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的CEO張一鳴在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說過最欣賞自己的特點是:“延遲滿足感!”
他說:“我是比較保守,比如很多公司花錢都是為了再融,而我總是預留足夠的錢。保守的本質是因為我很相信延遲滿足感,如果一件事你覺得很好,你不妨再延遲一下,這會讓你提高標準,同時留下緩沖。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感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而克服弱點,是為了更多的自由?!?/p>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和自控力呢?
先給大家看一幅畫,大家看看這幅畫中到底傳遞出了什么樣一種信息?思考一下到底畫面?zhèn)鬟_的是什么樣一種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你也可以猜猜這幅畫是誰的作品。
畫中,你可以看到保羅能夠非常自如地騎到這個毛驢上,抓住毛驢的韁繩。雖然你會看到孩子的表情里還是有點膽怯的狀態(tài),但是依然能夠很好地穩(wěn)穩(wěn)地抓住韁繩。這種對自己有足夠的肯定的狀態(tài),就是所謂的自主性。
自主與羞怯,是2-3歲孩子重要的一個生命主題,每一個生命主題都會對下一個生命主題有基礎和輔助的作用,如果早期的生命主題沒有順利度過,孩子在發(fā)展下一個主題的時候就會遇到些障礙。
孩子兩到三歲這個階段,我們也把它稱為學步期。
學步期的兒童有比較好的運動能力,而且能夠有足夠的語言發(fā)展能力,特別是隨著父母陪伴,他的語言能力發(fā)展得會更快;
記住,這種言語能力的發(fā)展,不是看你給他/她讀書時使用了多少層次不一的詞匯,而是看你與他/她交流時使用了什么樣的詞匯,孩子能使用多少高級詞匯。
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做各種幻想類的游戲,父母常常覺得幻想類游戲很搞笑,其實這是個很重要的階段:兩到三歲,是一個孩子自我控制發(fā)展的時期,特別是對他自己的沖動的管理、目標的實現,是學會延遲滿足的重要時期。
當然,零到兩歲的時候,如果媽媽能對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好的回應,接納和理解他的情緒,孩子將更能夠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來適應自己的沖動,適應自己的成長狀態(tài)。
自控力,是一個人達到成熟的標志——能夠控制自己的沖動,能夠完成一個行為的目標,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表情,能抵抗各種誘惑。
二到三歲的時候,自我控制是孩子學會對外在期待的一個內化,并且開始遵守外部的情景來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開始某個行為或者延遲某個行為)。
雖然沒有人指導,他們依然能夠按照社會期待的方式來做出行為,這種能力就叫做孩子的自主性能力。
二到三歲的孩子在自主期中最突出的表現是他們會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會對父母說“不”??偠灾?,二到三歲是孩子一個早期的“叛逆期”。
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下面是非常重要的三招。
第一,幫助孩子學會調節(jié)情緒的強度,具體方式是轉移注意力。
然而常見錯誤時,在轉移注意力之前,沒有先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所以在幫助孩子調節(jié)情緒強度的時候常會出現錯誤的方式。
比如說,在孩子要打針的時候,很多大人都會說:“哎呀,不痛的不痛的,寶寶最勇敢了……”那么這種策略的有時候是能達到一定的調節(jié)情緒的強度的目的,但是總的來講,它稍微違反了我們情緒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則,即雖然你能夠通過轉移注意力或打消他的疑慮這種方式來減低他的情緒強度,但最正確的方式是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依然還是要回應——理解孩子的情緒;當然,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策略來幫助孩子學會去面對情緒,但不是告訴他不痛,而是讓他學會“唉,這確實有點痛??!我好像被蜜蜂蟄了一下,你看啊,這個針咬了你一下會是什么感覺呀?當然是痛的。”
你理解和接納了他的情緒以后再去說些好玩的事情,轉移他對痛苦的注意力是確實更加有效的調節(jié)孩子情緒強度的方式。但請記住前提:接納和理解。
安慰一個在打針的寶寶是能夠折射出爸爸媽媽的延遲滿足訓練能力。你回憶一下孩子兩到三歲的時候打針,你是怎么樣對待孩子的呢?
第二點,就是教會孩子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調節(jié)沖動。比如當孩子的情緒非常沖動的時候,可以建議孩子想過去好玩的事情,唱一些愉快的歌。記住,這不是為了轉移注意力,而是幫助他適應自己的沖動,然后學會怎么樣調節(jié)這種沖動。
第三點,示范沖動控制和延遲滿足,建立愿景。
這種愿景的建立最常見的錯誤是畫大餅,不實現。這會摧毀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所以,最大的錯誤是:騙孩子,或者誘騙孩子。
正確方式是為孩子建立各種可視化的愿景卡,包括笑臉卡,如果孩子做到了某種延遲滿足的行為,比如控制了自己想看多一部動畫片的沖動,賞一個笑臉,而集5個笑臉可以獲得某項特權或者小禮物,這就是建立愿景。
示范自己如何擁有自控或獲得人生中很重要的物品,也是對孩子建立愿景的良好示范。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是通過傾聽和模仿成人對自己比較強烈的情感的談論,來學習情感能力的;同時,孩子也會觀察父母之間如何表達情感,如何去面對彼此的情緒來學習情緒能力。
親,這三招會了嗎?
建立在接納和理解之上的注意力轉移。
調節(jié)沖動的情緒管理方法。
建立可實現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