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落魄已成翁,縱橫青藤自有神
讀畫有感
下午的冬陽悄悄地透過明窗爬進來, 把房間映照得刺眼。 我蜷縮在竹藤搖椅里,把自己裹得緊緊的, 只讓溫和的陽光柔柔地撫慰我文弱的病軀。 身旁的小桌上,放著一壺淡茶和幾本閑書。足以了,下午的時光會很愜意了。
翻書的手停住了, 眼睛緊緊盯住了一幅畫, 許久,許久。這是怎樣的一幅畫呢? 遠觀之,畫的題詩, 留白和潑墨都恰到好處地呈現(xiàn)出蕭疏淡雅的韻致,疏密相間, 濃淡相融, 黑白相宜。 著墨處,迷迷蒙蒙, 層層疊染。在大片留白的映襯下,蕭疏的葉子飄逸靈動, 濃墨的葡萄更顯圓潤鮮活。 近觀之,濃墨瑩潤, 清墨飄嫵,竟細分不出葉和果。再細觀之,竟是葉非葉, 果非果,無形無相,但又見葡萄葉深淺有序,葡萄粒粒珠璣,葉果相疊,密不插針。畫中一枝扭曲百結(jié)的枯藤老蔓,蒼老橫斜地探出朽臂,而朽臂下的串串葡萄鮮活欲滴,那低垂的寥寥數(shù)葉正隨風搖弋。忍不住輕輕地撥動他們, 裹著的雨水就飛濺到臉上。這葡萄說不定有多甜呢。 真想摘下一枝嘗嘗。
整幅畫氣韻流動,神采靈秀。一股內(nèi)在的神氣從枝藤葉果里流泄出來,如江河長流,如鏡川走沙,如溪水潺潺。 這神氣涓涓細長,汩汩纏綿。這哪里是串串葡萄呀, 這分明是自然界的生命的流瀉, 是自然界的生命的神氣,是自然界的生命的心性呈現(xiàn)。 這串串葡萄就這樣鮮潤活潑地跳躍出來了。 而那生動的氣韻,流淌的神氣,從畫中走來,直逼眼前。看得我心驚,看得我震撼。 還有那畫龍點睛之筆的題詩,字字悲涼 , 句句凄苦,直讓我心碎,心酸。想來,這葡萄已經(jīng)歷了暴風驟雨, 一定是 酸苦的了。
這是一幅水墨酣暢的《葡萄圖》, 這是一幅潑墨大寫意的《葡萄圖》, 這是一幅明代大畫家徐渭的《葡萄圖》。這大片的留白和點染潤墨有著鮮明的黑白對襯, 強烈地撥動人心。 畫家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完成了這幅《葡萄圖》呢? 這大片的留白又述說著怎樣的情懷呢?
三尺畫幅的正中處的留白,在眼前緩緩地延展開來,越來越寬廣, 充滿空間,延伸到窗外, 與天地融合。 疏可走馬啊,疏可容下人生啊。徐渭, 號青藤居士, 其一生坎坷多難 , 出生不久父親離世,早年喪妻, 屢屢科舉失第, 多次官場失意,最終不過是一個平民文人。 多次的打擊,終使他精神崩潰,發(fā)狂發(fā)顛, 以至多次用利斧砍頭, 用釘子釘耳, 九次 自殺未成 。 一生清寒貧饑 ,孤苦無倚,晚年靠賣畫充饑。
雖然徐渭無緣科舉和官場, 但在當時卻是集書法,詩詞,文學(xué) 和繪畫于一身的出類拔萃的文人。尤其是他的草書自有一股縱橫騰躍的狂氣,整體氣勢奪魄攝人。 他把自己寫草書的修養(yǎng),功力,卓識,盛氣和意致融入了寫意畫的創(chuàng)作。 他的梅花瀟灑豪放,曾題詩曰:“ 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 不信試看千萬樹, 東風吹著便成春。” 。 實是豪氣沖天, 坦蕩在胸。 他的墨竹斥風呵雨, 逸勢綽約 。 他曾題詩曰:“嫩筱捎空碧,高枝梗太清;總看奔逸勢,猶帶早雷春。”。 真是氣盛縱橫, 風韻猶存。
而這幅《葡萄圖》,更如他自己所說的,追求的是“不求形似求生韻”, “以墨汁淋漓,煙嵐?jié)M紙,曠如無天, 密如無地為上”的墨韻。舍形而悅影 ,從于心,得與氣,以一氣馳騁揮灑,以求超凡不羈。他的畫真是潑墨儒潤,意蘊生動,神氣自胸臆間生來。徐渭用墨淋漓盡致, 極大的豐富了墨韻的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元氣淋漓障猶濕”的繪畫境界, 在晚明畫壇上獨放異彩。
