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技擊架失傳了嗎?哪里還有練的?傳人如何?一系列問題是太極拳界一直關注的。
楊式太極拳的技擊拳架只傳給自家子弟和部分門徒。這種技擊架子就是楊式太極“小快式”。有人稱之為“快拳”或“快架”?,F(xiàn)在世稱楊式太極快拳,楊班侯或楊少侯所傳什么快架等等,大多數是將慢架快練即稱為快拳或快架。而真正的楊式太極技擊拳架,世傳極少。
張文炳(字虎臣)先生,北京市通州區(qū)人,自幼讀書,成年時到北京前門外昌盛銀號學徒。張先生酷愛武術,1923年有幸拜在楊式太極第三代宗師楊浚甫門下,成為人室內弟子,學藝四載,得授楊式太極中架、加手、太極推手、太極十三刀、太極六十四劍等。1928年楊澄甫應弟子陳微明之邀赴上海授藝,特將愛徒張文柄舉薦其兄弟楊少侯先生繼續(xù)學藝。
楊少候所演拳架由其伯父楊班侯所傳,勢小勁剛,靈活多變,招法迅捷,出手即打,是為楊式太極技擊拳架——小快式。據傳,少侯先生性情剛烈,教拳嚴厲,喜歡出手打人,有其伯父之遺風。許多人因難以忍受而輟學,或敬而遠之,因此傳人甚少。
楊少侯先生見張文炳聰慧好學,練功刻苦,為人忠厚誠實,而且又是弟弟楊澄甫舉薦來的愛徒,心里特別喜歡,將他視同為自家子弟,故將楊式太極柔身術、太極揉球功、內功功法、楊式太極小快式、太極推手、技擊散手應用以及太極46式刀、太極大桿等拳械精髓,傾囊傳給了張文炳先生,并秘傳《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拳譜。那時,楊家傳拳內外有別。張先生所學多為楊氏家中所授,所以與世之所傳多有不同。張文炳先生前后六年在兩位大師的培育下,練就了一身卓絕的太極功夫。然而他雖得真?zhèn)?,卻從不炫耀于世。
張文炳先生所練的小快式,勢架低小,中正安舒,輕靈優(yōu)美,小中寓大,無中寓有,圓活快捷,動作時緩時疾,剛柔忽隱忽現(xiàn),神意細微獨特非常精彩。
這套小快式動作名稱就與眾不同:左顧右盼琵琶式,海底撈月速展翅。上下穿梭翻身捋,羅漢睡覺反穿枝。叉子手,簸箕掌,老虎洗面將人傷。車輪擠,轆轤勢,封閉撅拿左右使。
先生推手的時候,體松、心靜、神斂、氣聚、勁整,步法迅捷,飄忽不定。發(fā)勁冷彈脆快,迅若雷霆,沉長綿軟,虛實潛轉,變化莫測,常于不知不覺中將人發(fā)出丈外。他對弟子常說:“太極無法,一動即法?!毕壬鷥裙O深,二目銳利如電,神光熠熠,時常目露精光,使人膽寒不敢與之直視。
張文炳先生所傳太極拳,有一個嚴格的循序漸進的拳架練功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楊式太極中架、加手和小快式,非至誠至愛弟子不可窺其全貌。
楊式太極中架似于目前普遍傳播的楊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其姿勢高低與動作幅度皆適中,速度較慢,初學太極拳必須從中架開始。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法步皆能合度的基礎上,做到圓活連貫,上下相隨,由松人柔,運柔成剛,漸至輕靈不浮,沉穩(wěn)不僵。再加上推手練習,可達相當功效與技巧。此架以健身效果最佳,因而最適合在廣大群眾中普及推廣。
楊式太極加手,主要練腰的轉動,是在中架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招式。兩手常似抱球運轉,使拳式之間的連接更加圓活,行拳中配以內氣的運行,由松人柔,運柔成剛,漸至輕靈不浮,沉穩(wěn)不僵,為太極拳有一定基礎者習練,以增加功力。其演練速度與中架相同,練完一套不少于45分鐘。堅持演練,可舒筋活血,順氣通絡,調節(jié)陰陽,祛病延年。
楊式太極小快式,有人稱之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更高層次的拳架,內容更加豐富。它的特點是動作幅度小,勢架低,運動速度快,步法靈活,招式多變,圓轉自如,時緩時疾。發(fā)勁冷彈脆快,剛柔忽隱忽現(xiàn),實用性很強,整個套路二百多個式子要在10分鐘內完成。即使有上述兩個階段的功底,初學也相當困難,必須先分成一式一式練習。這一式練成之后,方可再練下一式,隨著功力增長,漸至一氣呵成。
會小快式的人很少,張文炳老師不輕易傳人。小快式為楊少侯先生所傳,少侯先生本來傳人甚少,然少侯先生傳與張文炳先生的這套拳習者更少。據我所知,目前只有張文炳先生在通州的少數傳人中習練這套拳法。而且先生授拳,因材施教,根據弟子的特長和悟性采取單獨傳授的方式,使每人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故套路不盡相同。
從張文炳先生所傳楊式太極拳中,清楚地揭示出楊式太極傳功有序,三套拳架名有其功效。三個相關內容,習練三層功夫,體現(xiàn)練功的三個階段,使習者攀登有梯,進步有法。雖同屬楊式太極拳門戶,卻有自己流派精微獨到之處,是楊式太極拳練功的完整體系。這個完整體系的發(fā)展,確為太極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我們研究太極拳的源流,大極拳架的演變,太極拳技法與練法等,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張文炳先生在北京通州區(qū)培養(yǎng)了許多太極拳能手,但絕大多數是普及的太極拳中架。如今在通州區(qū)已經形成一支龐大的太極拳群眾隊伍。能學得楊式太極加手的人不多,能學得小快式的人更少。如今,能全面承其衣缽者只有劉習文、韓世昌、王秀田、李順波、梁禮、蔣林等六名入室弟子。
近年來他們的聲望不脛而走,泰國的陳偉才先生不遠萬里連續(xù)幾年來北京向李順波教師求教,并將李請至泰國傳藝。河北省水年縣楊式太極拳故鄉(xiāng)的蘇學文,連續(xù)四年專程來北京向李順波、蔣林先生求教,想把在永年已失傳的拳藝學回去。前景美好。沉淀的瑰寶將重放異彩。我深信是金子遲早會發(fā)光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