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漸漸長大,“小可愛”似乎變成了“小麻煩”:一不滿足就嚎啕大哭,愛咬人,打人,吃飯要追著喂,坐在電視機前不肯關電視等等,父母的愿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guī)矩有時候相差很遠。在0~3歲這個關鍵時期,孩子應該學會些什么規(guī)矩呢?
當孩子漸漸明白道理,開始可以聽懂對或者不對,應該或不應該的時候,就應該讓寶寶學一些規(guī)矩,開始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對于今后的生活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1、生活作息要規(guī)律
作息是否規(guī)律,不僅是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從小學會有規(guī)律的作息。
把握好建立規(guī)律作息的幾個原則
尊重寶寶的節(jié)奏,不要讓寶寶感到壓力,隨著寶寶年齡、發(fā)展特征及需求調整;不做硬性的要求,每個家庭的條件和習慣不一樣;隨著季節(jié)變化調整作息。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
盡量不開大燈,只開柔和的小壁燈,讓寶寶一看到小壁燈亮起來就知道該睡覺了。除此之外,要給寶寶準備一個柔軟的兒童枕頭及透氣的被褥,掛上小蚊帳等等,給他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
準備工作也要規(guī)律
給寶寶洗澡、洗臉也要固定在特定的時間,建立睡覺、起床、洗漱的條件反射,最后做到作息規(guī)律。
父母要做好榜樣
孩子的作息習慣與父母的作息相關、時間觀念跟父母的工作形態(tài)有關。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寶寶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最好在9點左右就寢,在寶寶熟睡后再起來做自己的事情。
2、健康飲食好胃口
飲食習慣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關系到孩子的行為品德,父母要重視培養(yǎng)寶寶健康飲食的好習慣。
飯前做好準備,飯前首先停止活動,安靜下來,洗凈雙手,幫助父母準備碗筷,做好用餐準備,做到飯前不吃零食。
不挑食、不偏食。
不快食、不暴食。食物進嘴后要充分咀嚼才能咽下,不可狼吞虎咽,以免加重消化道的負擔,出現(xiàn)腸胃不適。
不玩食、不走食。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聽故事,甚至跑來跑去,這樣會影響消化,提不起食欲。
不剩飯。每次給寶寶不要盛得太慢,寧愿少盛再添,也不要吃不了剩下。
3、情緒表達合理化
寶寶也有喜怒哀樂,也要有發(fā)泄情緒的渠道和方式。但寶寶掌握的詞匯有限,不足以幫助他們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有的寶寶生氣時打自己的頭,用頭撞門,扯父母的衣服或者咬人,打別人等,都是在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這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如果寶寶個性很強,動作不恰當,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任其發(fā)展下去,還會給寶寶的身體造成危害。
在教育的過程中,很多大人往往不許寶寶這樣或者那樣,卻不告訴寶寶可以怎樣,結果孩子很茫然、無所適從。父母必須交給寶寶一些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選擇替代物。生氣了,可以打枕頭之類的軟東西,買鞋氣球讓寶寶去踩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訓練語言表達。隨著年齡的增大,寶寶的語言功能也逐漸完善了,訓練寶寶通過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告訴寶寶有什么要求和情緒要說出來,媽媽和他共同解決。
父母做好表率。父母要注意自己情緒的表達方式,不能動手打寶寶,或是打別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許多行為很可能就是從周圍的人身上學來的。當看到寶寶的不好行為,就要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這種行為。
特別提醒:
①父母的態(tài)度要一致,一旦提出規(guī)則,就不要輕易破壞。
②只提最必要、最簡單的、孩子能夠做到的規(guī)則。
③多提正面規(guī)則,把禁令減到最少。
當寶寶不聽話時,父母該怎么做?
理解寶寶。寶寶的不聽話可能是因為語言能力欠缺,寶寶還沒有完全理解規(guī)范的意義,父母要有耐心。
接納寶寶的情緒。父母不接納寶寶的行為,但要接納寶寶的情緒,聽聽寶寶的心聲。
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當寶寶提出一些父母覺得不合理的要求時,可以通過談論其他一些事情,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不知不覺他就不再堅持了。
靈活運用規(guī)則。當寶寶不肯遵守規(guī)則時,可以跟寶寶商量是否可以選擇“先做”或“后做”,是“立即做”還是“等會兒做”等等,而不是“要不要做”。
幫助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首先要有信心,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做到。其次要有耐心,寶寶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有限,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多次重復某個動作,久而久之就形成習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