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始建于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年)。根據(jù)1991年編《沙縣志》記載:從宋朝開始有人口總量的記載,南宋末年,大批中原百姓南遷,沙縣人口達6萬余人,元朝減至4萬余人,明朝中葉發(fā)展到7萬人左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達14.9萬人,民國年間在15萬左右,1949年全縣總?cè)丝?.8萬人。
必遇—鰲—迪-|-眺— 期—順 迪公(大澤始祖,大田縣廣平鎮(zhèn))
|-標
|-盧—林 靜—林宗禹 黃沙口
|-邦
|-暉
|-苗-|-實
| |-減-|-宗有-|-福-|-盛 (尤溪霞川)
| | | |-富 |-興--大畢
| |-伯 |-宗明 |-留
|-苗-|-光武 經(jīng)公(字宣義,開廣平鎮(zhèn)龍池)
| |-勝興-|-經(jīng)-|-誠信—大觀
| | | |-伯繼-|-甲一-|-千八-|-五萬
| | | | |-千八 |-六萬-|-三十二 廣平龍池
| | | | |-三十三--正三-|-富二-|-華一-|-榮大--玉二--丙大 | | | |-甲二 |-富三 |-華二 |_榮二
| | | |-甲三 |-華三
| | |-繹-|-太十四 |-華四 南坑始祖
| | | |-太十九 |-華五 黃沙口祖
| | |-績 (遷居錦水)
| |-生朝 沙縣南陽
|-閏
根據(jù)沙縣公安局2014年戶籍人口統(tǒng)計全縣人口26萬4200人,主要姓氏人口多少為序排列:
林氏是沙縣姓氏中大姓之一,是明代以來沙縣的名門望族。遍布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其中:鳳崗街道4282人;夏茂鎮(zhèn)2548人;虬江街道1784人;大洛鎮(zhèn)1288人;青州鎮(zhèn)1243人;高橋鎮(zhèn)1138人;高砂鎮(zhèn)841人;富口鎮(zhèn) 769人;南陽鄉(xiāng) 540人;南霞鄉(xiāng) 384人;鄭湖鄉(xiāng)247人;湖源鄉(xiāng)224人。林姓百人以上的村(社區(qū))有44個,占全縣總村數(shù)的24.7%。
林蘊-|-愿-|-邕-|-文范--八及(遷居韓國)
| | |-文回--宗--偃--華--芋--仲豪--云--廷雷--慶--子山--耕茂--孟升--永謙--祥--通--烏--文政
| |-同-|-暠(皓)-|-子年--鎖--鐸--仁--印
| | | |-子羽--球--鏞--義--椿--遁--謨--選--鳳--澄男--敏--議--福--泉--伸--龍--宏--鑒--彬
| | | |-子美
| | | |-白--炳南--寧--慶--英--鴻--喜--綺--伯潯--文厚--禮素--智耿
| | | | 義(梁乾化癸酉913年由莆田北螺林移居南郊,德源祠和鳴堂),生汝南--慶--英
| | | |-義--眼--積--厚--豐--膚--德旭--廣嗣--暢--遍涯--華峰--全忠--萬
| | | |-向--頊,須
| | |-旻-|-尚素--征
| | |-尚清-|-元穹-|-岳-|-深之--成之--|-佳 成之(尤溪始祖,字行六,授朝奉郎,葬楓石前)
| | | | | |-績之 |-歡-|-彥杰-|-邁-|-必通--汝先-|-善?!睬?|-元成-|-載
| | | | | |-澤之 |-彥俊 | |-必達 |-善謀 |-元佑 |
| | | | | |-遇—必振
| | | | |-坤--渙之-|-世彰--昆-|-欣
| | | | | |-欽--敏--俛
| | | | | |-干--輔--續(xù)--直可--慎,嚴
| | | | | |-離(卨)-|-泰--朝采--余嘉--鼎--良--如國--天賜--今仁莘
來到沙縣的林氏支系繁多,大多是在宋、元、明、清歷朝遷徙來沙久居的“閩林晉安世系”的“九牧林家”后裔,也有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謀生而居,戰(zhàn)亂逃生而來的,婚姻匹配而遷,工作調(diào)動而入,組織移民而來久居的其他林氏后裔。還有改革開放以來,來沙從商、從企、從工、定居和臨時居住的流動人口,共有20多個支系。具體按遷徙先后概述如下:
