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劉知遠晉陽稱帝
一、劉知遠的崛起
劉知遠,沙陀族人,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南)。他先與石敬 瑭一起在后唐任職,曾在德勝之戰(zhàn)保護過石敬瑭。石敬瑭當河東 節(jié)度使,以劉知遠為都押牙,視為心腹。天福元年(936年),石 敬瑭與劉知遠、桑維翰密謀推翻后唐,劉知遠提出向契丹稱臣,厚 賄金帛,請求出兵,這與石敬瑭、桑維翰的意見完全一致;但劉 知遠不贊成割讓土地,并預見到契丹擴張領土之后,必“大為中 國之患”①,頗有政治見識。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唐,劉知遠領河東軍堅守城內,不斷挫 敗后唐軍隊的進攻。后隨晉高祖進兵洛陽(今屬河南),對后晉建 國有佐命之功。契丹主耶律德光對石敬瑭說,劉知遠非常能千,切 不可無故拋棄?。晉高祖先后授劉知遠為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 使、鄴都留守,掌管禁軍,坐居重鎮(zhèn),權勢顯赫。但是,晉高祖 討伐叛將范延光、楊光遠、安重榮、安從進等人,朝廷禁軍多次 出征,始終沒有派遣禁軍統(tǒng)帥劉知遠領兵征戰(zhàn),這似乎暗示著劉 知遠與晉高祖在晉初已開始產生裂痕。天福四年(939年)三月, 晉朝廷詔歸德節(jié)度使劉知遠與忠武節(jié)度使杜重威并加同平章事, 劉知遠自以為有佐命之功,而杜重威出身外戚,毫無大功,豈能
《資治通鑒》卷二八〇,晉高袓天福元年^
《舊五代史》卷九九,《漢高祖紀K
同時受命,拒不接受詔書。晉高祖大怒,準備免除劉知遠的統(tǒng)兵 權。經(jīng)大臣趙瑩、和凝調解,劉知遠才勉強受命。雙方之間的裂 痕進一步加深和表面化了。
天福六年(941年)七月,后晉朝廷以劉知遠為河東節(jié)度使。 不久,又命杜重威接替劉知遠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職務6次 年晉高袓病危,遺旨召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入朝輔政,齊王石重貴 不肯聽命,再次引起劉知遠的怨恨,開始萌發(fā)滅晉稱帝的打算。
劉知遠利用河東地區(qū)山川險固、戰(zhàn)馬較多的有利條件,在境 內大肆擴充兵馬,借口防御契丹而增建興捷、武節(jié)等十余軍。劉 知遠派遣軍將郭威招納吐谷渾酋長白承福,奏請白承福為大同節(jié) 度使,但不久又將白及其部族四百余人全部誅殺,沒收資產巨萬, 良馬數(shù)千。晉出帝與契丹頻繁交戰(zhàn),劉知遠坐山觀虎斗,不斷擴 大自己的軍事力量。開運元年(944年)正月,晉出帝先以劉知遠 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劉知遠不予理睬。晉出帝再命劉知遠領兵 自土門(即井陘關,今河北井陘東北)進攻恒州(今河北正定), 河東軍到達樂平(今山西晉陽)就逗留不進。接著又授他北面行 營都統(tǒng),進軍河北,劉知遠拒不出兵。晉出帝識破了劉知遠的面 目,特別告誡自己親信:太原不肯幫助我,必有異圖①。自此以后, 劉知遠雖為行營都統(tǒng),但晉朝軍事進討的密謀大計,劉知遠已不 得參與。劉知遠表面上不在意,仍拼命擴充軍備,經(jīng)過幾年苦心 經(jīng)營,有步騎5萬人,為稱帝中原準備了重要的軍事力量。
二、劉知遠在晉陽稱帝
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汴州后,劉知遠立即分兵扼守河東四境, 防止契丹軍入犯。但他又故意與契丹統(tǒng)治者應付周旋,特派牙將 王峻送上三份奏表。1、慶賀契丹入汴;2、說明太原系各族聚居 之地,要有重兵戍守,不能輕易離鎮(zhèn)外出;3、請求遼太宗召還進 入太原城內的契丹軍隊,俟道路暢通后再送上貢物。遼太宗信以 為真,特賜詔書表揚,親自在劉知遠姓名前加上“兒”字,并賜 以木拐。王峻持木拐迅速返回太原,契丹軍見之回避,沿途暢通 無阻。劉知遠又派北都副留守d文珂向契丹貢獻奇繒、名馬。當 時,全國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接到遼太宗的詔書,都爭先恐后上表稱臣, 或親自來到汴州(今河南開封)請求朝見。劉知遠心有另謀,一 再拖延觀望,遼太宗深為不滿,斥責劉知遠既不事后晉,又不奉 契丹,居心何在?
