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chuàng)文章,已開啟全網(wǎng)維權(quán),抄襲必究!
英明一世的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卻做了一個糊涂決定——越過二十幾個兒子,將皇位隔代傳給了孫子朱允炆。
朱允炆在位期間,做的唯一大事就是削藩,但最終,他也正是葬身于此。在削藩的重壓下,朱棣借“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成功奪取了皇位,而建文帝朱允炆卻在皇宮大火中不知所蹤,生死未卜。
在這場改變了歷史走向的叔侄大戰(zhàn)中,朱棣以區(qū)區(qū)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而朱允炆則是個徹底的失敗者。作為大明王朝的正統(tǒng)皇帝,朱允炆之所以敗得如此慘烈,原因是多重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孤立無援,鮮有勤王者。
(朱允炆與朱棣劇照)
朱允炆削藩,削的就是他那些手握兵權(quán)、雄霸一方的叔叔們,所以當靖難之役爆發(fā),朱允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些朱姓藩王坐山觀虎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太子朱標最忠實的擁護者,當時鎮(zhèn)守云南的30萬沐家軍為什么也沒有進京勤王呢?
沐家軍,顧名思義就是沐英家族掌控的龐大軍隊。沐英是朱元璋的養(yǎng)子,由于深受朱元璋信任,所以被委以重任,擁重兵鎮(zhèn)守云南。
在朱元璋的26個兒子中,沐英只與太子朱標感情最好,原因有三:其一,沐英與朱標年齡最相仿,自幼在一起長大;其二,其他皇子都是十幾歲便被封王,隨即去往封地,只有沐英和朱標一直留在京師;其三,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沐英與朱標意趣相投,彼此欣賞。
(沐英畫像)
沐英的死也與朱標直接相關(guān)。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農(nóng)歷六月,太子朱標去世,沐英聞訊后大哭不止,悲痛欲絕,隨即大病不起,不久后便死于云南任所,年僅48歲。
從以上史實可見,沐英對太子朱標確實是情深義重。愛屋及烏,沐英自然也是朱允炆的忠實擁護者。但是,靖難之役發(fā)生時,沐英已經(jīng)去世,當時沐家軍的首領(lǐng)是他的二兒子沐晟。
筆者認為,靖難時,沐家軍之所以沒有進京勤王,原因有以下幾點,如有不妥或不足,歡迎留言批評指正。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原因一:軍隊易主
如果沐英在世,以他與太子朱標一家的感情, 必然不會袖手旁觀。但是,靖難之役爆發(fā)時,沐英已死,繼任者沐晟雖然與朱允炆也算是發(fā)小,但二人的感情遠不及其父輩深厚,所以,沐晟更多的是為自己、為沐家考慮,而并沒有做到為了朱允炆的江山而奮不顧身。
原因二:力不從心
沐晟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才剛剛承襲的西平侯爵位,不久后就爆發(fā)靖難之役。所以,當時他確實是根基未穩(wěn),即便是有意進京勤王,實力也不允許,實在是力不從心。
(云南沐王府照片)
原因三:距離太遠
從南京到云南,中間隔著兩千多公里的距離,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當沐家軍得知靖難危情時,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幾個月,如果此時再整頓軍馬進京勤王,至少又需要幾個月時間,到時候黃瓜菜都涼了,根本來不及。
原因五:未得宣召
除了以上沐家軍方面的原因,建文帝朱允炆方面的原因更不容忽視,因為他自始至終就沒有宣召沐家軍進京勤王。
剛開始的時候,朱允炆認為自己必勝,沒必要大老遠宣召沐家軍進京勤王,因為自古以來,藩王造反就沒有成功的先例。后來,朱棣兵臨城下,朱允炆意識到大勢已去時,再宣召沐家軍進京勤王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沒有皇上宣召而擅自出兵這是要冒著極大風險的,弄不好就會被治一個趁機謀反的罪名。顯然,沐晟不愿意冒此風險。
(明成祖朱棣劇照)
原因六:忠心不夠
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爭斗,說到底也只是老朱家的內(nèi)斗,沐家軍忠于明朝、忠于朱元璋,但對于朱允炆和朱棣,他們實際上并無偏好,管你是誰當皇帝,只要姓朱就行。所以,當靖難之役爆發(fā)時,沐晟只需持觀望態(tài)度就好,而沒必要賭上身家性命去支持朱允炆。
后來的史實也證明,沐晟對朱允炆確實沒有多忠心,朱棣剛剛登基,他就投靠了新皇帝,仍舊做他的忠臣良將。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他忠于的是明朝,而不是某個特定的皇帝。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