1.大洛官昌(當時為磻溪)大邦公支系:
大邦公字上國,位次甲四公,系入閩始祖祿公第五十一世孫,直系“九牧六房薀公”之后裔,是閩祖五十世孫迪公之四子。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由四十五都廣平村(現(xiàn)為大田縣廣平鎮(zhèn)),遷居沙邑磻溪(現(xiàn)為沙縣大洛鎮(zhèn)官昌村),創(chuàng)建西河郡“延慶堂”為建基始祖,為最早遷徙沙縣的林姓,至今有近千年歷史。
必遇—鰲—迪-|-眺— 期—順 迪公(大澤始祖,大田縣廣平鎮(zhèn)) |-標 |-盧—林 靜—林宗禹 黃沙口 |-邦 |-暉 |-苗-|-實 | |-減-|-宗有-|-福-|-盛 (尤溪霞川) | | | |-富 |-興--大畢 | |-伯 |-宗明 |-留 |-苗-|-光武 經(jīng)公(字宣義,開廣平鎮(zhèn)龍池) | |-勝興-|-經(jīng)-|-誠信—大觀 | | | |-伯繼-|-甲一-|-千八-|-五萬 | | | | |-千八|-六萬-|-三十二 廣平龍池 | | | | |-三十三--正三-|-富二-|-華一-|-榮大--玉二--丙大 | | | |-甲二 |-富三 |-華二 |_榮二 | | | |-甲三 |-華三 | | |-繹-|-太十四 |-華四 南坑始祖 | | | |-太十九 |-華五 黃沙口祖 | | |-績 (遷居錦水) | |-生朝 沙縣南陽 |-閏
2.九牧八房邁公后裔有四個支系先后遷徙沙分別為:
夏茂古炮樓
夏茂希元公支系:
大宋承務(wù)郎希元公,系閩林始祖祿公第三十七世孫小乙公長子,六郎字希元閩林始祖祿公第三十八世孫,于南宋景炎年間遷徙夏茂儒元村為始祖。墓葬離儒元村二華里之遙的十七都赤嶺千原山仔(現(xiàn)為上碓村管轄),其生四子列元亨利貞四房。元房三十一郎仍居儒元,亨房三十二郎分居山堂村,利房三十五郎遷居后垅村,貞房三十六郎之后裔公器公定居黃歷村。以上四房除定居山堂、厚濃(現(xiàn)為后垅)黃歷、儒元四村外,以后陸續(xù)遷居夏茂鎮(zhèn)各街道、新橋、高橋林墩等地生根發(fā)跡的大有人在歷今已七百多年。
東門“大三祖”得余公支系:
明宣德年間恩賜壽官,贈修職郎,文林郎,系閩林始祖祿公第三十五世孫森公之子得余公(閩林始祖祿公第三十六世孫)字大用,于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承先業(yè)貿(mào)易于沙,徙居沙邑城關(guān)東門定居為始祖,墓葬沙邑九都下半溪馬廚狐貍窠(現(xiàn)為東山村管轄),二世元榮公字世琛,三世天賜公,字元福,子承父業(yè),克己待人,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尊師重教不計其數(shù)有太古之風。后代子孫為感先人德行,將二、三世公舊居。辟為得余公祖祠,并將此巷道改稱為“林厝巷”,至今尚存。
發(fā)至四世景儀公,字成威,景高公字成拱,景鎬公、景榮公字成貴,因三子景鎬公早夭。始分景儀公為天房,景高公為地房,景榮公為人房。因地房人丁繁衍較盛,其又分為富貴兩系,即地房富系、地房貴系。因此,世人稱為東門“大三祖”林氏,現(xiàn)遍布縣城鄉(xiāng)各地及祖國海內(nèi)外。歷經(jīng)近七百年?,F(xiàn)有人口六千余人,約占全縣林姓三分之一弱。
森--得余--元榮--天賜-|-景儀
|-景高
|-景鎬
|-景榮
際口大照公支系:
系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九世孫大照公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從當時的延平府永安縣西關(guān)外二十九都橫坑垅鄉(xiāng)遷沙邑九都際口村開基建業(yè)為始祖,發(fā)至第五世孫兆松公移居沙縣城關(guān)西山坊,至今三百多年。 永安洪田鎮(zhèn)馬洪村 常順始祖林淵 三明莘口林 佛有青尚兆松元
佛仕-|-有--清-|-尚乾 |-卓芳 |-永棋-|-玉斌
|-尾 |-尚忠-|-兆盛-|-松壽 |-卓華 |-光輝--生福 | |-曉慧
|-松萬--建產(chǎn)-|-卓纓-|-世清-|-光運-|-生桔--昌榮-|-永裕--君
|-松青 | | |-永祥
|-松順 |-世銘 |-生順--昌元-|-永泉--鈺明
