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為椅,大同而小異也。入藥當用有子者。又一種鼠梓,一
名,亦楸屬也。枝葉木理皆如楸。今人謂之苦楸,江東人謂之虎梓?!对姟ば⊙拧吩啤氨?br>山有 ”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然花實都不相類,恐別一物而名同爾。
楸
生山谷間,與梓樹本同末異,或以為一物者誤矣。
皆不堪。
梓、 、楸,一物四名。而陸機《詩疏》以楸之疏理白色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者為椅。賈
思勰《齊民要術(shù)》又以白色有角者為梓,即角楸也,又名子楸。黃色無子者為椅楸,又名荊
黃楸。但以子之有無為別。其角細長如箸,其長近尺,冬后葉落而角猶在樹。其實亦名豫章。
時珍曰∶梓木處處有之。有三種∶木理白者為梓,赤者為楸,梓之美紋者為椅,楸之
。諸家疏注,殊欠分明。桐亦名椅,與此不同。此椅即尸子所“謂荊有長松、文椅”者也。
\x梓白皮\x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熱毒,去三蟲(《本經(jīng)》)。
療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煎湯浴之,并搗敷(《別錄》)。
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大明)。治溫病復(fù)感寒邪,變?yōu)槲?,煮汁飲之(時
珍)。
【附方】新一。
時氣溫病,頭痛壯熱,初得一日∶用生梓木削去黑皮,取里白者切一升,水二升五合煎
汁。每服八合,取瘥。(《肘后方》)
\x葉\x
【主治】搗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本經(jīng)》)。
療手腳火爛瘡(《別錄》)。
弘景曰∶桐葉、梓葉肥豬之法未見,應(yīng)在商丘子《養(yǎng)豬經(jīng)》中。
恭曰∶二樹花葉飼豬,并能肥大且易養(yǎng),見李當之《本草》及《博物志》,然不云敷豬
瘡也。
【附方】新一。
風癬疙瘩∶梓葉、木綿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燒取汁涂之。(《試效錄
驗方》)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楸
內(nèi)容:(《拾遺》)
【釋名】 。
時珍曰∶楸葉大而早脫,故謂之楸; 葉小而早秀,故謂之 。唐時立秋日,京師賣楸
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稜栄拧吩啤萌~小而 , 。葉大而 ,楸。 ,音
鵲,皮粗也。
【集解】見梓下。
周定王曰∶楸有二種。一種刺楸,其樹高碩,皮色蒼白,上有黃白斑點,枝梗間多大刺
。葉似楸而薄,味甘,嫩時炸熟,水淘過拌食。
時珍曰∶楸有行列,莖干直聳可愛。至秋垂條如線,謂之楸線,其木濕時脆,燥則堅,
故謂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
\x木白皮\x
【氣味】苦,小寒,無毒。 曰∶微溫。
【主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 ,癰腫疳痔。除膿血,生肌膚,
長筋骨(藏器)。消食澀腸下氣,治上氣咳嗽。亦入面藥(
效
【附方】舊一,新一。
瘡∶楸枝作煎,頻洗取效。(《肘后方》)
白癜風瘡∶楸白皮五斤,水五斗,煎五升,去滓,煎如稠膏。日三摩之。(《圣濟總錄》)。
\x葉\x
【氣味】同皮。
【主治】搗敷瘡腫。煮湯,洗膿血。冬取干葉用之。諸癰腫潰及內(nèi)有刺不出者,取葉十
重貼之(藏器。出《范汪方》)。
【發(fā)明】時珍曰∶楸乃外科要藥,而近人少知。葛常之《韻語陽秋》云∶有人患發(fā)背
潰壞,腸胃可窺,百方不瘥。一醫(yī)用立秋日太陽未升時,采楸樹葉,熬之為膏,敷其外;內(nèi)
以云母膏作小丸服,盡四兩,不累日而愈也。東晉范汪,名醫(yī)也,亦稱楸葉治瘡腫之功。則
楸有拔毒排膿之力可知。
【附方】舊七,新一。
上氣咳嗽,腹?jié)M羸瘦者∶楸葉三斗,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至可,丸如棗大。以
筒納入下部中,立愈。(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一切毒腫不問硬軟∶取楸葉十重敷腫上,舊帛裹之,日三易之。當重重有毒瓦斯為水,流
在葉上。冬月取干葉,鹽水浸軟,或取根皮搗爛,敷之皆效。止痛消腫,食膿血,勝于眾藥。
(《范汪東陽方》)。
十五斤,以水一石,凈釜中煎取三斗,又換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乃納不津器
中。用時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化。又取杏仁七粒,生姜少許,同研。
米粉二錢,同入膏中攪勻。先涂瘡上,經(jīng)二日來乃拭卻,即以篦子勻涂楸煎滿瘡上,仍以軟
帛裹之。且日一拭,更上新藥。不過五、六上,已破者即便生肌,未破者即內(nèi)消。瘥后須將
慎半年。采藥及煎時,并禁孝子、婦人、僧道、雞犬見之。(
不瘥。楸葉及根皮為末,敷之。(《圣惠方》)
兒發(fā)不生∶楸葉中心,搗汁頻涂。(《千金翼》)。
,燒干去泥,入水少許,絞汁,銅器慢熬如稀餳,瓷合收之。每旦點之。(《普濟方》)。
小兒禿瘡∶楸葉搗汁,涂之。(《子母秘錄》)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桐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白桐(弘景)、黃桐(《圖經(jīng)》)、
時珍曰∶《本經(jīng)》桐葉,即白桐也。桐華成筒,故謂之桐。其材輕虛,色白而有綺紋,
故俗謂之白桐、泡桐,古謂之椅桐也。先花后葉,故《爾雅》謂之榮桐。或言其花而不實者,
未之察也。陸機以椅為梧桐,郭璞以
【集解】《別錄》曰∶桐葉生桐柏山谷。
弘景曰∶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桐而無子;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有子,
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與岡桐無異,但有花、子,二月開花,黃紫色,
《禮
頌曰∶桐處處有之。陸機《草木疏》言白桐宜為琴瑟。云南 人,取花中白毳淹漬,績以
為布,似毛布,謂之華布。椅,即梧桐也。今江南人作油者,即岡桐也,有子大于梧子。江
南有 桐,秋開紅花,無實。有紫桐,花如百
宗曰∶《本經(jīng)》桐葉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zhí)用。但四種各有治療。白桐,葉三杈,開白花,
不結(jié)子。無花者為岡桐,不中作琴,體重。荏桐,子可作桐油。梧桐,結(jié)子可食。時珍曰∶
陶注桐有四種,以無子者為青桐、岡桐,有子者為梧桐、白桐??茏⒀园淄?、岡桐皆無子。
蘇注以岡桐為油桐。而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言∶實而皮青者為梧桐,華而不實者為白桐。
白桐冬結(jié)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華房,非子也。岡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說與陶氏相反。
以今咨訪,互有是否。蓋白桐即泡桐也。葉大徑尺,最易生長。皮色粗白,其木輕虛,不生
蟲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開花,如牽牛花而白色。結(jié)實大如巨棗,長寸余,殼內(nèi)有子
片,輕虛如榆莢、葵實之狀,老則殼裂,隨風飄揚。其花紫色者名岡桐。荏桐即油桐也。青
