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里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span>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表相,都是虛假的,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表相的時候,不被迷惑,那么就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當(dāng)下,人們似乎都越來越浮躁,情感淡薄,耐心缺失,幸福感越來越低。越來越缺少了一些淳樸、自然和真實的氣息。
究其原因,是人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
在無止盡的妄想執(zhí)著中迷失了本心,忽略了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所謂欲望皆為枷鎖,欲望太多,心則不明不寧。
只有放下,才能走出內(nèi)心的囚籠;只有放下,才能真正認(rèn)識自己、了解自己,走出人生的迷茫。
01
《指月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日,梵志拿著兩枝花來供佛。
佛說:放下吧。梵志將左手的花放在地上。
佛又說:放下吧。梵志又將右手的花放在地上。
佛繼續(xù)說:放下吧。梵志看著空空的雙手,不明白還要放下什么。
佛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我是讓你放下你的六根、六塵、六識,放下了這些,你才能擺脫生死的囿限。
佛說放下,不是放棄已擁有的一切,而是心中無掛礙。
一個人心里能容納的東西是有限的。
裝的東西太多,什么都放不開,就容易鉆牛角尖,走死胡同。
人活在世上,都有所追求,追求名利、金錢、安逸等等。
有追求,是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能如愿。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抱怨累,滿腹委屈,就是因為求而不得心生煩惱,貪心不足想占有得更多。
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放下你對外界的所知、所感、所為,向內(nèi)尋找你的自我、自滿、自負(fù)。
你會發(fā)覺真正的錯在于你沒有認(rèn)識到自己的錯誤。
真正需要自省和改變的是自己。
誰沒有山窮水盡過?誰的生活不曾一地雞毛?
只不過有人常翻舊賬,有人難得糊涂。
事情總會一件件發(fā)生,別什么事都往心里去,心寬了,人就不累了。
一位少年問智者:“如何才能做到自己快樂,也能帶給別人快樂?”
智者說:“有四種境界,一是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放下小我,別把自己當(dāng)回事,這是無我的境界;
二是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設(shè)身處地,感受他人的苦樂,這是慈悲的境界;
三是把別人當(dāng)成別人,尊重別人,保持距離,這是智慧的境界;
四是把自己當(dāng)成自己,忠于自己,活出自己,這是自在的境界。”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種各樣的事,能影響心情的因素很多,能左右快樂的唯有自己。
快樂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境界,也是一種選擇。
快樂更多的是源自于內(nèi)心的強大。
不快樂的人,是因為入心的東西太亂,計較的人和事太多。
太容易揪著一件事情不放,過不去,出不來,心慢慢就被痛苦淹沒。
佛說,執(zhí)念太深終會害了自己。
放下執(zhí)念,已經(jīng)結(jié)束的,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生命尚有始終,事情更是如此。
02
有一位年輕人,不幸失去了一只手,他覺得自己是殘廢人了,每天都非常痛苦,對生活充滿絕望。
于是他就去求見智慧大師,求大師指點迷津。
智慧大師說:年輕人,我把你渡過河,帶你去看一看。
年輕人就跟著大師渡過了河。
上岸后,大師要求年輕人把船扛上,跟著他走。
年輕人很不解,船這么沉,一個人怎么可能扛得動呢,再說扛著船趕路又有什么意義呢。
大師說:年輕人,你看,這個船,過河的時候你要靠它渡河,但是過了河,你就要放下它,否則,它就會成為你的包袱。
人生要扛起很多包袱,最大的包袱不是扛不起,而是放不下。
《道德經(jīng)》言:“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大自然尚在一呼一吸間,實現(xiàn)草木萬象;人也需要吐故納新,內(nèi)心才能永葆生機。
如果把過去的一切都背負(fù)在肩上,一點小事就容易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把負(fù)面情緒都裝在心里,身體里就會充滿垃圾和毒素,慢慢枯萎,藥石罔效。
《后漢書·郭泰傳》里寫道:
東漢時期,孟敏曾經(jīng)居住在太原,有一次他背著甑走在路上,一不小心甑掉到了地上,打破了。
他頭也不回地繼續(xù)向前走。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檢查一下甑破損的情況呢?
他說,甑已經(jīng)破了,再看它有什么用呢。
生活有期待,也有失望,這就是規(guī)律。
當(dāng)今日已成昨日,要有一種墮甑不顧的心態(tài)去接納所有的遺憾。
縱然有很多不甘、不舍和不忍,也要學(xué)會“斷舍離”。
該扔就扔,家才能干凈;忘懷往事,才能輕裝上路;揮別得失,迎接新的開始。
古詩里說:靜觀流云鐘鼎山林全是夢,世間寵辱休驚。
放下過去,失去的,就已經(jīng)失去了,木已成舟,就要學(xué)會釋懷和放手。
03
有一次,白云和他的師父楊岐對坐,楊岐問:聽說你從前的師父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
白云回答:記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p>
楊岐聽了,大笑幾聲,一言不發(fā)地走了。
白云不知道師父為什么笑,左思右想,心里很煩悶。
后來,他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問師父到底笑什么。
楊岐笑著對他說:原來你還不如一個小丑,小丑不怕別人嘲笑,你卻怕人笑。
所謂風(fēng)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很多時候,我們的世界太擁擠,一句話,一些小事都能讓我們想太多。
別人的想法、看法和判斷并沒有那么重要,我們?yōu)槭裁匆敲丛谝饽兀?/p>
人生是自己的,應(yīng)該由自己來主宰。
與其顧慮別人怎么樣,不如活出自己的個性與光彩。
佛陀修行時,經(jīng)過一個村莊,那里的人對他有很大偏見,把他說得十分不堪。
佛陀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很耐心地聽他們把話說完。
有人問: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怎么沒有任何反應(yīng)?
佛陀說:你要是十年前問我,我還會有所反應(yīng),現(xiàn)在,我只會按照我內(nèi)心的想法做事,而不是跟隨著別人的情緒走。
人永遠滿足不了所有人的期望和偏好。
懂你的人,會包容你的一切,不懂你的人,你做得再盡力他都不會滿意。
與其患得患失地討好別人,不如開開心心做自己。
在需要的時候給傾聽自己并滿足自己需求的機會,像照顧家人一樣關(guān)心自己;
關(guān)心自己是一個簡單的意識,很多時候正是那些簡單的事情讓我們感到自由。
當(dāng)你覺得累得喘不過氣時,當(dāng)你覺得痛苦得無法自拔時,
將一切統(tǒng)統(tǒng)拋下,對自己說不管了,都不管了。
你會發(fā)覺,管好自己才是真正的負(fù)責(zé)任,考慮別人的情緒,都是瞎操心。
佛說: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別人還給別人,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
《金剛經(jīng)》里說:過去事、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事、現(xiàn)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須勞心?放下既是一種成全,更是一種解脫。
世事無常,不要總想著責(zé)怪他人,抱怨命運。
想想是不是自己兜里沒有什么,卻總想掏出什么。
想想是不是因為自己始終不明理、不悟道,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一切根源在于心,煩惱在心里,解脫也在心里,懂得了,才能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行。
佛經(jīng)上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放下的是無知,得到的是智慧;
放下的是恐懼,打開的是心量;
放下的是自我,擁有的是全世界。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p>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坦然放下過去,擁有自在歡喜的人生。
同意的點個“在看”,請您轉(zhuǎn)發(fā)分享,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