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也是出自《傷寒雜病論》,原文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此方我在治療小兒咳嗽的使用頻率還是比較高的。該方劑的核心病機是表寒不解,胃脘有水飲,方劑含有的藥物是麻黃、桂枝、 白芍、干姜、甘草、細辛、五味子、法半夏,麻黃、桂枝、白芍對于傷寒表不解,以三藥解表,而心下有水氣,此心下乃是指代胃脘,水飲(寒飲)停留在胃脘,干嘔乃胃陽一時振奮,欲驅邪外出。發(fā)熱乃是表虛中風故有熱。咳嗽乃是肺氣上逆故咳。而口渴是脾胃虛寒,不能升發(fā)津液上承口腔,故渴。下利乃是水飲由胃進入大腸,故做下利,噎,圓運動中解釋為胃氣不降所致,但個人認為是痰涎,陽虛導致痰涎內生塞住了咽喉。小便不利,是因水從胃腸走,下利,故小便不利。少腹?jié)M是由于胃腸水飲內停,氣機阻滯,故而腹?jié)M。喘是機體欲將水飲外排的一種排病反應,以細辛、干姜、五味子、法半夏溫陽化飲。
分析了原文,那在臨床中如何運用該方?竊以為,孩子咳嗽稀痰,或者鼻涕清稀如水,就可以運用該方,不一定要有上述的典型癥狀。但是臨床是復雜的,我曾經治療一例7個月的幼兒,其母代訴孩子就是咳嗽,一周之內的孩子還不會吐痰,也沒有明顯的流清鼻涕的表現,但是患兒有注射抗生素的病史,根據患兒的脈象沉弱無力,仔細尋思這脈象,脾胃陽氣內衰才會出現此脈,姑且以小青龍湯一試,結果收到奇效,故可想而知,現在小兒疾病是多么復雜。至于舌苔,以舌質淡紅,舌苔薄白為主。
該方的變方,小青龍加石膏湯,主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從臨床癥狀表現分析,該方與小青龍湯最大的區(qū)別是咳喘的程度比小青龍湯劇烈,仲圣用了“咳而上氣”、“喘”來描述,另外從脈象上,于小青龍湯相比,偏浮,這兩個細節(jié)是兩個處方的核心區(qū)別點。之所以在小青龍湯的基礎上加用石膏,竊以為,此體現了中醫(yī)學陰陽對立統一之理,因為寒飲停留在胃脘,則經脈之氣運行阻礙,故經脈局部形成郁熱,此郁熱從胃經傳導到肺經,故形成局部肺胃郁熱,需以石膏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