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堽 鄉(xiāng)政府駐地,距縣城東南29公里。明初,陳、劉、張諸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白沙崗建村,故名白崗莊。清末成集,易名白崗集,后演為今名。
林 寨 現(xiàn)有董、馬、閻、劉四林寨。此地原為林家寨,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移民至此,因諸姓分村居住,故有四林寨。
獅子寺 據(jù)傳李氏于明洪武年間遷此獅子寺附近建村,仍以寺命村。文化革命時稱寺上,1982年恢復(fù)原名。
管 莊 位于鄉(xiāng)政府北2公里。相傳西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叔不服,與蔡叔、武庚一起反叛,后被周公平定。管叔后裔逃此定居,以管為姓,故稱管莊。
密 城 現(xiàn)有前、后、李、張、王、耿、胡七密城。據(jù)明嘉靖《開州志》記載:“密城,在州東南七十里,唐李密故城?!睋?jù)傳隋末,翟讓與李密在滑縣瓦崗起義,李密率義軍東征至此扎寨為營,故名李密城。明初諸姓從山西遷此,便有諸姓密城。
王柳村 據(jù)傳王氏于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柳林旁,故名王柳村。
前后夾崗 據(jù)傳侯、郭兩姓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在兩側(cè)為溝的沙崗上,故名夾崗。后分南北兩村,故有前后夾崗。
河 渠 現(xiàn)有宋、王、常、東、新五河渠,皆因靠黃河渠道而得名。
后梨園 為鄉(xiāng)政府駐地,距縣城關(guān)鎮(zhèn)政府駐地東南30公里。相傳明永樂年間,高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梨樹園北建村,故名后梨園。遷于梨樹園南建村,故名前梨園。
朱 寨 現(xiàn)有前后東三朱寨。據(jù)傳明永樂年間,朱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取名朱家樓。為防洪水,村人朱二帶領(lǐng)村民筑土寨,改名朱二寨,簡稱朱寨。在后朱寨村有恩榮坊,坊體完整,為明鐵鼎石后裔所立,今樹碑保護。
彭貫寨 據(jù)李氏家譜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因兵荒馬亂,始祖昆、仲二人受饑寒之苦,墓窟潛身七日。"亂后建村修寨,希望本族興旺,富裕發(fā)達,故名彭貫寨,后分南北兩村,故今有前后彭貫寨。
張水坑 據(jù)傳明永樂七年(1409年),張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水坑旁建村,故名張水坑,后上洪水,部分村民西遷,故今有東西張水坑。
孫 集 相傳明永樂年間,孫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黃河碼頭上開銀店,客商較多,遂成集市,故名孫家集,簡稱孫集。后因黃河改道,將集市沖毀,部分村民西遷建村,故今有東西孫集二村。
常 治 現(xiàn)有樊、龍、房三常治。據(jù)樊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因受水災(zāi),烈祖樊胡由山東鄆城南關(guān)遷此定居,希望該村常年大治,故名常治。
屯 莊 該村原名寶書寨。清乾隆年間,該村孫盤龍領(lǐng)導(dǎo)農(nóng)民起義,向西打到滑縣后敗回。孫為保村莊,屯寨與敵決戰(zhàn)取勝。為紀念此事,改村名為大屯莊,簡稱屯莊。
王刀莊 據(jù)傳明洪武年間,王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棗林附近,取名王棗莊。后王氏出一武士王自漢,人稱大刀王自漢,村民為紀念他,改名王刀莊,后分南北兩村,故今有前后王刀莊。
黨 堂 據(jù)傳明永樂年間,黨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連年豐收,生活富裕,取“天堂”之意,故名黨家堂,后簡稱黨堂。
馬李集 原名馬家莊。清中期,黃河泛濫,焦集村落河,李氏與集市同移該村,易今名。
馬家海 據(jù)馬李集李氏家譜記載:吾李氏原居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城三十五里馬家屯。明洪武二年,吾祖任山東青州知府,因妻妾不睦,妻同四子返山西,行至此處,因遭兵荒馬亂而定居馬家莊。后其子在村南一公里處挖寨海建村,1982年更名馬家海。
三合村 1946年黃河泛濫,張莊、王莊、火神廟三小村合建一村,故名。
連山寺 據(jù)傳明末清初,村民從馬李集遷至馬臺,又從馬臺遷居連山寺附近建村,故名連山寺。
焦 集 據(jù)傳宋朝大將焦贊死后借丘此地,取名焦丘。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居焦丘。清初,因有碼頭,客商較多,遂成集市,故改名焦丘集,簡稱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