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寧? 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轉(zhuǎn)發(fā)或分享至朋友圈,如要轉(zhuǎn)至微信公眾號請簡信我,謝謝。
從2016年3月決定每周讀一本書,4月開辦讀書會以來,我也沒想到自己在閱讀和學習能力上會有這么大的進步和長進。
3月到10月共閱讀39本書,寫20篇書評,是時候和大家分享我的閱讀歷程啦!
1 讀書沒動力嗎??
很多人對讀書二字充滿好感,動輒談及修身養(yǎng)性,開拓眼界和自我提高,有時,這樣的人不過人云亦云,實實在在讀的書未必就多。
還有一種人,習慣在舒適優(yōu)雅的環(huán)境里,捧一杯清茶,或是抿一口咖啡,翻兩頁書籍,一室歲月靜好。
前者對閱讀充滿好感,卻沒有動力,后者我們常常稱其文藝,或小資,很多時候他們享受的不是閱讀,而是一種關(guān)乎美好的feeling。
不禁要問為什么我們都沒動力讀書了?
“因為真正讀書的人往往都不是為讀書而讀書的,他們有志向!”
今年4月,當我熱情洋溢地邀請一位文物鑒賞的老師來我們的讀書活動時,老師一陣見血的言論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
古人云,“讀書,立志為先。”
所以下次,想要立下一個閱讀計劃時,不如先想清楚志向,再行動,事半功倍。
開始閱讀時,工具性的指導(dǎo)書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20-28歲開始學習理財,可以閱讀《小狗錢錢》《窮爸爸,富爸爸》《窮查理手冊》等一系列書籍,學習溝通可以看《非暴力溝通》《沃頓商學院談判課》《卡耐基 演講與口才》等書。
閱讀有時的確是一件艱苦的事情,真正讓書在生活中得到應(yīng)用和產(chǎn)生實際的影響才有可能保證長久的閱讀積極性和愉悅感。
我們學校有個一眼就能認出的老師,倒不是因為他有多帥,只因為他走路時永遠在低頭看書。
初高中時,在地鐵上翻《讀者》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短小的笑話,雋永的散文,詼諧的言論,和不知道哪國翻譯來的離奇卻又有趣的短篇小說。
這樣說,倒不是想吹捧大家節(jié)約時間去閱讀之類的。只是很多時候,當我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要度過80個春秋,那我便有29200個日子,700800個鐘頭。
這么長的日子里,我不認為那些曇花一現(xiàn)的新聞事件,瑣碎繁雜的娛樂緋聞能夠長久充盈我的內(nèi)心,它們或許刺激,但不能讓我覺得快樂。
所以,我選擇讀書。
更多的時候,我選擇片段式的讀書。
像是閱讀《大敗局》,每天坐地鐵的30分鐘里,剛好閱讀一個商業(yè)案例。
又像是期末備考的日子里,背最枯燥的講義提綱,最好的休息便是去翻個幾十頁的《蘇菲的世界》。
“車上,馬上,廁上'如果你還沒有時間讀書,或許是你真的太忙,又或許,你只是還沒這么想讀書吧?
上半年,被老師念叨最多的一句話便是:
讀書,要讀經(jīng)典!
的確,當一次讀書會只有最通俗的小說,和一本簡單的繪本分享時,看得出來,我們的閱讀是多么的淺薄。
而后,參加的一個新媒體講座更是觸動著我的神經(jīng),通篇成功學捷徑的路子,末了吹鼓自己的新書簽售!
哦,對了,也是勵志類的書!
有些時候并不是這些書不好,只是現(xiàn)在的很多寫手用通篇趕的例子A例子B例子C去論證一種觀點,一種態(tài)度,甚至一種成功的模式時,我開始懷疑這些例子的概率性。因為很多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不能以偏概全!
經(jīng)過這兩件事情,我決定如非特殊情況,只閱讀豆瓣評分8.5以上的書籍,并且盡量均衡文史哲和實用性書籍的閱讀比例。
下面附上在校文史哲好書推薦會的三位老師開出的通識書單,我想,同樣的時間,閱讀更經(jīng)典和優(yōu)秀的書籍能夠給心靈更大的觸動和思索。
曾有位老師給我們了這樣一個建議:每日記錄所讀書目,每月或季度總結(jié)數(shù)目文史哲比例并作出調(diào)整。
當時覺得這條建議對梳理知識,了解自我和規(guī)劃未來都很有幫助,便堅持做了起來。
其中,標注紅旗的表示寫過書評。
通過這樣的閱讀記錄,我發(fā)現(xiàn)我的興趣點集中在商業(yè)和教育兩個領(lǐng)域,也對這兩個領(lǐng)域有了更系統(tǒng)的閱讀規(guī)劃和專注。
大學到今天最讓我自豪的就是我的筆記本。
前兩天,沾沾自喜地對朋友得瑟,覺得我的筆記做的越來越棒了!的確,我的筆記不管是內(nèi)容還是記錄方式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羅輯思維這半年來收聽率和分享數(shù)最多的一期節(jié)目便是《怎樣成為一個高手?》,里面有講到為什么我們要學會記筆記,如何去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框架。
在記筆記這方面我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東西,像是思維導(dǎo)圖,筆記視覺化等等,目前,就簡單的分享三點:
1 )康奈爾筆記法
2) 思維導(dǎo)圖
這個只讀過書,實踐比較少
3)貼標簽
方便查找書目筆記,一般我上方的標簽是寫文章的思路和大綱,右側(cè)的是圖書名稱。
有人說讀書只是為了涵養(yǎng),這點我無法茍同。我覺得讀書最好的復(fù)習方法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寫書評輸出和運用于生活的就是兩個很好的辦法。
在輸出過程中會去思考,這里為什么會有所觸動?我的感受和想法到底是什么?我到底要表達什么?從而更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對一本書的認識。
而運用其實亦非難事,去誠品書店時,偶然翻到《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只讀了做筆記的這部分,當中提到康奈爾筆記法,和清單每日必翻頁,覺得很好,便去實踐;閱讀《小狗錢錢》時,覺得夢想相冊這個主意很棒,就去打印照片,每日翻看......
很多時候,運用并不需要很多,讀一本書,只要做其中的一點點,它就會在生命的某一時刻釋放無窮的能量。
最后上一篇《堅持,是一 種可以養(yǎng)成的習慣》的部分筆記,也歡迎交流。在讀完這本書的兩個月里,我從8月中旬至今堅持住了寫日記,記賬,10月開始每日背單詞,11月準備每天早起,6:30—7:30學一小時英語。我期待,堅持真的可以變成我的一種品質(zhì)。
哇,一不小心,寫了那么多,半年,從第一本到每一本,我終于養(yǎng)成了閱讀這個小習慣。
我好開心!
你也可以!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