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色彩與款式是構成服裝的三大基本元素,任何一款服裝,都是由這三大要素為基礎構成的。平民服飾的特點以及其與貴族服飾的區(qū)別,就體現(xiàn)在這些要素上。因此,要了解宋代平民服飾,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宋代平民服裝的質料。
質料,即制作服飾的原材料,是構成服裝的最基本要素。而服裝質料的優(yōu)劣,更是直接反映出穿著者的地位高低。宋代紡織手工業(yè)較為發(fā)達,紡織技術在繼承前代基礎上,也有了長足發(fā)展,相應的,服飾質料品種也日趨多樣化,出現(xiàn)了大量新品種的服飾質料。
葛,多年生蔓草,屬于豆科葛屬藤本植物。葛的應用范圍很廣,葛花和葛粉可以用來解酒,葛根可入藥,而葛的莖皮經過加工可織成布,稱“葛布”。葛布是一種最古老的紡織物,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1972年江蘇吳縣草鞋山就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葛纖維紡織物。
最早記載葛布的文獻資料應該是《詩經》中的《葛覃》,詩中描述了女子采葛制衣的過程。葛布也有粗細之分,細葛布稱為“絺”,粗葛布稱為“绤”。葛布可制成葛衣,也可制巾,具有質地輕、挺括、涼爽,吸濕功能好的優(yōu)點。
葛衣、葛巾均為平民服飾常見,《禮記·曲禮》中,還有“袗絺绤,不入公門”的說法,可見葛衣難登大雅之堂。在宋代,葛衣除了仍為平民服飾常用質料外,同時也是官員士大夫夏季常用的便服。
除此之外,《宋史》中還有關于地方進貢葛布的記載,《地理志四》中就載有“壽春府,壽春郡,緊,忠正軍節(jié)度?!暩鸩?、石斛”??梢姡?/span>葛衣在宋代為平民百姓、官員士大夫、皇室貴族等各階層人士所常用衣著。
麻為蕁麻科草本植物,是多種植物纖維的合稱,包括大麻、巧麻、青麻、黃麻、亞麻和羅布麻等。麻也是最古老的紡織物之一,陜西西安半坡遺址中就出土過麻紡織物。《話經》中也有關于麻的記載。與葛布相比,麻布同樣具有輕薄、硬挺、吸濕功能好的優(yōu)點。
而與多年生植物葛不同,麻的有些品種生長周期較短,可當年種植當年收取,生產成本較葛更加低廉。因此麻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在棉紡織物廣泛應用之前,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服裝衣料。而人們所說的布,也往往指代麻布。
兩宋是織棉業(yè)與棉紡織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時期,然而棉布在宋人衣著材料中仍不占主要地位,棉布作為奢侈品更多的是供應貴族使用,對于平民來說,麻布仍然是最主要的衣料。與此同時,麻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突破,麻布不再只是平民的衣著特征。
絲織品,是由蠶繭中抽取絲絮織成紡織品,也是十分古老的服飾材料。絲織業(yè)生產在宋代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代政府征收賦稅時對于布帛絲棉10種中絲織品占7種之多。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蠶桑紡織的中心,北宋時這一地區(qū)的優(yōu)勢仍然延續(xù)下來。到了南宋,北方受戰(zhàn)亂影響,產量已不復從前。
而吳越地區(qū)卻未遭戰(zhàn)爭破壞,再加上大批移民南下將生產技術、勞動力都帶到南方,大大刺激了南方絲織業(yè)的發(fā)展。兩浙每年上供的絲織品達百萬匹左右。此外,在南方成都府絲織業(yè)也十分發(fā)達,絲織品生產以纖麗為特色,品質不下于兩浙,而成都府的絲織品中又以蜀錦最為著名。絲織品的品種多達幾千種,主要介紹宋代常見的幾種。
1.紗與羅
紗是一種密度稀疏、輕薄、方孔的平紋絲織物,在同等大小絲織品中,紗所使用的絲線最少,所用絲線也最為纖細。由于其輕盈、有孔的特點,通常用來制作夏季服飾。紗是最古老的絲織物之一,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上,就粘附有紗織物殘片。宋代紗的生產集中于南方,南方上貢的紗占全國94%之多。
羅是一種應用絞紗組織的透空絲織物,即在織造中,緯絲始終保持平直,經絲互相絞纏后表面呈椒孔的絲織品,其制作工藝較紗更為復雜。羅與紗同樣具有質地輕薄的特點,除了質地輕薄,角孔較方孔也更為穩(wěn)定,因此羅也具備牢固耐用的特點。
除了服裝,還被用來制作帷幔、鞋襪等紡織品,應用十分廣泛,唐代就設立有專門的羅作。宋代紡織技術有很大發(fā)展,大量新品種的羅問世,深受宋人青睞,使用較紗更為普遍,百官春夏季節(jié)的公服也采用羅制。
2.綺、綾與緞
綺是一種在平紋地上起斜紋花的提花絲織物。綺的質地柔軟,色澤溫和,常用于制作婦女衣裙。實物綺最早可見于商周,出土青銅器與玉器上可見綺花紋的印痕。到了漢代開始流行起來,此后一直是絲綢服飾質料中的佳品。到了唐代,少府監(jiān)織染署設有專門的工廠來生產綺,并且開始出現(xiàn)具有寫實風格的紋樣。
宋代綺織品仍舊很流行,綺的紋樣也更加豐富多樣,常見的有植物、動物和花鳥等寫實紋樣,以及綾紋、米字紋等幾何圖案。綺是一種較名貴的絲綢制品,常與羅合稱泛指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服裝,少數(shù)富裕平民才能穿得起。
