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又或是“人活七十古來稀”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我國古代人均壽命的短暫。相比現(xiàn)代社會青年上限44歲來說,古人活到五十歲已經(jīng)不是中年甚至已經(jīng)可以稱得上步入老年生活了,六十更是花甲之年,活過七十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對于農(nóng)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你怎么看?
五十歲,已經(jīng)是兒女成群,兒孫繞膝,就用不著自己蓋房子了好不好,要兒子就是為了防老的,假如自己的房子破舊了,或者需要翻蓋,這些只需要交給自己的晚輩來完成就可以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什么年齡就應(yīng)該做什么年齡的活,老了干不動了,也就該歇歇了。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老了以后,還自己造房子的。
俗話說十年樹木,也就是說真正養(yǎng)一棵樹需要十年,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不知道生命還有沒有十年。所以說很可能是看不到自己親手種植的樹木茁壯成長的那一天了。所以還不如把精力花在別的事情上面。所以才有六十不種樹的說法。不得不說,'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是告誡我們要在恰當(dāng)?shù)臅r機,最恰當(dāng)?shù)氖虑椤?/p>
其實過去的一些俗語還是有一些道理的,現(xiàn)在的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見識,甄別一些好的精華學(xué)習(xí),但是那些舊俗語,不實用的就不要遵循了,我們應(yīng)該更相信科學(xu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