桐即梧桐之無實者。按∶陳翥《桐譜》,分別白桐、岡桐甚明。云∶白花桐,紋理粗而體性
慢,喜生朝陽之地。因子而出者,一年可起三、四尺;由根而出者,可五、七尺。其葉圓大
而尖長有角,光滑而毳。先花后葉?;ò咨?,花心微紅。其實大二、三寸,內(nèi)為兩房,房內(nèi)
有肉,肉上有薄片,即其子也。紫花桐,紋理細而體性堅,亦生朝陽之地,不如白桐易長。
其葉三角而圓,大如白桐,色青多毛而不光,且硬,微赤。亦先花后葉,花色紫。其實亦同
白桐而微尖,狀如訶子而粘,房中肉黃色。二桐皮色皆一,但花、葉小異,體性堅、慢不同
爾。亦有冬月復(fù)花者。
\x桐葉\x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惡蝕瘡著陰(《本經(jīng)》)。
消腫毒,生發(fā)(時珍)。
【附方】新四。
手足腫浮∶桐葉煮汁漬之,并飲少許?;蚣有《梗让?。(《圣惠方》)
癰疽發(fā)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醋蒸粘貼。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秘方也
。(《醫(yī)林正宗》)
發(fā)落不生∶桐葉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則長。(《肘后
方》)。
發(fā)白染黑∶經(jīng)霜桐葉及子,多收搗碎,以甑蒸之,生布絞汁,沐頭。(《普濟方》)
\x木皮\x
【主治】五痔,殺三蟲(《本經(jīng)》)。療奔豚氣?。ā秳e錄》)。五淋。沐發(fā),去頭風,生
發(fā)滋潤(甄權(quán))。治惡瘡,小兒丹毒,煎汁涂之(時珍)。
【附方】新三。
腫從腳起∶削桐木煮汁,漬之,并飲少許。(《肘后方》)。
傷寒發(fā)狂∶六、七日熱極狂言,見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擘斷四寸)一束,以酒五
合,
水一升,煮半升,去滓頓服。當吐下青黃汁數(shù)升,即瘥。(《肘
跌撲傷損∶水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敷。(《集簡方》)
\x花\x
【主治】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本經(jīng)》)。
【附方】
眼見諸物∶禽蟲飛走,乃肝膽之疾。青桐子花、酸棗仁、玄明粉、羌活各一兩,為末。
每服二錢,水煎和滓,日三服。(《經(jīng)驗良方》)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梧桐
內(nèi)容:(《綱目》)
【釋名】櫬。
時珍曰∶梧桐名義未詳?!稜栄拧分^之櫬,因其可為棺,《左傳》所謂“桐棺三寸”是矣。
舊附桐下,今別出條。
【集解】弘景曰∶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子肥可食。頌曰∶陶氏謂白桐一名椅桐。陸
機謂梓實桐皮為椅,即今梧桐。是二種俱有椅名也?!抖菁讜吩啤梦嗤┛芍赵抡c。生
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shù)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
閏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則九州異。宗 曰∶梧桐四月開嫩黃小花,一如棗花。枝頭出絲,
墮地成油,沾漬衣履。五、六月結(jié)子,人收炒食,味如菱、芡。此是《月令》“清明桐始華”
者。時珍曰∶梧桐處處有之。樹似桐而皮青不 ,其木無節(jié)直生,理細而性緊。葉似桐而稍
小,光滑有尖。其花細蕊,墜下如醭。其莢長三寸許,五片合成,老則裂開如箕,謂之 鄂。
其子綴于 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皺。羅愿《爾雅翼》云∶梧
桐多陰,青皮白骨,似青桐而多子。其木易生,鳥銜子墮輒生。但晚春生葉,早秋即凋。古
稱鳳凰非梧桐不棲,豈亦食其實乎?《詩》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洱R民要術(shù)》云∶梧
桐生山石間者,為樂器更鳴響也。
\x木白皮\x
【氣味】缺。
【主治】燒研,和乳汁涂須發(fā),變黃赤(時珍)。治腸痔(蘇頌。《刪繁方》治痔,青龍
五生膏
\x葉\x
【主治】發(fā)背,炙焦研末,蜜調(diào)敷,干即易(《肘后》)。
\x子\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搗汁涂,拔去白發(fā),根下必生黑者。又治小兒口瘡,和雞子燒存性,研摻(時
珍)。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罌子桐
內(nèi)容:(《拾遺》)
【釋名】虎子桐(《拾遺》)、荏桐(《衍義》)
時珍曰∶罌子,因?qū)崰钏评浺??;⒆?,以其毒也。荏者,言其油似荏油也?br>【集解】藏器曰∶罌子桐生山中。樹似梧桐。
頌曰∶南人作油者,乃岡桐也。有子大于梧子。
宗 曰∶荏桐,早春先開淡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子可作桐油。
時珍曰∶岡桐即白桐之紫花者。油桐枝、干、花、葉并類岡桐而小,樹長亦遲,花
亦微紅。
但其實大而圓,每實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風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謂之
紫花桐。人多種蒔收子,貨之為油,入漆家及 船用,為時所須。人多偽之,惟以篾圈蘸起
如鼓面者為真。
\x桐子油\x
【氣味】甘、微辛,寒,有大毒。
大明曰∶冷,微毒。時珍曰∶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主治】摩疥癬蟲瘡毒腫。毒鼠至死(藏器)。敷惡瘡,及宣水腫,涂鼠咬處。能辟鼠
(大
明)。涂脛瘡、湯火傷瘡。吐風痰喉痹,及一切諸疾,以水和油,掃入喉中探吐;或以子研
末,吹入喉中取吐。又點燈燒銅箸頭,烙風熱爛眼,亦妙(時珍)。
【附方】新七。
癰腫初起∶桐油點燈,入竹筒內(nèi)熏之,得出黃水即消。(《醫(yī)林正宗》)。
血風 瘡∶胡粉 過研,桐油調(diào)作隔紙膏,貼之。又方∶用船上陳桐油鍛石 過,又以
人發(fā)拌桐油炙干為末,仍以桐油調(diào)作膏,涂紙上,刺孔貼之。(楊起《簡便方》)。
腳肚風瘡如癩∶桐油、人乳等分,掃之。數(shù)次即愈。(《集簡方》)。
酒渣赤鼻∶桐油入黃丹、雄黃,敷之。(《摘玄方》)。
凍瘡皸裂∶桐油一碗,發(fā)一握。熬化瓶收。每
解砒石毒∶桐油二升,灌之。吐即毒解。(華佗危病方)
【附錄】KT 桐(音而郢切)
藏器曰∶生山谷間。狀似青桐,葉有丫。人取皮以漚絲。木皮味甘,溫,無毒。治蠶
咬毒瓦斯入腹,末服之。雞犬食蠶欲死者,煎汁灌之,絲爛即愈。葉∶主蛇、蟲、蜘蛛咬毒,
搗爛封之。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海桐
內(nèi)容:(宋《開寶》)
【釋名】刺桐。
曰∶生南海山谷中,樹似桐而皮黃白色,有刺,故以名之。
【集解】頌曰∶海桐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葉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
皮,而堅韌可作繩,入水不爛。不拘時月采之。又云∶嶺南有刺桐,葉如梧桐。其花附干而
生,側(cè)敷如掌,形若金鳳,枝干有刺,花色深紅。江南有
時珍曰∶海桐皮有巨刺,如黿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
九真有刺桐,布葉繁密。三月開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則三、五復(fù)發(fā)。陳翥《桐譜》
