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是那種——你讀完會感覺人生不必慌張的書。
你不必對受過的委屈,耿耿于懷,因為“曲則全”,彎曲了,有時候反倒是一種保全。樹木正因彎曲,才免除了砍伐之禍。
你不必因走過的彎路,懊惱自怨,因為“枉則直”,成功路上無直線,懂得繞行,反而能迅捷而達。
你不必因為擁有太少而嗟嘆,因為““少則得,多則惑”,所求少,才易得,貪多,則易陷入迷失中。
你不必因為某天摔了一跤,被騙了一次,而怨天尤人,因為“禍兮福所倚”,小災(zāi)禍的背后興許是大的福報。
所以,作家王蒙說,年輕時自己容易急躁沮喪,讀了《道德經(jīng)》以后,反而變得心平氣和了。因為它講述了一種人生真諦,叫做“相反相成”。
你看著它是一個低谷,它偏偏能承載滿滿的水;這叫“洼則盈”。
你看著它高高在上,它身上掛滿無數(shù)風(fēng)吹雨打的傷痕;這叫“大成若缺”。
在《道德經(jīng)》中,充滿了正反辯證的思考,圣人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就在“相反相成”的狀態(tài)中渡過,這兩種狀態(tài)之間會相互轉(zhuǎn)化,因此,你不會總是站在最極端的那一頭。更多的時候,人是行走于其中,來去匆匆。
《道德經(jīng)》中,有三句話,代表著人生的三層境界,真正能讀懂它的人,無論面對怎樣的人生境遇,都能從容待之。
一: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人人都有欲望,有欲望處必有利益,有利益處必有爭端。而老子認為,一個人不爭時,世上恰恰沒人能爭過他。為什么呢?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因為它們甘心處在百川之下。
因為不爭,得以深自砥礪,深根固本,終成大功。
老子的“不爭”,不是讓我們不思進取,而是不爭一時的長短,不爭眼前小利,而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事業(yè)上,日進一寸,月進一尺,日積月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當你做好了本分時,不爭自來;相反,做不好時,爭也未必能爭得過來,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很多弱點,還徒增戾氣煩惱,得不償失。
老子的“不爭”,是一種非常高的做人境界,不是簡單地不爭吵、不爭奪、不索取,而是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用心灌溉,靜待花開。人的精力有限,分在彼處一分,此處便少一分。因此,不爭,反而是“不戰(zhàn)而勝”的智慧之道。
二: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近兩年,有個熱門詞匯,叫做“共享經(jīng)濟”。大家共同為某件事務(wù)付出,共同去享受它帶來的便利與好處。
這種多贏、共贏背后的本質(zhì),其實是一種互助。也就是老子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就是我付出自己的能力,貢獻自己的財物,去幫助別人,去服務(wù)別人,為別人做得越多,我自己得到的也越多。幫人,也就是幫已,助人者,天助之。
就像這次疫情中,馬云向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捐助了物資,其實無非是參透了這個道理,讓世界變的更好,自己的產(chǎn)業(yè)也才能跟著向好。世界陷入禍亂,我們一樣遭受其害。
即便你幫助了別人,你沒有獲得觸手可及的利益,但你若收獲了信任收獲了友誼,這些東西都可能在你陷入困頓時幫助到你。
所以,老子這種“既以為人,己愈有”的說法,也是一種很高境界的為人處世法則。
三:復(fù)歸于嬰兒
為什么要復(fù)歸到嬰兒的狀態(tài)?嬰兒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
他純真率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不會掩飾,不會記仇,不會猜忌,不會嫉妒,沒有那么多欲望,也不會提太多要求,這就是人最初始的一種狀態(tài),是本性與真我。
老子認為,一個人能夠“復(fù)歸于嬰兒”,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樸素,真誠,跟誰也不動壞心眼兒,跟誰也不算計,保持著赤子之心,會為路邊的一朵小花兒開心,也會為讀到一句好詩詞擊節(jié)贊嘆。
想想,有多長時間,我們對身邊的一切美好熟視無睹,對任何情誼都無動于衷,似乎年齡越大,人反而越冷漠了。所以老子提倡我們像嬰兒學(xué)習(xí),帶著對世界的愛與好奇,才能樂在其中。
這才是人生大道。如果為欲望而失去了感受愛與美好能力,那么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樂趣呢?我們得到的一切還有意義嗎?
老子的這三句話,代表著人生的三層境界:不爭,共享,歸真。這三層境界也分別代表著,一個人與他人的關(guān)系,與世界的關(guān)系,以及與自我的關(guān)系,一個人一生處理好這三層關(guān)系,生活中的歡笑就會多過煩愁。
《道德經(jīng)》有多牛?皇帝總統(tǒng)富商都愛讀
在漢景帝之前,還沒有“道德經(jīng)”這個說法,當時老子的這本著作名字就叫《老子》,表示這是老子寫的書。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它還沒有獲得世人的普遍的共識——認為“我們將這本書奉為我們?nèi)松奶幨乐改稀!?/div>
但漢景帝時期,他用道家思想治國,與父親一起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他在踐行道家思想時,認為老子的學(xué)說太了不起了,這么好一本書,不能將它成為“子”,應(yīng)該提升它的位階,應(yīng)該叫做“經(jīng)”。
在古代,“經(jīng)”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典范與專著,意味著這是大家應(yīng)該普遍去學(xué)習(xí)的東西。到了唐玄宗時,他更是將《道德經(jīng)》稱為“真經(jīng)”。是人人都應(yīng)該去取的“真經(jīng)”。修好真經(jīng),才能走好一生。
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林語堂說,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能用這么少的文字來具體表現(xiàn)一種哲學(xué)的全貌,且曾對一個民族的思想有這么大的影響。
馬云行商數(shù)十載,工作包里總放著幾本書,隔一段時間就會換幾本,但唯獨一本不曾更換過,便是《道德經(jīng)》。這本《道德經(jīng)》沒有注解,馬云不希望看到別人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而影響自己的感悟。
有一次,讀到通透處,他興奮地說: “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nèi)心的最深處?!?/div>
老子的思想,也是最早傳入國外的中國哲學(xué)思想。唐朝時,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jīng)》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jīng)》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統(tǒng)計過一個數(shù)據(jù),《道德經(jīng)》是世界范圍內(nèi)最暢銷書籍排行榜中的第二名,僅次于《圣經(jīng)》。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吁,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jīng)》,以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美國的里根總統(tǒng)也曾援引《道德經(jīng)》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名言,以尋求其治國理念和方略。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連任成功時發(fā)表就職演說,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意思是說,天道的安排總是有利于萬物,而有德之人做事,也總是有所作為又不違背大勢。而這正是他追求的境界。
思想境界的高下,決定一個人的高下。
《道德經(jīng)》只有洋洋五千言,卻包羅萬象,是中華民族最高的智慧結(jié)晶。它能流傳2000多年,絕不是偶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