劉知遠通過兩次派使者進入汴州,對契丹情況比較了解。王 峻認為,契丹貪圖財貨,殘暴無道,失掉人心,不可能長期占領 中原。有人勸劉知遠立即舉兵南向,趕走契丹軍隊。劉知遠主張 用兵要見機行事,契丹占領汴州,得晉兵10萬,兵鋒強盛,不可 輕動。待契丹被迫撤離中原時,再出兵汴州才是“萬全”之計①。
遼太宗在中原軍民反抗浪潮日益高漲的形勢下正準備逃離汴 州,河東軍將紛紛勸劉知遠稱帝。劉知遠佯作姿態(tài),聲言出兵井 陘(今河北井陘東北),迎接被契丹押走的晉出帝、李太后來到晉 陽(今山西太原南),故意表示自己對晉朝廷的忠誠,爭取晉朝舊 臣的支持。與此同時,又和心腹臣僚楊邠、郭威密謀建國登基的 準備。開運四年(947年)二月十五日,劉知遠迫不及待地在晉陽 稱帝,為了表示不忍心改掉后晉年號,仍稱為天福十二年D
第二節(jié)劉知遠南下入汴作戰(zhàn)
一、劉知遠南下的戰(zhàn)略步驟
自耶律德光進入汴州后,劉知遠在太原密切注視著契丹在中
①《資治通鑒》卷二八六,晉高祖天福十二年。 ——186 —
原各地的動靜。他在太原稱帝的第二天,就公開打出對抗契丹的 旗號,指示各道停止為契丹征括錢帛,對晉朝降臣擔任遼國各道 節(jié)度使,概不追究,號召他們盡快到劉知遠所在地集中;各道要 誅殺在本道境內的所有契丹官將。同時,劉知遠積極準備南下,統(tǒng) 一中原。其具體戰(zhàn)略步驟是先部署兵力在河東北部防御契丹,擴 大和鞏固河東基地,然后南下洛、汴以定中原。
天福十二年(契丹大同元年,947年)二月遼國建立后,在中 京(即恒州,今河北正定)、邢州(今河北邢臺)一帶駐有重兵, 用來保護遼國自汴州通往契丹境內的通道,并防御河東劉知遠的 軍事進攻。河東節(jié)度使所屬承天軍(今山西陽泉東北)是守衛(wèi)自 井陘通往恒州的重要關塞。劉知遠打著迎接晉出帝的旗號,親自 帶兵到達壽陽(今屬山西),特留下部分軍隊戍守承天軍,防止契 丹入犯。同年四月,契丹軍隊自河南北撤,一度攻占承天軍。劉 知遠旋即派親將葉仁魯將步騎3000人赴援,再次占領了承天軍。
在此前后,劉知遠還派軍將史弘肇攻克代州(今山西代縣), 以鄭謙為忻州刺史兼忻、代二州義軍都部署,在太原以北建立起 防御契丹的防線。
太原以南的晉州(今山西臨汾)、絳州(今山西新絳)、潞州 (今山西長治)、澤州(今山西晉城)歷來是自太原南下河南的戰(zhàn) 略要地。當遼太宗得知劉知遠稱帝,急忙調兵遣將,以耿崇美為 昭義節(jié)度使,高唐英為彰德節(jié)度使,崔廷勛為河陽節(jié)度使,分別 占領潞州、相州(今河南安陽)、孟州(今河南孟縣)等地,企圖 包圍河東地區(qū)。二月,后晉建雄留后(治晉州)劉在明歸附契丹, 赴大梁朝見,劉知遠遣使者張晏洪來到晉州,聯(lián)絡當?shù)剀妼l(fā)起 兵變,殺死契丹使者和節(jié)度副使,由張晏洪任建雄軍留后。后晉 潞州軍將王守恩殺死契丹使者,被劉知遠授為昭義節(jié)度使。河東 大將史弘肇又領大軍前往聲援,打退了契丹軍隊的進犯。
從天福十二年正月到四月,河東諸州府除澤州外,已全部歸 劉知遠控制。他有了比較鞏固的河東基地,又適逢遼太宗在當年 三月從汴州逃走,南下中原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就著手策劃具體的
—187 —
軍事行動。
二、南下洛、沖以定中原
五月,劉知遠召集諸將領商議進入中原的作戰(zhàn)方案。很多將 領建議先進軍井陘,攻取恒、魏(今河北大名北),收復河北,則 河南拱手歸降。劉知遠提出從石會關(今山西沁縣西北)南下,由 潞州、天井關(今山西晉城南)進入河南。郭威認為若先出兵河 北,兵少路遠,倘遭到契丹圍擊,進退兩難,糧餉斷絕,非常危 險。如途經(jīng)澤、潞州一帶,當?shù)厣铰冯U狹,大軍經(jīng)過,糧食供應 困難?!敖哧儭x二鎮(zhèn),相繼款附,引兵從之,萬無一失,不出 兩旬,洛、汴定矣?!雹賱⒅h采納了郭威沿晉、絳南下河南的作 戰(zhàn)方案。