云∶刺桐生山谷中。
紋理細緊,而性喜拆裂。體有巨刺,如 樹。其葉如楓。 桐身青,葉圓大而長。高三、
四尺,便有花成
\x木皮\x
【氣味】苦,平,無毒。大明曰∶溫。
【主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 疥癬,牙齒蟲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
膚赤(《開寶》)。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
洗赤目(時珍)。
【發(fā)明】頌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顏撰《續(xù)傳信方》云∶頃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醫(yī)以腎臟風
毒攻刺諸藥莫療。因覽劉禹錫《傳信方》備有此驗。修服一劑,便減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
兩,牛
凈洗焙干
晚各一次,長令醺醺。此方不得添減,禁毒食。
分,及去風殺蟲。
【附方】新三。
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diào),搽之。(艾元英《如宜方》)
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
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濟總錄》)
\x刺桐花\x
【主治】止金瘡血,殊效(蘇頌)。
【附錄】雞桐 時珍曰∶生嶺南山間。其葉如楝。用葉煮湯,洗渫足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楝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苦楝(《圖經(jīng)》),實名金鈴子。
時珍曰∶按∶羅愿《爾雅翼》云∶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
名金鈴,象形也。
【集解】《別錄》曰∶楝實生荊山山谷。
弘景曰∶處處有之。俗人五月五日取葉佩之,云辟惡也。
恭曰∶此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
有子,根白微毒。入藥當用雌者。
頌曰∶楝實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余,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
滿庭。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采之。根采無時。
時珍曰∶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圓棗,以川中者為良。王禎《農(nóng)書》
言 食其實。應(yīng)劭《風俗通》言獬豸食其葉。宗懔《歲時記》言蛟龍畏楝,故端午以葉包
粽,投江中祭屈原。
\x實\x
【修治】 曰∶凡采得曬干,酒拌令透,蒸待皮軟,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
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捶碎,用漿水煮一伏時,曬干。其花落子,謂之石茱萸,不入藥
用。
【氣味】苦,寒,有小毒。
元素曰∶酸、苦,平。陰中之陽。
時珍曰∶得酒煮,乃寒因熱用也。茴香為之使。
【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經(jīng)》)。主中大熱狂,
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使(甄權(quán))。入心及小腸,止上下部腹痛(李杲)。瀉膀胱(好古)。
治諸疝蟲痔(時珍)。
【發(fā)明】元素曰∶熱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時珍曰∶楝實,導(dǎo)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甄權(quán)
乃言不入湯使,則《本經(jīng)》何以有治熱狂、利小便之文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
諸法,蓋亦配合之巧耳。
【附方】舊三,新八。
熱厥心痛或發(fā)或止,身熱足寒,久不愈者∶先灸太溪、昆侖,引熱下行。內(nèi)服金鈴散∶
用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潔古《活法機要》)。小兒冷疝氣
痛,膚囊浮腫∶金鈴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半,為末,酒糊丸黍米大。每鹽湯下二、
三
十丸。(《全幼心鑒》)
皮),巴豆二百個(微打破),以面二升,同于銅鐺內(nèi)炒至金鈴子赤為度
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錢,熱酒或醋湯調(diào)服。一方∶入鹽炒茴香半兩。(《經(jīng)驗方》)。
疝腫痛∶《澹寮方》楝實丸∶治釣?zāi)I偏墜,痛不可忍。用川楝子肉五兩,分作五分∶
一兩
用破故紙二錢炒黃,一兩用小茴香三錢、食鹽半錢同炒,一兩用萊菔子一錢同炒,一兩用牽
牛子三錢同炒,一兩用斑蝥七枚(去頭、足)同炒。揀去食鹽、萊菔、牽牛、斑蝥,只留故
紙、茴香,同研為末,以酒打面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兜眯Х健烽瑢嵧琛弥?br>一切疝氣腫痛,大有神效。用川楝子(酒潤取肉)一斤,分作四分∶四兩用小麥一合,斑蝥
四
十九個,同炒熟,去蝥;四兩用小麥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四兩用小麥一合,
巴戟肉一兩,同炒熟,去戟;四兩用小茴香一合,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加破故紙(酒
炒)一兩,廣木香(不見火)一兩,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空心下,
日三服。《直指方》楝實丸∶治外腎脹大,麻木痛破,及奔豚疝氣。用川楝子四十九個,分
七處切取肉∶七個用小茴香五錢同炒,七個用破故紙二錢半同炒,七個用黑牽牛二錢半同炒,
七個用食鹽二錢同炒,七個用蘿卜子二錢半同炒,七個用巴豆十四個同炒,七個用斑蝥十四
個(去頭、足)同炒。揀去蘿卜子、巴豆、斑蝥三味不用。入青木香五錢,南木香、官桂各
二
錢半,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鹽湯下,一日三服。臟毒下血∶苦
楝子炒黃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每吞十丸至二十丸。(《經(jīng)驗方》)。腹中長蟲∶楝實以
淳苦酒漬一宿,綿裹,塞入谷道中三寸許,日二易之。(《外臺秘要》)。
合,搗
為末。每溫酒服一錢。(《圣惠方》)。
米飲下。(《摘玄方》)。
\x根及木皮\x
【氣味】苦,微寒,微毒。
大明曰∶雄者根赤有毒,吐瀉殺人,不可誤服。雌者入服食,每一兩可入糯米五十粒同
煎,殺毒。若瀉者,以冷粥止之。不瀉者,以熱蔥粥發(fā)之。
【主治】蛔蟲,利大腸(《別錄》)??嗑坪?,涂疥癬甚良(弘景)。治游風熱毒,風疹惡
瘡疥癩,小兒壯熱,并煎湯浸洗(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消渴有蟲∶苦楝根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
不妨。下蟲如蛔而紅色,其渴自止。消渴有蟲,人所不知。(洪邁《夷堅志》)
