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正宇 ⊙ 編輯/張亞娟⊙ 校對/霜石
導讀:當歸補血湯是一首著名的產(chǎn)后方,東垣以補氣生血立論,后世應用更廣。其稍加幾味即可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用法令小編印象深刻,文中功效與主治一段需要多加留心。
漫談當歸補血湯
內傷學說與當歸補血湯的產(chǎn)生
當歸補血湯初見于《內外傷辯惑論·暑傷胃氣論》中?!秲韧廪q惑論》《脾胃論》是李東垣內傷學說的代表作品,他的主要學術論點及治病方藥多載于此兩書中。
當時正值宋元時期,戰(zhàn)亂頻繁,勞動人民在沉重勞役、流離失所,饑飽失調的艱苦生活條件下,得了許多疾病,特別發(fā)生了一種“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洪大、頭痛、或渴不止”的“內傷熱中病變”。癥候雖頗似傷寒而實質卻與傷寒大異。
當時醫(yī)者不察、浪投辛溫發(fā)表、或以巴豆推之,或用承氣下之,以致變證百出,死亡接踵。李氏對此病的病因、癥候、病機作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對比和分析,認為:“脾胃之氣不足,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茍誤認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于是李氏特別強調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曾提出“脾胃氣虛,百病由生”的論點。在治療上他根據(jù)《內經(jīng)》“勞者溫之”等扶正驅邪的理論,發(fā)揮了“甘溫除大熱扶正以驅邪”的治療原則,在總結群眾醫(yī)療經(jīng)驗,結合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當歸補血湯、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等甘溫之劑以治內傷發(fā)熱,收到可靠療效。而且對于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故后人有“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的說法。
方劑組成
黃芪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功效與主治
本方補氣生血??捎糜趧诰雰葌崦娉?、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則微的血虛發(fā)熱證。以及婦產(chǎn)科血海干枯,氣不攝血,難產(chǎn)、產(chǎn)后頭暈、缺乳、乳縮、血崩;內科雜病血虛頭痛,心腹胃脘虛痛、氣虛血尿、血證虛癥;外傷科膿不外透,瘡不收斂,瘡腫疼痛,瘡口不收;小兒科虛性瘡痘,過敏性紫瘢諸方面。
組方分析
方中黃芪一兩,當歸二錢,其份量比例是5:1、很明顯黃芪居主要地位,而當歸為輔助之品。但何以不名黃芪補氣湯而反名之為當歸補血湯呢?
因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宅”。氣虛則血無所攝,血虛則氣無所依,兩者是相互依存的。若由于勞倦內傷,營血虧損,或外傷失血等因使氣血失去相互依存的正常關系,以致陰不維陽,血虛氣無所依,陽氣浮越于外。遂見肌熱面赤,煩熱欲飲,脈洪大而虛等血虛陽浮的假熱證。
詳細分析脈證病機,此證已不是單純的血虛證。而主要矛盾在于因血虛進而導致陽浮。此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故應抓住主要矛盾,將補氣固表作為重點,使氣固表充,陽氣不再浮越,則一系列假熱證象自除,且脾肺元氣固充,生血之源得資,則血亦隨之而生。
故方中重用黃芪甘溫為主,大補脾肺元氣;輔以當歸甘辛苦溫益血和營。兩藥相配,意在扶陽存陰,補氣生血,氣壯血旺則陰平陽秘,諸證自去。正如《醫(yī)宗金鑒集注》吳琨:“五味之中唯甘能補,當歸味甘而厚,味厚則補血;黃芪味甘而薄,味薄則補氣;今黃芪多數(shù)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經(jīng)言‘陽生陰長’是謂耳?!?/p>
另外,祖國醫(yī)學認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保ā鹅`樞決氣篇》)可見血液乃主要由水谷精氣所化生。故中醫(yī)欲補血,與現(xiàn)代醫(yī)學之直接輸鮮血補充血容量大異,其進點是鼓舞脾胃之氣,激發(fā)生化之源,若重用當歸等血藥,滋膩填補,反礙脾陽,阻遏中氣、致脾不運化,豈能“疏布津液”,“化赤為血”?