五月十二日,劉知遠通告諸道,自太原出兵,沿陰地關 (今山西霍縣西北)出晉、絳南下。次日,契丹澤州刺史翟令奇見 大勢已去,被迫歸降。契丹宣武節(jié)度使蕭翰慌忙從汴州逃走。二 十曰,劉知遠抵晉州。途經(jīng)絳州時,劉知遠命諸軍四面包圍,暫 不進攻,諭以利害,勸誘投降。二十四日,契丹絳州刺史李從朗 舉城投降。二十七日,劉知遠進入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六 月三日,劉知遠入洛陽D十一日,進入大梁。十五日,改國號為 漢,史稱后漢,稱劉知遠為后漢高祖。后漢朝廷下詔書大赦,命 令后晉王朝的全部官員,包括那些投降契丹的文武將吏,一律全 部錄用,或就任原職,或加官晉爵。后晉官員們紛紛相繼來降。但 某些藩鎮(zhèn)窺測到劉知遠軍力有限,加緊暗中活動,準備挑起新的 動亂。
五代時期,出身丁沙陀族的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都以河 東太原為基地,進軍中原,先后建立起后晉、后唐、后漢三個王 朝。比較起來,劉知遠南下入汴作戰(zhàn),完全是一次兵不血刃的和 平進軍,比起梁、唐雙方長期血戰(zhàn)大河南北,或石敬瑭依靠契丹 才奪取天下,都有明顯的區(qū)別。這是因為,契丹軍隊入犯汴州,滅 亡后晉,契丹統(tǒng)治集團與漢民族之間的矛盾相當激烈。正在大河 南北與契丹軍浴血奮戰(zhàn)的漢族軍民,都迫切需要在中原地區(qū)建立 一個新朝廷與契丹勢力相抗衡。早已在河東積蓄實力、又善于舉 起反抗契丹旗號而收攬人心的劉知遠,適應了全國形勢的需要,所 以從太原南下后,得到各地軍民的擁護?!杜f五代史》作者薛居正 評論說:“漢高祖肇起并(今山西太原南)、汾(今山西汾陽),遄 臨汴、洛,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①,反映了當時的實際 情況。
第三節(jié)討平杜重威與收降趙匡贊
一、漢軍討平杜重威
后漢高祖進入汴州后,早已投降契丹的后晉鄴都留守、天雄 節(jié)度使(治魏州)杜重威奉表歸命,還請求調往他鎮(zhèn)。天福十二 年(947年)七月十三日,后漢高袓調杜重威為歸德節(jié)度使(治宋 州,今河南商丘南),杜重威拒不接受,暗中指使兒子杜弘璲向契 丹求援。契丹中京留守麻答派指揮使張璉帶領幽州(今北京市西 南)2000親兵進入魏州城內,與杜重威一起抗擊后漢。閏七月十 八日,后漢高祖派髙行周為招討使、慕容彥超為招討副使,領兵 討伐杜重威。
八月,高行周、慕容彥超兵臨魏州城下。自唐朝安史之亂以 后,魏州長期是河朔叛鎮(zhèn)魏博節(jié)度使的治所,唐朝多次興兵征討 都無法取勝。魏州南臨大河,交通便利,經(jīng)濟富庶,重兵屯聚,具 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高行周主張用兵長期圍困,俟城內糧盡兵疲,
①《舊五代史》卷一百,《漢高祖紀》。 再一舉殲滅;慕容彥超要求急攻,早日結束戰(zhàn)斗。后漢高袓擔心 前線將領不和,容易引起動亂,決定親自出征。十月十七日,后 漢高祖來到魏州城外,高行周匯報說:魏州“城中食未盡,急攻, 徒殺士卒,未易克也。不若緩之,彼食盡自潰”①。不少將領也贊 成高行周的意見。可是,后漢高祖急于求成,贊同慕容彥超主張 急攻的作戰(zhàn)方案。二十五日,后漢高祖親自督促諸將領攻城,兵 士傷亡萬余人,未能取勝,被迫停止進攻。慕容彥超再不敢重彈 急攻魏州的老調。其后,魏州經(jīng)漢軍長期圍困,城內糧食耗盡,餓 死者達十之七八,不少人翻城出逃。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開 城門歸降,后漢高祖指示誅殺魏州牙將百余人,沒收杜重威全部 家財以賞賜將士。次年正月,后漢高祖病危時,命將杜重威及其 三個兒子殺死。一個長期以來禍國殃民的地方軍閥被處決,受到 汴州百姓的普遍擁護,大快人心。
二、漢廷收降趙匡贊