突然想起畫中的題詩,細細讀來:“半生落魄已成翁, 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 閑拋閑擲野藤中。”。如此凄涼的口吻, 如此悲哀的情調(diào),訴說著他的不幸與潦倒, 講訴著他的無奈與不甘。然, 一個“獨”和一個“嘯”字, 又切切實實地表現(xiàn)著他的傲骨與神氣。 坎坷的人生, 窘迫的生活,仍然精神不倒, 還有年輕時的豪氣狂氣。誰說徐渭貧窮? 他的錚錚傲骨, 一腔豪氣,金不換, 玉不換。世間何為富貴?才氣,骨氣,神氣, 與生俱在,與命同行。金銀財富轉(zhuǎn)眼散盡,唯有精氣神與天地共存。 我看,徐渭是大富家。 一切都是空,唯有這精氣神讓徐渭在貧寒中掙扎, 堅守, 幾度大難不死, 活到古稀。唯有這精氣神, 讓徐渭在繪畫中縱橫馳疆 , 恣意狂放,率性而為,以氣呵成,賦予了畫的生命。唯有這精氣神,足以讓徐渭獨立于世,長嘯天地。
為什末世界上的奇才怪杰,大都有相似的經(jīng)歷? 人生多難,生活貧窮, 才藝不被世人認可, 精神崩潰,最終自殺。 海明葳舉槍飲彈, 梵高自虐自殺,徐渭亦如此。但是徐渭比他們更堅強,與命運抗爭到死。嘆息, 一聲三嘆。
“啪”的一聲, 一顆淚珠重重地砸在畫上。 不覺中, 我已淚流滿面了。 用舌尖舔舔腮邊的淚水, 竟是酸苦的, 和那葡萄一樣酸苦。 心也是酸苦的了。
讀過他的一首詩, “世間無一事不可求,無一事不可舍, 閑打混也是快樂;人情有萬樣當如此, 有萬樣當如彼,要稱心便難灑脫。”。 可見晚年的徐渭, 已看破塵世,悟得人生之道了。以往的張揚狂氣已看不到了。 他收斂了, 向內(nèi)收了。 他把世間滄桑,人生感悟,來自內(nèi)在的精氣神都收 緊了, 都收到這三尺畫幅里, 都收到這大片留白里。這大片的留白,涵蓋了他的一生, 無言可述, 無語須說。 他的畫平和了, 散淡了,沒有了人間煙火。唯見粒粒葡萄閃著幽幽的瀠光,那是他的生命之光。這幅絕妙的《黑葡萄圖》,應(yīng)該就是這時候的作品,是他晚年在貧窮饑餓的環(huán)境下所作的。這幅凄美的《黑葡萄圖》,是他的生命之魂, 心靈之魄,是他人生的寫照。
一代名家,一代開創(chuàng)大寫意畫新境界的貧苦畫家,就這樣淡泊地走完了一生。畫家沉寂了,生命 消失了。 但是,畫家的畫作, 畫家的精氣神韻,隨著時代的進程, 如獵獵長風, 永遠地飛揚著, 與世共存,永恒而曠遠。
記得當時的一位畫壇領(lǐng)軍人物袁洪道,偶爾看到了徐渭的畫, 立刻急著要拜訪。 可他還不知,當代的奇才文人畫家,已在五六年前,饑寒交迫地倒在稻草上溘然離世了。 以至當晚袁洪道一手舉著他的畫, 一手捧著他的詩, 長噎短嘆,聲聲司號,如狂如癡,情緒激動,神志失控。
歷史的長河流淌了60 年, 明末清初的朱耷- 八大山人看到了徐渭的畫,震驚不已。從此改變畫風,探尋寫意畫的神韻。難怪,我看八大山人的畫, 在三尺畫卷里 唯見一條小魚, 卻感到滿紙的碧波蕩漾,游魚靈動。 從中似乎撲捉到了徐老前輩畫風的氣韻神風。八大山人已是悟到寫意畫的真諦了。
歷史的長河又流轉(zhuǎn)了150年, 鄭燮- 板橋老人亦被徐渭的畫所折服,五體投地的自詡為“青藤門下一狗”,甘拜為師。 板橋老人的竹子, 清瘦挺秀,蕭疏淡雅,氣韻生動。 正如徐老前輩的冷瘦寒枯,矍清蕭竹一樣,也是蕭蕭意無窮, 疏疏神自揚。 板橋老人真正領(lǐng)悟了大寫意畫的精辟之道。
時間飛越了400年,一個相識相知的粉絲-我, 也加入了對徐老前輩膜拜追崇的行列。我喜愛涂鴉, 卻不懂繪畫。 如此這般的說畫,并不是在作畫論, 而是觀至情濃,感至心動,心性使然, 欲罷不能。 穿越歷史隧道, 跨過漫漫亙古, 我和徐老前輩心神交流,品茗談畫,領(lǐng)悟畫境,探討神韻,感悟人生,學(xué)習做人。他的畫風的精髓, 開啟了我的干枯的靈感, 澆灌了我的枯萎的心神。他的畫,是永遠讀不完的。
真想撫琴, 為徐老前輩彈一首《憶故人》, 以抒發(fā)我這滿腔情懷。這柔腸百轉(zhuǎn)繾綣纏綿的旋律已在心臆間徘徊許久了。那末,就請讓我為您老的《葡萄圖》, 為您老的坎坷人生,為您老的畫神氣韻,敬上我的知心之音吧。 一切盡在琴音里了。 這琴音綿長,清疏而邈遠。
徐老前輩, 您是否聽到了那哀嘆,凄婉的琴音?徐老前輩, 您現(xiàn)在不會再清孤, 冷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