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無論何人何時何地,沒有不“糾結”的。
為何“糾結”,“糾結”于何,我們不作具象討論,只對“糾結”進行抽象思維。
“糾結”的本底是什么?恐怕源于生命的一種“不甘心”。
“不甘心”,恰恰是人的生命的本真與靈魂。
表象是“糾結”,本質為“不甘心”,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本真。
每個人都是有著自己的靈魂的,各具特點,差異而不同,但共同共通的靈魂卻是“不甘心”。
人,有時處于“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看似消極、被動,實則是“不甘心”的一種暫時“平衡態(tài)”。
“無可奈何”,終究會被打破,底蘊正在于“不甘心”。
“不甘心”,在人的一生中,總是處于一種“被遮蔽”的狀態(tài)。
“極度的內心痛苦”“極度的精神無聊”,往往是“不甘心”的開發(fā)者,這當是典型的辯證法。
安身容易安心難。這“心”,正是“不甘心”。
安心,就在于安放自己那顆“不甘心”。
誰人會“甘心于此”?“不甘心于此”,是人生最為本真的力量。
人生之所以能夠前行,恰在于“不甘心于此”。
人若發(fā)現(xiàn)自己,超越自己,進而有高度地實現(xiàn)自己,最在弄清自己的“不甘心”。
人,只有心有所不甘,才會真正心有所安。這是生命本有的辯證法。
人,最不甘心的是歸于寂滅。由此可以反證“不甘心”是人之生命的本真與靈魂。
人若求于安心,只有放下“不甘心”。
放下“不甘心”,只在人生晚年時——不得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