故本方以黃芪五倍于當歸組方,而名為補血湯,甚為有理。且少量滋膩柔潤之當歸可反佐黃芪,制其溫燥之性,不可不知。
臨床應用
(一)在血虛發(fā)熱及“類白虎證”方面的運用
臨床上,我們似據(jù)李東垣的用方原則,試用于:血虛發(fā)熱。及所謂“類白虎證”方面,證明確系有效,現(xiàn)舉二例于下:
(1)黃XX 女 西北國棉七廠工人 于1951年12月初產(chǎn)后第五日,發(fā)熱頭痛,體溫40℃,醫(yī)生為其注射福白龍,高熱未退,反發(fā)生昏厥,后轉中醫(yī)治療。經(jīng)査:顏面蒼白,舌淡紅潤、脈浮大而中空。雖無大渴引飲,亦屬血虛發(fā)熱之證。處方:
黃芪一兩 當歸三錢 桑葉七片
服一劑后,身熱退而頭痛止。繼又出現(xiàn)子宮出血,乃予《金匱》芎歸膠艾湯加黃芪六錢,兩劑血止。后以人參養(yǎng)榮湯調理而愈。
(2)張XX 28歲 岐山縣蒲村公社者坪村人 于1951年生第二胎時出血過多,遂見身熱頭痛,大汗淋漓,面赤煩渴,上氣喘促,舌紅而干,脈洪大而芤等證。此即唐容川所謂“營血暴竭,衛(wèi)氣無依”之危候,亦是典型的“類白虎證”、急用當歸補血湯加白芍以斂陰和營,五味子以溫腎納氣、處方黃芪一兩 ,當歸、白芍、五味子各三錢,連服三劑諸癥悉除。
上兩例治驗,其所以獲得良效,正因為我們抓住了產(chǎn)后陰血虧虛與出血過多這一主要矛盾,針對血虛陽浮的實質,經(jīng)投當歸補血湯,正合病機故耳,亦是我們根據(jù)李氏原書主治項下而運用的。然后世在本方應用上,不限于此,隨證加味化裁,廣泛地應用于婦、內、外、兒各科,擴大了它的治療范圍,均收到顯著療效,對我們進一步研究此方,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二)在婦產(chǎn)科方面的運用
當歸補血湯在婦產(chǎn)科方而的應用范圍較廣。在調經(jīng),胎前,產(chǎn)后及婦科雜病方面都有隨證運用的機會,例如:
1、調經(jīng):
(1)血海干枯:《女科要旨》云:室女,氣血正旺,不應阻塞,竟患經(jīng)閉不行,若非血海干枯,即為經(jīng)脈逆轉。血海干枯者,宜用當歸補血湯加麥冬白芍各五錢,炙草二錢,虛極者加附子。
(2)氣不攝血,除血海干枯之經(jīng)閉不行,本方化裁有效外,氣不攝血之痛經(jīng)及月經(jīng)過多者,本方加味同樣有效。曾見老中醫(yī)武佩?。ㄒ压剩┮渣S芪湯(黃芪兩,當歸三錢 肉桂錢半)治療氣血虛弱之痛經(jīng)且月經(jīng)過多者每獲良效。
2、難產(chǎn):《女科要旨·胎前篇》云》胎猶舟也。血猶水也,水漲則舟浮,血干則胎滯。若漿水既行,行之過多而不產(chǎn),恐十全、八珍之功緩而不及,唯此湯黃芪五倍于當歸、借氣藥以生其血。氣行迅速而血即相隨,則胎遂得血而順下矣。素體虛弱者,必加附子以助藥力,高鼓峰謂:一切難產(chǎn)證于補血大劑中再加肉桂二、三錢,甚為神驗。
3、產(chǎn)后血暈:《時方妙用·婦人科》云:產(chǎn)后血暈,如氣血脫而暈者,必唇口手足厥冷。以當歸補血湯加參、附、干姜以回其陽。
《付青主女科·正產(chǎn)》云:產(chǎn)婦有子方下地即昏暈不語,此氣血兩脫也。急用銀針刺其眉心,得血出則語矣。然后以人參一兩煎湯灌之,無不生者。即用黃芪二兩,當歸一兩,名當歸補血湯煎湯一碗灌之亦得生。
