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shū)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kāi)通VIP
          本草綱目在線閱讀(第62頁(yè))
          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閉氣∶京棗食之即解也。(《百一選方》)。
          \x三歲陳棗核中仁\x
          【氣味】燔之,苦,平,無(wú)毒。
          【主治】腹痛邪氣(《別錄》)。惡氣卒疰忤(孟詵)。核燒研,摻脛瘡良(時(shí)珍)。
          【發(fā)明】時(shí)珍曰∶按∶《劉根別傳》云∶道士陳孜如癡人,江夏袁仲陽(yáng)敬事之。
          孜曰∶今春當(dāng)有疾,可服棗核中仁二十七枚。后果大病,服之而愈。又云∶常服棗仁,
          百邪不復(fù)干也。仲陽(yáng)服之有效,則棗果有治邪之說(shuō)矣。又《道書(shū)》云∶常含棗核治氣,令口
          行津液,咽之佳。謝承《后漢書(shū)》亦云∶孟節(jié)能含棗核,不食可至十年也。此皆藉棗以生津
          受氣,而咽之又能達(dá)黃宮,以交離坎之義耳。
          \x葉\x
          【氣味】甘,溫,微毒?!秳e錄》曰∶散服使人瘦,久則嘔吐。
          【主治】覆麻黃,能令出汗(《本經(jīng)》)。和葛粉,揩熱痱瘡,良(《別錄》)。治小兒壯
          熱,煎湯浴之(大明)。
          【附方】新二。
          小兒傷寒∶五日以后熱不退。用棗葉半握,麻黃半兩,蔥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
          鐘,煎一鐘,分二服,取汗。(《總錄》)
          反胃嘔噦∶干棗葉一兩,藿香半兩,丁香二錢(qián)半,每服二錢(qián),姜三片,水一盞煎服。(
          《圣惠方》)。
          \x木心\x
          【氣味】甘,澀,溫,有小毒。
          【主治】中蠱腹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銼取一斛,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
          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愈。又煎紅水服之,能通經(jīng)脈。(時(shí)珍,出《短劇方》)。
          \x根\x
          【主治】小兒赤丹從腳趺起,煎湯頻浴之。(時(shí)珍,出《千金》)。
          【附方】舊一。
          令發(fā)易長(zhǎng)∶取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汗出,收取敷發(fā),即易長(zhǎng)。(《圣惠
          方》)。
          \x皮\x
          【主治】同老桑樹(shù)皮,并取北向者,等分,燒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
          一月三洗,昏者復(fù)明。忌葷、酒、房事(時(shí)珍)。
          <目錄>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篇名>仲思棗
          內(nèi)容:(宋《開(kāi)寶》)
          【釋名】仙棗。
          志曰∶北齊時(shí)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
          【集解】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zhǎng)一、二寸,正紫色,細(xì)紋小核,味甘。今亦少有。
          時(shí)珍曰∶按∶杜寶《大業(yè)拾遺記》云∶隋時(shí)信都郡獻(xiàn)仲思棗,長(zhǎng)四寸,圍五寸,肉肥核
          小有味,勝于青州棗,亦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谷城紫棗,皆此類也。
          【氣味】甘,溫,無(wú)毒。
          【主治】補(bǔ)虛益氣,潤(rùn)五臟,去痰嗽冷氣。久服令人肥健,好顏色,神仙不饑(《開(kāi)寶》)。
          <目錄>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篇名>苦棗
          內(nèi)容:(《食性》)
          【釋名】蹶泄(《爾雅》。名義未詳)。
          【集解】士良曰∶苦棗處處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不食。
          \x實(shí)\x
          【氣味】苦,大寒,無(wú)毒。
          【主治】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蕩煩滿,大小便閉澀。取肉煮研,和蜜丸服(士良)。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
          <篇名>果之二
          內(nèi)容:(山果類三十四種)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梨
          內(nèi)容:(《別錄》下品)
          【釋名】快果、果宗、玉乳、蜜父。
          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
          弘景曰∶梨種殊多,并皆冷利,多食損人,故俗人謂之快果,不入藥用。
          【集解】頌曰∶梨,處處皆有,而種類殊別。醫(yī)方相承,用乳梨、鵝梨。乳梨,出宣城
          ,皮濃而肉實(shí),其味極長(zhǎng);鵝梨,河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漿多,味差短,其香則過(guò)之
          。其余水梨、消梨、紫糜梨、赤梨、青梨、茅梨、甘棠梨、御兒梨之類甚多,俱不入藥也。
          一種桑梨,惟堪蜜煮食之,止口干,生食不益人,冷中。又有紫花梨,療心熱。唐武宗有此
          疾,百藥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進(jìn)之,帝疾遂愈。復(fù)求之,不可得。常山郡忽有一
          株,因緘封以進(jìn)。帝多食之,解煩燥殊效。歲久木枯,不復(fù)有種,今人不得而用之矣。
          時(shí)珍曰∶梨樹(shù)高二、三丈,尖葉光膩有細(xì)齒,二月開(kāi)白花如雪六出。上巳無(wú)風(fēng)則結(jié)實(shí)必
          佳。故古語(yǔ)云∶上巳有風(fēng)梨有蠹,中秋無(wú)月蚌無(wú)胎。賈思勰言∶梨核每顆有十余子,種之惟
          一、二子生梨,余皆生杜,此亦一異也。杜,即棠梨也。梨品甚多,必須棠梨、桑樹(shù)接過(guò)者
          ,則結(jié)子早而佳。梨有青、黃、紅、紫四色。乳梨,即悉尼;鵝梨,即綿梨;消梨,即香水
          梨也。俱為上品,可以治病。御兒梨,即玉乳梨之訛。或云御兒一作語(yǔ)兒,地名也,在蘇州
          嘉興縣,見(jiàn)《漢書(shū)注》。
          其他青皮、早谷、半斤、沙糜諸梨,皆粗澀不堪,只可蒸煮及切烘為脯爾。一種醋梨,
          易水煮熟,則甜美不損人也。昔人言梨,皆以常山真定、山陽(yáng)鉅野、梁國(guó)睢陽(yáng)、齊國(guó)臨淄、
          巨鹿、弘農(nóng)、京兆、鄴都、洛陽(yáng)為稱。蓋好梨多產(chǎn)于北土,南方惟宣城者為勝。故司馬遷《
          史記》云∶淮北、滎南、河濟(jì)之間,千株梨其人與千戶侯等也。又魏文帝詔云∶真定御梨大
          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煩釋 。辛氏《三秦記》云∶含消梨大如五升器,墜地則破
          ,須以囊承取之。漢武帝嘗種于上苑。此又梨之奇品也?!段镱愊喔兄尽费浴美媾c蘿卜相間
          收藏,或削梨
          \x實(shí)\x
          【氣味】甘、微酸,寒,無(wú)毒。多食令人寒中萎困。金瘡、乳婦、血虛者,尤
          不可
          志曰∶《別本》云∶梨,甘寒,多食成冷痢。桑梨∶生食冷中,不益人。
          【主治】熱嗽,止渴。切片貼燙火傷,止痛不爛(蘇恭)。治客熱,中風(fēng)不語(yǔ),治傷寒