綾是在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提花絲織物,它是在綺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綾大致出現(xiàn)于漢代,到了公元3世紀,馬鈞改造了舊式綾機,此后綾風靡一時。唐代綾成為制作官服的衣料,加以不同的紋樣和規(guī)格來區(qū)別等級,使綾織物發(fā)展到新的高峰。
到了北宋,沿襲唐制,官服仍然采用綾制,且在各地都設有專門的織造作坊,在紡織技術上也有很大突破。綾的特點是質感光滑、輕薄柔軟、花紋美觀,綾也是一種貴重的織物,平民較少能夠穿著。
緞是采用特定鍛紋組織作地組織的絲織物,是由綾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緞組織織品,通常比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織品顯得更加平滑光亮,且更加厚實堅固,適合于制作各種外衣。緞是最為細致和華麗的絲織物,多用于貴族,平民服裝有時也用此滾邊。
棉布的原料有二;一是草棉,屬于草本灌木植物;一是木棉,屬于落葉喬木。兩者的果實皆如蠶繭,可抽出絲絮,俗稱棉花。用棉花紡織而成的織物,稱為棉布。棉布在中國出現(xiàn)得較晚,原產自印度,最晚于漢魏時傳入中國,兩宋是棉紡織業(yè)發(fā)展的轉折時期。
棉花在古代被稱之為“吉貝”或“木棉”,是經由絲綢之路由海陸兩路傳入中國的,因而它在中國的種植區(qū)域也是沿著從南向北、從西向東兩條路線推進的。棉花從西向東的發(fā)展長期停滯在新疆一帶,兩宋的制棉業(yè)和棉紡織業(yè)都集中于南方。
南宋時,植棉區(qū)域有很大擴展,己由南向北推廣至長江流域。到了南宋末年,甚至己跨過長江,到達淮河流域。20世紀50年代,浙江蘭溪的一座南宋墓葬中,發(fā)捆出了一條棉毯,說明當時的江南地區(qū)棉紡織技術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不僅能織布,而且能織毯。
兩宋時期,由于種植區(qū)域有限,棉布產量遠不及絲、麻織品。另一方面由于其輕薄柔軟,吸濕性、透氣性能強,保暖效果好等優(yōu)點,一直深受上層人士喜愛。因此棉布成為市場上的緊俏商品,價格自然也是普通平民一般情況下無法承受的。
用獸皮制作的服飾,被稱為“裘”。因為在各類服飾質料中,獸皮是質地最厚實的,所以—般被用來制作冬衣。裘是所有獸皮服裝的統(tǒng)稱,其優(yōu)劣之分,一般根據(jù)獸皮的來源來區(qū)別。其中采用狐貍腦下的白色皮毛拼接而成的狐白裘,是所有皮衣中最高貴的。
制作一件狐白裘,往往需要上百塊狐裘,因此有"集腋成裘"的說法。如此貴重的服裝,普通平民自然不能穿著。豬、牛、羊、犬的皮毛,往往是平民所穿皮裘的原料,因為皮質較為粗劣,被統(tǒng)稱為“粗裘”。
除了用獸皮制衣外,也有使用獸毛制作的服飾。例如將兔毛、羊毛、牦牛毛等獸毛原料放入沸水中浸泡磋洗,使之粘連在一起,之后再用木板固定,經過碾壓形成的片狀布料被稱為“氈”,是制作鞋履、冬衣、冬帽的衣料。
從文獻記載來看,紙作為衣料使用應始于唐代,盛行于兩宋。究其原因,首先唐以前由于長期的戰(zhàn)亂,全國的人口不是很多,人口對于衣著的壓力不大。唐宋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人口增長迅速,人口壓力增加,宋時甚至人口過億,新增人口所開墾的農田主要用來解決糧食問題,衣著問題就顯得尤為緊張。
其次,平民服飾主要使用的葛、麻織物輕薄涼爽,不適宜冬季使用,及至兩宋時期棉花的種植又尚未普及,棉布、絲綢、裘皮等可保暖衣料價格昂貴,貧苦百姓無以御寒。最后,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興起了印刷業(yè),對紙張的需求急劇增加,因而推動了造紙術的發(fā)展。
綜合上述原因,在平民百姓穿衣御寒問題突出,紙張的生產又大量增加的情況下,缺衣少被的人們,自然想到利用紙張制作紙衣、紙襖、紙被等,以資御寒。基于產生的背景,紙衣、紙被一般為貧寒者所用。因此也成為了社會濟貧之物。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其中“衣”被毫無疑問地排在了第一位。漫長的歷史中,從坦誠相見到衣裳蔽體是人類進化史的一次偉大跨越。自階級誕生起,一個人的衣著就是其社會地位、生活水平和經濟收入的體現(xiàn),擴展到群體中,則可以透視整個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
通過對古代服飾的研究,就可以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階級構成以及各階級的生活狀態(tài)。而服飾的不斷演化,不僅直接反映著物質生產技術的進步,更是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等社會方方面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可以說,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寫在身上的歷史。因此,通過對宋代平民服飾的研究,我們可以窺探出當時的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和整體的社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