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極大至高的意思,行,應(yīng)該就是行列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就是極大的一行。再看太行山的形勢(shì),基本是南北走向,綿延千里,分割西部黃土高原和東部華北平原,真是極大地一行列。古人命名為太行,名副其實(shí)。
太行山在我國的史籍中有諸多名稱,《列子》謂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經(jīng)》謂之“五行山”、“盤古山”,《隋書·地理志》謂之“母山”、《太平寰宇記》謂之“皇母山”、“女媧山”等。對(duì)太行山的限定《括地志》載:“太行數(shù)千里,始于懷而終于幽,為天下之脊。”
擴(kuò)展資料: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dá)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余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臺(tái)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臺(tái)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shì)東陡西緩,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guān),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荊關(guān),山西的娘子關(guān)、虹梯關(guān)、壺關(guān)、天井關(guān)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經(jīng)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
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guān)泉為最大。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太行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