          發(fā),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開(kāi)寶》)。除賊風(fēng),止心煩氣喘熱狂。作漿,吐風(fēng)痰(
          大明)。猝喑風(fēng)不語(yǔ)者,生搗汁頻服。胸中痞塞熱結(jié)者,宜多食之(孟詵)。潤(rùn)肺涼心,消痰
          降火,解瘡毒、酒毒(時(shí)珍)。
          【發(fā)明】宗 曰∶梨,多食動(dòng)脾,少則不及病,用梨者當(dāng)斟酌之。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
          佳,終不能卻疾。
          慎微曰∶孫光憲《北夢(mèng)瑣言》云∶有一朝士見(jiàn)奉御梁新診之,曰∶風(fēng)疾已深,請(qǐng)速歸去
          。復(fù)見(jiàn) 州馬醫(yī)趙鄂診之,言與梁同,但請(qǐng)多吃消梨,咀 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唯
          吃消梨,頓爽也。
          時(shí)珍曰∶《別錄》著梨,只言其害,不著其功。陶隱居言梨不入藥。蓋古人論病多主風(fēng)
          寒,用藥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風(fēng)熱、潤(rùn)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
          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但不宜過(guò)食爾。按∶《類編》云∶一士人狀若有
          疾,厭厭無(wú)聊,往謁楊吉老診之。楊曰∶君熱癥已極,氣血消鑠,此去三年,當(dāng)以疽死。士
          人不樂(lè)而去。聞茅山有道士醫(yī)術(shù)通神,而不欲自鳴。乃衣仆衣,詣山拜之,愿執(zhí)薪水之役。
          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實(shí)白道士。道士診之,笑曰∶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顆。如生
          梨已盡,則取干者泡湯,食滓飲汁,疾自當(dāng)平。士人如其戒,經(jīng)一歲復(fù)見(jiàn)吉老。見(jiàn)其顏貌腴
          澤,脈息和平,驚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理?士人備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設(shè)拜
          ,自咎其學(xué)之未至。此與瑣言之說(shuō)仿佛。觀夫二條,則梨之功豈小補(bǔ)哉?然惟乳梨、鵝梨、
          消梨可食,余梨則亦不能去病也。
          【附方】舊八,新四。
          消渴飲水∶用香水梨、或鵝梨、或江南悉尼皆可,取汁以蜜湯熬成瓶收。無(wú)時(shí)以熱水或
          冷水調(diào)服,愈乃止。(《普濟(jì)方》)
          猝得咳嗽∶頌曰∶崔元亮《海上方》∶用好梨去核,搗汁一碗,入椒四十粒,煎一沸去
          滓,納黑餳一大兩,消訖,細(xì)細(xì)含咽立定。詵曰∶用梨一顆,刺五十孔,每孔納椒一粒,面
          裹灰火煨熟,停冷去椒食之。又方∶去核納酥、蜜,面裹燒熟,冷食。又方∶切片,酥煎食
          之。又方∶搗汁一升,入酥、蜜各一兩,地黃汁一升,煎成含咽。凡治嗽,須喘急定時(shí)冷食
          之。若熱食反傷肺,令嗽更劇,不可救也。若反,可作羊肉湯餅飽食之,便臥少時(shí),即佳。
          痰喘氣急∶梨剜空,納小黑豆令滿,留蓋合住系定,糠火煨熟,搗作餅。每日食之,至
          效。(《摘玄》)
          喑風(fēng)失音∶生梨,搗汁一盞飲之,日再服。(《食療本草》)
          小兒風(fēng)熱,昏懵躁悶,不能食∶用消梨三枚切破,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入粳米一合,
          煮粥食之。(《圣惠方》)
          赤目弩肉,日夜痛者∶取好梨一顆搗絞汁,以綿裹黃連片一錢(qián)浸汁。仰臥點(diǎn)之。(
          赤眼腫痛∶鵝梨一枚搗汁,黃連末半兩,膩粉一字,和勻綿裹浸梨汁中,日日點(diǎn)之。(
          《圣惠》)
          反胃轉(zhuǎn)食,藥物不下∶用大悉尼一個(gè),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內(nèi),濕紙包四、五重,煨熟