4、缺乳:《達生篇》載:通乳用生芪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芷、木通各三錢,以豬蹄湯煎服。
此方我們臨床曾多次應用,治驗不少,幾屬產(chǎn)婦氣血虧虛而缺乳者,用之每獲良效。
《付青主女科》云:婦人產(chǎn)后絕無點滴之乳,人以為乳管之閉也,誰知是氣血之兩涸乎……。世人不知大補氣血之妙,而一味通乳,豈知無氣則乳無以化,無血則乳無以生。治法重補氣以生血,而乳汁自下,不必利竅以通乳也。
方名通乳丹:生芪兩 當歸二兩 人參兩 麥冬五錢 木通三分 桔梗三分 豬蹄一對 水煎服。
5、乳縮:《女科要旨》云:乳縮癥,乳頭縮收肉內,此肝經(jīng)受寒,氣斂不舒。宣當歸補血湯加干姜肉桂、白芷、防風、木通之類主之。
6、血崩:《傅青主女科》以加減當歸補血湯治年老血崩。方用當歸,黃芪,三七根末 ,桑葉。
我們用此方并不局限于年老血崩,如氣不攝血的青壯年血崩亦有顯效。
例案:白XX女 31歲 本院職工家屬 于1961年夏季突患血崩如傾如注,脈虛大無力。此顯系氣不攝血之急癥,刻不容緩,當急補氣攝血,隨處加減當歸補血湯,當歸用三錢一劑血止,再劑痊愈。
不過,用本方應注意的一點,即當歸雖有補血之功用,但其性滑潤,故對急劇血崩不宜用量過大,我們臨床體會到,減少上方當歸用量,仍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在內科雜病方面的應用
當歸補血湯為甘溫補氣益血之劑。內科雜病因于氣血虧虛者均可隨證化裁應用。
1、血虛頭痛:《醫(yī)學實在易》說:血虛頭痛,諸藥不效者,宜當歸補血湯加鹿茸治之。
2、內風虛證:《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載:加味補血湯,治身形軟弱,肢體漸覺不遂,或頭重目?;蛏窕杞⊥?,或覺腦際緊縮作痛,甚或昏仆移時蘇醒,致成偏枯,或全體痿廢,脈象遲弱,內中風證之偏虛寒者,久服此湯當愈。
加味補血湯:生芪一兩 當歸五錢 元肉五錢 鹿角膠 丹參 乳香 沒藥 甘松各六錢。
3、心腹胃脘虛痛:《醫(yī)學實在易》中黃芪湯,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虛證。
黃芪湯:黃芪一兩 當歸三錢 肉桂錢半
4、氣虛血尿:血從尿道出、澀痛者為淋,不痛者為尿血。此癥有陰虛,氣虛等等不同。《醫(yī)學從眾錄》云:男婦尿血,亦有氣虛者,當歸補血湯為主,挾熱者加竹葉、梔子主之;挾寒者加附子主之。
5、血證虛證:《醫(yī)學從眾錄》云:吐血、咳血必積漸而來以至盈盆盈斗,脈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湯(指補中益氣湯),及歸脾湯及當歸補血湯竣補其虛,虛回而血始止。……脫血至盈盆盈斗若用柔潤之藥凝滯經(jīng)絡,鮮克有濟,必以氣分大補之品,始可引其歸經(jīng),此余屢試屢驗之法也。
6、血證治驗:《齊有堂醫(yī)話》載:向余在瀘城曾治曾榮慶患虛勞咳嗽,余已治愈三載矣。并囑忌服涼藥,后因酒色沉迷,忽吐血不止,醫(yī)用瀉火之劑而血愈吐。又用止血之劑,悶亂不安,飲食不進,昏暈欲死。……按其脈小,細數(shù)而微,其勢將脫、刻不容緩。
