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浙江大學(xué)龔延明教授文化創(chuàng)意項(xiàng)目《詩說中國史》(八卷本)之《詩說先秦史》與《詩說兩宋史》,近日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這套書植根于詩與史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用“融會詩與史,貫通五千年”的形式與內(nèi)容,對中國歷史進(jìn)行通俗易懂的解讀。
本刊選登《詩說先秦史》中的一首,以饗讀者。
春秋入戰(zhàn)國,戰(zhàn)爭貫始終。 大國并小國,強(qiáng)者為七雄。
七雄圖爭霸,誰不想一統(tǒng)? 一統(tǒng)靠強(qiáng)國,改革遂成風(fēng)。
改革需人才,士人最受寵。 君禮賢下士,士為君所用。
布衣擢卿相,改革多成功。 李悝之于魏,鞅相秦孝公。①
士從何處來?各國皆流動。② 衛(wèi)人當(dāng)秦相,楚材為晉用。
士人靠游說,憑技藝逞雄。 技藝靠“筆端”,著書露崢嶸。③
《韓非子》入秦,為秦王所重。④ 鄒衍陰陽說,為秦皇所用。
學(xué)派競勃興,諸子互爭鋒。 百家齊爭鳴,學(xué)術(shù)特繁榮。
儒、道之為學(xué),對立道不同。⑤ 老莊棄仁義,荀子非老莊。
儒家講治國,道家講養(yǎng)性。 孟子辟楊朱,楊朱講“保真”。
①《史記·鄒陽列傳》:“至夫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兵強(qiáng)天下。”
②《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西入秦。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shí)無怠,今萬乘方爭時(shí),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shí)而游說者之秋也?!?/p>
③(漢)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七第五章:“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④《史記·韓非列傳》:“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p>
⑤《史記·老子列傳》:“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啦煌幌酁橹\。’”
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nbsp; 不為名利累,一毫毛不損。①
儒、道爭不休,墨、儒、道又爭。 墨家講兼愛,非儒、信鬼神。
墨家講節(jié)用,非樂、行極辛。 莊子批墨翟,薄葬不愛人。②
農(nóng)家托神農(nóng),講全民皆耕。 看似重農(nóng)業(yè),實(shí)為倒退論。
孟子批許行,絲毫不留情: “罷百工之事,豈獨(dú)留一耕?
治天下之事,豈獨(dú)賴一耕? 一身之所需,豈能仗一耕?”③
惠施、公孫龍,討論形和名。 惠施合同異,曰“山與澤平”。④
公孫離堅(jiān)、白,“白馬非馬”云。⑤ 相對無是非,絕對亂形名。⑥
①《淮南鴻烈解·汜論》:“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薄读凶印钪臁罚骸吧裰坏眯菹?,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薄叭巳瞬粨p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p>
②《莊子·天下》:“今墨子獨(dú)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p>
③《孟子·滕文公上》:“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唬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唬骸俟ぶ?,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dú)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p>
④《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⑤《列子·仲尼》:“(公孫)龍誑魏王曰:‘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p>
⑥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xué)史》第一冊第二篇第七章第二節(jié)“惠施的‘合異同’的學(xué)說”:“事物的異同是相對的,但又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這個觀點(diǎn)包含有辯證因素。只是他依據(jù)同異的相對性,又得出了萬物完全相同的結(jié)論,這又陷入了相對主義的錯誤?!敝腥A書局,2000年版,第181頁。
荀子予批評,揮筆寫《正名》: “‘山淵平’,用實(shí)以亂名。
‘馬非馬’,用名以亂實(shí)?!雹?nbsp; 法家與儒家,壁壘更分明。
法家主法治,儒家講仁政。 法以吏為師,儒以經(jīng)為本。
法講“法術(shù)勢”,儒以君為輕。 法“厚賞重刑”,儒講“得民心”。②
韓非批儒學(xué),《顯學(xué)》作專論。③ 儒難行其道,法家受歡迎。
儒學(xué)生命力,在于民本論。 百家之爭鳴,不止學(xué)派爭。
學(xué)派之內(nèi)部,有合又有分: 墨家離為三,儒分為八門。④
孟子主性善,⑤荀子性惡論。 性善推“仁政”,性惡“重刑禁”。
①(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卷十六《正名篇》:“‘山淵平’……此惑于用實(shí)以亂名者也……‘馬非馬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實(shí)者也?!敝腥A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1988年版。
②《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p>
③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卷十九《顯學(xué)》:“今世儒者之說人主,不善今之所以為治,而語已治之功……未可與為治也?!鄙虾H嗣癯霭嫔纾?974年版。
④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卷十九《顯學(xué)》:“世之顯學(xué),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鄙虾H嗣癯霭嫔纾?974年版。
⑤《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p>
同為儒學(xué)家,荀子更先進(jìn): 禮義行教化,法度則治民。①
墨家有三別,同中有爭論。② 爭鳴中繁榮,爭鳴中求真。
爭鳴中融合,爭鳴中推進(jìn)。 戰(zhàn)國之學(xué)術(shù),鑄造中國魂!
①(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卷十七《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献釉唬骸酥畬W(xué)者,其性善?!唬菏遣蝗?。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p>
②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卷十九《顯學(xué)》:“自子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