          \x花\x
          【主治】去面黑粉滓(時(shí)珍。方見(jiàn)李花下)。
          \x葉\x
          【主治】霍亂吐利不止,煮汁服。作煎,治風(fēng)(蘇恭)。治小兒寒疝(蘇頌)。搗汁服,
          解中菌毒(吳瑞)。
          【附方】舊三,新一。
          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用梨葉,濃煎七合,分作數(shù)服,飲之大良。此徐玉經(jīng)驗(yàn)方也。
          (《圖經(jīng)本草》)
          中水毒病初起,頭痛惡寒,拘急心煩∶用梨葉一把搗爛,以酒一盞攪飲。(《篋中方》)
          蠼 尿瘡出黃水∶用梨葉汁涂之,干即易。(《篋中方》)
          食梨過(guò)傷∶梨葉煎汁,解之。(黃記)
          \x木皮\x
          【主治】解傷寒時(shí)氣(時(shí)珍)。
          【附方】新四。
          傷寒溫疫已發(fā)未發(fā)。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兩,黃秫谷一合(為末),鍋底煤一錢(qián)。每
          服三錢(qián),白湯下,日二服,取愈。此蔡醫(yī)博方也。(黎居士《簡(jiǎn)易方》)
          霍亂吐利∶梨枝,煮汁飲。(《圣惠》)
          氣積郁冒,人有氣從臍左右起上沖,胸滿氣促,郁冒厥者。用梨木灰、伏出雞卵殼中白
          皮、紫菀、麻黃(去節(jié)),等分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為末服方寸匕,
          或煮湯服。(《總錄》)
          結(jié)氣咳逆三十年者,服之亦瘥。方同上。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鹿梨
          內(nèi)容:(《圖經(jīng)》)
          【校正】原附梨下,今分出。
          【釋名】鼠梨(《詩(shī)疏》)、山梨(《毛詩(shī)》)、楊 (《爾雅》)、羅。
          時(shí)珍曰∶《爾雅》云∶ ,羅也。其木有紋如羅,故名。《詩(shī)》云∶隰有樹(shù) 。毛萇注
          云∶ ,一名赤羅,一名山梨,一名樹(shù)梨。今人謂之楊 。陸機(jī)《詩(shī)疏》云∶ ,即鹿梨也
          ,一名鼠梨。
          【集解】頌曰∶江寧府信州一種小梨,名鹿梨,葉如茶,根如小拇指。彼人取皮治瘡,
          八月采之。近處亦有,但采實(shí)作干,不知入藥也。
          時(shí)珍曰∶山梨,野梨也,處處有之。梨大如杏,可食。其木紋細(xì)密,赤者紋急,白者紋
          緩。按∶陸機(jī)云∶鹿梨,齊郡堯山、魯國(guó)、河內(nèi)皆有,人亦種之。實(shí)似梨而酢,亦有美脆者
          。
          \x實(shí)\x
          【氣味】酸,澀,寒,無(wú)毒。
          【主治】煨食治?。ㄌK頌)。
          \x根皮\x
          【氣味】同實(shí)。
          【主治】瘡疥,煎汁洗之(蘇頌)。
          【附方】新二。
          一切瘡∶鹿梨散∶用鹿梨根、蛇床子各半斤,真剪草四兩,硫黃三錢(qián),輕粉一錢(qián)。為末。
          麻油調(diào)敷之。小兒涂于絹衣上著之,七日不解,自愈。(《仁存方》)
          一切癬∶鹿梨根,刮皮搗爛,醋和麻布包擦之。干者為末,以水和搗。(唐瑤《經(jīng)驗(yàn)方》)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棠梨
          內(nèi)容:(《綱目》)
          【釋名】甘棠。
          時(shí)珍曰∶《爾雅》云∶杜,甘棠也。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蛟啤?br>澀者杜,甘者棠。杜者澀也,棠者糖也。三說(shuō)俱通,末說(shuō)近是。
          【集解】時(shí)珍曰∶棠梨,野梨也。處處山林有之。樹(shù)似梨而小。葉似蒼術(shù)葉,亦有團(tuán)者
          ,三叉者,葉邊皆有鋸齒,色頗黲白。二月開(kāi)白花,結(jié)實(shí)如小楝子大,霜后可食。其樹(shù)接梨
          甚嘉。有甘酢、赤白二種。按∶陸機(jī)《詩(shī)疏》云∶白棠,甘棠也,子多酸美而滑。赤棠子澀
          而酢,木理亦赤,可作弓材。《救荒本草》云∶其葉味微苦,嫩時(shí)炸熟,水浸淘凈,油、鹽
          調(diào)食,或蒸曬代茶。其花亦可炸食,或曬干磨面,作燒餅食,以濟(jì)饑。又楊慎《丹鉛錄》
          言∶尹伯奇采 花以濟(jì)饑。注者言∶ ,即山梨,乃今棠梨也。未知是否?
          \x實(shí)\x
          【氣味】酸、甘,澀,寒,無(wú)毒。
          【主治】燒食,止滑痢(時(shí)珍)。
          \x枝葉\x
          【氣味】同實(shí)。
          【主治】霍亂吐瀉不止,轉(zhuǎn)筋腹痛,取一握,同木瓜二兩煎汁,細(xì)呷之(時(shí)珍?!妒セ?br>方》)。
          【附方】新一。
          反胃吐食∶棠梨葉,油炒,去刺,為末。每旦酒服一錢(qián)。(《山居四要》)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海紅
          內(nèi)容:(《綱目》)
          【釋名】海棠梨。
          時(shí)珍曰∶按∶李德裕《草木記》云∶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lái),如海棠之類是也。又
          李白詩(shī)注云∶海紅乃花名,出新羅國(guó)甚多。則海棠之自海外有據(jù)矣。
          【集解】時(shí)珍曰∶《飲膳正要》果類有海紅,不知出處,此即海棠梨之實(shí)也。狀如木瓜
          而小,二月開(kāi)紅花,實(shí)至八月乃熟。鄭樵《通志》云∶海棠子名海紅,即《爾雅》赤棠也。
          沈立《海棠記》云∶棠有甘棠、沙棠、棠梨,皆非海棠也。海棠盛于蜀中。其出江南者
          名南海棠,大抵相類,而花差小。棠性多類梨。其核生者長(zhǎng)慢,十?dāng)?shù)年乃花。以枝接梨及木
          瓜者易茂,其根色黃而盤(pán)勁,其木堅(jiān)而多節(jié),外白中赤。其枝葉密而條暢。其葉類杜,大者
          縹綠色,小者淺紫色。
          二月開(kāi)花五出,初如胭脂點(diǎn)點(diǎn)然,開(kāi)則漸成纈暈,落則有若素妝淡粉。其蒂長(zhǎng)寸余,淡
          紫色,或三萼、五萼成叢。其蕊如金粟,中有紫須。其實(shí)狀如梨,大如櫻桃,至秋可食,味
          甘酸。大抵海棠花以紫綿色者為正,余皆棠梨耳。海棠花不香,惟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木大。
          有黃海棠,花黃。貼干海棠,花小而鮮。垂絲海棠,花粉紅向下。皆無(wú)子,非真海棠也。
          \x子\x
          【氣味】酸、甘,平,無(wú)毒。
          【主治】泄?。〞r(shí)珍。出《正要》)。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木瓜
          內(nèi)容:(《別錄》中品)
          【釋名】 (音茂)。
          時(shí)珍曰∶按∶《爾雅》云∶ ,木瓜。郭璞注云∶木實(shí)如小瓜,酢而可食。則木瓜之名
          取此義也?;蛟啤媚竟衔端?,得木之正氣故名。亦通。 從林、矛,諧聲也。
          【集解】弘景曰∶木瓜,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果。又有 楂,大而黃。有楂子,
          小而澀?!抖Y》云∶楂、梨鉆之。古亦以楂為果,今則不也。
          保升曰∶其樹(shù)枝狀如柰,花作房生子,形似栝蔞,火干甚香。楂子似梨而酢,江外常為
          果食。
          頌曰∶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木狀如柰,春末開(kāi)花,深紅色。其實(shí)大者如瓜
          ,小者如拳,上黃似著粉。宣人種蒔尤謹(jǐn),遍滿山谷。始實(shí)成則鏃紙花粘于上,夜露日烘,
          漸變紅,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貢,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稱。 楂酷類木瓜,但看蒂間別有重
          蒂如乳者為木瓜,無(wú)者為 楂也。
          曰∶真木瓜皮薄,色赤黃,香而甘酸不澀,其向里子頭尖,一面方,食之益人。有和
          圓子,色微黃,蒂粗,其子小圓,味澀微咸,能傷人氣。有蔓子,顆小,味絕澀,不堪用。
          有土伏子,味絕苦澀不堪,子如大樣油麻,餌之令人目澀、目赤筋痛也。
          宗 曰∶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只青白色,入藥絕有功,勝宣州者,味淡。
          時(shí)珍曰∶木瓜可種可接,可以枝壓。其葉光而濃,其實(shí)如小瓜而有鼻,津潤(rùn)味不木者,
          為木瓜;圓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澀者,為木桃;似木瓜而無(wú)鼻,大于木桃,味澀者,為木李
          ,亦曰木梨,即 楂及和圓子也。鼻乃花脫處,非臍蒂也。木瓜性脆,可蜜漬之為果。去子
          蒸爛,搗泥入蜜與姜作煎,冬月飲尤佳。木桃、木李性堅(jiān),可蜜煎及作糕食之。木瓜燒灰散
          池中,可以毒魚(yú),說(shuō)出《淮南萬(wàn)畢術(shù)》。又《廣志》云∶木瓜枝,一尺有百二十節(jié),可為杖
          \x實(shí)\x
          【修治】 曰∶凡使木瓜,勿犯鐵器,以銅刀削去硬皮并子,切片曬干,以黃
          牛乳
          時(shí)珍曰∶今人但切片曬干入藥爾。按∶《大明會(huì)典》∶宣州歲貢烏爛蟲(chóng)蛀木瓜入御藥局
          。亦取其陳久無(wú)木氣,如栗子去木氣之義爾。
          【氣味】酸,溫,無(wú)毒。
          思邈曰∶酸、咸,溫,澀。詵曰∶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主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zhuǎn)筋不止(《別錄》)。治香港腳沖心,取嫩者一顆,去
          子,煎服,佳。強(qiáng)筋骨,下冷氣,止嘔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后渴不止,作飲服之(
          《藏器》)。止吐瀉奔豚,及水腫冷熱痢,心腹痛(大明)。調(diào)營(yíng)衛(wèi),助谷氣(雷 )。去濕和
          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好古)。
          【發(fā)明】杲曰∶木瓜,入手、足太陰血分,氣脫能收,氣滯能和。
          弘景曰∶木瓜最療轉(zhuǎn)筋。如轉(zhuǎn)筋時(shí),但呼其名及書(shū)上作木瓜字,皆愈。此理亦不可解。
          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脛也。
          宗 曰∶木瓜得木之正,酸能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wú)力,皆不可缺也。人以
          鉛霜或胡粉涂之,則失酢味,且無(wú)渣,蓋受金之制也。
          時(shí)珍曰∶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zhuǎn)筋、香港腳,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zhuǎn)筋
          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zhuǎn)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yáng)明。木瓜治轉(zhuǎn)筋,
          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
          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端貑?wèn)》云∶酸走筋。筋病無(wú)多食
          酸。孟詵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yàn),而木瓜入手、足太陰,為脾、肺藥,非
          肝藥,益可征矣。又《針經(jīng)》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
          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澀也。羅
          天益《寶鑒》云∶太保劉仲海日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數(shù)人皆病淋疾,以問(wèn)天益。天益
          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奪食則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營(yíng),傷在五味。五味太過(guò),
          皆能傷人,不獨(dú)酸也。又陸佃《埤雅》云∶俗言梨百損一益, 百益一損。故《詩(shī)》云∶投
          我以木瓜。取其有益也。
          【附方】舊二,新十。
          項(xiàng)強(qiáng)筋急不可轉(zhuǎn)側(cè),肝、腎二臟受風(fēng)也∶用宣州木瓜二個(gè)(取蓋去瓤),沒(méi)藥二兩,乳

          二錢(qián)半。二味入木瓜內(nèi)縛定,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每用三錢(qián),入生地黃汁半盞,無(wú)
          灰酒二盞,暖化溫服。許叔微云∶有人患此,自午后發(fā),黃昏時(shí)定。予謂此必先從足起。足
          少陰之筋自足至項(xiàng)。筋者肝之合。今日中至黃昏,陽(yáng)中之陰,肺也。自離至兌,陰旺陽(yáng)弱之
          時(shí)。故《靈寶畢法》云∶離至干,腎氣絕而肝氣弱。肝、腎二臟受邪,故發(fā)于此時(shí)。予授此
          及都梁丸,服之而愈。(《本事方》)
          香港腳腫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踏之。廣德顧安中,患香港腳筋急腿腫。因附舟,以足閣一

