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荑
隨著北京城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城市環(huán)境也在不斷改變,老北京的街巷道路拓寬,大廈代替了原來低矮的房子,老平房越來越少,著名的菜市口大街也跟隨著時代的腳步變化著。
菜市口大街是1998年開始道路擴建改造的。隨著大街的擴建,菜市口以南的儒福里過街樓也在1998年8月被拆除。儒福里過街樓始建于清道光年間,也叫觀音院過街樓,因為這座過街樓下面就是一所寺院,即觀音院。觀音院分東西兩院,過街樓橫跨于上,將觀音東院與觀音西院連接起來。過街樓下形成一個磚拱門洞,向南穿過門洞就是儒福里。值得一提的是,張國榮出演的《霸王別姬》中,就有觀音院過街樓的場景。
儒福里過街樓屬于徽派建筑風格,上層為懸山頂式建筑,高約3.5米,面闊三間,四檁進深約5米,灰筒瓦屋面,有過壟脊,柱間是方格窗。下層磚拱門洞,下肩為條石。門洞上方正中置有石額,北面鐫刻“金繩”,南面鐫刻“覺岸”,均為清道光十年所刻。
儒福里過街樓曾是北京唯一留存下來的過街樓。記得在1996年時,菜市口南大街正在改造,當時《北京晚報》還曾刊登過《這古老的過街樓能保留下來嗎?》的圖片新聞??上У氖?,儒福里過街樓仍在1998年被拆除,和過街樓一起湮沒在大道通衢中的還有多條小胡同。
1999年8月,菜市口路口以南至南二環(huán)路正式通車,原丁字路口成為十字路口。路口以南是菜市口大街,以北是宣武門外大街,以西是廣安門內(nèi)大街,以東為騾馬市大街。曾經(jīng)居住在菜市口大街的人們對以往的菜市口有著深刻的記憶和濃厚的感情,常常思念著、回憶著陪伴他們一起長大的故里——菜市口。舊的菜市口已經(jīng)消失,但它在我的記憶中是不可磨滅的。
明代起成為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
在老北京的地名中,有很多是以“市口”命名的,如:蒜市口、珠市口、燈市口、鬧市口、菜市口等。在眾多的“市口”中,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當屬北京南城的菜市口。
菜市口大街原是城南最寬的一條街道,它承載著眾多的文化與歷史印跡。古時的北京城處于三面環(huán)山的開敞小平原,平均海拔高度約44.2米,也曾稱“幽州”。遼代在此建立陪都,因而稱南京,又稱燕京。遼金兩代的北京城中心都在廣安門一帶,當時共8個城門:東面為安東門、迎春門,南面為開陽門、丹鳳門,西面為顯西門、清普門,北面為通天門、拱辰門。菜市口就是安東門東側(cè)的街巷,舊時稱檀州街。到了元代逐漸成為菜園,明代時,此地已經(jīng)成為“菜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菜攤、菜店眾多,四九城的人都來此買菜,特稱為“菜市街”,當時的菜商被稱為“菜牙”。清乾隆年間,這里被稱之菜市口。光緒年末,在廣安門內(nèi)的菜市口一帶開辦了官辦的廣安市場,也稱廣安菜市。之后,南北菜行的商會成立,所有菜牙遷此集中管理。廣安菜市面積很大,東起芝麻店,北到廣安東里,西止獅子店,南接廣內(nèi)大街,形成了當時北京著名的蔬菜批發(fā)與銷售交易場所。
解放后,政府取締牙行的專賣制度,1954年廣安市場更名為廣安門菜站,但仍負責北京市的蔬菜批發(fā)業(yè)務(wù)。1956年,這個市場又改為菜市口菜市場,經(jīng)營不變,成為北京南城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菜市場。1993年,廣安門內(nèi)大街道路改造,菜市口菜市場被徹底拆除。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氣可是不小,不過,提起菜市口,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清朝時期的刑場。其實,菜市口作為刑場只是從清代才開始的。元代的刑場曾設(shè)在柴市,即現(xiàn)在的交道口,文天祥就是在柴市就義的。到了明代,刑場改在了北京的西市,即現(xiàn)在的西四偏西的一代,明代的兩位著名的軍事家于謙和袁崇煥就是在西市被害。到了清代,清政府將刑場從明朝時的西四牌樓(西市)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當年菜市口刑場位置就在今天的鐵門胡同南口稍偏向西南的馬路上,也就是原宣武區(qū)菜市口百貨商場舊址附近。