕塞這種邊防要塞不時易主也經(jīng)常發(fā)生。
對于高闕塞的地形及軍事價值,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這樣描述:“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云舉,望若闕焉,及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闕北出荒中,跨山結局,華北快訊網(wǎng),謂之高闕戍,上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史記》載,“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言外之意是趙將不是李牧時,匈奴常常入趙邊。“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黃)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梢姡藭r高闕塞早失,匈奴渡過黃河占領了河南地。始皇帝也只是因河設防,陰山仍在匈奴人的手中。
強秦短命,楚漢相爭,匈奴的冒頓射殺其父頭曼單于自立。冒頓東破東胡,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復了被蒙恬奪走的地盤。又進入了長城以南,到了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陜西榆林南)。同時出兵侵掠燕、代(郡治在今河北蔚縣東北)。
后來,匈奴兵臨晉陽城下,高祖劉邦親自將兵北擊匈奴,結果中了冒頓之計,白登被圍七日。據(jù)說還是陳平使間厚遺冒頓的閼氏才得以脫身,簡直狼狽不堪,顏面盡失。
漢匈之勢到了武帝時才有改觀。大將軍衛(wèi)青曾將六將軍十余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右賢王大驚,脫身逃走,諸精騎往往隨后去。漢得右賢王眾男女萬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驕縱的匈奴受到了一次大的教訓。再后來,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內(nèi)附漢朝,北匈奴遠遁漠北。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高闕塞是漢匈之爭的主要關塞。它位于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呼和溫都爾鎮(zhèn)西南18公里處,固察公路X717西側,陰山南麓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前、一個緊扼山口的高坡上,東側是達巴圖溝,西側是查干溝。
此地是古代黃河的最北端(黃河未改道前),與陰山離得最近,控制著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是絕佳的軍事要塞。山溝兩側,有兩座對稱高聳的暗紅色山峰(烏拉山與狼山),十分高大,形似雙闕,故稱高闕塞。
高闕塞遺址有南北二座方形古城,在城址北墻及西墻外的緩坡上,有一段東北、西南走向的石墻(趙長城),墻體雖遭毀損卻依然隱約可見,用不規(guī)則石片壘砌,中部填以砂石。此墻東北至達巴圖溝溝口,與溝對面山坡上的石墻遙遙相對,向西南延伸與石城西面的一個小山包相連,山包頂部有一個石砌的烽火臺遺址,古城和烽火臺扼查干溝兩側。
北側的方形小城是戰(zhàn)國晚期趙武靈王所筑的高闕塞,略呈方形,城墻用較大鵝卵石壘砌而成。南側較大的石城為長方形,城墻較窄,曾出土了漢代的鐵釜、鐵甲片和箭頭等。是漢代沿用此城時重新擴筑的城池。二城建筑風格明顯不同。高闕塞的東北方向是寬闊的達巴圖溝口,西南是查干溝口,古城位于兩溝的交匯之處。
高闕塞為歷代詩人騷客吟詠,如明朝詩人盧楠詩云:“高闕塞頭戰(zhàn)旗橫,居延川里少人行,黃沙欲渡李陵墓,明月長懸蘇武城。”
高闕塞遺址南1.5公里有新建的
匈奴城,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建于2015年。是以陰山、黃河故道、沙漠、生態(tài)、休閑、珍稀植物等旅游資源為載體,以“草原文化,北疆特色,休閑度假,生態(tài)建設”為建設主題的游牧文化旅游景區(qū)。
歷史上,陰山、河套、黃河河南地曾是匈(后來的突厥等族)漢之間進行生死之戰(zhàn)的地區(qū),死傷自是難以數(shù)計。登臨古城,遠望匈奴城熙熙攘攘的游客,舊時的糾葛恩怨都已過去,今日和平安祥的生活更應珍惜。
編輯:
草原旅游 http://cyly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