          醫(yī)錄》)
          腳筋攣痛∶用木瓜數(shù)枚,以酒、水各半,煮爛搗膏,乘熱貼于痛處,以帛裹之。冷即換,
          日三、五度。(《食療本草》)
          臍下絞痛∶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水三升,煮半升,頓服即愈。(《食療》)
          小兒洞痢,木瓜搗汁,服之。(《千金方》)
          霍亂轉(zhuǎn)筋∶木瓜一兩,酒一升,煎服。不飲酒者,煎湯服。仍煎湯,浸青布裹其足。(《
          圣惠》)
          霍亂腹痛∶木瓜五錢(qián),桑葉三片,棗肉一枚。水煎服。(《圣惠方》)
          四蒸木瓜丸治肝、腎、脾三經(jīng)氣虛,為風(fēng)寒暑濕相搏,流注經(jīng)絡(luò)。凡遇六氣更變,七情
          不和,必至發(fā)動(dòng),或腫滿,或頑痹,憎寒壯熱,嘔吐自汗,霍亂吐利。用宣州大木瓜四個(gè),
          切蓋剜空聽(tīng)用∶一個(gè)入黃 、續(xù)斷末各半兩于內(nèi);一個(gè)入蒼術(shù)、橘皮末各半兩于內(nèi);一個(gè)入
          烏藥、黃松節(jié)末各半兩于內(nèi)(黃松節(jié)即茯神中心木也);一個(gè)入威靈仙、苦葶藶?zāi)└靼雰捎?br>內(nèi)。
          以原蓋簪定,用酒浸透,入甑內(nèi)蒸熟、曬,三浸、三蒸、三曬,搗末,以榆皮末、水和,糊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御藥院方》)
          腎臟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用大木瓜三十枚,去皮、核,剜空,以甘菊花末、青
          鹽末各一斤填滿,置籠內(nèi)蒸熟,搗成膏,入新艾茸二斤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
          丸,日二。(《圣濟(jì)總錄》)
          發(fā)槁不澤∶木瓜浸油,梳頭。(《圣惠方》)
          反花痔瘡∶木瓜為末,以鱔魚(yú)身上涎調(diào),貼之,以紙護(hù)住。(《醫(yī)林集要》)
          辟除壁虱∶以木瓜切片,鋪于席下。( 仙《神隱》)
          \x木瓜核\x
          【主治】霍亂煩躁氣急,每嚼七粒,溫水咽之(時(shí)珍。出《圣惠》)。
          \x枝、葉、皮、根\x
          【氣味】并酸、澀,溫,無(wú)毒。
          【主治】煮汁飲,并止霍亂、吐下、轉(zhuǎn)筋,療香港腳(《別錄》)。枝,作杖,利筋脈。根
          、葉,煮湯淋足脛,可以已蹶。木材作桶濯足,甚益人(蘇頌)。枝、葉煮汁飲,治熱?。〞r(shí)
          珍。出《千金》)。
          \x花\x
          【主治】面黑粉滓(方見(jiàn)李花)。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楂子
          內(nèi)容:(音渣。《食療》)
          【校正】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釋名】木桃(《埤雅》)、和圓子。
          時(shí)珍曰∶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楂,《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
          【集解】《藏器》曰∶楂子生中都,似 而小,江外常為果食,北土無(wú)之。
          頌曰∶處處有之,孟州特多。
          弘景曰∶《禮》云∶楂梨鉆之。謂鉆去核也。鄭玄不識(shí),以為梨之不臧者。郭璞以為似
          梨而酢澀。古以為果,今不入例矣。
          時(shí)珍曰∶楂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于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
          ∶王禎《農(nóng)書(shū)》云∶楂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種之。味劣于梨與木瓜,而入蜜煮湯,
          則香美過(guò)之?!肚f子》云∶楂、梨、橘、柚皆可于口。《淮南子》云∶樹(shù)楂、梨、橘,食之
          則美,嗅之則香。皆指此也。
          【氣味】酸,澀,平,無(wú)毒。
          詵曰∶多食傷氣,損齒及筋。
          【主治】斷?。ê刖埃H盒难仕?,止酒痰黃水(藏器)。煮汁飲,治霍亂轉(zhuǎn)筋,功與
          木瓜相近(孟詵)。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楂
          內(nèi)容:(音冥渣。宋《圖經(jīng)》)
          【校正】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釋名】蠻楂(《通志》)、瘙楂(《拾遺》)、木李(《詩(shī)經(jīng)》)、木梨(《埤雅》)。
          時(shí)珍曰∶木李生于吳越,故鄭樵《通志》謂之蠻楂。云俗呼為木梨,則 楂蓋蠻楂之訛
          也。
          【集解】頌曰∶ 楂木、葉、花、實(shí)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辨之惟看蒂間別有
          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wú)此則 楂也??梢赃M(jìn)酒去痰。道家生壓取汁,和甘松、玄參末作濕香
          ,云甚爽神也。
          詵曰∶ 楂氣辛香,置衣箱中殺蠹蟲(chóng)。
          時(shí)珍曰∶ 楂,乃木瓜之大而黃色無(wú)重蒂者也;楂子,乃木瓜之短小而味酢澀者也;
          ,則楂類之生于北土者也。三物與木瓜皆是一類各種,故其形狀功用不甚相遠(yuǎn),但木瓜得
          木之正氣,為可貴耳。
          【氣味】酸,平,無(wú)毒。
          【主治】解酒去痰(弘景)。食之去惡心,止心中酸水(藏器)。煨食,止痢。浸油梳頭,
          治發(fā)白、發(fā)赤(大明)。煮汁服,治霍亂轉(zhuǎn)筋(吳瑞)。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
          <篇名>果之二
          內(nèi)容:(音溫孛。宋《開(kāi)寶》)
          【釋名】時(shí)珍曰∶ ,性溫而氣 ,故名。 (音孛),香氣也。
          【集解】志曰∶ 生北土,似楂子而小。
          頌曰∶今關(guān)陜有之,沙苑出者更佳。其實(shí)大抵類楂,但膚慢而多毛,味尤甘。其氣芬馥
          ,置衣笥中亦香。
          藏器曰∶樹(shù)如林檎,花白綠色。
          宗 曰∶食之須凈去浮毛,不爾損人肺?;ò咨?,亦香。最多生蟲(chóng),少有不蛀者。
          時(shí)珍曰∶ ,蓋 楂之類生于北土者,故其形狀功用皆相仿佛。李 《南海藥錄》言
          ∶關(guān)中謂林檎為 。按∶《述征記》云∶林檎佳美。 微大而狀丑有毛,其味香,關(guān)輔
          乃有,江南甚希。觀此則林檎、 ,蓋相似而二物也。李氏誤矣。
          【氣味】酸、甘,微溫,無(wú)毒。
          士良曰∶發(fā)毒熱,秘大小腸,聚胸中痰,壅澀血脈,不宜多食。
          瑞曰∶同車(chē)螯食,發(fā)疝氣。
          【主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酸水,去臭,辟衣魚(yú)(《開(kāi)寶》)。去胸膈積食,止渴
          除煩。將臥時(shí),啖一、兩枚,生、熟皆宜(蘇頌。宗 曰∶臥時(shí)啖此太多,亦痞塞胃脘也)。
          主水瀉腸虛煩熱,散酒氣,并宜生食(李 )。
          \x木皮\x
          【主治】搗末,敷瘡(蘇頌)。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山楂
          內(nèi)容:(音渣。《唐本草》)
          【校正】《唐本草》木部赤爪木,宋《
          也。今并于一,但以山楂標(biāo)題。
          【釋名】赤爪子(側(cè)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
          子(音求)、 梅(音計(jì)。并《爾雅》)、羊 (《唐本》)、棠 子(《圖經(jīng)》)、山里果(《
          食鑒》)。
          時(shí)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誤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
          與楂何關(guān)?郭璞注《爾雅》云∶ (音求)樹(shù)如梅。其子大如指頭,赤色似小柰,可食,此
          即山
          楂也。世俗作 字,亦誤矣。 乃櫟實(shí),于 何關(guān)?楂、 之名,見(jiàn)于《爾雅》。自晉、宋
          以來(lái),不知其原,但用查、 耳。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諸名也。《
          唐本草》赤爪木當(dāng)作赤棗,蓋棗、爪音訛也,楂狀似赤棗故爾。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棗子
          。王 《百一選方》云∶山里紅果,俗名酸棗,又名鼻涕團(tuán)。正合此義矣。
          【集解】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隨諸州。小樹(shù)高五、六尺,葉似香
          。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 也。生高原,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頌曰∶棠 子生滁州。三月開(kāi)白花,隨便結(jié)實(shí),采無(wú)時(shí)。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
          處亦有,不入藥用。
          時(shí)珍曰∶赤爪、棠 、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雖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
          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為要藥。其類有二種,皆生山中。一種小者,山人呼
          為棠 子、茅楂、猴楂,可入藥用。樹(shù)高數(shù)尺,葉有五尖。丫間有刺。三月開(kāi)五出小白花。
          實(shí)有赤、黃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頭,九月乃熟,小兒采而賣(mài)之。閩人取熟者去皮
          核,搗和糖、蜜,作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狀如牽牛子,黑色甚堅(jiān)。一種大者,山人呼為
          羊子。樹(shù)高丈余,花葉皆同,但實(shí)稍大而色黃綠,皮澀肉虛為異爾。初甚酸澀,經(jīng)霜乃可
          食。功用相同,而采藥者不收。
          \x實(shí)\x
          【修治】時(shí)珍曰∶九月霜后取帶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搗作餅子,日干
          【氣味】酸,冷,無(wú)毒。
          時(shí)珍曰∶酸、甘,微溫。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饑,損齒,齒齲人尤不宜也。
          【主治】煮汁服,止水痢。沐頭洗身,治瘡癢(《唐本》)。煮汁洗漆瘡,多瘥(弘景)。
          治腰痛有效(蘇頌)。消食積,補(bǔ)脾,治小腸疝氣,發(fā)小兒瘡疹(吳瑞)。健胃,行結(jié)氣。
          治婦人產(chǎn)后兒枕痛,惡露不盡,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
          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時(shí)珍)?;獕K氣塊,活血(寧原)。
          【發(fā)明】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飲食。若胃中無(wú)食積,脾虛不能運(yùn)化,不思食者,多服
          之,則反克伐脾胃生發(fā)之氣也。
          時(shí)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
          用,恐反克伐也。按∶《物類相感志》言∶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shù)顆即易爛。則其消肉積
          之功,蓋可推矣。珍鄰家一小兒,因食積黃腫,腹脹如鼓。偶往羊 樹(shù)下,取食之至飽。歸
          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 乃山楂同類,醫(yī)家不用而有此效,則其功應(yīng)相同矣。
          【附方】新七。
          偏墜疝氣∶山棠 肉、茴香(炒)各一兩,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
          湯下。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 子、鹿茸(炙)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
          服。腸風(fēng)下血,用寒藥、熱藥及脾弱藥俱不效者∶獨(dú)用山里果(俗名酸棗,又名鼻涕團(tuán))干
          者,
          痘疹不快∶干山楂為末,湯點(diǎn)服之,立出紅活。又法∶猴楂五個(gè),酒煎入水,溫服即出。
          痘瘡干黑危困者∶用棠 子為末,紫草煎酒,調(diào)服一錢(qián)。(《全幼心鑒》)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并飲其汁。(《簡(jiǎn)便方》)
          \x核\x
          【主治】吞之,化食磨積,治 疝(時(shí)珍)。
          【附方】新一。
          難產(chǎn)∶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為衣,酒吞下。(《海上方》)
          陰腎 腫∶方見(jiàn)橄欖。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赤爪木
          內(nèi)容:【氣味】苦,寒,無(wú)毒。
          【主治】水痢,頭風(fēng)身癢(《唐本》)。
          \x根\x
          【主治】消積,治反胃(時(shí)珍)。
          \x莖、葉\x
          【主治】煮汁,洗漆瘡(時(shí)珍。出《肘后》)。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庵羅果
          內(nèi)容:(宋《開(kāi)寶》)
          【釋名】庵摩羅迦果(出佛書(shū))、香蓋。
          時(shí)珍曰∶庵羅,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羅,梵音三合者也。華言清凈是也。
          【集解】志曰∶庵羅果,樹(shù)生,若林檎而極大。
          宗 曰∶西洛甚多,梨之類也。其狀似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后已堪啖。色黃如鵝梨,
          才熟便松軟,入藥亦希。
          時(shí)珍曰∶按∶《一統(tǒng)志》云∶庵羅果俗名香蓋,乃果中極品。種出西域,亦柰類也。葉
          似茶葉,實(shí)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無(wú)害。今安南諸地亦有之。
          【氣味】甘,溫,無(wú)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動(dòng)風(fēng)疾。凡天行病及食飽后,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主治】食之止渴(《開(kāi)寶》)。主婦人經(jīng)脈不通,丈夫營(yíng)衛(wèi)中血脈不行。久食,令人不