小兒蛔蟲∶楝木皮削去蒼皮,水煮汁,量大小飲之。
《斗門方》∶用為末,米飲服二錢?!都喎健贰糜酶ぃu卵煮熟,空心食之。次日
蟲
?!逗啽惴健贰糜瞄灼ぃㄈゴ郑┒锴?,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沙鍋熬成膏。五更初,溫
酒服一匙,以蟲下為度。
小兒諸瘡∶惡瘡、禿瘡、蠼 瘡、浸淫瘡,并宜楝樹皮或枝燒灰敷之。干者豬脂調(diào)。(《千
金方》)。
口中 瘡∶東行楝根細銼,水煮濃汁,日日含漱,吐去勿咽。(《肘后方》)。
蜈蚣蜂傷∶楝樹枝、葉汁,涂之良。(楊起《簡便方》)。
疥瘡風蟲∶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為末。豬脂調(diào)涂。(《奇效方》)
\x花\x
【主治】熱痱,焙末摻之。鋪席下,殺蚤、虱(時珍)。
\x葉\x
【主治】疝入囊痛,臨發(fā)時煎酒飲(時珍)。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槐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校正】并入《嘉 》槐花、槐膠。
【釋名】 (音懷)。
時珍曰∶按∶《周禮》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吳澄注云∶槐之言懷也,懷來人
于此也。王安石釋云∶槐華黃,中懷其美,故三公位之?!洞呵镌吩啤没敝詺w也。
古者樹槐,聽訟其下,使情歸實也。
【集解】《別錄》曰∶槐實生河南平澤??勺魃駹T。
頌曰∶今處處有之。其木有極高碩者。按∶《爾雅》槐有數(shù)種∶葉大而黑者名 槐,晝
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別。四月、五月開黃花,六月、
七月結(jié)實。七月七日采嫩實,搗汁作煎。十月采老實入藥。皮、根采無時。醫(yī)家用之最多。
時珍曰∶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規(guī),二旬而葉成。初生嫩
炸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虿苫弊臃N畦中,采苗食之亦良。其木材堅重,有青黃白
黑色。其花未開時,狀如米粒,炒過煎水染黃甚鮮。其實作莢連珠,中有黑子,以子連多
為好?!吨芏Y》∶秋取槐、檀之火?!痘茨献印贰美匣鄙??!短煨魑锊尽吩啤美匣鄙?。槐
之神異如此。
\x槐實\x
【修治】 曰∶凡采得,去單子并五子者,只取兩子、三子者,以銅錘捶破,用烏牛乳
浸一宿,蒸過用。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曰∶酸、咸。之才曰∶景天為之使。
【主治】五內(nèi)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火瘡,婦人乳瘕,子藏急痛(《本經(jīng)》)。久服,
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治五痔瘡 ,以七月七日取之,搗汁銅器盛之,日煎令可,丸如
鼠屎,納竅中,日三易乃愈。又墮胎(《別錄》)。
治大熱難產(chǎn)(甄權(quán))。殺蟲去風。合房陰干煮飲,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
風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 如舡車上者(藏器)。治丈夫、女人陰瘡濕癢。催生,吞七
粒
(大明)。疏導(dǎo)風熱(宗 )。
治口齒風,涼大腸,潤肝燥(李杲)。
【發(fā)明】好古曰∶槐實純陰,肝經(jīng)氣分藥也。治證與桃仁同。
弘景曰∶槐子,以十月巳日采相連多者,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爛為水,核如大豆。服
之令腦滿,發(fā)不白而長生。
頌曰∶折嫩房角作湯代茗,主頭風,明目補腦。水吞黑子,以變白發(fā)。扁鵲明目使發(fā)不
落法∶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去皮,納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服二枚,日加一枚。
至十日,又從一枚起,終而復(fù)始。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大良。
時珍曰∶按∶《太清草木方》云∶槐者虛星之精。十月上巳日采子服之,去百病,長
生通神?!读簳?br>言∶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余,發(fā)鬢皆黑,目看細字,亦其驗也。古方以子入冬月牛
膽中漬之,陰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云久服明目通神,白發(fā)還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
之。
【附方】舊一,新四。
槐角丸∶治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后有血名內(nèi)痔,大腸不收名脫肛,谷道
四面 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 瘡,內(nèi)有蟲名蟲痔,并皆治之?;苯牵ㄈス#矗┮粌?,
地榆、當歸(酒焙)、防風、黃芩、枳殼(麩炒)各半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
十丸,米飲下。(《和劑局方》)。
大腸脫肛∶槐角、槐花各等分,炒為末。用羊血蘸藥,炙熟食之,以酒送下。豬腰子(去
皮)蘸炙亦可。(《百一選方》)內(nèi)痔外痔∶許仁則方∶用槐角子一斗,搗汁曬稠,取地膽為
末,同煎,丸梧桐子大。每飲服十丸。兼作挺子,納下部。或以苦參末代地膽亦可。(《外
臺秘要》)
目熱昏暗∶槐子、黃連(去須)各二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漿水下二十丸,日二
服。(《圣濟總錄》)。
\x槐花\x
【修治】宗 曰∶未開時采收,陳久者良,入藥炒用。染家以水煮一沸出之,其稠滓為
餅,染色更鮮也。
【氣味】苦,平,無毒。
元素曰∶味濃氣薄,純陰也。
【主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皮膚風熱,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大
明
涼大腸(元素)。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療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發(fā)明】時珍曰∶槐花味苦、色黃、氣涼,陽明、厥陰血分藥也。故所主之病,多屬二
經(jīng)。
【附方】舊一,新二十。
衄血不止∶槐花、烏賊魚骨等分,半生半炒為末,吹之。(《普濟方》)舌衄出血∶槐花
末,敷之即止。(《朱氏集驗》)。
吐血不止∶槐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飲下三錢。(《普濟方》)。
咯血唾血∶槐花炒研。每服三錢,糯米飲下,仰臥一時取效。(朱氏
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淡豉湯下,立效。(《篋
中秘寶方》)。
大腸下血∶《經(jīng)驗方》∶用槐花、荊芥穗等分,為末。酒服一錢匕?!都喎健贰糜冒厝~三
錢,槐花六錢,煎湯日服
暴熱下血∶生豬臟一條,洗凈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滿扎定,米醋沙鍋內(nèi)煮爛,擂丸彈子
大,曬干。每服一丸,空心
酒毒下血∶槐花(半生半炒)一兩,山梔子(焙)五錢,為末。
新汲水服二服。(《經(jīng)驗良方》)
