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儒家修身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論基礎

          儒家修身思想作為一個完善的文化體系,是以人性理論為其立論依據(jù)和思想基礎的。儒家關于人性的討論歷史久遠,貫通古今,其人性理論集中在人性善惡、品級及二種人性等問題上。

          1.性分善惡。

          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孟子在此基礎上對人性的性質進行了厘定,在孟子看來,人性是善的,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诵陨频谋举|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指出人應加強后天修養(yǎng)以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擴充和發(fā)揮。荀子則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是惡的,提出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的命題。他說:“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先而喪之。用此觀之,然而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保ㄍ希┸髯与m然認為人性是惡的,但是“可化”。他說:“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待禮義然后治?!保ㄍ希靶砸舱撸崴荒転橐?,然而可化也?!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髯痈鶕?jù)性惡論,強調人們應該通過后天的道德修養(yǎng)來改變先天的惡性,“化性起偽”。

          漢代揚雄從調和孟、荀人性善惡之爭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惡混”(《法言·修身》)的命題。揚雄認為人性之中兼具善惡兩種品性,“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保ㄍ希P雄根據(jù)善惡相混說,認為應加強后天的修養(yǎng),以為善人。進入唐代以后,李翱繼承和發(fā)展了其師韓愈的人性理論,提出了性善情惡的觀點。他說:“人之所以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保ā稄托詴罚┬允巧频母?,情是惡的根源,性無不善,情有善有惡。人之所以有惡乃情所為,情迷亂了性。“情本邪也,妄也,”(同上)所以要“忘情”、“復性,”通過后天修養(yǎng),恢復、擴充人的善性。

          2.性分品級。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理論很具代表性,他提出了“性分三品”的學說。他說:“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實性》)“圣人之性”是上品,純善無惡;“斗筲之性”是下品,惡而無善;“中民之性”是中品,“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保ㄍ希┛梢姡偈娴男匀氛f注重通過后天的修養(yǎng)和教化使人向善。

          宋明理學的先驅韓愈也認為性有三品,他說:“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保ā对浴罚╉n愈的性三品說與董仲舒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同樣認為上品人性善而無惡,下品人性惡而無善,中品人性通過后天教化可導善惡。

          3.性分二類。

          張載首先提出把人性分為兩類的觀點,他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保ā墩伞ふ\明篇》)“天地之性”是天地共同的本性,純一至善;“氣質之性”是氣聚為形而后具有的屬性,氣有清濁之分,故性有善惡之別。所以必須努力做“善反”的修身功夫,變化氣質之性,回復到天地之性。宋明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在張載、二程人性論基礎上進一步論證和完善了兩類人性的理論。他說:“論天地之性則是專指理而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朱子語類》卷第四)天命之性是氣質之性的本然狀態(tài);氣質之性則是無命之性受氣質熏染發(fā)生的轉化形態(tài),是對每個人直接發(fā)生作用的現(xiàn)實人性。形而上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形而下的氣質之性是可善可惡的。人應加強后天的修養(yǎng),祛除“污染”,修身向善。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和判斷標準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圍繞“仁”來展開的,所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保ā吨杏埂罚┛鬃泳蛷娬{:“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論語·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保ā墩撜Z·陽貨》)在孔子看來,博施濟眾,行恭、寬、信、敏、惠五者于天下,這就是仁德,也是修身思想的核心內容。孟子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義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叭?,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人心是仁,人路是義,內心修養(yǎng)達到了仁義境界,仁就會充塞于心中。

          進入宋元明清時期,張載、程顥、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向前發(fā)展了以“仁”為核心的修身思想。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泛道德主義,強調以人心之“仁”泛愛天地萬物。程顥認為先秦儒家的仁學強調博施濟眾、克己復禮的道德修養(yǎng),這還不是“仁”之體,而只是“仁”之用,道德修養(yǎng)應以“仁”之根本為重。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說:“‘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在人之天道也?!?(《思問錄·內篇》)仁義是圣人之德,人之修身主要是行仁義,不違天道,與天合德。