          饑(士良)。
          \x葉\x
          【主治】渴疾,煎湯飲(士良)。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柰
          內(nèi)容:(《別錄》下品)
          【釋名】頻婆(音波)。
          時(shí)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綴于木之形。梵言謂之頻婆,今北人亦呼之,猶云端好也。
          【集解】弘景曰∶柰,江南雖有,而北國(guó)最豐。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
          不益人。
          士良曰∶此有三種∶大而長(zhǎng)者為柰,圓者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澀為 ,秋熟,
          一名楸子。
          時(shí)珍曰∶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shù)、實(shí)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有白、
          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涼州有冬柰,冬
          熟,子帶碧色??资稀读费浴脹鲋莅阻停笕缤妙^?!段骶╇s記》言∶上林苑紫柰,大
          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異種也。郭義恭《廣志》云∶西
          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為脯,數(shù)十百斛,以為蓄積,謂之頻婆糧。亦取柰汁為豉用。其
          法∶取熟柰納甕中,勿令蠅入;六、七日待爛,以酒腌,痛拌令如粥狀,下水更拌,濾去皮
          子;良久,去清汁,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盡,劃開(kāi),曬干,為末,調(diào)物甘酸得所也。劉熙
          《釋名》載∶柰油,以柰搗汁涂繒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今關(guān)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涂
          器中,曝干,名果單是矣。味甘酸,可以饋遠(yuǎn)。杜恕《篤論》云∶日給之花似柰,柰實(shí)而日
          給零落,虛偽與真實(shí)相似也。則日給乃柰之不實(shí)者。而《王羲之帖》云∶來(lái)禽、日給,皆囊
          盛為佳果。則又似指柰為日給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x實(shí)\x
          【氣味】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臚脹,有病患尤甚(《別錄》)。
          思邈曰∶酸、苦,寒,澀,無(wú)毒。
          時(shí)珍曰∶案∶《正要》云∶頻婆∶甘,無(wú)毒。
          【主治】補(bǔ)中焦諸不足氣,和脾。治猝食飽氣壅不通者,搗汁服(孟詵)。益心氣,耐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林檎
          內(nèi)容:(宋《開(kāi)寶》)
          【校正】并入《拾遺》文林郎果。
          【釋名】來(lái)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間。云其樹(shù)從河中浮來(lái),有文林郎拾得種之,因以為名。
          曰∶文林郎,南人呼為 是矣。
          時(shí)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來(lái)眾禽于林,故有林禽、來(lái)禽之名。又唐高宗時(shí)
          ,紀(jì)王李謹(jǐn)?shù)梦迳珠账浦扈鸵载?。帝大悅,賜謹(jǐn)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為文林郎果。又《
          述征記》云∶林檎實(shí)佳美。其 微大而狀丑,有毛而香,關(guān)輔乃有,江南甚希。據(jù)此,則
          林檎是文林郎,非 也。
          【集解】志曰∶林檎,在處有之。樹(shù)似柰,皆二月開(kāi)粉紅花。子亦如柰而差圓,六月、
          七月熟。
          頌曰∶亦有甘、酢二種∶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須爛熟乃堪啖。今醫(yī)家干
          之入治傷寒藥,謂之林檎散。
          時(shí)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
          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實(shí)者。林檎熟時(shí),曬干研末
          點(diǎn)湯服甚美,謂之林檎 。僧贊寧《物類相感志》云∶林檎樹(shù)生毛蟲(chóng),埋蠶蛾于下,或以洗
          魚(yú)水澆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氣味】酸、甘,溫,無(wú)毒。
          思邈曰∶酸、苦,平,澀,無(wú)毒。多食令人百脈弱。
          志曰∶多食發(fā)熱及冷痰澀氣,令人好唾,或生瘡癤,閉百脈。其子食之,令人煩心。
          【主治】下氣消痰,治霍亂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蘇頌)。療水谷痢、泄精(孟
          詵)。小兒閃癖(時(shí)珍)。
          【附方】舊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并林檎食之。(《食醫(yī)心鏡》)
          小兒下痢∶林檎、構(gòu)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錄》)
          小兒閃癖,頭發(fā)豎黃,瘰 瘦弱者∶干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x東行根\x
          【主治】白蟲(chóng)、蛔蟲(chóng),消渴好唾(孟詵)。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柿
          內(nèi)容:(音士?!秳e錄》中品)
          【釋名】時(shí)珍曰∶ 從KT ,音滓,諧聲也。俗作 ,非矣。 (音肺),削木片也。
          胡名鎮(zhèn)頭
          【集解】頌曰∶柿南北皆有之,其種亦多。紅柿所在皆有。黃柿生汴、洛諸州。朱柿出
          華山,似紅柿而圓小,皮薄可愛(ài),味更甘珍。 柿色青,可生啖。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
          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俗呼為牛奶柿。世傳柿有七絕∶一多壽,二多陰,三無(wú)鳥(niǎo)巢,四無(wú)
          蟲(chóng)蠹,五霜葉可玩,六嘉賓,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shū)也。
          宗 曰∶柿有數(shù)種∶著蓋柿,于蒂下別有一重。又有牛心柿,狀如牛心。蒸餅柿,狀如
          市賣(mài)蒸餅。華州朱柿,小而深紅。塔柿,大于諸柿,去皮掛木上,風(fēng)曬干之佳?;鸶烧撸?br>不甚佳。其生者,可以溫水養(yǎng)去澀味也。
          時(shí)珍曰∶柿高樹(shù)大葉,圓而光澤。四月開(kāi)小花,黃白色。結(jié)實(shí)青綠色,八、九月乃熟。
          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曬干者謂之白柿,火干者謂之烏柿,水浸藏者謂之 柿。其核
          形扁,狀如木鱉子仁而硬堅(jiān)。其根甚固,謂之柿盤(pán)。案《事類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
          如碟,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雞子、鴨子、牛心、鹿心之狀。一種小而如拆二錢(qián)者,
          謂之猴棗。皆以核少者為佳。
          烘柿∶時(shí)珍曰∶烘柿,非謂火烘也。即青綠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
          去,其甘如蜜。歐陽(yáng)修《歸田錄》言∶襄、鄧人以 楂或 或橘葉于中則熟,亦不必。
          【氣味】甘,寒,澀,無(wú)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
          宗 曰∶凡柿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為其味甘也。曬干者,食多動(dòng)風(fēng)。
          頌曰∶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瀉,二物俱寒也。
          時(shí)珍曰∶按∶王 《百一選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紅柿,至夜大吐,繼之以血,昏不
          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漸蘇醒而愈也。
          【主治】通耳鼻氣,治腸 不足。解酒毒,壓胃間熱,止口干(《別錄》)。續(xù)經(jīng)脈氣(
          詵)。
          【發(fā)明】藏器曰∶飲酒食紅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別錄》言解酒毒,失之矣
          \x白柿、柿霜\x
          【修治】時(shí)珍曰∶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干,內(nèi)甕中,
          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謂之柿餅,亦曰柿花。其霜謂之柿霜。
          【氣味】甘,平,澀,無(wú)毒。
          弘景曰∶曬干者性冷,生柿彌冷。火熏者性熱。
          【主治】補(bǔ)虛勞不足,消腹中宿血,澀中濃腸,健脾胃氣(詵)。開(kāi)胃澀腸,消痰止渴,
          治吐血,潤(rùn)心肺,療肺痿心熱咳嗽,潤(rùn)聲喉,殺蟲(chóng)(大明)。溫補(bǔ)。多食,去面 (藏器)。
          治反胃咯血,血淋腸 ,痔漏下血(時(shí)珍)。霜∶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
          咽喉
          【發(fā)明】震亨曰∶干柿屬金而有土,屬陰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為助也。
          時(shí)珍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
          血之功。蓋大腸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按∶方
          勺《泊宅編》云∶外兄劉掾云∶病臟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干柿燒灰,
          飲服二錢(qián),遂愈。又王 《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為散
          、為丸皆可,與本草治腸 、消宿血、解熱毒之義相合。則柿為太陰血分之藥,益可證矣。
          又《經(jīng)驗(yàn)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孫得一方∶用干柿餅同干飯日日食之,絕不用水
          飲,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證也。
          【附方】舊四,新十二。
          腸風(fēng)臟毒∶方說(shuō)見(jiàn)上。
          小便血淋∶葉氏∶用干柿三枚(燒存性),研末。陳米飲服?!督?jīng)驗(yàn)方》∶用白柿、烏豆、
          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
          熱淋澀痛∶干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朱氏方》)
          小兒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時(shí)入干柿末,再煮三、兩沸食之,奶母亦食之。(《食療》)
          反胃吐食∶干柿三枚,連蒂搗爛,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藥雜之。
          腹薄食減,凡男女脾虛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點(diǎn)者∶用干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
          以酥、蜜煎勻,下柿煮十余沸,用不津器貯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孟詵《食療》)
          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kāi)。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qián),臥時(shí)食之,薄荷湯下
          。(《丹溪纂要》)
          產(chǎn)后咳逆,氣亂心煩。用干柿切碎,水煮汁呷。(《產(chǎn)寶》)
          婦人蒜發(fā)∶干柿五枚,以茅香(煮熟)、枸杞子(酒浸,焙研)各等分。搗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茅香湯下,日三。(《普濟(jì)》)
          面生 ∶干柿,日日食之。(《普濟(jì)方》)
          鼻窒不通∶干柿同粳米煮粥,日食。(《圣濟(jì)》)
          耳聾鼻塞∶干柿三枚細(xì)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日日空心食之。(《圣惠》)
          痘瘡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脛爛瘡∶用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甚效。(筆峰《雜興》)
          解桐油毒∶干柿餅食之。(《普濟(jì)》)
          \x烏柿\x(火熏干者)
          【氣味】甘,溫,無(wú)毒。
          【主治】殺蟲(chóng),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別錄》)。治狗嚙瘡,斷下?。ê刖埃?。服藥
          口苦及嘔逆者,食少許即止(藏器)。
          \x 柿\x(音覽)
          【修治】瑞曰∶水藏者性冷,鹽藏者有毒。
          時(shí)珍曰∶ ,藏柿也。水收、鹽浸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盡著器中
          ,經(jīng)十余日即可食,治病非宜。
          【主治】澀下焦,健脾胃,消宿血(詵)。
          \x柿糕\x
          【修治】時(shí)珍曰∶案∶李氏《食經(jīng)》云∶用糯米(洗凈)一斗,大干柿五十個(gè),同
          搗粉蒸食,如干,入煮棗泥和拌之。
          【主治】作餅及糕與小兒食,治秋?。ㄔ枺?。黃柿和米粉作糗蒸,與小兒食,止下痢、
          下血有效(《藏器》)。
          \x柿蒂\x
          【氣味】澀,平,無(wú)毒。
          【主治】咳逆噦氣,煮汁服(詵)。
          【發(fā)明】震亨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yǎng)。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