遼太宗進入汴州不久,授降將趙延壽之子趙匡贊為河中節(jié)度 使(治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天福十二年(947年)五月,后漢 高袓從太原南下途經(jīng)霍邑(今山西霍縣)時,特派使者告知趙匡 贊,其父趙延壽被契丹永康王兀欲囚禁,以爭取趙匡贊斷絕與契 丹的交往,早日歸附后漢。
后漢高祖入汴州,宣布契丹所授節(jié)度使繼續(xù)留用,趙匡贊又 成為后漢河中節(jié)度使。但后漢朝廷對趙匡贊很不放心。后漢高祖 接受樞密副使郭威將趙匡贊從河中調往它處的建議,命趙匡贊為 晉昌節(jié)度使(治京兆府,今陜西西安),趙奉命移鎮(zhèn)長安。
十月,后漢高袓親征杜重威,又引起趙匡贊對后漢的疑懼之 心,他擔心終久不為后漢朝廷所容納,會落得與杜重威的同樣下
①《資治通鑒》卷二八七,天福十二年。 ——190——
場。于是,趙匡贊與鳳翔節(jié)度使侯益一起密謀投降后蜀,要求后 蜀出兵占領關中。后蜀帝孟昶抓緊戰(zhàn)機,立即出兵,以山南西道 節(jié)度使張虔釗為北面行營招討安撫使,領兵5萬人進軍鳳翔(今 屬陜西)0),奉鑾肅衛(wèi)都虞候李廷珪將兵2萬人聲援長安,與趙匡 贊相互接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漢高祖命左衛(wèi)大將軍王 景崇率禁兵數(shù)千人經(jīng)略關中。臨行前,后漢高祖告訴王景崇:趙 匡贊、侯益的具體行動暫時還不大清楚。你到關中后,倘他們已 經(jīng)入朝,就不必追究;如故意拖延觀望,允許你見機行事②。這時, 晉昌節(jié)度判官李恕勸告趙匡贊說:“今漢家新得天下,方務招懷, 若謝罪歸朝,必保富貴,入蜀非全計也”③。趙匡贊既害怕后漢軍 威,歸附后蜀又遭到部下的反對,終于離開長安,赴汴州朝見。后 漢朝廷收降趙匡贊,沒有大動干戈,輕易取得河中、長安兩鎮(zhèn)。但 接替趙匡贊的河中節(jié)度便李守貞和永興節(jié)度使牙將趙思綰又互相 勾結,抗拒朝廷,不久便爆發(fā)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
第四節(jié)平定關西三叛之戰(zhàn)
(參見附圖5)
一、關西三叛的爆發(fā)與漢軍進討部署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漢左衛(wèi)大將軍王景崇領禁兵數(shù)千 人來到長安,立即征調長安軍校趙思綰與關中諸藩鎮(zhèn)兵一起抗擊 后蜀軍隊,追至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二月,后漢朝廷命王景 崇兼鳳翔巡檢使,王景崇引兵抵鳳翔,節(jié)度使侯益已不辭而別。侯 益來到汴州,控訴王景崇專橫霸道,并重賄楊邠、史弘肇等后漢 大臣,侯升為開封尹。王景崇對此十分不滿。
三月,后漢朝廷害怕趙思綰驕暴難制,命趙思綰領牙兵開赴
①②③《資治通鑒》卷二八七,后漢高祖天福十二年、乾祐元年。
—191 -
汴州。趙不服,告訴同黨常彥卿說:小太尉(指趙匡贊)已落入 后漢朝廷手中,我們再去汴州,必將一起被殺。常彥卿囑咐趙思 綰要機密行事,臨機應變,防止過早暴露。王景崇從旁慫恿趙思 綰作亂。
三月二十四日,后漢供奉官王益抵長安,永興節(jié)度副使安友 規(guī)出城東迎接。趙思綰報告說,他所領兵士今晚留宿城東,但他 們家屬多在城內,請允許這些兵士入城接家屬前來。王益、安友 規(guī)同意后,趙思綰即帶領士兵入城。他們剛進入城內,就殺死把 守城門的兵卒,打開府庫,搶走鎧仗,召集城中丁壯四千余人,據(jù) 長安城公開反叛。二十五日,后漢朝廷調王守恩為永興節(jié)度使,趙 暉為鳳翔節(jié)度使,同時命王景崇為邠州留后,以便控制長安、鳳 翔。但王景崇拒不聽命,繼續(xù)在鳳翔召集丁壯,加緊準備反叛。