臟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錢,日三服?;蛴没卑灼ぜ鍦#ā镀諠健罚?。
婦人漏血不止∶槐花燒存性,研。每服二、三錢,食前溫酒下。(《圣惠方》)。
血崩不止∶槐花三兩,黃芩二兩,為末。每服半兩,酒一碗,銅秤錘一枚,桑柴火燒紅,
浸入酒內(nèi),調(diào)服。忌口。(
中風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臥嚼咽。(危氏《得效方》)。
癰疽發(fā)背∶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干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后
者。即取槐花子一大抄,鐵杓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汗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
炒一服,極效??v成膿者,亦無不愈。彭幸庵云∶此方三十年屢效者。(劉松石《保壽堂方》)
楊梅毒瘡∶乃陽明積熱所生?;被ㄋ膬陕猿矗刖贫K,煎十余沸,熱服。胃虛寒者勿用。
(《集簡方》)
外痔長寸∶
疔瘡腫毒∶一切癰疽發(fā)背,不問已成未成,但 痛者皆治?;被ǎㄎ⒊矗?、核桃仁二兩,
無灰酒一鐘,煎十余沸,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見效。(《醫(yī)方摘要》)發(fā)
背散血∶槐花、綠豆粉各一升,同炒作象牙色,研末。用細茶一兩,煎一碗,露一夜,調(diào)末
三錢敷之,留頭。勿犯婦女手。(《攝生眾妙方》)
下血血崩∶槐花一兩,棕灰五錢,鹽一錢,水三鐘,煎減半服。(《摘玄方》)
白帶不止∶槐花(炒)、牡蠣( )等分。為末。每酒服三錢,取效。(同上)
\x葉\x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疔腫。
皮、莖同用(大明)。邪氣產(chǎn)難絕傷,及癮疹牙齒諸風,采嫩葉食(孟
【附方】舊二,新一。
霍亂煩悶∶槐葉、桑葉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水煎服之。(《圣惠方》)。
腸風痔疾∶用槐葉一斤,蒸熟曬干研末,煎飲代茶。久服明目。(《食醫(yī)心鏡》)。
鼻氣窒塞∶以水五升煮槐葉,取三升,下蔥、豉調(diào)和再煎,飲。(《千金方》)。
\x枝\x
【氣味】同葉。
【主治】洗瘡及陰囊下濕癢。八月斷大枝,候生嫩 ,煮汁釀酒,療大風痿痹甚效(《別
錄》)。炮熱,熨蝎毒(恭)。
青枝燒瀝,涂癬。 黑,揩牙去蟲。煎湯,洗痔核(頌)。燒灰,沐頭長發(fā)(藏器)。治
赤目、崩漏(時珍)。
【發(fā)明】頌曰∶劉禹錫《傳信方》著硤州王及郎中槐湯灸痔法甚詳。以槐枝濃煎湯先洗
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
王及素有痔疾,充西川安撫使判官,乘騾入駱谷,其痔大作,狀如胡瓜,熱氣如火,至
驛僵仆。郵吏用此法灸至三、五壯,忽覺熱氣一道入腸中,因大轉(zhuǎn)瀉,先血后穢,其痛甚楚。
瀉后
【附方】舊五,新一。
風熱牙痛∶槐枝燒熱烙之。(《圣惠方》)。
胎赤風眼∶槐木枝如馬鞭大,長二尺,作二段齊頭。麻油一匙,置銅缽中。晨使童子一
人,以其木研之,至暝乃止。令仰臥,以涂目,日三度瘥。
九種心痛∶當太歲上取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用水三大升,煎取一升,頓服。(《千
金》)。
崩中赤白,不問遠近∶取槐枝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日二服。(《梅師方》)。
胎動欲產(chǎn),日月未足者∶取槐樹東引枝,令孕婦手把之,即易生。(《子母秘錄》)。
陰瘡濕癢∶槐樹北面不見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孟詵《必效方》)。
\x木皮、根白皮\x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爛瘡,喉痹寒熱(《別錄》)。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煮漿水,漱口齒風疳
血(甄權(quán))。治中風皮膚不
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大明)。
【附方】舊四,新二。
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fù)者∶取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肘后方》)
破傷中風∶避陰槐枝上皮,旋刻一片,安傷處,用艾灸皮上百壯。不痛者灸至痛,痛者
灸至不痛,用手摩之。(《普濟》)風蟲牙痛∶槐樹白皮一握切,以酪一升煮,去滓,入鹽少
許,含漱。(《廣濟方》)
下膿血∶多取槐白皮濃煮汁,先熏后洗。良久欲大便,當有蟲出,不過三度即愈。仍以皮為
末,綿裹納下部中。(《梅師方》)。
\x槐膠\x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一切風,化涎,肝臟風,筋脈抽掣,及急風口噤,或四肢不收頑痹,或毒風周
身如蟲行,或破傷風,口眼偏斜,腰脊強硬。任作湯、散、丸、煎,雜諸藥用之。亦可水煮
和藥為丸(《嘉 》)。煨熱,綿裹塞
\x槐耳\x
見菜部木耳。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檀
內(nèi)容:(《拾遺》)
【釋名】時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從 以此。 者善也。
【集解】藏器曰∶按∶蘇恭言∶檀似秦皮。其葉堪為飲。樹體細,堪作斧柯。至夏有不
生者,忽然葉開,當有大水。農(nóng)人候之以占水旱,號為水檀。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
生
但不香爾。
榆、莢 相似。故俚語云∶斫檀不諦得莢 ,莢 尚可得駁馬
皮色青白,多癬駁也。檀木宜杵、 、錘器之用
\x皮及根皮\x
【氣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皮和榆皮為粉食,可斷谷救荒。根皮∶涂瘡疥,殺蟲(藏器)。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莢
內(nèi)容:(《唐本草》)
【釋名】系迷(《詩疏》)、羿先(同
【集解】恭曰∶莢 葉似木槿及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并,四四相對,而色
赤味甘。陸機《詩疏》云∶檀、榆之類也。所在山谷有之。藏器曰∶生北土山林中。皮堪為
索。
\x枝葉\x
【氣味】甘、苦,平、無毒。
【主治】三蟲,下氣消谷。煮汁和米作粥,飼小兒甚美(《唐本》)。作粥,灌六畜瘡中
生蛆,立出(藏器)。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秦皮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校正】并入(《拾遺》
【釋名】 皮(音岑)、 木(音尋)、石檀(《別錄》)、樊 (弘景)、盆桂(《日華》)、
苦樹(蘇恭)、苦櫪。時珍曰∶秦皮本作 皮。其木小而岑高,故以為名。人訛為 木,又
訛為秦?;蛟票境銮氐?,故得秦名也。高誘注《淮南子》云∶ ,苦櫪木也。恭曰∶樹葉似
檀,故名石檀。俗因味苦,呼為苦樹。
【集解】《別錄》曰∶秦皮生廬江川谷及冤句水邊。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俗云是樊 皮,而水漬以和墨書,色
恭曰∶此樹似檀,葉細,皮有白點而不粗錯,取皮漬水便碧色,書紙看之皆青色者,是
真。
