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法則
——刺猬理論
一些非常重要的社會規(guī)律和生活法則,隱藏在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中。
掌握它們,會幫你發(fā)現(xiàn)事物真相,更深刻地認識社會和人性;合理運用它們,許多復雜和疑難問題會迎刃而解。
刺猬的生存哲學
兩只小刺猬不期而遇,雙方一見鐘情,不顧一切地擁抱在一起,結(jié)果兩只小刺猬都被雙方尖利的刺刺傷。它們只好保持著一段距離,可是它們又覺得只有擁抱才能表達自己的愛意,于是又湊到一起,結(jié)果又被對方刺傷。
為了愛情,其中一只小刺猬勇敢地拔下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尖刺,變成了一只沒有刺的刺猬。它們再次擁抱時,這只沒有刺的刺猬被心愛的小刺猬扎得遍體鱗傷。它心愛的小刺猬不忍心看到它這樣,就離開了它。這只沒有刺的小刺猬只好又把刺重新安回去,變回了刺猬的模樣。
還有一個關于刺猬的故事。兩只小刺猬共住在一個山洞里。這天天氣異常寒冷,兩只刺猬被凍得哆哆嗦嗦。它們?yōu)榱巳∨瘬頂D在一起的時候,卻感覺到了一陣刺痛,原來它們都被對方的刺扎傷了。于是,它們又分開了,可分開后沒多久又都冷得打起寒戰(zhàn)來。經(jīng)過幾次磨合,它們終于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即能取暖,又不至于被扎傷。
這些都是刺猬的生存哲學。后來,聰明的人類發(fā)現(xiàn),刺猬的經(jīng)驗用在人際關系上很合適,就把刺猬的生存哲學歸結(jié)為刺猬理論。
刺猬理論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應該像刺猬一樣保持適當?shù)木嚯x。因為每個人的觀念、文化、知識、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影響到自身的處世態(tài)度和交際方式。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于親密,這時的個性差異就會明顯起來、突出起來,就免不了會發(fā)生碰撞、摩擦。因此保持適當?shù)木嚯x,會減少不必要的摩擦,使彼此少受傷害。
一位書法大師受寺廟住持受邀為寺廟題字。他寫字的時候,他的一名弟子在旁邊為他磨墨。等他寫完了,他的弟子坦率地說:“這幅寫得不好!”大師就又寫了一幅,這個弟子見了又說:“不好,還不如剛才那一幅呢!”
大師又寫了一幅,可還是沒得到徒弟的贊許。大師就耐著性子繼續(xù)寫,一連寫了80多幅,都不能令那位弟子滿意。后來,這位弟子出去小解,大師想:“這下我可自由了,不用在他的監(jiān)督之下寫字了。”
等弟子回來,大師又寫一幅,弟子一看,連連稱贊:“真是神來之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親密是常見的,無間是不可能的。總而言之,一句話——距離產(chǎn)生美。但是也別忘了趙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臺詞:距離有了,美沒了。
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
“距離產(chǎn)生美”實際是說保持恰當?shù)木嚯x容易讓人產(chǎn)生審美經(jīng)驗?!皩徝澜?jīng)驗”是心里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它的內(nèi)涵是指人在審美活動中的特殊感受和狀態(tài)。具體地說,如果距離太遠,審美活動中的雙方就會脫離聯(lián)系,審美主體就不會感受到審美客體蘊含的美感,審美客體就不容易發(fā)揮自己的感染力;如果距離太遠,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又會給對方造成壓迫感和威脅感,更不利于主客體的交流。
為什么會這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學上的幾個有關距離的概念——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親密距離一般間隔在15~45厘米之間。處于這一距離中的兩人,很容易就能接觸到對方的身體,所以,這一距離只適用于情人、夫妻、父母與子女或絕對要好的朋友之間??上攵?,這種距離是絕對私人化的,是絕對禁止外人進入的。
個人距離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間。處于這一距離中的兩人,不容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只有握手時才可以接觸到對方。這一距離通常是用于熟人的朋友。如果想向?qū)Ψ轿磥肀硎疽环N親近感時,也可以采用這種距離。
社會距離比較靈活,可進可遠,可在1米左右,亦可在3米以上。這種距離通常適用于關系一般的人際交往,處于這一距離中的兩人,通常隔幾步遠打招呼或寒暄幾句便又分開。
公共距離一般都在3米以外。人們在公共場合經(jīng)常采取這種距離,如公園散步、路上行走等。這種距離帶被演講者和教師采用。
其實,各種距離中的遠遠指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說,公共距離,如果在公共汽車和電梯上就沒辦法再保持3米遠的距離了。但是,人與人之間保持什么樣的距離,對心理距離會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這一點卻是絕對的。也就是說,距離有一種“自我矛盾”——遠與近的矛盾,解決好這一矛盾,心理距離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審美功能。
比如,有一個人你一向?qū)λ麤]有什么親密感,一旦他侵入到你的身體距離的領域里,你就會暗吃一驚,或微微震撼一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對方已經(jīng)給你施予了某種壓力或威脅。這種局面正如同打破了別人家的墻壁,自顧自地登堂入室了。即使對方在表面笑臉相迎,但在你的內(nèi)心里,卻會自然涌起一陣意欲恢復身體領域的動機。
再比如,美國警察詢問犯人的時候,只要一問完話,刑警會馬上靠近犯人,而后用兩膝挾住嫌疑犯的單膝蓋,在這種情況下,無異于侵入對方的身體領域里,而施予某種不安之感,意在強迫對方坦白,這就是警察的心理戰(zhàn)術。
那么,什么才是最佳距離呢?最佳距離是那種最近而又沒有喪失距離感的距離,最佳距離的產(chǎn)生于依賴于客體提供的條件和主體認識的條件的交叉,這種交叉導致了審美經(jīng)驗的多樣性、個體性。
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是一定要保持最佳距離?當然不是,從前面警察審犯人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的關系,在恰當?shù)臅r候侵入對方的身體領域,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這樣做容易就能看透對方的真意。因為,對方的身體領域遭受到了侵犯一,雖然會自然地產(chǎn)生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但同時內(nèi)心里也似乎有一種被對方吸引住的癢癢之感。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推銷員的訪客之道,以及女性的媚態(tài)。
