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瀑布是我們此次山西行計劃內的最后一站了,從壺口瀑布回天津有將近900公里的距離,考慮到老人的身體原因以及我們此行放松、隨意的宗旨,我們踏上了返津的路程并于天色將暗之際再一次臨時決定今晚在晉中打尖住店,明天睡到自然醒。
晚上隨意上網(wǎng)看了看,晉中(就是原來的榆次)市里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景點,只有一個榆次老城而且離我們住的酒店步行不過十幾分鐘的距離。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來到它的面前,沒想到它卻給了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
榆次老城的入口-東大街
城隍廟前,有兩尊貔貅(pi xiu)威武地橫在門前的廣場上。這種據(jù)說只有嘴沒有肛門的獸喻意“只進不出”,是發(fā)財?shù)娜皤F。在陽光下鑄鐵的貔貅昂首挺胸,威風凜凜,像一對忠誠的衛(wèi)士,日夜鎮(zhèn)守在古城。
榆次老城的城隍廟是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廟內主殿建筑結構精巧細致。
思鳳樓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筑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廣四丈、上廣兩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修復后的榆次老城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古建筑和園林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東西花園、遺址花園、褚趺書院、桑蕓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
西花園因位于城隍廟西側而得名。小巧玲瓏,布局得體,東有廳堂、西有游廊、北有假山瀑布、其中還有造型奇特的多景樓和石舟坊,亭榭結合,渾然一體。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筑,在北方園林中別具一格。
榆次縣衙,是保存較完整的縣級衙署,有“三晉第一署”之稱,位于東大街北側,占地2萬平方米,始建于宋朝,5堂26個院落,整體布局、規(guī)模形制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寢”的傳統(tǒng)禮教思想。內有思鳳樓、寅賓館、牢神廟、縣丞院,衙神廟,馬王殿等藝術品刻工精細、刀法嫻熟、生動古樸、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縣衙得以奇跡般地保存,成為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珍貴的歷史活標本,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同時,它又是一座寶貴的文史資料庫,其中大量的楹聯(lián),流連盛廣,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
縣衙對面的廣場西側回廊的地上看到這個圖符,沒有找到任何介紹或者說明,還請那位高人指點迷津!
位于整個老城最中心的市樓。
文廟是榆次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了。
穿過文廟往西就是鳳鳴書院了
鳳鳴書院是清代榆次縣學,是榆次的最高學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稱鳳鳴書院,院名來源于西晉荀藐,任榆次知縣,卓有政績,有鳳集榆次之說,書院占地2700平方米,書院呈園林式布局,湖光山色,中間的湖名為硯水湖,占地4800平方米,古建主體為兩賢祠和講堂、還有六角亭、四角亭、綠花軒、祭壇等。
離開榆次老城,此次爸媽自駕之旅可謂名副其實的【晉善晉美】了!
“人說山西好風光”的確名不虛傳,而且作為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三晉大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除了我們此行到過的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壺口瀑布、榆次老城之外,還有像五臺山、云岡石窟、綿山、懸空寺、晉祠等等著名的風景名勝。而且山西以各色面食為主的美食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此外山西對65以上的老年游客基本上是全免門票的,60歲以上的也都可以享受半價門票,放眼全國各大景區(qū)這一點的確是比較厚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