這時,河中節(jié)度使李守貞也蠢蠢欲動。李守貞原先是后晉的 宿將,長期統(tǒng)領禁兵,在抵抗契丹的馬家口與陽城之戰(zhàn)和討伐青 州楊光遠,都立有戰(zhàn)功,后來與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繼續(xù)擔任 天平節(jié)度使。后漢高祖入汴,調李守貞為河中節(jié)度使。后漢隱帝 自乾祐元年(948年)正月襲位,大臣楊邠、蘇逢吉、史弘肇等把 持朝中大權,李守貞既恐懼不安,又藐視他們缺乏治國治軍的能 力,因而在河中修城郭,繕甲兵,晝夜不息,派使者赴南唐、后 蜀、遼諸國,請求聲援。長安趙思綰向李守貞送上皇帝御衣,鳳 翔王景崇推李守貞為主。李守貞自稱秦王,設丞相、樞密使、國 師等官職,派王繼勛占領潼關(今陜西潼關縣東北),授趙思綰為 晉昌節(jié)度使,儼然以新王朝自居。
三月二十八日,靜難(治邠州,今陜西彬縣)、彰義(治涇州, 今甘肅涇川北)、匡國(治同州,今陜西大荔)、鎮(zhèn)國(治華州,今 陜西華縣)四節(jié)度使同時奏報河中節(jié)度使李守貞與長安趙思綰、鳳 翔王景崇相互勾結,興兵作亂。四月三日,后漢朝以鎮(zhèn)寧節(jié)度使 郭從義為永興行營都部署,將禁兵討伐長安趙思綰。九日,以保 義節(jié)度使白文珂為河中行營都部署,內客省使王峻為都監(jiān)、侍衛(wèi) 步軍都指揮使尚洪遷為西面行營都虞候,會諸道兵出征河中李守 —192 —
貞。在此之前,漢朝廷調保義節(jié)度使趙暉為鳳翔節(jié)度使,專門對 付占據(jù)鳳翔的王景崇。后漢討伐關西三鎮(zhèn),不設軍事統(tǒng)帥,各自 為政,互不統(tǒng)一。自四月到七月,除陜州都監(jiān)王玉一度收復潼關 外,其他將領怯懦畏敵,相互觀望,昭義節(jié)度使常思屯潼關、白 文珂戍同州、趙暉駐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都不敢進攻河中、 鳳翔。郭從義、王峻雖兵臨長安附近,但二人嚴重不和,自春至 秋,不肯攻戰(zhàn)。西面行營都虞候尚洪遷孤軍作戰(zhàn),在長安戰(zhàn)斗中 不幸身亡。后漢進討的軍隊長期分兵屯駐,師老無功,非常被動。
漢隱帝鑒于后漢進討軍不設主帥、指揮不一、征討不力的狀 況,八月五H,特命樞密使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統(tǒng)一指 揮河中、長安、鳳翔行營的軍隊。郭威路過河陽(今河南孟縣)問 策于元老大臣馮道。馮道提出“合諸將之兵以攻一城”①,即集中 優(yōu)勢兵力專攻河中,被郭威所采納。
八月二十日,郭威領大軍抵河中前線。他召集諸將領討論對 關西三叛的作戰(zhàn)部署,很多人提出先進攻長安、鳳翔,然后攻打 河中。鎮(zhèn)國節(jié)度使扈從珂卻獨持異議,主張擒賊先擒王。他說: “今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守貞亡,則兩鎮(zhèn)自破矣。若舍近而攻 遠,萬一王、趙拒吾前,守貞掎吾后,此危道也。”②郭威充分肯 定扈從珂的作戰(zhàn)主張,于是確定他本人自陜州、白文珂與劉詞自 同州、常思自潼關,從三條路線同時向河中進發(fā)。郭威“撫養(yǎng)士 卒,與同苦樂”,使“將卒咸歸心于威”③,大大鼓舞了士氣。
比較起來,長安趙思綰、鳳翔王景崇作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軍事力 量薄弱,都遠遠不如李守貞。這無疑是諸將要求先攻討長安、鳳 翔的主要原因。然而后漢軍隊進入關中作戰(zhàn),必須通過與河中鄰 近的潼關天險,一旦潼關失守,導致“王、趙拒吾前,守貞掎吾 后”,則后漢軍隊在關中遭到前后夾擊,糧食又供應不上,后果異 常嚴重。郭威先集中主要力量分三路圍打河中,同時抽調部隊牽
①此據(jù)《新五代史》卷五二,《李守貞傳》。