          “仁”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修養(yǎng),是一種內在的道德自覺,為仁由己不由人。但是這種主觀的道德修養(yǎng)何以可能?孔子認為要達到“為仁”的自覺性,必須把“禮”這種外在的約制,通過“仁”的德性修養(yǎng),完全變成一種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規(guī)范。“禮器,是故大備;”“制禮以節(jié)事?!保ā抖Y記·禮器》)禮的功用是用來調節(jié)人的行為,使人修養(yǎng)成器,使人完備。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人們的一切行為都要度于禮,立于禮,約之以禮,節(jié)之以禮,齊之以禮。這便是達到了仁??鬃右笾卫韲沂遣坏皩е缘?,”同時也要“齊之以理?!保ā墩撜Z·為政》)孔子在教育弟子學習時,雖然首先要“博學于文,”但也要“約之以理?!保ā墩撜Z·雍也》)在孔子看來,任何修養(yǎng)都必須以“禮”為規(guī)范,才能真正修成恰倒好處的德性,不然,這種德性就會轉化為偏執(zhí)的過錯了。所以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荀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將禮看作人們言行的標準,“禮者,節(jié)之準也”(《荀子·致士》),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荀子·勸學》),禮也是治國之根本,“隆禮重法則過有?!?,“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

          儒家認為“禮”是衡量一個人修養(yǎng)好壞的唯一標準?!叭瞬赜谛?,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心中,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禮記·禮運》)一個人修養(yǎng)的好壞、內心的善惡,都只能以“禮”來衡量,除了“禮”,還能用什么呢?《禮記》中還指出夏禹等六君子,“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常,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保ā抖Y記·禮運》)這是說夏禹等六位國君無不謹慎地以禮行事,按照禮來彰明大義,考察誠信,明察過失,提倡仁愛,講求辭讓,向人們顯示做人的常道。

          三、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內容

          儒家十分注重個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道德自律,即“修己”,并以此作為修身的基本模式??鬃诱f“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保ā墩撜Z·憲問》)修己功夫做得好,內可以持敬,外可以安人、安百姓??鬃诱J為,修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人畢生堅持不懈的事情。《中庸》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靶奚怼蹦藶椤疤煜聡揖沤?jīng)之首?!保ā吨杏埂罚┲挥小吧硇薅蠹引R,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大學》)更何況“治國、平天下”呢。這就是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而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天子至百姓,一律要把自身的修養(yǎng)作為根本。不修己,就不能整治好家族,甚至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從他的“性善論”出發(fā),提出了一整套“盡心”、“求放心”的修己思想?!氨M心”就是盡心官能思的特點,去發(fā)現(xiàn)、去擴充內心固有的善端?!扒蠓判摹本褪且η笳一匾虿荒堋肮延倍鴨适У摹吧菩浴?。可見,“盡心”、“求放心”都是講究人的內心修養(yǎng),即“修己”。荀子從“性惡論”出發(fā),提出了“化性起偽”的修己方法。他說:“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保ā盾髯?性惡》)強調通過人的主觀修養(yǎng)和倫理道德的實踐,“起禮義,制法度”,使先天之“惡”變?yōu)楹筇熘吧啤保瑥亩D化人的“惡”的本性,使之符合道德規(guī)范。

          成熟于先秦的儒家“修己”思想在漢代、宋明時期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尤以宋明理學家最具代表性。如:二程“損人欲復天理”的思想,朱熹“革盡人欲,復盡天理”的思想,陸九淵“修其本心、存心去欲”的思想,王守仁“去人欲,存天理”的思想。這些思想無不強調自我修養(yǎng)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具體地說,儒家修身思想的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內心修養(yǎng)和道德踐履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博學”、“正己”、“尚義”、“中和”、“多思”、“慎獨”、“重節(jié)”、“重行”等方面。

          一是“博學”?!墩撜Z》首句即為“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孔子所講的學,是要求學好禮節(jié),方能立身做人。否則,仁、智、勇、直、剛等品格就要流入弊端??鬃诱J為人要上進,就必須博學,做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孔子還提出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主張,“使之四方,不辱君命?!奔偃缫粋€人“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論語·子路》)就不能為官。孟子提出了“先富后教”的思想。他認為民眾富裕之后,還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離婁上》)教化人民,目的是使民眾從內心“明人倫”,只要“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孟子·滕文公上》)政局自當安定,人心自當安寧,社會自當和諧,百姓自當樂業(yè)。

          二是“正己”?!洞髮W》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孔子主張為政者要“正己正人”,以身作則,為民眾作出表率。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他還認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孟子發(fā)展了這一思想,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孟子·離婁下》)孟子甚至說“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保ā睹献印けM心下》)自己無好的德行,雖在家庭妻子兒女之間,也是行不通的。 

          三是“尚義”??鬃犹岢隽恕傲x以為上”、“仁者安仁”的道德至上論。他說“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好仁者無以尚之”(《論語·里仁》),認為道德是至上的??鬃舆€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仁者不以仁為手段,而以仁為目的,仁德具有最高價值。漢儒董仲舒提出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命題受到了后來儒家的高度贊揚。儒家還認為在安仁、利仁的情況下,仁與生并無矛盾。但在一定條件下,生與仁不能兩全,便應犧牲生命以實現(xiàn)仁德,這就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公孫丑下》),主張人為了道德理想可以犧牲個人的生命。一個人如果堅持“義以為上”,做到“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就可以稱得上“君子”了。這個要求不僅僅是義利的偏重取舍問題,還是一種修養(yǎng)工夫和修身之道。

