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古代,有只俗稱“年獸”的怪物,都選在歲末年終之際出來吃人,導致人心惶惶。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年獸”怕紅色及爆竹。因此,逢歲末之際,家家戶戶皆會在門口貼上紅紙,及燃放鞭炮,以嚇走“年獸”;逐漸地演變成過年的習俗。
每年的農(nóng)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日,俗稱“過年”。
在農(nóng)業(yè)社會的過年,大致上是從十二月廿四(送神)日開始至正月初五(俗稱隔開)。
在‘除夕’這天,民間有“拜天公”、“辭歲”、“貼春聯(lián)”、“圍爐”、“守歲”等習俗,現(xiàn)簡述于下:
拜天公:
人們皆會在除夕當天,備鮮花、素果祭拜”玉皇上帝”,感謝一年來地庇佑,更祈禱來年順利。
辭歲:
在除夕當日午后,每戶備牲禮、菜碗、粿類祭拜祖先和神明,且供品中一定有發(fā)粿和年糕,寫所代表的含義是年年高、步步高、事業(yè)發(fā)達。
此外尚有在飯上插春花,俗稱“春飯”,而春與“?!敝C音,表示“富?!钡囊馑迹涣碛小伴L年菜”,象征“長壽”。
通常在除夕下午祭祀祖先的儀式,稱為“辭年”。
貼春聯(lián):
相傳,春聯(lián)是由桃符演變而來,而桃符則是在桃木板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以驅(qū)邪避兇,后來則改用紙畫門神或書吉祥字句。
圍爐:
又稱“年夜飯”,在古時候,“圍爐”是人們席地而坐,而在桌子正下方,放一烘爐,并于爐的四周攤鋪銅板,以象征財旺。
而在所食的菜,也有吉祥意義;如吃菜頭,會好彩頭;吃長年菜,壽命長長長;魚丸、肉圓和蝦丸代表三元及第;魚則表年年有“余”。圍爐時,吃得越慢越好,取意長久,所有的菜,唯獨魚不能吃完,要留下才有?!坝唷?。
守歲:
民間認為在除夕這天守歲,具有為父母祈禱的效用,替父母守住長壽,祈求合家平安,是孝道的表現(xiàn)。
‘除夕’,是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人們在外無論如何繁忙,都會返家與親人同聚,共渡一個愉稅的新春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