          時(shí)珍曰∶咳逆者,氣自臍下沖脈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聲也。朱肱《南陽(yáng)書(shū)》以噦
          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為咳逆,皆誤矣。噦者,干嘔有聲也??饶嬗袀孪潞?,
          及久病產(chǎn)后,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yáng)氣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傷寒失下,
          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當(dāng)視其虛實(shí)陰陽(yáng),或溫或補(bǔ),或泄熱,或降氣,或吐或下可也。古
          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稘?jì)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熱,以
          開(kāi)痰散郁,蓋從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張氏又益以人參,治病后虛人咳逆
          ,亦有功績(jī)。丹溪朱氏但執(zhí)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之過(guò)矣。若陳氏《三因》
          又加以良姜之類,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附方】新一。
          咳逆不止∶《濟(jì)生》柿蒂散∶治咳逆胸滿。用柿蒂、丁香各二錢(qián),生姜五片。水煎服。

          》加青皮、陳皮。王氏《易簡(jiǎn)》加半夏、生姜。
          \x木皮\x
          【主治】下血。曬焙研末,米飲服二錢(qián),兩服可止(頌)。湯火瘡,燒灰,油調(diào)敷
          (時(shí)珍)。
          \x根\x
          【主治】血崩,血痢,下血(時(shí)珍)。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柿
          內(nèi)容:(音卑士。宋《開(kāi)寶》)
          【釋名】漆柿(《日華》)、綠柿(《日用》)、青 (《廣志》)、烏 (《開(kāi)寶》)、花
          (《日用》)、赤棠 。
          時(shí)珍曰∶ 乃柿之小而卑者,故謂之 。他柿至熟則黃赤,惟此雖熟亦青黑色。搗碎浸
          汁謂之柿漆,可以染罾、扇諸物,故有漆柿之名。
          【集解】志曰∶ 柿生江淮以南,似柿而青黑。潘岳《閑居賦》所謂“梁侯烏 之柿”
          是也。
          頌曰∶ 柿出宣歙、荊襄、閩廣諸州。柿大如杏,惟堪生啖,不可為干也。
          【氣味】甘,寒,澀,無(wú)毒。
          弘景曰∶ 生啖性冷,服石家宜之,不入藥用。不可與蟹同食。
          【主治】壓丹石藥發(fā)熱,利水,解酒毒,去胃中熱。久食,令人寒中(《開(kāi)寶》)。止煩
          渴,潤(rùn)心肺,除腹臟冷熱(《日華》)。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君遷子
          內(nèi)容:(《拾遺》)
          【釋名】KT 棗(《千金》作軟棗)、 棗(《廣志》。音逞)、牛奶柿(《名苑》)、丁香