②③《資治通鑒》卷二八八,漢髙袓乾祐元年。 制長安、鳳翔之敵,待殲滅李守貞后,則趙思綰、王景崇易于擊 破。由于后漢軍事統(tǒng)帥專一,戰(zhàn)略部署正確,平定關西三叛之戰(zhàn) 很快出現(xiàn)了重大轉折。
八月,當郭威主攻河中強敵的戰(zhàn)略部署確定后,后漢軍分三 路同時向河中進發(fā)。保義節(jié)度使白文珂很快自同州攻占河中西關 城(今山西永濟縣黃河西岸)。昭義節(jié)度使常思與郭威分別自潼關、 陜州逼近河中城,在城南、城西建立圍柵。由于后漢軍事形勢漸 趨好轉,不少將領對河中作戰(zhàn)的艱巨性認識不足,急于求成,要 求迅速攻城。郭威詳細分析了河中作戰(zhàn)敵我雙方的特點和戰(zhàn)爭態(tài) 勢,明確指出李守貞是富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前朝老將,而且河中“城 臨大河,樓堞完固”,易守難攻,絕對不可輕視。漢軍只有“設長 圍而守之”①,長期嚴密圍困,俟城中糧食耗盡,人心離散,再用 兵力強攻,或設法招降,才能取勝。
郭威征發(fā)諸州民夫二萬余人,挖長壕,筑連城,派遣軍隊包 圍河中城。沿黃河岸設置火鋪,連延數(shù)十里,以步兵輪番守衛(wèi)。又 派水軍停船于黃河岸邊,河中、長安叛軍偷渡黃河暗中來往,無 不擒之。郭威既嚴密圍困河中,又完全切斷李守貞與長安趙思綰、 鳳翔王景崇的聯(lián)系,很快掌握了作戰(zhàn)的主動權。
李守貞在后漢軍隊開始圍攻時,毫不介意,自以為曾擔任后 晉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后漢禁軍原先都是他的部屬,多次接受他 的賞賜,到河中后自然會主動歸附??墒?,郭威治軍有素,賞罰 分明,深受廣大士兵的擁護。大軍抵達河中城下,揚旗擂鼓,氣 勢高昂。李守貞為了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采用了爭取外援和突 圍逃命的兩條措施。李守貞多次組織軍隊突圍,都被后漢軍擊退。
①《資治通鑒》卷二八八,漢髙祖乾祐元年。 194 —
李守貞派使者求救于南唐、后蜀、契丹,途中多為后漢軍所俘。
十一月,河中軍將朱元、李平到達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 政府以潤州節(jié)度使李金全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清淮節(jié)度使劉彥貞 任招討副使,出軍救援河中。但南唐軍隊缺乏斗志,不愿遠征,行 至沂州(今山東臨沂)境內,收兵后退。南唐帝李璟請求后漢赦 免李守貞,遭到后漢朝廷的拒絕。
后蜀國應鳳翔王景崇的請求,在乾祐元年九十月出兵鳳翔,均 被后漢軍擊退。十二月,后蜀軍隊再次向鳳翔進發(fā),后漢軍將趙 暉向郭威告急。倘后蜀軍隊一旦與王景崇叛軍會合,將對長安、河 中戰(zhàn)局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郭威親自領兵救援,臨行前特別告 誡部將白文珂、劉詞說:河中軍倘不能突圍逃走,必將徹底失敗。 他們驍銳之師“盡在城西,我去必來突圍”①,必須加強戒備。當 郭威行至華州,得知后蜀軍已經(jīng)敗退,即刻兼程返回。乾祐二年 (949年)正月四日夜②,李守貞偵知郭威已經(jīng)西行③,命驍將王繼 勛(又稱王三鐵)領精兵千余人沿黃河南下,在黃河西面登岸,分 三路攻打后漢軍河西寨,一度進入寨內。后漢軍將劉詞奮力抵抗, 殺河中軍士七百余人。正月五日,郭威回到河中,立即對劉詞堅 守河西寨并打退河中軍的反撲,深表贊揚,給予厚賞。四月三十 日,李守貞再次垂死掙扎,出軍5000人分5路自蒲州西北突圍, 郭威派都監(jiān)吳虔裕引兵邀擊,殺傷大半。五月三日,李守貞最后 一次突圍失利,其將魏延朗、鄭賓被俘。河中城經(jīng)歷后漢軍隊長 期包圍,與外界完全隔絕,城內老百姓餓死十之五六,兵士傷亡 慘重,士氣低落。五月九日,河中節(jié)度副使周光遜、裨將王繼勛、 聶知遇領兵1130人來降,隨后前來投降的兵士不絕于途。