頌曰∶今陜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
光。并無花實,根似槐根。俗呼為白 木。
\x皮\x
【氣味】苦,微寒,無毒?!秳e錄》曰∶大寒。
普曰∶神農(nóng)、雷公、黃帝、岐伯∶酸,無毒;李當之∶小寒。
權(quán)曰∶平。惡苦瓠、防葵。
之才曰∶惡吳茱萸。大戟為之使。
【主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本經(jīng)》)。
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勺飨茨繙?。久服,皮膚光澤,肥大有子(《
別錄》)。明目,去目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作湯,浴小兒身熱。煎水澄清,
洗赤目極效
【發(fā)明】弘景曰∶秦皮俗方惟以療目,道家亦有用處。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
明目退熱。元素曰∶秦皮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治風寒濕邪成痹,青白幻翳遮睛,女子崩
中帶下,小兒風熱驚癇。好古曰∶痢則下焦虛,故張仲景白頭翁湯,以黃柏、黃連、秦皮同
用,皆苦以堅之也。秦皮浸水青藍色,與紫草同用,治目病以增光暈,尤佳。時珍曰∶ 皮,
色青氣寒,味苦性澀,乃是厥陰肝、少陽膽經(jīng)藥也。故治目病、驚癇,取其平木也。治下痢、
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澀而補也。故《老子》云∶天道貴
澀。此藥乃服食及驚癇崩痢
云∶ 皮
水,言能使水沸者,謬也。
【附方】舊三,新三。
赤眼生翳∶秦皮一兩,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溫洗。一方加滑石、黃連等分。
(《外臺秘要》)
眼暴腫痛∶秦皮、黃連各一兩,苦竹葉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溫服。此乃謝
道人方也。(《外臺秘要》)。
赤眼睛瘡∶秦皮一兩。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頃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
綿,仰臥點令滿眼,微痛勿畏,良久瀝去熱汁。日點十度以上,不過兩日瘥也。(《外臺秘
要》)
眼弦挑針∶乃肝脾積熱。銼秦皮,夾沙糖,水煎,調(diào)大黃末一錢,微利佳。(《仁齋直
指方》)
血痢連年∶秦皮、鼠尾草、薔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為度。亦可煎飲。
天蛇毒瘡,似癩非癩∶天蛇,乃草間黃花蜘蛛也。人被其螫,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以秦皮煮汁一斗,飲之即瘥。(沈存中)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合歡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釋名】合昏(《唐本》)、夜合(《日華》)、
樹。
頌曰∶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青裳,合歡也。植之庭除,使人
不忿。故嵇康《養(yǎng)生論》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藏器曰∶其葉至暮即合,故云合昏。
時珍曰∶按∶王 《百一選方》云∶夜合俗名萌葛,越人謂之烏賴
謂之尸利灑樹。
【集解】《本經(jīng)》曰∶合歡生豫州河內(nèi)山谷。樹如狗骨樹。
《別錄》曰∶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俗間少識,當以其非療病之功也。
恭曰∶此樹葉似皂莢及槐,極細。五月花發(fā),紅白色,上有絲茸。秋實作莢,子極薄細
。所在山谷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昏。
頌曰∶今汴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間。木似梧桐,枝甚柔弱。葉似皂角,極細而
繁密,互相交結(jié)。每一風來,輒自相解了,不相牽綴。采皮及葉用,不拘時月。
宗 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
葉至夜則合也。嫩時炸熟水淘,亦可食。
\x木皮\x(去粗皮炒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本經(jīng)》)。煎膏,
消癰腫,續(xù)筋骨(大明)。殺蟲。搗末,和鐺下墨,生油調(diào),涂蜘蛛咬瘡
器)折傷疼痛,花研末,酒服二錢匕(宗 )。
【發(fā)明】震亨曰∶合歡屬土,補陰之功甚捷。長肌肉,續(xù)筋骨,概可見矣。與白蠟同入
膏用神效,而外科家未曾錄用何也?
【附方】舊二,新三。
肺癰唾濁,心胸甲錯∶取夜合皮一掌大,水三升,煮取一半,分二服。(韋宙《獨行方》)。
撲損折骨∶夜合樹皮(即合歡皮,去粗皮,炒黑色)四兩,芥菜子(炒)一兩,為末。每服
二錢,溫酒臥時服,以滓敷之,接骨甚妙。(王 《百一選方》)發(fā)落不生∶合歡木灰二合,
墻衣五合,鐵精一合,水萍末二合,研勻,生油調(diào)涂,一夜一次。(《普濟方》)。小兒撮口∶
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中,并洗之。(《子母秘錄》)
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兩(并生銼)。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兩,
七
斤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入曲與防風、羌活如常釀酒法,封
三七日,壓汁。每飲五合,勿過醉致吐,常令有酒氣也。(《奇效良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皂莢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皂角(《綱目》)、雞棲子(《綱目》)
時珍曰∶莢之樹皂,故名?!稄V志》謂之雞棲子,曾氏方謂之烏犀,《外丹本草》謂
之懸刀。
【集解】《別錄》曰∶皂莢生雍州山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
九月、十月采莢,陰干。
弘景曰∶處處有之,長尺二者良。俗人見其有蟲孔而未嘗見蟲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惡
病,殊不爾也。其蟲狀如草葉上青蟲,莢微黑便出,所以難見。
恭曰∶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者,
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濃節(jié)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頌曰∶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碩者?!侗窘?jīng)》用如豬牙者,陶用尺二
者
雖殊
長而尖。枝間多刺。夏開細黃花。結(jié)實有三種∶一種
一種長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者為佳。其樹多刺難上,采時以蔑箍其樹,一夜自落,亦
一異也。有不結(jié)實者,樹鑿一孔,入生鐵三、五斤,泥封之,即結(jié)莢。人以鐵砧捶皂莢,即
自損。鐵碾碾之,久則成孔。鐵鍋爨之,多爆片落。豈皂莢與鐵有感召之情耶?
