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席上以競技方式?jīng)Q以勝負的叫做賭賽令,勝利的一方要敦促告負的一方多喝酒。賭賽令的種類很多,行令時常會揮拳振臂,大呼小叫,十分熱鬧,勝利的人會越戰(zhàn)越勇,而敗者很容易被灌酒而酩酊大醉。賭賽令簡單易行,可以用極快的速度將酒宴氣氛推向高潮,它的形式也較為隨意,眾人共逐也可,雙人對擂也可,因此賭賽令受到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愛。
·射箭與投壺
射箭的歷史較為古老,并且需要說明的是,射箭并不僅僅是武夫軍士的專長,它是古人必修的課程之一。在古代,無論日后從文就武,有六項技藝是人們學(xué)習(xí)的基礎(chǔ),稱為“六藝”,六藝是:禮、樂、射、書、御、數(shù),射就在其中。因此,射箭之術(shù)不僅用作保家衛(wèi)國,善于游樂的古人也將此發(fā)展到酒宴之上,用來賭酒。射箭時,射中的人可以令沒有射中的人飲酒。但是以射箭賭酒,場地受限很大,需要在戶外較為開闊的場地進行,所以通常只有在大型宴會和軍隊飲宴時才會以射箭為酒令。
投壺起源于射箭,較之射箭,投壺的規(guī)模要小很多,但行令時卻更為精致,受到場地的限制也較小,可在戶外也可以移至室內(nèi),投壺雖是游戲,但禮節(jié)繁瑣。古代文獻中有很多關(guān)于投壺的記載,例如:《禮·投壺》中注:“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蓖秹氐拇笾峦娣ㄊ牵和秹刂?,賓主之間要三請兩讓才能進行。投壺時,賓主要依次取數(shù)支矢(即箭),以同等距離向壺中投擲,投中者為勝,可以罰不中者飲酒。投壺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xiàn),早期所用的壺廣口大腹,頸部細長,后來多為小口長頸,口兩邊有耳,壺里裝滿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投矢時用力過猛,箭反而會從壺中蹦出。所用之矢一般為柘木所制,頭尖尾齊,矢的長短一般有三種規(guī)格,會根據(jù)場地大小和光線明暗來選擇。相比于射箭,投壺更加從容安詳且講究禮節(jié),因此投壺更多地受到社會上層的文人士大夫喜愛,是一種較為高雅的酒中娛樂。宋代之前,投壺游戲一直頗為風(fēng)靡,人們甚至還別出心裁地在壺外設(shè)置屏風(fēng)盲投,或背坐反投,以增加游戲的難度和趣味。至宋代,各種酒令興起,人們飲酒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投壺也就不那么盛行了,但仍在士大夫階層中進行。明代著名的《明宣宗行樂圖》中就描繪有明宣宗朱瞻基在宮廷中游戲投壺的場景。
·猜枚與射覆
猜枚的玩法很簡單,將瓜子、松仁、蓮子或圍棋子等小物件握在手中,讓對方猜單雙、數(shù)字或黑白棋子的顏色,如猜中則握物者飲酒,猜錯則猜者飲酒作罰。猜枚相傳起源于漢代的“藏鉤”。漢武帝劉徹巡狩路經(jīng)河間,侍從說觀天象后得知此地宿有奇女子,武帝命人尋訪,果尋得一年輕美貌的女子,只是這女子生得雙手緊握成拳,不能伸展。漢武帝喚其上前,只輕輕一掰,女子的手便伸開了,手中居然還緊緊握著一只小玉鉤。漢武帝見此女絕色,便將其帶回皇宮,大為寵愛,封其為“鉤弋夫人”,又稱“拳夫人”。入官兩年后,鉤弋夫人竟為古稀之年的漢武帝產(chǎn)下皇子劉弗陵,也就是未來的漢昭帝,但這位皇子并沒有為“拳夫人”帶來日后的榮華尊貴,劉弗陵被立為太子不久,自覺時日不長的漢武帝就以幼主即位,必將母后干政之名,賜死年僅24歲的鉤弋夫人。鉤弋夫人的經(jīng)歷雖然非常悲慘,人們卻感嘆其傳奇,紛紛以“手中藏鉤”為游戲,后演變?yōu)椤安旅丁薄R驗椤般^”與“鬮”音近,又是將物件藏于拳中,所以“猜枚”又稱“藏鬮”、“猜拳”、“博拳”。唐詩中就有云:“樓頭擊鼓傳花枝,席上藏鬮握松子?!?br> 射覆與猜枚的形式相似,將果品,扇子,筆墨,盒罐等生活日常之物放置于器皿之下,讓人猜器皿下是何物?!吧洹痹诠糯遣露鹊囊馑迹案病笔歉采w之意,“于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同樣,猜錯者也要被罰酒。古人射覆前常會卜卦,通過分析占卜取得卦象的特點、以及變化,來猜測所射物品形狀、大小、個數(shù)、顏色等特征,或者通過極小的線索,一步步聯(lián)系推理,得出最后的結(jié)論,漢代的傳奇名臣東方朔就是射覆的高手。射覆是一種雅致而頗具難度的酒令,《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眾人吃酒,寶玉提議“雅坐無趣,須要行令才好”。香菱將各種酒令搓成鬮兒,擲在一個瓶中間,平兒用箸搛了一個,打開看是“射覆”。寶釵笑道:“把這個酒令的祖宗拈出來?!涓病瘡墓庞械模缃袷Я藗?,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難,這里倒有一半人是不會的……”性格直爽的史湘云干脆就說:“我不行這個‘射覆’,免得垂頭喪氣閹人,我只劃拳去了?!?br> ·骰子令