          時(shí)珍曰∶君遷之名,始見(jiàn)于左思《吳都賦》,而著其狀于劉欣期《交州記》,名義莫詳
          。KT 棗,其形似棗而軟也。司馬光《名苑》云∶君遷子似馬奶,即今牛奶柿也,以形得
          名。崔豹《古今注》云∶牛奶柿即KT 棗,葉如柿,子亦如柿而小。唐宋諸家,不知君遷、
          KT棗
          【集解】藏器曰∶君遷子生海南,樹(shù)高丈余,子中有汁,如乳汁甜美。《吳都賦》
          平仲君遷是也。
          時(shí)珍曰∶君遷即KT 棗,其木類柿而葉長(zhǎng)。但結(jié)實(shí)小而長(zhǎng),狀如牛奶,干熟則紫黑色。
          一種小圓如指頂大者,名丁香柿,味尤美?!毒然谋静荨芬詾檠蚴笚?,誤矣。其樹(shù)接大柿最
          佳?!稄V志》云∶KT 棗,小柿也。肌細(xì)而濃,少核,可以供御。即此。
          【氣味】甘、澀,平,無(wú)毒。
          【主治】止消渴,去煩熱,令人潤(rùn)澤(《藏器》)。鎮(zhèn)心。久服,悅?cè)祟伾?,令人輕?。?br>)。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安石榴
          內(nèi)容:(《別錄》下品)
          【釋名】若榴(《廣雅》)、丹若(《古今注》)、金罌。
          時(shí)珍曰∶榴者,瘤也,丹實(shí)垂垂如贅瘤也?!恫┪镏尽吩啤脻h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
          石國(guó)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又按∶《齊民要術(shù)》云∶凡植榴者須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
          實(shí)繁茂。則安石之名義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 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稱。傅玄
          《榴賦》所謂“灼若旭日棲扶?!闭呤且?。《筆衡》云∶五代吳越王錢(qián) 改榴為金罌?!队详?yáng)

          俎》言∶榴甜者名天漿。道家書(shū)謂榴為三尸酒,言三尸蟲(chóng)得此果則醉也。故范成大詩(shī)云∶玉
          池咽清肥,三彭跡如掃。
          【集解】弘景曰∶石榴花赤可愛(ài),故人多植之,尤為外國(guó)所重。有甜、酢二種,醫(yī)家惟
          用酢者之根、殼。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頌曰∶安石榴,本生西域,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碩,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種極
          易息,折其條盤(pán)土中便生也?;ㄓ悬S、赤二色。實(shí)有甘、酢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又
          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但蜜漬以當(dāng)果甚美。
          宗曰∶石榴有酸、淡二種。旋開(kāi)單葉花,旋結(jié)實(shí),實(shí)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后經(jīng)霜?jiǎng)t自
          坼裂。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入藥,須老木所結(jié),收
          留陳久者乃佳。
          時(shí)珍曰∶榴五月開(kāi)花,有紅、黃、白三色。單葉者結(jié)實(shí)。千葉者不結(jié)實(shí),或結(jié)亦無(wú)子也
          。實(shí)有甜、酸、苦三種?!侗阕印费浴每嗾叱龇e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酉陽(yáng)雜俎》言
          ∶南詔石榴皮薄如紙。《瑣碎錄》言∶河陰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子也。又南中
          有四季榴,四時(shí)開(kāi)花,秋月結(jié)實(shí),實(shí)方綻,隨復(fù)開(kāi)花。有火石榴赤色如火。海石榴高一、二
          尺即結(jié)實(shí)。皆異種也。案∶《事類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diǎn),皮中如蜂窠,有黃
          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潘岳賦云∶榴者,天下之奇樹(shù),九州之名
          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酲止醉。
          \x甘石榴\x
          【氣味】甘、酸,溫,澀,無(wú)毒。多食損人肺(《別錄》)。
          詵曰∶多食損齒令黑。凡服食藥物人忌食之。
          震亨曰∶榴者,留也。其汁酸性滯,粘膈成痰。
          【主治】咽喉燥渴(《別錄》)。能理乳石毒(段成式)。制三尸蟲(chóng)(時(shí)珍)。
          \x酸石榴\x
          【氣味】酸,溫,澀,無(wú)毒。
          【主治】赤白痢腹痛,連子搗汁,頓服一枚(孟詵)。止瀉痢崩中帶下(時(shí)珍)。
          【發(fā)明】時(shí)珍曰∶榴受少陽(yáng)之氣,而榮于四月,盛于五月,實(shí)于盛夏,熟于深秋。丹花
          赤實(shí),其味甘酸,其氣溫澀,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損肺、齒而生痰涎。酸者則兼收斂之氣,
          故入斷下、崩中之藥?;蛟啤冒琢衿ぶ伟琢?,紅榴皮治紅痢,亦通。
          【附方】新五。
          腸滑久痢∶黑神散∶用酸石榴一個(gè)。 煙盡,出火毒一夜,研末。仍以酸榴一塊,煎湯

          久瀉不止∶方同上。(并《普濟(jì)方》)
          痢血五色或膿或水,冷熱不調(diào)∶酸石榴五枚(連子)。搗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
          圣濟(jì)》)
          小便不禁∶酸石榴燒存性(無(wú)則用枝燒灰代之)。每服二錢(qián),用柏白皮(切,焙)四錢(qián),
          煎湯
          捻須令黑∶酸石榴結(jié)成時(shí),就東南枝上揀大者一個(gè),頂上開(kāi)一孔,內(nèi)水銀半兩于中,原

          (《普濟(jì)》)
          \x酸榴皮\x
          【修治】 曰∶凡使榴皮、葉、根,勿犯鐵,并不計(jì)干濕,皆以漿水浸一夜,取出用,
          其水如墨汁也。
          【氣味】同實(shí)。
          【主治】止下痢漏精(《別錄》)。治筋骨風(fēng),腰腳不遂,行步攣急疼痛,澀腸。取汁點(diǎn)
          目,止淚下(權(quán))。煎服,下蛔蟲(chóng)(《藏器》)。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時(shí)珍)。
          【附方】舊六,新四。
          赤白痢下腹痛,食不消化者∶《食療本草》∶用醋榴皮,炙黃為末,棗肉或粟米飯和丸
          梧桐子大。每空腹米飲服三十丸,日三服,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br>肘后方》∶用皮燒存性,為末。每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
          糞前有血,令人面黃∶用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錢(qián),用茄子枝煎湯服。(孫真人
          方)
          腸滑久痢,神妙無(wú)比方也∶用石榴一個(gè)劈破,炭火簇?zé)嫘?,出火毒,為末。每服一錢(qián),
          別以酸石榴一瓣,水一盞,煎湯調(diào)服。(《經(jīng)驗(yàn)方》)
          久痢久瀉∶陳石榴皮酢者,焙研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米飲下?;级⑷昊蚨?、三月,百

