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非常短,但是沖擊力非常強,作者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非常孤獨而又面朝天空、大地大聲喊出自己內(nèi)心不平的這樣一個場景。這首詩雖然很短,但是它背后所背負的內(nèi)涵和情感卻是非常沉重的。
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武則天的武周王朝萬歲通天二年,也就是公元697年,陳子昂差不多三十七八歲。在前一年,武周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當(dāng)時北部的契丹攻陷了潁州。
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武則天派遣自己的侄子武攸宜擔(dān)任大將軍,率軍征討契丹。陳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中擔(dān)任參謀,隨同出征。武攸宜怎么會打仗呢?他只是因為借著他的姑姑的權(quán)勢,才能有這樣的機會率軍出征。
可他這個人根本沒有將才帥才,史書記載武攸宜這個人為人輕率,而且根本沒有什么謀略,所以第二年他出兵作戰(zhàn),就打了敗仗。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子昂作為他的高級參謀,向他進諫言,但是武攸宜認為陳子昂只是一介文人,所以對他的意見置之不聽。
陳子昂反復(fù)和他進言,武攸宜非常生氣讓他離開自己的崗位。陳子昂知道自己的意見終究不能被采納,所以只好不再說話。雖然不能再說話,但是不意味著陳子昂的內(nèi)心就歸于平靜。他請求自己能夠帶一萬人到前線去作戰(zhàn),但武攸宜不答應(yīng)。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好登上了幽州臺,唱出心中的郁憤。
幽州臺就在現(xiàn)在的北京市,他不僅一氣寫下了《登幽州臺歌》這首詩,還寫下了《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在這些詩當(dāng)中,他將古代燕地的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一一的寫到了詩中,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失意苦悶的情懷。
《登幽州臺歌》這首詩沒有交代登臺背景,也沒有寫遠望之景,只有突然橫空而出的感慨,第一句就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向前看是空,向后看仍是空;向歷史深處看,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未來卻不可觸及,空間和時間里都只有“我”孑然一身。實際上就是說從古到今都沒有我這么不得志了,這樣的感慨是貫通古今的。我們看到在蒼茫的北方的原野下,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那樣一種胸懷大志卻無路可走的強大的孤獨和悲傷。
《楚辭》中有《遠游篇》說:“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意思是說天地是無窮的,人生是有限的,生命太短暫了,向前數(shù)向后數(shù),我都追趕不上也聽不見,只有此生是如此的短暫。無論是古人還是來者,都不會像我這樣冤屈,像我這般的懷才不遇,于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想到天地之悠悠,不由得淚如雨下。
為什么在幽州臺上他能發(fā)出這樣強烈的慨嘆呢?因為在這幽燕之地發(fā)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最主要的就是當(dāng)初燕昭王為了振興燕國,想要招攬賢士。他手下的謀士郭隗就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古代有君王想以千金求千里馬,三年不能得,有人說我可以得到。后來這人拿了500黃金,買了一匹死馬,獻給君上。君上大怒,我要的是活馬,你怎么拿500金買了個死馬。這人說死馬君王尚且用500金購得,更何況是活馬呢?天下人一定認為大王是真心買千里馬,不久活馬就會來到。果然,沒有過一年,千里馬就來了三匹。
郭隗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什么呢,說大王如果真的想要招攬賢士,先從我開始,希望您能以對待賢者的態(tài)度來禮遇我,那么那些比我才華更高的人還愁不來嗎?
于是燕昭王筑黃金臺,以帝王師的禮遇來對待郭隗。沒過多久,魏國的樂毅來了,齊國的鄒衍來了,趙國的劇辛來了,大家爭相奔來燕國,為燕國效命。
他向前看有燕昭王和燕太子丹禮賢下士的故事,向后看肯定也會有更多的懷才有遇的君子。正是在這樣的感懷當(dāng)中,作者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獨創(chuàng)然而題下的感慨。
有人可能會說,其實從古至今有很多的人都遭遇了不幸和懷才不遇,怎么到了陳子昂的筆下就顯得如此的絕望和悲愴?簡直就是從古至今只有他一個人受了巨大的委屈。那如果是屈原呢?李白呢?杜甫呢?柳宗元呢?這樣的人不是很多嗎?但是沒有看到他們發(fā)出如此哭天搶地的呼號。
我們說這與陳子昂的遭遇和個性有很大的關(guān)系。陳子昂,四川人。家里特別有錢是富豪,陳子昂年輕的時候任俠仗義,后來翻然悔悟開始發(fā)奮讀書,特別擅長文學(xué)創(chuàng)作,曾經(jīng)寫過《感遇詩》三十八首,當(dāng)時的人驚嘆說:“此子必為天下文宗”就是說陳子昂將來必然是天下文壇的宗主。
后來的事實也確實證明,正是陳子昂推動了唐詩向前發(fā)展。陳子昂的個性非常的激烈,而且非常的仗義正直。當(dāng)時有個人叫徐元慶,他的父親被官員所殺,后來這位官員被提拔為御史,徐元慶就改變姓名,在他的家里做傭人,等待時機把這個人就殺掉了。當(dāng)時的人議論說,徐元慶的行為是遵守孝道的,所以朝廷應(yīng)該免掉他的罪。而陳子昂建議說,應(yīng)當(dāng)賞罰分明,論國法殺人者當(dāng)死,但是論孝道這個人可以獲得表彰。當(dāng)時的人認為陳子昂的這樣的評判是很有道理的。
還有一則故事也頗能說明陳子昂的個性。據(jù)說陳子昂當(dāng)初剛剛來到洛陽,沒有什么名氣,大家都不知道他這個人。在街市上有賣胡琴的人,說他的胡琴價值百萬,很多的豪強權(quán)貴來看卻都無法辨別胡琴的真?zhèn)?。陳子昂立馬花了大價錢把這把胡琴買下來,大家都很吃驚,說您真有錢,花這么多的錢要把這胡琴買下嗎?陳子昂說我特別擅長演奏胡琴,大家說既然這樣買下來之后,不如給我們彈奏一曲,讓我們聽聽看。陳子昂說沒問題,明天大家還到這里來聽我撫琴。
