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不僅在學習上,只要平時生活中表現(xiàn)的有些懶散,我媽就會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在媽媽眼中,「別人家的孩子」是完美的存在----優(yōu)異的成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經(jīng)常做飯洗衣干家務活,總之是我一生膜拜效仿的對象。
猶記得在一次月考中,我突然天賜神力考了個年級第一,我想這次媽媽總得表揚我一番了吧??墒钱斘覍⒊煽儐芜f給媽媽時,她瞅了一眼說,「老李家的小花出國比賽去了,不然你能考第一?」
「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優(yōu)秀?
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每當我成績下降、學習懶散、或者不愛干凈、不做家務時,「別人家的孩子」就會出現(xiàn)。偶爾,「別人家的孩子」也會以負面的形象出現(xiàn),比如驕傲導致學習退步之類的,而其目的還是督促我專心于學習。
更可怕的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有時是隔壁老王的小王,有時是19樓的小陳,有時又是二舅的侄子的奶奶的表妹的外甥家的二錘,總之只要我媽對我不滿意時,這些孩子就會粉墨登場,然后給我深刻的上一課。
「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優(yōu)秀的,不然媽媽不會總掛在嘴邊。但隨著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我也漸漸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似乎不論我如何的努力,也總是無法與媽媽口中的「他」比肩,「他」成了不可超越的存在,而我永遠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
孩子到底哪家強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對「別人家的孩子」有了翻天覆地的新認識。
那是一個平常的下午,剛發(fā)了期中考的成績,我排名第四,心里懊惱著如果不粗心涂錯那道物理選擇題,就能排第三了。裝著煩心事,走路的步子也顯得沉重了。
「同學,你是XXX嗎?」
身后一個聲音傳來,扭頭一看,是個很清秀的女孩。印象中她是8班的,成績相當不錯,經(jīng)常能在光榮榜上看到她的大名。但也只是耳聞,從未有過交流。這次她主動搭訕,莫非…她要借錢?
「嗯,我是。怎么啦?」不能顯得受寵若驚,要淡定從容。
「我就知道,我媽經(jīng)常提起你,我就想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像她說的那么神?,F(xiàn)在看起來,也不怎么樣嘛?!?/p>
什么叫看起來也不怎么樣!別以為你是女生我就不敢動手!等等,好像哪里不對。她媽媽經(jīng)常提起我?提起我干嘛?我沒干壞事呀怎么就惡名昭著了呢??
后面的聊天中才得知,我竟然成了她媽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媽媽在跟別的家長聊天時,提到我時都是說「哎呀我家這個,平時不怎么學習,所以總考不到第一」、「雖然不是很勤快,不過自己房間收拾的還過得去」、「上次他炒個白菜咸死了,不過他蒸的魚還不錯」,雖然像是有些抱怨,但更多還是自豪。于是在別的家長眼里,我的形象被定位成「聰明、勤快、聽話」的孩子,盡管我分明感覺在我媽眼里我是「臟亂差」的典型。
原來每個父母都有「虛榮」的一面,在家對孩子要求嚴苛,但在外人面前,卻大加贊賞?;蛟S爸媽都是這樣,自己的孩子怎么打怎么罵都可以,但別人要是敢對孩子動一根指頭,絕對要跟別人拼命。
那天的夕陽把影子拉的很長,沐浴著陽光我有種釋然的感覺。原來我一直活在陽光下,我的影子也會成為別人追逐的目標。在父母眼里,從沒有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有的只是「我家的」。
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
當天下午的事我并沒有告訴媽媽,果不其然,我媽對我考第四的事情說教了一番,而我卻能感受到媽媽語氣中的喜悅與自豪。
生活依舊,但有了煥然一新的感覺。媽媽依然會嘮叨,但已不像之前那般刺耳。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加,「別人家的孩子」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注意休息、不要學太久之類的關懷。
我也意識到學習并不只是自己的事,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父母負責。雖然父母對我們的愛不會因考試成績而增減,但我們自覺主動的學習確實能讓父母「挺得更直」。人都要面子,父母也不例外,而我們要做的也很簡單----愛上學習、愛整潔、和聽媽媽的話。
當然,學習應當是純粹的,不能摻雜個人利欲。然而如果主動學習能夠帶來快樂,讓爸媽感到自豪,那么我們將更有動力學習。
發(fā)現(xiàn)這一點后,我在往后的學習中變得更加自覺,也更有動力。憑著「為父母爭光」的這股傻氣,我努力讓自己成為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這份信念確實幼稚可笑,然而卻充實了我的學生時代,讓我回首時不覺遺憾。
所以,當你的爸媽再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先別急著反駁,拿起書本努力學習才是應對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