距離產(chǎn)生美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很好地闡釋了距離產(chǎn)生美這個道理。文中,作者細致地刻畫了父親買橘子的行動,這時的“我”,雖然為父親的一舉一動所感動,然而,因為和父親保持的“距離”太近,在“我”和父親之間,喪失了原來應當保持的某種適度的“距離”,所以,父親與腳夫講價錢,我“總覺得分說話不在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囑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驚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即便父親艱難地為我買來橘子,“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禁不住地流下眼淚”,這也只是“我”的些許感激和離情別緒的悲傷。
如果說“車站送行”一幕中的“我”感受不到父愛的博大,是因為在審美距離上與父親保持得太近的話,那么,“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則是我們由過于相近的距離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于遙遠。這樣的距離又使“我”忘記了博大父愛的品味。
心理學家說,美感在適度的距離上產(chǎn)生, 情感在適度的距離上升華。“我”對父愛的真正理解,是“最近兩年的不見”;是父親“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是“我”北來后收到了父親悲觀的信,“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時候,父親的真情表露把“我”與父親拉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中,“我”才被父親的摯愛深深感動,“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這是對“距離產(chǎn)生美”的多么貼切的闡釋??!父子之間這樣,夫妻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魯迅先生就曾在《傷逝》中向人們提出“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他就是在警示婚姻中的要注意調(diào)適心理距離。
小張和小李,從認識到結(jié)婚再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5個年頭了。這5年中,他們從相知相惜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感情歷程也驗證了那個真理——距離產(chǎn)生美。小吵——和好——大鬧——分居,他們的感情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個這樣的輪回,按理說早就應該分道揚鑣了,可每每就在兩個人真的不在一起的時候,雙方又都互相牽掛起來,紛紛念起對方平日的諸多好處,于是在親朋好友的推波助瀾之下夫妻言歸于好。像這樣反復幾次之后,夫妻倆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去找心理醫(yī)生做夫妻治療,結(jié)果心理醫(yī)生說:夫妻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因為成了夫妻就不分你我了。
其實,朋友之間也是一樣,也要保持必要的距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當兩個人因為彼此投緣而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時候,雙方就成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態(tài)度就從尊重、容忍發(fā)展成要求,再加上彼此之間的差異引起的摩擦,慢慢地,當要求不被滿足,當摩擦不斷升級,挑剔和批評就會出現(xiàn),到最后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就更別說好朋友了。
可見,就是好朋友也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太接近而產(chǎn)生摩擦,最后造成彼此的傷寒。
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距離產(chǎn)生美,但如果過分保持距離,也會使雙方變得疏遠,甚至互相遺忘,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親密有間,疏而不遠就顯得很重要了。這也是刺猬理論強調(diào)的“心里距離效應”。
“心里距離效應”同樣也適用于領導和員工以及合作者之間。在企業(yè)管理中,領導都也經(jīng)常要面臨如何與員工保持關系的問題。因此有人說,領導者要想搞好工作,就必須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但那是“親密有間”的關系,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shù)暮献麝P系。這樣不但可以得到下屬的尊重、信任,也能減少不必要的人際麻煩,還能保證工作的正常進行。“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應該遵循的法則。
這一點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做得就很好?!氨3忠欢ǖ木嚯x”,長久以來一直被戴高樂奉為座右銘,就是這句話使得戴高樂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之間的關系保持得既和諧又恰當。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也很注意刺猬理論的實施,尤其在對待中高層管理者方面更是做到了有禮有節(jié)。公和私,在斯通那分得很清,在工作上他可以毫不吝嗇地對管理者們給予關愛。但在業(yè)余時間,他從不接受員工的邀請,也絕不邀請員工到家做客。
企業(yè)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如同鐵路的兩根鐵軌,兩根鐵軌共同載著火車,管理者與員工共同載著公司,二者之間的距離既不能離得太遠,也不能靠得太遠,否則結(jié)果都不會太好,或許脫軌,或許翻車。對于管理者,適當?shù)木嚯x有利于績效管理,也可以避免上司與下屬產(chǎn)生不必要的摩擦。
與員工保持適度的距離,這是管理的最佳狀態(tài),因為這種狀態(tài)既不會讓管理者高高在上,也不會讓管理者喪失必要的威信;既可以約束領導者自己,也可以約束員工。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來說,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一個必須要遵守和維護的管理原則。
同樣,企業(yè)間的合作也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同一行業(yè),不同企業(yè)的合作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通過合作,企業(yè)可勝于無形,獲得各種好處:分攤生產(chǎn)成本、利用優(yōu)勢互補、降低經(jīng)營風險等。但是合作也要講究一定的原則,也要注意保持合作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