          小兒風(fēng)癇∶大生石榴一枚,割去頂,剜空,入全蝎五枚,黃泥固濟(jì), 存性,為末。每

          猝病耳聾∶八、九月間,取石榴一個(gè),上作孔如球子大,內(nèi)米醋令滿,以原皮蓋之,水
          和面裹煨熟,取起去蓋,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耳中,勿動(dòng)。腦中若痛,勿驚。如
          此三夜,再作必通。案∶唐慎微《本草》收采此方,云出孫真人。而黑李子不知為何物也,
          其仙沼子即預(yù)知子。
          食榴損齒∶石榴黑皮,炙黃,研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三丸,白湯下,日二

          疔腫惡毒∶以針刺四畔,用榴皮著瘡上,以面圍四畔,灸之,以痛為度。仍納榴末敷上

          腳肚生瘡初起如粟,搔之漸開(kāi),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繞脛而成痼疾∶用酸榴皮煎
          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醫(yī)學(xué)正宗》)
          \x酸榴東行根\x
          【氣味】同皮。
          【主治】蛔蟲(chóng)、寸白(《別錄》)。青者,入染須用(權(quán))。治口齒?。灒?。止?jié)瓰a痢、

          【附方】舊三,新二。
          金蠶蠱毒,吮白礬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蠱也∶石榴根皮,煎濃汁服,即吐出活

          寸白蛔蟲(chóng)∶酢石榴東引根一握。洗銼,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溫服盡,至明取下蟲(chóng)

          女子經(jīng)閉不通∶用酢榴根(東生者)一握(炙干)。水二大盞,濃煎一盞,空心服之。
          未通
          再服。(《斗門(mén)》)
          赤白下痢∶方同上。
          \x榴花\x
          【主治】陰干為末,和鐵丹服,一年變白發(fā)如漆(藏器。鐵丹,飛鐵為丹也,亦
          鐵粉之屬)。千葉者,治心熱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立效。亦敷金瘡出血(蘇頌)。
          【附方】舊一,新二。
          金瘡出血∶榴花半斤,鍛石一升。搗和陰干。每用少許敷之,立止。(崔元亮方)
          鼻出衄血∶酢榴花二錢(qián)半,黃蜀葵花一錢(qián)。為末。每服一錢(qián),水一盞,煎服,效乃止。

          九竅出血∶石榴花(揉)塞之取效。葉亦可。
          <目錄>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橘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校正】志曰∶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時(shí)珍曰∶橘,從 音鷸,諧聲也。又云五色為慶,二色為 。 云外赤內(nèi)黃
          、非煙非霧、郁郁紛紛之象。橘實(shí)外赤內(nèi)黃,剖之香霧紛郁,有似乎 云。橘之從 ,又取
          此意也。
          【集解】《別錄》曰∶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十月采。
          恭曰∶柚之皮濃味甘,不似橘皮味辛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柑。今俗謂
          橙為柚,非矣。案∶郭璞云∶柚似橙而實(shí)酢,大于橘??装矅?guó)云∶小曰橘,大曰柚,皆為柑
          也。
          頌曰∶橘、柚,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wú)辨,刺出莖間。
          夏初生白花,六、七月成實(shí),至冬黃熟。舊說(shuō)小為橘,大為柚。今醫(yī)家乃用黃橘、青橘,不
          言柚。豈青橘是柚之類乎?
          宗 曰∶橘、柚自是兩種?!侗静荨吩啤靡幻倨?。后人誤加柚字,妄生分別。且青橘
          、黃橘治療尚殊,況柚為別種乎?惟郭璞所言,乃真識(shí)橘、柚者。若不如此分別,誤以柚皮
          為橘皮,是貽無(wú)窮之患矣。
          時(shí)珍曰∶橘、柚,蘇恭所說(shuō)甚是。蘇頌不知青橘即橘之未黃者,乃以為柚,誤矣。夫橘
          、柚、柑三者相類而不同。橘實(shí)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
          味甘,其皮稍濃而黃,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濃而黃,味甘而不甚辛
          。如此分之,即不誤矣。按∶《事類合璧》云∶橘樹(shù)高丈許,枝多生刺。其葉兩頭尖,綠色
          光面,大寸余,長(zhǎng)二寸許。四月著小白花,甚香。結(jié)實(shí)至冬黃熟,大者如杯,包中有瓣,瓣
          中有核也。宋韓彥直著《橘譜》三卷甚詳,其略云∶柑橘出蘇州、臺(tái)州,西出荊州,南出閩
          、廣、撫州,皆不如溫州者為上也。柑品有八,橘品十有四,多是接成。惟種成者,氣味尤
          勝。黃橘,扁小而多香霧,乃橘之上品也;朱橘,小而色赤如火;綠橘,紺碧可愛(ài),不待霜
          后,色味已佳,隆冬采之,生意如新;乳橘,狀似乳柑,皮堅(jiān)瓤多,味絕酸芳;塌橘,狀大
          而扁,外綠心紅,瓣巨多液,經(jīng)春乃甘美;包橘,外薄內(nèi)盈,其脈瓣隔皮可數(shù);綿橘,微小,
          極軟美可受,而不多結(jié);沙橘,細(xì)小甘美;油橘,皮似油飾,中堅(jiān)外黑,乃橘之下品也;早
          黃橘,秋半已丹;凍橘,八月開(kāi)花,冬結(jié)春采;穿心橘,實(shí)大皮光,而心虛可穿;荔枝橘,
          出衡陽(yáng),膚理皺密如荔子也。俗傳橘下埋鼠,則結(jié)實(shí)加倍。故《物類相感志》曰∶橘見(jiàn)尸而
          實(shí)繁?!赌?經(jīng)》云∶如橘見(jiàn)鼠,其果實(shí)多?!吨芏Y》言∶橘逾淮而北∶變?yōu)殍?,地氣然也?br>余見(jiàn)柑下。
          \x橘實(shí)\x
          【氣味】甘、酸,溫,無(wú)毒
          弘景曰∶食之多痰,恐非益也。
          原曰∶多食粘膈生痰,滯肺氣。
          瑞曰∶同螃蟹食,令人患軟癰。
          【主治】甘者潤(rùn)肺,酸者聚痰(藏器)。止消渴,開(kāi)胃,除胸中膈氣(大明)。
          【發(fā)明】時(shí)珍曰∶橘皮,下氣消痰,其肉生痰聚飲,表里之異如此,凡物皆然。今人以
          蜜煎橘充果食甚佳,亦可醬菹也。
          \x黃橘皮\x
          【釋名】紅皮(《湯液》)、陳皮(《食療》)。
          弘景曰∶橘皮療氣大勝。以東橘為好,西江者不如。須陳久者為良。
          好古曰∶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去白者曰橘紅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柚皮、皺子皮,二件用不得。凡修事,須去白膜一重,銼細(xì)
          ,以鯉魚(yú)皮裹一宿,至明取用。
          宗 曰∶《本草》橘、柚作一條,蓋傳誤也。后世不知,以柚皮為橘皮,是貽無(wú)窮之患
          矣。此乃六陳之一,天下日用所須。今人又多以乳柑皮亂之,不可不擇也。柑皮不甚苦,橘
          皮極苦,至熟亦苦?;蛞云ぶo慢分別,又因方土不同,亦互有緊慢也。
          時(shí)珍曰∶橘皮,紋細(xì)色紅而薄,內(nèi)多筋脈,其味苦辛;柑皮,紋粗色黃而濃,內(nèi)多白膜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本草綱目》卷三十
          果部(02)桃栗棗梨木瓜
          常見(jiàn)水果的功能主治(一)
          書(shū)庫(kù) 子部 類書(shū)類 欽定古今圖書(shū)集成.博物匯編.草木典 卷二百八十四
          皮膚干燥怎么辦
          宋·周師厚《洛陽(yáng)花木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