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明、馬六甲與李丁、裘英俊等)
不久前,天津相聲演員裘英俊發(fā)微博談到馬志明先生拜師:“馬老師為我們展示了當(dāng)年被侯寶林先生代師收徒的海底(拜師時來賓的簽字簿)。并講到,當(dāng)初請客花了兩千多,你們師母為這事差點跟我吵起來,因為這錢是用來買彩電的。我趕緊追問,那今天回過頭來看,當(dāng)年這筆錢您覺得花得值嗎?我本想讓馬老師回答值,升華一下。沒想到馬老師笑道,今天,我寧愿買那電視,這東西沒用?!?br>
這段微博引出人稱“少馬爺”的馬志明先生的師承問題,為何身為當(dāng)今“馬派”相聲正宗掌門人,馬志明卻另有師父?其實這只是相聲界的一種傳統(tǒng)——父親可以交兒子說相聲,但兒子不能拜父親為師。這個規(guī)矩延續(xù)至今,郭麒麟跟父親郭德綱學(xué)相聲,但師父卻是于謙。馬志明雖然在家譜上來說是朱闊泉的徒弟,但并未見過師父,所以談不上學(xué)藝,他說相聲實際上有幾位老師,最主要的就是父親馬三立,另外還有師爺周德山。另外來說少馬爺自幼學(xué)戲,戲曲領(lǐng)域有開蒙的師父。
(馬三立馬志明一家)
馬三立說過,學(xué)相聲要經(jīng)歷“聽學(xué)練演精”五個過程,第一是大量地聽,聽完了以后得有偏愛,喜歡哪段,不喜歡哪段,把喜歡的學(xué)回來,然后自己練,找機會演,最后要演精了,達到“化”的境界。
馬志明的基本功來自于聽。他生于相聲世家,他的曾祖父馬誠方是評書藝人,他的祖父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馬德祿的師父也是他的岳父叫恩培,是相聲鼻祖“窮不怕”朱少文的徒弟。小時候馬志明聽相聲不用花錢,他的堂兄馬敬伯白天在河北鳥市說相聲,父親馬三立每天晚上說相聲,只要有時間,馬志明就去這兩個地方聽相聲,在相聲圈這叫“熏”。
周德山(周蛤蟆)是馬三立的師父,晚年住在馬家,馬志明一天到晚跟著周德山,周德山經(jīng)常給他說笑話,講段子。張壽臣、劉寶瑞、耿寶林、馮立鐸、張寶茹等藝人常來馬家串門,大人說話,馬志明認(rèn)認(rèn)真真地聽,這是一種藝術(shù)氛圍,對人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
(年輕時的馬志明)
因為整天在相聲場子里熏,家里來來往往的人也都是說相聲的,所以小馬志明也學(xué)會了幾段,上小學(xué)時還去天津電臺錄過相聲節(jié)目。另外他還跟耍叉的老藝人張濤學(xué)過耍叉。
但是馬志明自己不想說相聲,他更喜歡京戲。馬連良、梅蘭芳的戲他都聽過,但更喜歡武戲,愛聽《鐵籠山》《英雄義》《艷陽樓》。他的偶像是演猴戲的名角小盛春,只要零花錢湊到兩毛,他就去南市共和戲院,買半票,聽小盛春的戲。沒錢怎么辦?馬三立和小盛春私交不錯,馬志明就磨著父親把自己帶到共和戲院后臺。
12歲小學(xué)畢業(yè)后,馬志明自作主張報考了天津戲曲學(xué)校。馬三立對馬志明就一個要求,戲校沒事了,帶著飯到相聲場子去聽相聲,聽膩了也得接著聽。
(馬志明與郭德綱夫婦)
戲曲學(xué)校沒有京劇班,只有梆子班。馬志明嗓音條件不好,學(xué)校知道他是馬三立的兒子,就把他歸到“丑組”, 因為丑角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里面負(fù)責(zé)幽默搞笑的部分,和相聲有些共通之處。他學(xué)了幾出小花臉戲,戲校的陶順義、趙連祥、王賓珍都是他的開蒙老師。
可是丑角在戲曲里只是附庸、配角,總是跑龍?zhí)祝R志明有點膩了,正好天津市京劇團演員不夠用,找戲曲學(xué)校借四個人,馬志明就去了京劇團。厲慧良和馬志明在一個演出隊,他建議馬志明還是回家學(xué)相聲去。此時是60年代初,馬三立在曲藝團自身難保,堅決不同意兒子來。
(馬志明 黃族民)
6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馬志明離開戲校,坐了一天一夜硬座火車,到常州投奔跟人搭班說相聲的兩位師哥。 按行里規(guī)矩,有新人來,藝人每人出份子錢先請新人吃頓飯,吃完飯,主事兒的跟馬志明商量,一會開演您要不上,今天給您7毛錢,這是按人頭分的,人人都有,您要上,您夠什么水平,就掙多少錢。馬志明決定上場,跟一位姓劉的演員搭伙,一炮打響,演了將近一年。這段時期,對馬志明來說相當(dāng)于“實習(xí)”,就是馬三立說的學(xué)藝時“練”和“演”的層面。
一年后,天津市曲藝團通知馬志明回來參加面試,面試過關(guān),開始正式參加業(yè)務(wù)演出。但好景不長,70年代,馬氏父子被下放到天津南郊北閘口村,呆了整整七年。馬三立成了農(nóng)民和木匠,馬志明在房前屋后種菜、種蓖麻 ,養(yǎng)雞養(yǎng)鴨,閑時在院子里翻跟頭、背貫口、溜快板。
(馬志明出演電影《匹夫》)
下放是壞事,但對馬志明來說卻因禍得福,是天賜的學(xué)藝的良機,相當(dāng)于上了“研究生”。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回到家,沒有電,點一根洋蠟,或者點一盞氣燈,一家四口人面對面不知道干什么,馬三立難免提到相聲,興致來了會一口氣說個不停,別人不能打斷,一打斷就不再說下去了,所以馬志明只能先聽后記,第二天抓空拿筆寫下來。后來回憶起來,馬志明只恨自己那時沒有錄音機。
這七年是馬志明閉關(guān)學(xué)藝的時間,為他后來在同一年齡段相聲藝人中突飛猛進、獨占鰲頭起到了重要作用。馬志明自己說過,那些年每天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都要把會的段子在腦子里過一遍。如果沒有那段時期的苦練,就不會有后來在舞臺上的成功。
(馬志明 裘英?。?/p>
馬三立教相聲,從來不寫詞,除了貫口、趟子活,大段子念白之外,其他都是兩個人來回對話,讓馬志明自己去“化”,去理解。馬志明傳統(tǒng)藝術(shù)功底深厚,深得馬派相聲精髓,正是得益于跟馬三立的“學(xué)”。對他來說,是在“演”之后又回過頭來繼續(xù)“學(xué)”,境界有不一樣了?,F(xiàn)在時代節(jié)奏太快,演員即便想學(xué),也很難拿出七年時間什么都不干,專心致志學(xué)一門藝術(shù)。
后來回到天津市曲藝團,馬志明也一直沒正式拜師。馬三立是“壽”字輩,那馬志明也應(yīng)該拜在“壽”字輩老先生門下。直到1986年,侯寶林大師帶拉師弟,馬志明拜入相聲大師朱闊泉門下,才算是正式有了師承門戶。但其實朱闊泉早已去世,拜師也就是個名分而已。(文:何玉新)
(馬志明 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