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向東周旋晉國,向西征服戎狄,開創(chuàng)了大秦國的廣袤河山,成為秦國歷史上備受尊崇的先祖。司馬遷將他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一起列為春秋五霸。
如今,穆公的霸主地位越來越受到質疑,因為對比同處春秋時期的其他霸主,他似乎只是被司馬遷強行拉上了五霸的神壇,有其名而無其實。
司馬遷對穆公的評價算是非常高的,秦國36代國君,穆公是被重點提到的。他對穆公的評價是——為秦國邁向強大打下了根基,對秦國的作用毋庸置疑。
《史記》:“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馀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
然而事實并不全然如司馬遷所說。
春秋時期,華夏共有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中原地區(qū)人口眾多,農業(yè)文明最為發(fā)達,是列國征伐,諸侯爭霸的主要地區(qū)。
春秋爭霸,便更多的是指中原爭霸。哪個諸侯國力量強大,能用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影響中原地區(qū),得到其他諸侯國的追隨,便擁有了號令天下的霸主地位。
最有名的五霸之一齊桓公,任管仲為相后,推行改革,使齊國逐漸強盛,威懾周邊諸侯國。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與9個諸侯國會盟,向北進攻夷狄,向南討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另外一個五霸之一晉文公,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晉國國力大增。他對外聯(lián)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wèi)、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并于前632年于城濮大敗楚軍,召集齊、宋等國在踐土會盟,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yè)。
齊桓公與晉文公,主要爭霸范圍都在中原地區(qū),能夠號令天下眾多的諸侯國,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楚莊王、宋襄公暫且不論,然而秦穆公是否像齊桓公、晉文公這樣在中原肆意馳騁呢?答案是不能。
秦國襄公立國之初,國土狹小,而且偏處西陲,遠離中原文明中心。東方是地廣人重的強大晉國,西方是盤踞已久的戎狄,對夾在中間的秦國有滅國的威脅。所以,如果我們要求秦穆公稱霸中原,是萬萬不可能的。但是,秦穆公卻有志于向中原擴張,他在位的39年,花了36年與晉國周旋,都未能突破晉國的封鎖。最大的危機發(fā)生在穆公56歲的時候,他趁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去世,攻打晉國,結果全軍覆沒。終其一生,都沒能越過晉國,到中原去瀟灑稱霸一回。
秦穆公在位最后幾年,把擴張的目光投向了西邊——西戎。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中的由余招來作謀,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開辟國土千余里。終于把秦國從一個狹小弱國變成擁有廣闊土地的大國,為后代子孫爭取到由大變強的戰(zhàn)略發(fā)展空間。
秦穆公對西戎的勝利,稱不上稱霸中原,最多只算“稱霸西戎”。司馬遷將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更多地是看在穆公的后代子孫——贏政掃滅六國的壯舉上,因為沒有穆公爭取的生存空間,可能連真正使秦國強大的秦孝公都不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