| |-永生--美玲
大綬(林土) |-生意 |-永有--鈺圣
大照--**--**--**--**--兆松 |-生發(fā)-|-昌先--婧茹
|-昌木--禹
東門大華公支系:
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一世孫大華公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由福清漁溪遷居沙邑東門定居發(fā)跡為始祖。其發(fā)至第十世孫日炳公遷居高砂端溪定基發(fā)跡,十一世孫興老公遷居夏茂下池坑水井后,喜生二子長壽、長福由此分乾坤兩房。唯十一世興釗公仍居城關(guān)東門,后發(fā)至十三世孫周安、周采則分為富貴兩房,歷經(jīng)近三百多年。
3.九牧二房藻公后裔有五個支系分別:
颙公支系:
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一世孫颙公,由永春云筆峰遷居來沙縣為始祖,其發(fā)至第十二世一祥公為福房原居沙城李鋼路,后移居茅坪、莘口黃砂,梅列等地。一順公為祿房遷居南陽大基,據(jù)現(xiàn)存五、七世祖在水南峽清嘉慶年間重修為明朝墓,歷經(jīng)四百多年。
泮嶺支系:
仕棋公于清康熙年間由大田賢里桃源厚平龍汪祠,遷徙沙邑八都后盂泮嶺創(chuàng)業(yè)興家,至今三百多年。
溪源支系:
光府公于清康熙年間由德化遷徙沙邑八都溪源頭(現(xiàn)為南霞鄉(xiāng)溪源村)安居發(fā)跡,至今三百多年。
大洛官昌支系:
天芽公于清乾隆年間由德化移居沙邑二十都磻溪(現(xiàn)為大洛鎮(zhèn)官昌村)爾后世淪公、月讓公先后又遷來后宅自然村開基創(chuàng)業(yè),至今二百多年。
南霞里大支系:
振御公系閩林始祖祿公第二十七世孫,于清光緒年間由德化蓋德鄉(xiāng)林池村修德坪自然村遷基沙縣八都里大村(今南霞鄉(xiāng)龍松村)為始祖,發(fā)至其七世孫丁旺移城關(guān)定居,至今一百多年。
4.九牧九房蔇公后裔有兩個支系分別:
陳山支系:
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一世孫伯繼公,由大田廣平大澤村遷居大洛,生有三子:甲一、甲二、甲三。分別在前陳山(今為前村)、陳山、洋坂(現(xiàn)為湖源鄉(xiāng)洋坂自然村)等地開基立業(yè),歷時四百多年。
樟墩支系:
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五世孫相六公(尚太)植七公(尚武)于清乾隆年間由大田梓溪、謝洋遷居高砂樟墩為始祖,至今二百多年。
5.其他林氏遷徙來沙的有六個支系分別:
洋溪支系:
福田公于清乾隆年間,由泉州府安溪赤嶺鄉(xiāng)移居延平府沙縣二十一都洋溪鄉(xiāng)水尾,建福興堂,開基創(chuàng)業(yè),發(fā)至七世孫禮進始遷沙縣城關(guān)居住,至今二百多年。
閩侯上街徙沙林氏支系:
該支系世另一支入閩始祖碩德公后裔。閩侯上街(六橋林氏)長房第二的第二十八世孫發(fā)奎父親長青公,于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遷徙到沙縣城關(guān)定居,至今已一百多年。
福州郊區(qū)徙沙支系:友木(現(xiàn)名木水)父親維松公于1937年來到沙城關(guān)謀生,并定居在池尾巷,至今七十多年。
閩侯浦口支系:
善華之父云鵬公于1944年由閩侯浦口來到沙縣初級中學(xué)工作,始居沙縣城至今七十多年。
福清徙沙支系:為喜公于1959年由福清組織來沙縣開放山區(qū),當時,安居在夏茂公社水頭村落戶,1958年抽調(diào)煉鋼鐵后安居城關(guān),至今五十多年。
中堡小白口清山支系:
青山公1964年為支援山區(qū)建設(shè)從南安縣公安局調(diào)來沙縣分配在梨樹鄉(xiāng)工作,青山公1998年病故,其后裔遷住中堡小白口自然村定居,現(xiàn)安居在城關(guān),至今四十多年。
另有約明末清初龍巖林文輝后裔林興亮遷居沙縣古縣村,清末林紹見等人從福建永春達埔遷居金泉村。還有遷居富口、靈元等村林氏,有待進一步理清。
來源:文/林鴻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