五月十七日,郭威見河中李守貞的隊伍已基本瓦解,命禁軍、
《資治通鑒》卷二八八,漢隱帝乾祐二年。
此日期從《資治通鑒》卷二八八記載,《舊五代史》卷一一〇,《周 太祖紀》稱正月五日夜,與《資治通鑒》記載相差一天。
@《舊五代史》卷一〇二,《漢隱帝紀》稱“賊城內偵知郭威西行”。
各藩鎮(zhèn)兵進攻河中城。自此以后,漢軍進攻晝夜不停。七月十三 日,郭威領三寨將士一舉占領河中外城,李守貞退保內城。郭威 為減少部隊傷亡,又命令漢軍暫時緩攻,用重兵圍困河中內城。李 守貞最后走投無路,與妻、子自焚身亡。郭威領后漢軍進入內城, 俘其宰相靖蜍、孫愿及樞密使劉芮、國師總倫等,取得攻克河中 的徹底勝利。
三、奪取長安
乾祐元年(948年)四月,永興行營都部署郭從義領禁兵攻打 長安,漢軍傷亡很多,作戰(zhàn)失利。郭從義乃改變作戰(zhàn)部署,設長 塹圍困長安城。七月,后漢朝廷以郭從義為永興節(jié)度使兼行營都 部署,但郭從義與監(jiān)軍王峻兩人嚴重不和,進攻長安毫無進展。八 月,漢隱帝命河中、永興、鳳翔諸軍統(tǒng)一由郭威指揮。趙思綰據(jù)守 長安城內,河中李守貞、鳳翔王景崇自顧不暇,無力支援。趙思 綰派兒T趙懷乂見后蜀帝孟昶,請求支援,后蜀軍隊進入寶雞 (今屬陜西),被漢軍擊退。從乾祐元年四月至次年六月,長安城 長期受圍,城內嚴重缺糧,趙思綰派人活捉婦女小孩,充作軍食。 設宴犒軍,殺婦女小孩甚多。長安城內十余萬民眾或餓死,或被 殺,最后只剩下萬余人。趙思綰日暮途窮,走投無路,郭從義乘 機加緊招降。乾祐二年(949年)五月,趙思綰為求自全之計,向 閑居長安的左驍衛(wèi)上將軍李肅請教,李肅與判官程讓能告訴趙思 綰:“公比于國無嫌,但懼死而為此爾!今國家用兵三方,勞敝不 已,誠能翻然效順,率先自歸,以功補過,庶幾有生;若坐守窮 城,待死而已?!雹仝w思綰遂派牙將劉成赴汴州乞降,后漢朝廷授 趙思綰為華州節(jié)度留后,永興城內都指揮使常彥卿為虢州刺史,命 他們隨即離開長安,便道赴任。但趙思綰賊心不死,斂財受賄,三
①《新五代史》卷五三,《趙思綰傳》。 改行期,不肯離開長安,準備率同黨500人逃亡后蜀。郭從義奏 請郭威同意后,七月十一日領漢軍攻入城內,殺趙思綰及其同黨 300人,奪取長安。
四、占領鳳翔
鳳翔節(jié)度使治所在岐州(今陜西鳳翔)。后蜀在開運三年(946 年)占領秦州(今甘肅秦安縣西北)、成州(今甘肅西和縣西北)、 鳳州(今陜西鳳縣東北)后,幾乎從西、南、北三個方向包圍了 鳳翔。王景崇反于鳳翔,主要依靠后蜀的援助,同時又臣服于河 中李守貞并請求支援。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漢隱帝以趙暉為 鳳翔節(jié)度使,王景崇不肯調離,不久請降于后蜀。八月,后蜀改 鳳翔為岐陽軍,以王景崇為岐陽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趙暉出討鳳 翔,軍隊不足萬人,一部分兵臨岐州城下,一部分在寶雞依山列 柵,防御后蜀軍隊的進犯。這比起長安之戰(zhàn)與河中之戰(zhàn),作戰(zhàn)任 務更為艱巨。
九月,后蜀為支援鳳翔王景崇,出兵大散關(又稱散關,今 陜西寶雞西南),趙暉派都監(jiān)李彥從迎擊,蜀軍退走。十月,王景 崇軍出岐州城西門突圍,被漢軍擊潰,退守城內。漢軍幾次挑戰(zhàn), 王景崇閉城拒守,不敢出戰(zhàn)。后漢兵士偽裝后蜀軍隊,從長安南 面南山而下,大聲喧叫蜀軍已到。王景崇信以為真,遣兵士數(shù)千 人出城迎接,遭到早已埋伏的漢軍突然襲擊,傷亡殆盡,此后再 不敢派兵士出城。這時,后蜀分兵兩路,由雄武節(jié)度使韓保貞出 兵汧陽(今陜西千陽縣西北),從鳳翔西北面牽制后漢軍隊;同時 以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安思謙領兵再次出大散關,向鳳翔南面的寶雞 進發(fā)。