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龍,字于鱗,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被尊稱為“宗工巨匠”,對后世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曾經(jīng)在自己的作品《古今詩刪》中認為,王昌齡的《出塞》一詩,是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也認為:“李于鱗言唐人絕句當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壓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span>
明朝狀元楊慎更是在《升庵詩話》中大贊王昌齡的《出塞》一詩:“此詩可入神品……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shè)關(guān),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shè)關(guān)而戍守之,征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span>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拜讀一下“七絕圣手”王昌齡的這首大作吧!
《出塞》
王昌齡〔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互文見義,因此,應該理解為秦漢兩朝的明月和關(guān)塞。詩人二十七歲左右的時候,曾經(jīng)赴河隴,出玉門,這首詩大概率就是寫于這個時候。故而,首句也可以理解為是寫景,詩人出使西域,看到秦漢時期遺留下來的關(guān)塞,不由得產(chǎn)生了吊古傷今之情。
首句吊古,次句傷今。“萬里長征人未還”,說明戰(zhàn)爭已經(jīng)延續(xù)了很久,并且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痛苦。很多戍邊的將士,都是有家不能回,很多母親和妻子,都要忍受與兒子、丈夫分離的煎熬。次句,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不滿,以及對守邊士卒和普通百姓的同情。
后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是詩人的美好愿望,他覺得,假如有李廣那樣的龍城飛將在的話,就能不讓胡人的兵馬度過陰山,踏入中原。詩人希望,能夠有英勇的將領(lǐng),率領(lǐng)軍隊奮勇殺敵,保衛(wèi)家園,早日實現(xiàn)邊疆的安定與和平。
其實,也暗含著詩人自己想要建功立業(yè)的志向。正所謂詩言志,王昌齡的這首詩就是如此吧。
去了西域不久后,王昌齡就回去了,三十歲左右考中了進士。此后,在朝為官,經(jīng)常被貶,一直宦海浮沉。最終,路經(jīng)亳州時,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了。一位愛國詩人居然以這種方式離世,也是令人可悲可嘆了。
其實,王昌齡的《出塞》詩一共有兩首,只不過“秦時明月”名氣比較大,另外一首寫得也非常不錯,可以放在一起讀一下。
王昌齡《出塞·其二》是這樣的:“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描繪了戰(zhàn)士英勇殺敵的場面,我最喜歡尾句“匣里金刀血未干”七個字,讀來頗有《三國演義》中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的感覺,迅捷而利落。
其實,關(guān)于唐詩七絕壓卷之作,還是有一點點爭議的,不同的詩論家有不同的看法。盡管如此,其實也就是圍繞著特定幾首詩的爭議,基本都是邊塞詩,畢竟,既然是壓卷之作,那就必須足夠有分量才能壓得住,太浮艷、太清新的都不夠格。
其他入圍“壓卷之作”的唐詩是哪幾首呢?大家可以大膽猜猜看,都是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哦,很好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