          四是“中和”。在儒家學說里,“中庸”與“中和”是同一概念,“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ā吨杏埂罚┲杏怪朗翘煜轮蟮?,既是天地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是宇宙間最高的道德法則。“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公冶長》)同時,“中庸”又是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和方法。“執(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過猶不及”,強調性情修養(yǎng)應處于不偏不倚、不乖戾的狀態(tài),這是君子應有的品德。儒家特別重視“人和”,即人際關系的和諧,緩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達到和諧相處??鬃拥茏佑腥粽f“理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五是“多思”??鬃诱f:“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墩撜Z·子張》)這里所說的“思”,即思考、反思,是一種內省的修養(yǎng)辦法,思的作用在于反省自己的視聽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他還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述而》)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符合“禮”的言行,就要“知恥改過”。“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人有了過失,不可畏難而不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wèi)靈公》)有了過及時改正,便是無過;有過而不改,便真正成為過了。

          六是“慎獨”。儒家主張為人應該謹慎,在無人監(jiān)督時切不可放松道德要求?!吨杏埂吩疲骸熬咏渖骱跗渌欢?,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比寮艺J為有德行的人應該在別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謹慎檢點;在別人耳聽不到的地方,也是倍加小心。沒有比在幽暗之中、細微之處更為顯明的。所以一個人獨處時更要小心翼翼地按道德規(guī)范行事,這是一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方面。

          七是“重節(jié)”。儒家重視人的氣節(jié),強調人應該有“苦其心志”、“威武不屈”、“獨善其身”的奮斗精神和豪邁氣節(jié)。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儒家還認為做人要有獨立的人格意志,要講志氣,要有氣節(jié)??鬃釉弧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孟子認為人要有大丈夫氣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保ā睹献?盡心上》)修身應在順境中不腐敗,逆境中不動搖,窮乏時要修好自己的善性,顯達時要把這種善性擴展到天下,堅持大丈夫的氣節(jié),動心忍性,不畏貧賤,不屈威武,不可奪志。

          八是“重行”??鬃诱J為君子應該“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墩撜Z?為政》)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保ā盾髯?儒效》)學與行相比較,行更為重要。儒家文化中所說的“行”,主要是從道德修養(yǎng)方面來講,是一種道德踐履活動。他認為人應該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不尚空談??匆粋€人,也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看他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于“行”是一種道德踐履活動,所以重“行”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修身的重要內容和方法。

          四、儒家修身思想的最高精神境界

          儒家修身思想是以“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為出發(fā)點,以立“圣人之德”(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為修身目標,圣人的仁德是修身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認為恭、寬、信、敏、惠是圣人之仁德,這種仁德是人之修養(yǎng)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了仁的境界,不僅能夠自身把持仁的高尚品德,而且對他人也能以仁為準則。孟子認為仁義是圣人之德,內心修養(yǎng)應該達到仁義的精神境界,無論事親還是人倫、為人還是處事,都會體現(xiàn)仁義的要求,達到理想的境界。

          宋明理學家張載、程顥在繼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精神境界理論。張載認為人應該胸懷天下,“視天下無一物非我。”他說:“圣者,至誠得天之謂;”(《正蒙?太和篇》)“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妫犴樖?。沒,吾寧也?!保ā段縻憽罚┨斓厥俏业母改?,民眾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宇宙間的一切無不與自己有直接的聯(lián)系,一切道德活動都是個體應當實現(xiàn)的義務。人的修養(yǎng)達到了“至誠得天”、“民胞物與”的境界,就能體會到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也就是“民胞物與”的圣人精神境界。

          程顥在天人合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仁者與物同體”的精神境界理論。他說:“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他認為天與人是合而為一的,自己與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人的修養(yǎng)如果超越了個體的小我,達到了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也就達到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在天人合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道本于天道、人道與天道合一的思想,他認為人的修養(yǎng)就是行仁義達到盡人道而合天道的境界,也就是圣人的精神境界。

          總之,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具有可批判吸取的豐富養(yǎng)料,其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過程中都應該大力提倡和弘揚。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召喚下,歷史悠久的修身文化必將重新煥發(fā)勃勃生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儒家倫理思想
          《人道》
          文言名句集錦
          上善若水
          【首發(fā)】論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
          儒家不只談心性工夫 更強調身體的“踐形”丨原創(chuàng)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