骰(tou)子通常稱為“色(shai)子”,形狀為立方體,六個面分別刻一到六的點。骰子是一種賭具,最早出現(xiàn)不晚于晉代,唐代時作為酒令被引用到飲酒中,骰子令十分簡單,主要是靠擲骰子根據(jù)點數(shù),決定由誰飲酒,所以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對骰子令樂此不疲。骰子令可以投擲一個骰子比點數(shù),也可以擲數(shù)個,最多時可達六枚。骰子采點有兩種方:可將骰子放在骰盒或骰筒中使勁搖晃,搖畢將其置于桌上或者將骰子投擲到碗、盤等容器中,待骰子停穩(wěn),采其點數(shù)。骰子令的玩法很多,有由令官行令,令官用骰筒搖骰子,搖畢置于桌子上,命席中一人猜其點數(shù),然后當眾開啟骰筒看點數(shù),此人猜不中就被罰飲酒,若猜中則令官飲酒。還有比較復(fù)雜的玩法,眾人依次擲骰,根據(jù)不同的令進行獎懲,《雅俗文化書系·酒文化》一書中就記載了很多有趣的眾人輪擲的骰子令:…六順令’:合席用一枚骰子輪搖,每人每次搖六回,邊搖邊說令辭,日:一搖自飲幺,無幺兩鄰挑;二搖自飲兩,無兩敬席長;三搖自飲川,無川對面端;四搖自飲紅,無紅奉主翁;五搖自飲梅,無梅任我為;六搖自飲全,非全飲少年?!L命富貴令’:合席諸位用六枚骰子輪擲,以六為長命,五為富,四為貴。凡是擲得四、五、六者為‘長命富貴’,合席舉杯賀擲者一杯。如果四、五、六不全,缺什么補什么。以缺四為例,先將已擲得五和六兩枚骰子提出,若有幺、三,二、二,便由下家飲一杯;若得四、雙‘五’、雙‘六’則給上家一杯,余者類推。‘事事如意取十六令’:合席用四枚骰子輕擲,以總點數(shù)計得十六點者免飲,少于十六點者自飲,多余十六點則對家飲,所飲杯數(shù)以多于或少于十六點數(shù)為準?!栾L(fēng)令’:規(guī)定每人四杯酒的飲數(shù),擲時用四枚骰子,規(guī)定以‘二’為準,見一個‘二’飲一杯,未出現(xiàn)者不飲;以‘三’為風(fēng),每得一個三免去一杯,一個人無論擲幾次,以消完三杯為止,然后將骰子移給下家。t連中三元令’:規(guī)定每人消三杯酒,三元是指解元、會元、狀元,這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中鄉(xiāng)式、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稱謂。此令以幺為元,每人用三枚骰子連擲三次,累計得三個‘幺’,叫‘連中三元’,則三杯酒全免,少一個幺飲一杯。”
上述玩法較為復(fù)雜,在酒席中并不很普遍,人們更喜歡玩骰子令中最簡單的玩法,即以直接擲骰子,以骰子點數(shù)大小而論輸贏。唐代詩人元稹有詩云:“叫噪擲骰盤,生獰攝觥使?!边@句詩就別開生面地描繪了 眾人酒中玩骰子時吆五喝六的場景。攝觥使是酒監(jiān),這里便指令官,“叫噪”指出了期間的熱鬧喧囂,有人希望擲下的點小便高 喊“幺”,而對家希望點大則反喊“六”。這種 玩法既簡單又能快速地烘托出酒席間的氣氛,特別受到喜歡豪飲之人的推崇,不但出現(xiàn)在街頭酒肆中,在賭場中也極為普遍。
·賽棋令
琴棋書畫稱為“四藝”,是古代文人所推崇并必須掌握的技藝,而弈棋更是居于“四藝之首”。古人將下棋引入到喝酒是一種非常文雅的玩法,在三國兩晉時期尤為盛行,兩人對飲的同時,一邊暢談一邊切磋棋藝,酒喝得極為從容而閑適。唐代大作家韓愈在《鄭公神道碑文》撰文:“公與賓客朋游,飲酒必極醉,投壺博弈,窮日夜,若樂而不厭者?!标P(guān)于喝酒下棋最為著名的典故當屬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晉書·阮籍傳》中記載阮籍整日酬飲,嗜酒如命。一日他與人飲酒下棋,正針鋒對決時突然有人來報其母病危將死,請其速回家,但出乎意料的是阮籍并不肯停止,繼續(xù)下棋,直到與對方?jīng)Q出勝負才收手,繼而“飲酒三斗,舉聲一號,吐血數(shù)升”。這個故事一方面表現(xiàn)了阮籍令常人難以理解的古怪而不羈的個性,也說明飲酒弈棋的引人人勝之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