按照約定的時間,大家都來了。陳子昂備下酒席,把這胡琴放在酒席宴前。大家酒醉飯飽后,陳子昂捧著胡琴說,我是四川人,有文章百軸,但是我在京畿之地上奔走,碌碌塵土,卻不為人所知,可是我看京城里邊的人,寧可關(guān)注著價值百千萬的胡琴,也不關(guān)注我這樣的人才。說完舉起胡琴砸得粉碎。大家吃一驚,趁此機會陳子昂把自己所做的詩文遍贈與會者,一天之內(nèi),名聲遍于京都。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事出有因,也未可知。通過這些故事我們能看出陳子昂這個人性格當(dāng)中有非常駿烈的一面。
我們到底應(yīng)該怎樣來理解《登幽州臺歌》這首詩呢?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在初唐時代像陳子昂這樣出身比較卑微,地位并不彰顯的文人,要獲得高官顯貴的欣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陳子昂在武攸宜這里確實懷才不遇。但其實武則天對他非常欣賞,曾經(jīng)在朝殿上親自召見。
陳子昂這個人雖然長相一般,但是應(yīng)對之間慷慨激昂,頗得武后的賞識。這樣說起來陳子昂其實是在武后的身邊頗得信任,但是卻一頭栽倒在了武攸宜的手下不得重用,所以他才寫下了《登幽州臺歌》這樣感愴千古的詩篇。
我們都還記得王勃曾經(jīng)有一首很著名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是在說什么?他送這位杜少府到四川去做官,少府是個再小不過的小官兒,這位姓杜的仁兄居然要從長安出發(fā),遠渡千里到了成都去做這個小官,可見當(dāng)時要拿到一個小小的官來做也是非常的艱難。王勃在詩里說:“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蔽覀冞@些人天天的奔波在路途之上,為的就能得到一官半職。“我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呢?就是像王勃像陳子昂這樣,身懷才華卻很難以施展抱負的平常的文人,地位比較低的文人,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是海內(nèi)的知己,所以天涯雖遠也好似比鄰而居。詩的結(jié)尾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面對這么多的歧路,我們不知道該怎么選擇,我臨別送你不由得淚如雨下。
我們還想到李白有一首詩《行路難》說:“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李白這樣偉大的詩人,面對仕途的艱險,面對仕途的面對仕途的多崎路,也不由的發(fā)出了行路難的感慨。
由此可見,無論在初唐的時代,也還是在盛唐的時代,一個出身平凡的文人要想獲得光明的前途,是何等的艱難。更何況無論是王勃陳子昂還是李白,他們確實是滿腹經(jīng)綸、滿腹錦繡,而當(dāng)時的時代給這些平凡文人的機遇,還不足以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華或者不能滿足他們的報國的志向,譬如陳子昂獲得了當(dāng)今君上的欣賞,但是在具體的施政的過程當(dāng)中,卻仍然不得施展。
其次,從詩歌抒發(fā)情感的角度來看。這些文人滿腔郁憤,怎么能夠釋放得出來呢?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又說“窮而后工也”,這里的“窮”其實不是指貧窮,而是指一個人遇到的困境、不得志。如果這些文人道路坦蕩,那么也不可能抒發(fā)這種胸中的塊壘。只有道路坎坷曲折,作者才會把胸中的郁憤,轉(zhuǎn)化為詩情獲得打動讀者的力量。所以我們認為陳子昂的這首詩寫的是個人的遭遇,其實抒發(fā)的卻是當(dāng)時士子的普遍的情懷。
在大唐時代,像陳子昂這樣有才華的詩人是很多的,有的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有的人不為君王所器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懷才不遇的時刻。對于陳子昂來講,處在唐代的初期,那正是大唐王朝走向興盛的開始。正是在這樣冉冉升起的時代,有人會得志,有人會不得志,但是時代在朝前發(fā)展,懷才有遇終究將是時代的主流。
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了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一方面有感于陳子昂懷才不遇的悲愴的心境,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詩人胸中有理想,渴望光明前景的熱切盼望的心情。所有這些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情緒,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理想。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重新來學(xué)習(xí)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用意所在。
【拓展知識點】
一、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武則天王朝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dān)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qū)以擊敵,武不允。隨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二、詩文解析
1. 愴(chuàng)然:悲傷凄惻的樣子。
2. 涕:古時指眼淚
三、引用詩句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燕太子》 陳子昂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遠游》 屈原
悲時俗之迫阨兮,愿輕舉而遠游。
質(zhì)菲薄而無因兮,焉讬乘而上?。?/p>
遭沈濁而污穢兮,獨郁結(jié)其誰語!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營營而至曙。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
意荒忽而流蕩兮,心愁悽而增悲。
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別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康震書法
【互動問題】
很多詩人都是在逆境、時運不濟時寫下千古名篇,你還能想到其他的詩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