予曰:此血不歸經(jīng),俗醫(yī)誤認為火,肆用寒涼,真陽受困也。乃與引血湯,用黃芪兩六錢 當歸七錢 灸草六錢 官桂參錢 黑齊穗五錢 側柏炭 黑姜炭各三錢熬汁沖藥水服之。一劑而吐頓止,略進稀粥。此方之妙,不專補血,妙在補氣。尤妙在不單去止血,反去引血以止血,……再進一劑而起床,繼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十劑滋化源以補腎水而行動如常。
(四)在外傷科方面的運用
當歸補血湯一方:黃芪自有托瘡排膿之功,佐當歸以活血止痛且調氣,故化裁用于氣血虧虛之虛寒性瘡瘍腫痛及傷口不易愈合等證,皆有卓效。
1、膿不外透:《外科正宗》中透膿散:黃芪四錢 當歸二錢 炒山甲錢 皂角刺錢半 治癰疽諸毒,內膿巳成,久不穿破者。
2、瘡不收斂:黃XX 男 5歲 岐山縣故郡公社人 于1953年夏季右股部漫腫疼痛,發(fā)熱37.8℃,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而間歇,小便淸長。醫(yī)用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非惟瘡腫末散,反致倦臥不食,此顯系氣血虛弱,不能托毒外出證,遂用當歸補血湯加生地 鹿角膠 白芥子 肉桂與之服后精神活躍、飲食增進,瘡形收斂,高突成膿,行手術切開引流而愈。
3、瘡腫疼痛:黃XX 男 20歲 本院學員 于1959年秋足生一瘡,至西安某醫(yī)院進行手術切開引流。術后足面紅腫延及脛部,傷口疼痛不能履地。經(jīng)用黃芪八錢 當歸 乳香 沒藥各二錢僅服一劑,次日疼痛大減而腫勢全消。后繼增黃芪之量為一兩——一兩三錢服六劑而瘡口迅即愈合。
4、瘡口不收:《六科準繩》以當歸補血湯加肉桂、沉香、乳香、木香治瘡瘍不紅潤或久不收口之虛證。
古人用當歸補血湯加味瘡口不收的例證很好,我們通過臨床觀察亦確屬有效,現(xiàn)舉兩例驗案于后:
患者朱XX 男 50歲 西安市草灘人 于1960年春肩胛部生一瘡,經(jīng)某醫(yī)院切開引流后,瘡口久不愈合,每日去西安換藥一次,遷延多日,仍不見愈。后經(jīng)其子(本院學員)介紹來診,經(jīng)用當歸補血湯加熟地、山萸肉、鹿角膠、肉桂以大補氣血,連服三劑則瘡口平復而愈。
楊XX 男 22歲 西安市某廠工人 右足背外傷感染后月余不愈,于71年3月某日就癥。自述一月前足背不慎碰破,數(shù)日后感染流膿,經(jīng)用抗菌素后膿液頓減,但肉芽遲遲不長,輾轉醫(yī)治、瘡面仍久潰不斂。
查見一般情況尚可,體溫不高右足背相當于第二跖骨部有約4*4.5*1cm之潰瘍,其肉芽淡紅水腫,覆有少許清稀膿樣分泌物,觸右腘,腹股溝淋巴結未見腫大及壓痛,舌苔薄白脈沉而弱。證屬氣血不足,而致瘡久不斂。擬以益氣養(yǎng)血,托瘡生肌,方用當歸補血湯加味:
生芪一兩 當歸 黨參 白術 制首烏各三錢 知母 灸甘草各二錢 肉桂錢半。局部用西藥雷夫奴爾紗條貼敷。先后用上方20余劑,瘡口即行愈合。(此系原中醫(yī)學院王玉軒老師驗案)
(五)在兒科方面的運用
當歸補血湯不但用于氣血虧虛的內、婦、外傷科病癥,且對于小兒瘡痘,出血性疾患等屬于虛寒者每常采用。
1、虛性瘡痘
《幼科釋迷》載芪歸湯:蜜芪黃芪一兩 酒當歸 白芍 川芎各五錢 炙草三錢、毎次咀三錢,煎治小兒稟賦弱,痘瘡出不快及肝虛目視不明。
《幼幼集成》載:治元氣虛弱,瘡不收靨,用參歸化毒湯:灸黃芪 當歸身 人參 牛蒡子 炙草。
治痘痂粘肉不脫,用調元固本湯炙黃芪 當歸身 人參 凈蟬蛻 灸草 棗姜引。