\x皂莢\x
【修治】 曰∶凡使,要赤肥并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銅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復(fù)
炙透,捶去子、弦用。每莢一兩,用酥五錢。
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法。
【氣味】辛、咸,溫,有小毒。
好古曰∶入厥陰經(jīng)氣分。
時珍曰∶入手太陰、陽明經(jīng)氣分。
之才曰∶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機曰∶伏丹砂、粉霜、硫黃、 砂。
【主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本經(jīng)
療腹脹滿,消谷,除咳嗽囊結(jié),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蔀殂逅帲蝗霚ā秳e錄》)。
通關(guān)節(jié),除頭風,消痰殺蟲,治骨蒸,開胃,中風口噤(大明)。破堅癥,腹中痛,能墮
胎。又將浸酒中,取盡其精,煎成膏涂帛,貼一切腫痛(甄權(quán))。溽暑久雨時,合蒼術(shù)燒煙,
辟瘟疫邪濕氣
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癘疥癬(時珍)。
【發(fā)明】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痘钊藭分侮幎菊柹?nèi)用皂莢,引入厥陰也。
時珍曰∶皂莢屬金,入手太陰、陽明之經(jīng)。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足厥陰,治風木之
病。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dǎo)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
涂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按∶龐安時《傷寒總病論》云∶元 五年,自春至秋,蘄、黃
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龍膏方,救活數(shù)
人也。其方
入口。用大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入人參末半兩,甘草末一兩,煎
至五升,去滓。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餳,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酒化下一匙,
或掃入喉內(nèi),取惡涎盡為度。后含甘草片。又孫用和《家傳秘寶方》云∶凡人猝中風,昏昏
如醉,形體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須不治,便成大病。此癥風涎潮于上,胸
痹氣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用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光明者)
一兩,
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diào)灌。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當待
惺惺,乃用藥調(diào)治。不
兩,生礬末半兩,膩粉半兩,水調(diào)一、二錢,過咽即吐涎。用
【附方】舊二十,新三十七。
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豬脂涂炙黃色,為末。每服一錢,溫酒
調(diào)下
中風口 ∶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三年大醋和之,左 涂右,右 涂左,干更上之。(《
外臺秘要》)。
中暑不省∶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溫水調(diào)一錢,灌之。(《澹寮
方》)
鬼魘不寤∶皂莢末刀圭,吹鼻中,能起死人。(《千金方》)
自縊將絕∶皂角末吹鼻中。(《外臺方》)。
水溺卒死一宿者,尚可活∶紙裹皂莢末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外臺秘要》)。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靈苑方∶皂莢生研末。每以少許點患處,外以醋調(diào)濃封項下。須
臾便破,出血即愈?;?水灌之,亦良?!吨敝阜健贰糜?br>米醋半盞,煎七分,破出膿血即愈。
咽喉腫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為末。每吹少許入咽,吐涎
即止。(《圣濟總錄》)
風癇諸痰∶五癇膏∶治諸風,取痰如神。大皂角半斤去皮、子,以蜜四兩涂上,慢火炙
透捶碎,以熱水浸一時, 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許,攤在夾綿紙上,曬干,煎作紙
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內(nèi)。待痰涎流盡,吃芝麻餅一
個,涎盡即愈,立效。(《普濟方》)
風邪癇疾∶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曬干)四兩,密陀僧一兩,為末,
成丸
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
(《永類方》)。
服
五、七十丸,白湯下。(《簡便方》)。
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
以皂角膏和勻,入明礬少許,以柿餅搗膏,丸如彈子,噙之。(《圣
不得臥∶皂莢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下,日三、
夜一服。(張仲景方)
粒,
一莢入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處火炙黃色為
手心,臨臥以姜汁調(diào)之,吃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
(《千金方》)。
丸,取微利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必效方》)
黃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肘后方》)
燒研,粥飲下三錢,立通?!缎鞣健疯F腳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為末,酒面糊丸。每
服五十丸,酒下。《圣惠方》∶用皂莢燒煙于桶內(nèi),坐上熏之,即通。
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醋涂炙焦為末)一錢,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醋研好墨和,
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陳橘皮湯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愈為度。(《經(jīng)驗方》)。
胸腹脹滿,欲令瘦者∶豬牙皂角相續(xù)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
桐子。
服時先吃羊肉兩臠,汁三、
水即止藥,瘥后一月,不得食肉及諸油膩。(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莢去皮炙黃,銼三升,酒一斗,漬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后方》)。
皂莢續(xù)成一尺以上,酥一大兩微涂緩炙,酥盡搗篩,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
漸增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愈。
皂莢樹皮、皂莢刺各一斤,同燒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候少凝,入
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餅,丸小豆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圣惠方》)。
皂角、赤小豆為末,酒、醋調(diào),貼腫處。(《永類方》)。
(肥者),燒赤為末。以水五合和,頓服之。陰病極效。(《千金方》)。
皂角,燒研,新汲水一中盞,姜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先以暖水淋浴后服藥,取汗即
愈。(《圣惠》)
子,蜜炙捶碎,入水 取濃汁,熬成膏。
事親》)
仍加白礬少許,黃泥固濟, 研。日擦之。(楊誠《經(jīng)驗方》)。
用皂莢末涂齒上,有涎吐之。《十全方》∶用豬牙皂角、食鹽等分,
大皂角二十挺,以姜汁、地黃汁蘸炙十遍,為末。日用揩牙甚妙。(《普濟方》)。
皂角末,吹豆許入鼻,取嚏即安。(《梅師方》)。
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丸梧桐子大。每溫水下二十丸。(《圣惠》)
。
大腸脫肛∶不蛀皂角五挺,捶碎,水 取汁二升
下,令皂角氣行,則不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為末,棗肉和丸,米飲下三十丸。(《圣
惠方
調(diào)敷之,良。(《梅師方》)。
攤
貼患處,頻以水潤之,即效。又方∶用豬牙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招?br>溫酒服五錢。(《袖珍方》)。
婦人吹乳∶《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奶法如
何?