清咸豐末年(1861年)“八大顧命大臣”之一的肅順在此地被執(zhí)行死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的“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殺害,康有為撰寫挽聯(lián)紀念譚嗣同:“復(fù)生,不復(fù)生矣;有為,豈有為哉?!睘榇耍安耸锌凇敝饾u成為“刑場”的代名詞。1911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刑場也改到了天橋。從此,菜市口又成為名副其實的“菜市”。
菜市口有條丞相胡同
菜市口有兩條著名的胡同,一條是北起騾馬市大街、南至南橫西街的菜市口胡同,另一條是北起廣安門內(nèi)大街、南至南半截胡同的北半截胡同。
菜市口胡同在明代曾經(jīng)是制繩子工匠們的居住地,因此曾稱之繩匠胡同,并沿用至清代,清《乾隆圖》稱神仙胡同。清晚期逐漸訛稱為丞相胡同。明清時期也確曾住過幾位丞相,如明朝的許維禎、清朝大學(xué)士李鴻藻以及清末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孫毓汶等。民國以后,正式定名為丞相胡同,1949年后仍沿用此稱。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改稱菜市口胡同。
明清兩代,菜市口曾住過多位名人。巷內(nèi)16號為左宗棠故居。另據(jù)《曾文正年譜》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曾國藩移寓繩匠胡同北路東。此外,著名文人徐乾學(xué)、畢沅、洪亮吉、蔡元培、李大釗等也曾在此巷居住。李大釗曾開設(shè)“馬克思研究”專欄的《晨報》編輯部就設(shè)在這里。北京最大的會館之一的安徽休寧會館也在這條胡同內(nèi),也有介紹說秋瑾在此住過。這里有北京最早的女學(xué)堂,秋瑾任教習。秋瑾主編的全國性第一份報紙——《中國女報》在女學(xué)講習所代售,該所后為菜市口胡同小學(xué)(曾稱為丞相胡同小學(xué))。
說起記憶中的菜市口胡同,那就不得不提起那所原稱為丞相胡同小學(xué)的“北京百年小學(xué)?!绷恕_@座建于清代的小學(xué)歷史悠久,曾是1906年由江紹銓所創(chuàng)辦的私立女學(xué)校,1909年改為官立女子學(xué)堂。后曾多次更名,直到1973年才定名為菜市口小學(xué)。
北半截胡同是因胡同長度僅為全部街巷的一半而得名,這里在明代稱為半截胡同,清代才分為南北兩個半截。民國時并入庫堆胡同,也被稱為褲腿胡同,后統(tǒng)稱北半截胡同。當時人們俗稱半截胡同為“絆腳胡同”,源于菜市口曾與殺人刑場有關(guān)而稱之。所謂絆腳胡同,是人們對死刑犯的忌諱,其實是一種迷信說法。
北半截胡同歷史上是會館聚集地。北半截胡同13號是江蘇會館,相傳曾是嚴世藩的“別墅”。胡同的41號為瀏陽會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曾在此居住過,巧合的是譚嗣同的住所和處死地近在咫尺。譚嗣同故居現(xiàn)在還有保留,但里面非常破爛。胡同的20號為四川潼川會館,在民國時是四川青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5年陳毅住此并創(chuàng)作過文學(xué)作品。往南有著名的廣和居飯莊,原名隆盛軒,道光二十一年(1831)改稱廣和居。清末官吏、文人墨客、藝術(shù)家多在此議事、就餐,1917年停業(yè)。
北半截胡同有座以這個胡同命名的學(xué)校,校舍為前清時期的江蘇會館,早先這所學(xué)校稱作私立江蘇小學(xué),1956年改稱北半截胡同小學(xué),1973年升級為北京203中學(xué),1980年203中學(xué)被撤銷。之后在院南側(cè)建起一座四層辦公樓,成為宣武區(qū)民政局等單位的辦公地,后來宣武區(qū)政協(xié)、宣武區(qū)各民主黨派及僑聯(lián)搬入。在2002年初的危房改造中,北半截胡同已被拆除。
這兩條胡同已經(jīng)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菜市口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