2、過敏性紫瘢:
《中醫(yī)雜志》1961年第六期載王子和“當歸補血湯加味治療過敏性繁瘢病有效”一文云:過敏性紫瘢病……似列于祖國醫(yī)學:“血證”門類。治療多用千金犀角地黃湯,但我們臨床所見三例辨證屬虛寒,選用當歸補血湯加味收效良好。茲介紹一例如下:(請參見原文)
患兒張姓 女 6歲 住院號14347 于1960年4月30日因兩足踝痛皮下出現(xiàn)紅點,化驗血小板,凝血時間等皆正常,診斷為過敏性紫瘢住院。中醫(yī)會診:患兒面色蒼白,脈遲緩,未流鼻血,兩下肢紫瘢色青成片如瓜子大,不隆起,二便正常。診為絡脈出血。
處方:益母草四錢 紅花錢炒姜蠶、丹皮各二錢 牛夕,五加皮各三錢煎服兩劑。復診紫瘢減少,但不顯著,脈象仍弱,陽氣不足,改用當歸補血湯加味:生黃芪五錢 當歸六錢 炒僵蠶三錢 煎服有效,方中再加巴戟肉、灸甘草各二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共六服、紫瘢完全消失。
然而當歸補血湯在小兒科的運用并不局限于上,我們曾見好多臨床醫(yī)生以此方加味或合他方廣泛應用于小兒“腎病綜合癥”,“營養(yǎng)性貧血”,脊髓灰質炎”,“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慢性消化不良”等病癥,療效亦住。
當歸補血湯對后世醫(yī)學的影響
東垣制方用藥,向來是藥味多而分量輕,唯獨此方破例只用兩味,而且黃芪用量競達當歸之五倍。在祖國醫(yī)學方藥的運用上起到繼往開來的作用?!秱摗?13方中從未用過黃芪、《金匱要略》中用黃芪的有七個方子。其中黃芪為主藥的有“防己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建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四方。
其中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中黃芪用量最多,然尚不及輔佐藥桂芍之兩倍(原方黃芪五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苦酒一升),至獨給黃芪以重任而肆用大量,實東垣開其先河。此點對后世影響極大。如清代王清任,補陽還五湯,用黃芪四兩為主,將當歸改為歸尾,再加相應的活血藥,以治中風偏癱;晚近張錫純重用黃芪,都受東垣此方的啟發(fā)。
當歸補血湯的組方體會:
當歸補血湯僅兩味藥,然竟有如此出奇的功效與廣泛的用途,可見臨床處方,能否收到顯著療效,并不在于藥味的眾多或者用量的大小。正如汪忍庵所云:“分量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分量減而藥味漸多,譬猶廣設攻圍,以庶幾乎一遇也?!?/p>
近代已故名老中醫(yī)蒲輔周更明確指出:“……以為藥味多用量大、花錢多、療效作用就強,這是一種偏見。實際上,臨床療效并不與藥味多寡,用量大小,花錢多少成正比例。
所以我們臨床辨證立法處方,亦應盡可能學習李氏此方的組方手法。辨證要準確,立法要對證,制方要嚴密,藥物要有主輔之分,用藥要純,不要龐雜,要講究配伍,不要亂用與病證不相干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