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鼎同框
除了“盂克雙鼎”,國博還給了我們“驚喜”,那就是子龍鼎。它們仨同框出現(xiàn),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有銘文。用俗話說,就是鼎身上刻了字兒。
子龍鼎的銘文比較少,只在鼎內(nèi)壁靠近口緣的地方鑄有銘文“子龍”二字,是商末周初時的青銅器杰作。2006年4月,國家文物局動用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jīng)費”,將子龍鼎“接回家”。銘文“子龍”的“子”字較小,“龍”字較大。龍是中華文明的神獸,這個“龍”字很像是想象中龍的形體,足以說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脈相承。
子龍鼎銘文拓片/國博提供
到了周代,青銅器銘文的內(nèi)容就逐漸豐富起來,并且有了一定的體例。我們以大克鼎為例,這就給大家解讀一下銘文的體例。大克鼎內(nèi)壁鑄銘文28行,基本為每行10字,僅有一行為11字,共計290字。請看下圖~
大克鼎銘文拓片/原圖由國博提供
如圖所示,銘文的第一部分叫做“頌詞”。這是西周金文里邊最常見的內(nèi)容,一般有三種:稱贊上級或周王的叫“頌尊”,贊美先人的叫“頌祖”,夸自己的叫“頌己”。大克鼎的“頌詞”,就是以鑄造鼎的作者“克”的口吻,追述了他先祖“師華父”對周恭王的盡心侍奉,并感懷這種萌庇能夠遞傳到自己的身上,“頌祖”“頌尊”“頌己”一種都不少。
銘文的中間部分內(nèi)容是“冊命”文書,寫的是西周王朝官員任免制度。周王任命百官,大貴族任命他們的屬下,都得舉行冊封儀式,要準備“冊命”文書。一篇完整的“冊命”銘文包括時間、地點、儀式、內(nèi)容、賞賜幾項基本的內(nèi)容,涉及的人物有“冊命人”“被冊命人”“佑者”等。大克鼎的銘文是這樣寫的:冊封儀式在宗周(今西安市西南)的穆廟中舉行,贊禮官引導克進入宮廷,周王命尹氏冊命“克”擔任膳夫這一官職,還賞賜給“克”禮服、土地和奴隸。然后“克”跪拜叩頭,稱頌周王的美德。周王還叮囑克要日夜謹敬地執(zhí)行自己的任務,而不能忘記周王的命令。
第三部分是“作器”和“祝嘏”,篇幅相對簡短?!白髌鳌笔侵钢谱鬟@件器物的事由,比如是誰的,誰做的,以及器物是做什么用的,等等?!白X拧笔恰白^o”和“嘏辭”的合稱,分別指對祖先的獻享與孝告,以及對自己或他人的祈請與祝福。大克鼎銘文中的這一部分記載了“克”鑄造了這件鼎,是用來祭祀他的先祖師華父。
今天我們能坐下來一起研究鼎上的銘文,還得感謝潘達于老奶奶。晚清時期,大克鼎和大盂鼎都由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潘祖蔭收藏,還定下了“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的家規(guī)。1925年,潘祖蔭的孫媳潘達于承擔了保護兩鼎的責任,多次拒絕了意圖重金購買的外國文物販子??谷諔?zhàn)爭時期,她將兩鼎等裝進木箱埋入自己居住的庭院里,安然躲過了日本鬼子先后7次的搜查。
1951年,潘達于有感于“有全國影響的重要文物只有置之博物館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價值”,將大盂鼎、大克鼎捐獻給國家。10月9日,上海市文管會舉行了隆重的潘氏捐獻盂克雙鼎授獎典禮,次年交由上海博物館收藏、展出。1959年,為了支援即將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現(xiàn)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交由中國歷史博物館展覽。從此,大盂鼎、大克鼎分居南北,各鎮(zhèn)一方,相互輝映。
這三座大鼎,都安然經(jīng)歷了近代中國的種種磨難,最后在博物館里成為了大家的朋友。我們在感慨于青銅大鼎的雄壯與精美之際,也不能忘記曾經(jīng)保護和搶救過它們的人,因為這些人正是文物背后的英雄。
圖文|楊逸塵
編輯|楊逸塵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shè)計、文字圖形等),授權(quán)轉(zhuǎn)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