雙方在寶雞一帶展開激戰(zhàn),后蜀軍隊一度占領寶雞,并進 屯寶雞縣的渭水一帶,再前進90里,就可以到達鳳翔與王景崇軍 隊會合。后漢鳳翔節(jié)度使趙暉急調軍隊5000人收復寶雞。安思謙 不敢再戰(zhàn),借口糧少敵強,十月二十日退屯鳳州,不久又撤軍到 興元(今陜西漢中h十二月,后蜀朝廷不斷收到王景崇告急奏表, 再派安思謙出兵相救。八日,安思謙率軍隊自興元抵達鳳州,請 求先運糧40萬石。后蜀帝孟昶洞察出安思謙逗留不進的意圖,僅 運出數(shù)萬石糧食。十四日,安思謙進屯散關,先后在箭箬安都寨 (今陜西鳳翔西)、玉女潭(今陜西鳳翔西南)取得勝利,漢軍退 屯寶雞。雄武節(jié)度使韓保貞也出兵新關(今陜西隴縣西)。安思謙 終因軍糧缺乏,乾祐二年(949年)正月回師鳳州,上表謝罪。韓 保貞也退保弓川寨。后漢鳳翔節(jié)度使趙暉在兵力分散、軍隊人數(shù) 比后蜀少的不利情況下,接連三次打退后蜀軍隊的進攻,迫使王 景崇孤立無援,困守岐州城內,坐以待斃。有人勸王景崇說:現(xiàn) 在河中李守貞、長安趙思綰已經(jīng)失敗,蜀軍支援也不可靠,不如 早日投降后漢。幾天后,王景崇與其將公孫輦、張思練商定,由 公孫輦、張思練二人火燒城東門詐降,阻止后漢軍隊攻入鳳翔城 內,他自己領牙兵出鳳翔城北門突然襲擊后漢軍隊,妄圖垂死掙 扎。十二月二十四日天未亮時,鳳翔軍將公孫輦、張思練按照王 景崇的部署火燒城東門詐降,而鳳翔節(jié)度使府院同時起火,王景 崇自殺。公孫輦等人被迫向趙暉投降。后漢軍進入岐州城內。
河中、長安、鳳翔三鎮(zhèn)叛亂,從乾祐元年四月到次年十二月 全部結束,歷時一年九個月。這是短命的后漢王朝規(guī)模最大的一 次戰(zhàn)爭,也是五代時期一次影響頗大的藩鎮(zhèn)動亂。它的特點是一 主(河中李守貞)二從(長安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緊密勾結, 又有后蜀軍隊的大力支援,而且地域相連或距離很近,占有非常 有利的地理條件。后漢朝廷開始對這次作戰(zhàn)的特點及其艱巨性認 識不足,因而從乾祐元年四月至七月的第一階段作戰(zhàn),缺乏統(tǒng)一 指揮,將領們不團結,沒有確定首攻戰(zhàn)略目標,不敢主動進攻,作 戰(zhàn)消極被動,毫無戰(zhàn)績。乾祐元年八月郭威出任平定叛亂的軍事 統(tǒng)帥后,形勢突變,最后獲得全面勝利,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分割包圍,主攻強敵。郭威到達河中后,既不平分兵 力,也未先攻打長安或鳳翔軍事力量薄弱之敵,而是集中主要力 量,進擊主要敵人。他親自指揮軍隊主力攻打強敵河中李守貞,并 對河中、長安、鳳翔三城實施分割包圍,堅決切斷敵人之間的聯(lián) —198 —
系。俟敵人軍需供應嚴重缺乏以及隊伍內部不穩(wěn)之際,郭威抓緊 戰(zhàn)機,以軍事進攻為主,輔以引誘勸降,分別殲滅敵人,占領河 中、長安、鳳翔三城,大獲全勝。
第二,堅決打退外來之敵。河中、長安、鳳翔三處叛敵被圍 之后,為擺脫困境,積極爭取外援,派使者求援于契丹、南唐、后 蜀各國。南唐曾出兵沂州,后蜀三次出兵,甚至越過寶雞,但每 次都遭到后漢軍隊的頑強阻擊,郭威也一度自河中來關中指揮打 援。三處叛敵始終得不到外來的有力援助,各自孤軍作戰(zhàn),最后 敗亡。
第三,軍需物資供應充足。在后漢平定關西三叛期間,契丹 軍隊剛從中原地區(qū)撤退,遼國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已無力大 舉南犯。后漢朝還及時平息了魏博杜重威的動亂,消除了國內的 重大隱患。由于國內形勢比較穩(wěn)定,后漢朝廷能及時將大批禁軍、 藩鎮(zhèn)兵,以及軍需器仗、衣糧源源運到河中、關中前線,“使兵食 不乏”①,有力地支援了郭威平定關西三叛的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