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業(yè)務部門教學研究制度
(一)成立課改組織機構,加強其領導力和執(zhí)行力,領導全縣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茖W制定課改規(guī)劃,有效指導貫徹落實,全面總結課改經驗,透徹分析課改問題,努力突破課改瓶頸。
(二)實行“學研”制度。教研員要認真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術方法,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教材教法、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教師成長規(guī)律,不斷拓寬教學研究視野,豐富研究內容,努力提高教研水平和能力,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研究型的教研工作者。
(三)建立“調研”制度。教研部門要經常深入基層學校,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掌握學校課改動態(tài)、教研動態(tài)、教育資源使用開發(fā)動態(tài)、教師專業(yè)成長狀況等,并進行科學分析,寫出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四)實行“視導”制度。充分發(fā)揮教研員的專業(yè)引領作用,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專業(yè)支持和服務。與教師一起研發(fā)課程資源,探索新課程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指導教師提高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能力,為學校培養(yǎng)教學骨干。
(五)實行“幫聯”制度。每位教研員聯系一所以上“包點”學校,指導學校制定校本研修計劃,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對學校的教研活動給予有效指導和服務。
(六)建立教科研“協作”制度。教研、科研部門要相互協調,開展課題研究,做好課題實驗前、中、后期的管理工作,做好課題實驗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歸檔工作。定期召開經驗交流會議,推廣實驗成果。
(七)實行“量化”業(yè)務管理制度。
1.教研員每學年下校聽課、蹲點指導、送教上門不少于80節(jié)。
2.每學期開展一次課改專題講座;每學年開展一次教學反思文交流或評比活動,開展一次教學設計競賽活動,開展一次學科課改實驗交流活動。(選擇開展1——2項活動)
3.學科教研員每周寫一篇學習筆記,每月記錄一個典型案例,每學期寫一份“包點”學校課改情況匯報材料。
4.積極參與基層學校開展的校本研修活動,每學期不少于5所(次)學校。
5.每學年每位教研員要培養(yǎng)1—2名學科骨干教師,管理好學科骨干教師隊伍。
6.每學年每位教研員至少召開一次教學研討會(片教研會)或新課程培訓會,對研討課點評具體、全面、有高度、指導性強,有專題講座,注重實效性。
7.每學年組織一次城鎮(zhèn)骨干教師送教下鄉(xiāng)活動,做到有研討,有點評,有專題講座。
8.每學年全程指導參與一次城鎮(zhèn)學校教學開放周活動。
(八)實行課改工作總結匯報制度。業(yè)務部門每學期召開一次課改工作總結會議,并將總結材料上報教育科。
二、建立學校校本研修制度
(一)實行“新課程研討活動”制度。學校每學期開展二次“新課程研討活動”,以校為單位,教學副校長主持,全員參加。研討內容可以結合新課程理論、課標、新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專題討論、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課例評析以及觀摩課、研討課的展示與研討等。
(二)實行集體備課制度。學校教研組每月開展一次集體備課活動,中心校每學期開展兩次全鄉(xiāng)鎮(zhèn)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要做到“兩先”、“四定”、“五統一”:“兩先”即個人要預先鉆研教材及相關資料,做好充分準備,集體備課要先于課時備課;“四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fā)言人;“五統一”即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目標、統一知識要點、統一重難點、統一基本教學策略。
(三)實行“四個一”教研管理制度。
1.要提前一周備好課。
2.每一課都要在教案上寫教學后記或教學反思,語言簡潔,有針對性、實用性。(如教案上沒有“教學后記”欄目,可以記在教案“板書設計”下方。)
3.教師每學期上一節(jié)落實新課程理念的組內以上研討課。學校從本校實際出發(fā),對教師的研討課進行統一組織安排(學期初安排出研討課日程表),每節(jié)課研討的主題要明確,針對性要強,解決的問題要具體。真正做到通過上課、聽課發(fā)現問題,通過研討解決問題。
4.每學期末,每位教師撰寫一篇有關課程改革實踐研究的論文或心得體會。
(四)實行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幫帶”制度。
1.每學期上一節(jié)新課程“引領課”。
2.每學年帶好一名非骨干教師。
3.必須進行新課改課題研究,每學年撰寫一篇有推廣價值的經驗論文。
4.每學期進行一次業(yè)務講座。
(五)建立掛鉤聯系制度。柳河鎮(zhèn)內中小學要聯系鄉(xiāng)鎮(zhèn)一至二所中小學,建立教研“手拉手”關系,指導和幫助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抓好校本研修工作。
(六)改革、完善評價制度。學校要依據《柳河縣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實施方案》,改革、完善學生學業(yè)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健全、完善教師評價體系,逐步建立起多元、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充分發(fā)揮評價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