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第二天清晨,趙匡胤離奇暴斃,享年五十歲,民間有“燭影斧聲”之說。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稱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后將帝位傳給趙光義。更為重要的是,“金匱之盟”規(guī)定了傳位順序:趙匡胤(排行老二)傳位三弟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位四弟趙廷美,最終趙廷美傳位趙德昭。(趙光義、趙廷美,本名是趙匡義、趙匡美,避諱趙匡胤的“匡”而改)
眾所周知,趙光義根本沒有執(zhí)行所謂的“金匱之盟”,最后是宋真宗趙恒繼位,而且北宋諸帝自趙光義以下,均為趙光義后代。那么,在“金匱之盟”傳位壓力之下,趙光義如何對待趙匡胤健在的二個兒子的呢?
公元961年,趙匡胤之母杜太后病重,太祖趙匡胤一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杜太后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后傳位于其弟。這份遺書藏于金匱(匱,通柜)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杜太后對趙匡胤說:你之所以能奪取后周江山,不是因為父母積德,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榮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有德高望重之人主持后周江山,你是沒有機會的,“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你去世后應(yīng)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杜氏對宰相趙普說:“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泵w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宮人謹(jǐn)慎小心掌管。
《宋史·魏王廷美傳》記載:“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fù)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因此,“金匱之盟”約定的實際傳位順序是: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
趙匡胤在世之時,“金匱之盟”一直沒有露出任何風(fēng)聲,直到趙光義稱帝之后,才拋出了“金匱之盟”,證明趙光義繼位合理合法。因此,“金匱之盟”到底是一場子虛烏有的政治騙局,還是真實存在的政治盟約,后世很難說100%清楚,但不管如何,“金匱之盟”給了趙光義稱帝合法性,卻又留下了一定的制約,即最終帝位還要傳到趙匡胤之子手中。
根據(jù)史書記載,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趙德秀,早夭,史書沒有記載具體死亡時間;次子燕懿王趙德昭,生于951年;三子舒王趙德林,早夭;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生于959年。
公元前976年,趙光義繼位之后,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兩人都已經(jīng)成年,坐等皇帝百年之后繼位。但江山如此多嬌,豈容他人染指,趙光義皇位到手又豈能相讓,趙德昭與趙德芳的存在,必將嚴(yán)重威脅趙光義之子的繼承權(quán),那么趙光義如何對待趙德昭與趙德芳的呢?
趙匡胤在位時,認(rèn)為趙德昭年幼,想讓他漸漸進封為王,所謂“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筆者認(rèn)為,趙匡胤不封趙德昭王爵,沒有史書說的這么夸張,其實就是讓趙德昭從基層做起,最終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帝,因為五代十國亂紛紛,第二代皇帝普遍缺少歷練而被手下推翻,所以趙匡胤是想讓趙德昭多做歷練,慢慢累積功勞等。
976年,趙光義稱帝之后,宋太宗任命趙德昭為京兆尹,并封他為武功郡王。所謂京兆尹,相當(dāng)于開封市長,趙光義曾擔(dān)任此職。同時,宋太宗詔令:趙德昭與齊王趙廷美在朝會時排位在宰相之上。種種跡象表明,趙光義仿佛真要執(zhí)行“金匱之盟”,將來傳位四弟趙廷美與趙德昭。
979年,趙光義滅掉北漢之后,趁勝攻打幽云十六州,但在攻打幽州時,軍中有一次夜里驚亂,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處,有人謀議立趙德昭為皇帝,這深深觸動了趙光義的痛處,據(jù)照《金匱之約》,趙德昭是未來的皇上呀。
幽州之戰(zhàn)中,趙光義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氐骄熀?,宋太宗因為北伐不利,很長時間沒有給攻打北漢的太原之戰(zhàn)功臣行賞。趙德昭跟宋太宗論說此事,宋太宗大怒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蓖顺螅靶男 钡牡抡丫陀谩八丁弊詺⒘?。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德昭喜慍不形于色”。性格如此深沉的趙德昭,竟然因這么一句話而自殺,也只能讓人呵呵了。
戲劇《賀后罵殿》中,“八王爺”就是趙德芳,即我們熟知的“八賢王”。
976年,趙德芳出閣,宋太祖趙匡胤授其為檢校太保、貴州防御使,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授任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
981年,趙德芳病逝,年僅二十二歲。宋太宗親臨哭祭,廢朝五日,追贈趙德芳為中書令、岐王,謚號康惠。后來加贈太師,改追封為楚王。
至此,趙匡胤去世僅僅五年之后,他的四個兒子先后全部去世。
“金匱之盟”中,還有一個皇位繼承人,即趙匡胤的四弟趙廷美,他的結(jié)局又如何呢?
趙廷美得知有“金匱之盟”之后,于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戰(zhàn)功,于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
被貶西京之后,趙廷美仍不罷休,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jié)。二人勾結(jié)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遂被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公元984年,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遷居后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趙廷美死后,“金匱之盟”中的所有皇位繼承人,全部死掉,最大的是38歲的趙廷美,可謂全是短命鬼,堪稱奇跡。
不過,或許是趙匡胤死得太慘,趙德昭、趙德芳死得太冤,南宋建立之后,趙構(gòu)又傳位給了趙匡胤一脈,“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唯一兒子趙旉去世之后,趙構(gòu)傳位給了養(yǎng)子趙昚(趙德芳后代),把江山還給了趙匡胤后代。
整個南宋150余年,除了宋高宗趙構(gòu)之外,其他皇帝都是趙匡胤的后代:趙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宗(宋恭帝)、宋端宗、宋懷宗(又稱宋幼主、宋帝昺、宋祥興帝)。
參考資料:《宋史》、《宋會要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