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磁帶和鉛筆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不知有多少“老北京”,早就從胡同的大雜院搬到樓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老物件已經消失,甚至年輕人都不知道它們是干什么的。再來看看這些老物件,您是不是也會感慨萬千?
【社會歷史】刷牙缸子,帶把兒的白瓷缸子,邊兒上有一突出的嘴兒是供喝水用的。
【社會歷史】刮舌器,金屬制,馬蹄形,刷完牙后刮舌頭用。
【社會歷史】假領子,一般是白色布制,曾經是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生活里的一個符號,別人看著還以為穿了件新襯衫,很是“提氣”。有趣的是,這幾年假領子以時尚的方式再次“卷土重來”了。
【社會歷史】鞋拔子,銅制或骨制,弧形,用于穿鞋用。
【社會歷史】話匣子,電子管和晶體管收音機。
【社會歷史】雞毛撣子,約1米長的棍兒,上半部有雞毛,一般有兩個作用:一是用于撣家里的灰塵;二是用于打小孩屁股#那些年,被雞毛撣子支配的恐怖……#
【社會歷史】笤帚圪的,一般是高粱苗制作的,和雞毛撣子的作用有所區(qū)別:笤帚圪的主要用來掃床鋪,相同點是也能用于打屁股……
【社會歷史】納鞋錐子,納鞋底專用。那時人們的布鞋鞋底,都是用它一針一線納出來的。
【社會歷史】頂針,一般有一節(jié)拇指左右寬,是做針線活時戴在手指上的工具,用金屬材料制成,上面有許多小窩兒,用來抵住針鼻兒,使針易于穿過。
【社會歷史】折尺,以前的學生用的折尺,折疊起來,攜帶方便。
【社會歷史】烘籠,金屬絲制,主要在冬季用。烘籠用處很多,可以取暖;預熱被窩;烤濕衣物;烤花生、栗子等食物……
【社會歷史】湯婆子,功能類似于熱水袋,銅質、錫質、陶瓷等制作的扁圓壺,上方有一個帶螺帽的口,熱水就從這個口子灌進去,蓋子內有厴子防滲漏。把湯婆子灌好水再塞到一個相似大小的布袋中,可以用來暖被窩。
【社會歷史】火熨斗,一般是鑄鐵制,很重。那時候沒有電熨斗,熨燙衣服前把鐵熨斗底部加熱,待受熱充分,就可以用來熨燙衣物了。
【社會歷史】痰盂,雖然基本不再用了,但是大家應該不陌生,一般為搪瓷制,款式基本都是那個年代的“國民款”。
【社會歷史】水汆子,瘦長的薄鐵桶,可直接插入灶中,幾分鐘就能把水燒開,沖泡茶葉用。因其方便、快捷,成為老北京家家必備之物。
【社會歷史】鞋樣子,紙制,一般用舊報紙、舊書本剪成。那時候買不起布鞋和棉鞋,都自己家做。鞋樣子主要按鞋幫樣子剪制。
【社會歷史】襪架子,木制的,把破襪子套在上面,就可以補襪子了。
【社會歷史】老相機,以前上海照相機廠的鳳凰牌相機,仿照德國的蔡氏牌相機、蘇聯(lián)卓爾基牌相機等等設計的。
【社會歷史】撥盤電話,那個年代,還是使用撥盤電話。有0-9共10個撥號孔,打電話的時候,需要把手指放在相應的孔里,轉動撥號盤至節(jié)制點,松手,轉盤回到原處才算撥號完畢。
【社會歷史】搓衣板,一整塊板,中間由20到30條溝槽組成。功能一,在洗衣機普及之前,人們主要用搓衣板與棒槌搓洗衣物;功能二,丈夫犯錯罰跪使用,屬于擴展功能……#并不是#
【社會歷史】剃頭推子,理發(fā)時除了剪刀,大概就是推子用得最多。以前人們都用這種手動的老式推子,很是考驗剃頭師傅的手藝。
【社會歷史】方形盤秤,一般家里使用,有一個鑄鐵的秤砣,用來稱量一些份量不大的日用品或者糧食等等。
【社會歷史】縫紉機,“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縫紉機,從前縫紉機是必需品,縫補衣服,做新衣都要靠它。
【社會歷史】臺秤,這種一般是商店副食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