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diào)八字,管教時刻笑呵呵。
入麝香少許,人糞少許,和涂。五日后根出。(《普濟方》)。
燒黑為末,去痂敷之,不過三次即愈。(鄧筆峰《衛(wèi)生雜興》)。
拭干。以少油麻搗爛,涂之。(《肘后方
方)。
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
珍方》)。
咽喉骨哽∶豬牙皂角二條切碎,生絹袋盛縫滿,線縛項中,立消。(《簡便方》)。
皂角末吹鼻取嚏。(《圣惠方》)。九里蜂毒∶皂莢鉆孔,貼叮處,艾灸孔上三、五壯即安。(《救
急方》)。
\x子\x
【修治】 曰∶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剝?nèi)ビ财ひ恢兀∠蚶锇兹鈨善?br>去黃,以銅刀切,曬用。其黃消人腎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疏導(dǎo)五臟風熱壅(宗 )。核中
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蘇頌)。仁,和血潤腸(李杲)。
治風熱大腸虛秘,瘰 腫毒瘡癬(時珍)。
【發(fā)明】機曰∶皂角核燒存性,治大便燥結(jié)。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jié)自通也。
時珍曰∶皂莢味辛屬金,能通大腸陽明燥金,乃辛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附方】舊三,新十一。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凈,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
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腸虛秘∶風人、虛人、香港腳人,大腸或秘或利。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為度。
下痢不止,諸藥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盡,即變黃色,屢驗。皂角子,瓦焙為末,米
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下。(《醫(yī)方摘
腸風下血∶皂莢子、槐實各一兩,用粘谷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名神效
散。(《普濟方》)。
里急后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過)、枳殼(炒)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
下三十丸。(《普濟方》)。
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皂莢子仁半兩,半夏(姜湯泡七次)一錢二分,為末,姜汁丸麻
子大。
惡水入口及皂莢水入口,熱痛不止∶以皂莢子(燒存性)一分,沙糖半兩,和膏,含之。
(《博濟方》)。
婦人難產(chǎn)∶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皂角子末,綿裹彈子大兩顆,醋煮熱,更互熨之,日三、五度。(《圣惠方
粉滓面 ∶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勻。夜以津和,涂之。(《圣惠方》)。
預(yù)免瘡癤∶凡小兒每年六月六日,照年歲吞皂莢子,可免瘡癤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
或二十一枚。林靜齋所傳方也。(吳 《扶壽方
便癰初起∶皂角子七個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歲吞之。(《儒門
一切疔腫∶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年久瘰 ∶阮氏《經(jīng)驗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 砂二錢,同煮干,炒
令酥???子多少,如一個服一粒,十個服十粒,細嚼米湯下。酒浸煮服亦可?!妒備洝?br>言∶虛人不可用 砂也。
\x刺\x(一名天?。?br>【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瘡癬有奇效(蘇頌)。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胎衣不下,
殺蟲(時珍)。
【發(fā)明】楊士瀛曰∶皂莢刺能引諸藥性上行,治上焦病。
震亨曰∶能引至癰疽潰處,甚驗。
時珍曰∶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神仙傳》云∶左親
騎軍崔言∶一旦得大風惡疾,雙目昏盲,眉發(fā)自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遇異人傳方∶用
皂角刺三斤燒灰,蒸一時久,曬干為末。食后濃煎大黃湯調(diào)一匕,飲之。一旬眉發(fā)再生,肌
潤目明。
后入山修道,不知所終。又劉守真《保命集》云∶癘風乃營氣熱,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宜先用樺皮散服五、七日,后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后,每旦早服樺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湯下
錢氏瀉青
仍戒房
服,直候蟲盡為絕根也。新蟲嘴赤,老蟲嘴黑。
【附方】新十二。
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樸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消。(《普濟方》)。
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圣濟總錄》)。
腸風下血∶便前近腎肝,便后近心肺。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破故紙(炒)、槐花(炒)
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方》)。
傷風下痢∶風傷久不已,而下痢膿血,日數(shù)十度。用皂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
用)
各半兩,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二服。(《袖珍方
胎衣不下∶皂角棘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熊氏《補遺》)。
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直指方》)。
乳汁結(jié)毒,產(chǎn)后乳汁不泄,結(jié)毒者。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溫酒服二
錢。(《袖珍方》)。
腹內(nèi)生瘡∶在腸臟不可藥治者。取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其膿
血悉從小便中出,極效。不飲酒者,水煎亦可。(
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嚼葵子三、五粒。其處如針刺為效。(《儒門事親》)。
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芨少許,為末,敷之。(《直指方》)。
大風癘瘡∶《選奇方》∶用黃柏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酒服。取下蟲物,并不
損人。食白粥兩、三日,服補氣藥數(shù)劑。名神效散。如四肢腫,用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
肉、發(fā)風之物。取下蟲大小長短其色不一,約一、二升,其病乃愈也。(《仁存方》)。
發(fā)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 (焙)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
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普濟本事方》)
\x木皮、根皮\x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風熱痰氣,殺蟲(時珍)。
【附方】新二。
肺風惡瘡瘙癢∶用木乳(即皂莢根皮,秋冬采如羅紋者,陰干炙黃)、白蒺藜(炒)、黃
、人參、枳殼(炒)、甘草(炙)等分為末。沸湯每服一錢。(《普濟方》)。產(chǎn)后腸脫
用皂角樹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樹皮半斤,石蓮子(炒,去心)一合,為粗末,以水煎
湯,乘熱以物圍定,坐熏洗之。挹干,便吃補氣丸藥一服,仰睡。(《婦人良方》)
\x葉\x
【主治】入洗風瘡渫用(時珍)。
【附錄】鬼皂莢 藏器曰∶生江南澤畔。狀如皂莢,高一、二尺。作湯浴,去風瘡疥癬。
葉,去衣垢,沐發(fā)令長
<目錄>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篇名>肥皂莢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珍曰∶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碩,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jié)
莢長三、四寸,狀如云實之莢,而肥濃多肉。內(nèi)有黑子數(shù)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
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種之。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
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断喔兄尽费浴梅试砬v水,死金魚,辟馬蟻, 見之則不
就。亦物性然耳。
\x莢\x
【氣味】辛,溫,微毒。
【主治】去風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時珍)。
【附方】新九。
腸風下血∶獨子肥皂(燒存性),一片為末,糕糊丸;一片為末,米飲調(diào),吞下。(《普
濟方》)
下痢禁口∶肥皂莢一枚,以鹽實其內(nèi),燒存性,為末。以少許入白米粥內(nèi),食之即效。
(《乾坤生意》)。
風虛牙腫∶老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致痛。用獨子肥皂,以青鹽實之,燒存性,研末
摻之?;蛉肷聊X十五文。(《衛(wèi)生家寶方》)。
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并用肥皂( 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diào),涂之。
(《摘玄方》)。
小兒頭瘡∶因傷湯水成膿,出水不止。用肥皂燒存性,入膩粉,麻油調(diào)搽。(《海上方》)。
臘梨頭瘡,不拘大人、小兒∶用獨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入巴豆二枚扎定,鹽泥包,
存性),入檳榔、輕粉五、七分,研勻,香油調(diào)搽。先以灰汁洗過,溫水再洗,拭干乃搽。
一宿見效,不須再洗。(《普濟方》)。
癬瘡不愈∶以川槿皮煎湯,用肥皂(去核及內(nèi)膜)浸湯時時搽之。(楊起《簡便方》)。
便毒初起∶肥皂搗爛敷之,甚效。(《簡便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