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公道通暢,那種只顧小個體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公義倡明,那種只顧小個體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滅了。
202.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 (《荀子·天論》)
【翻譯】天道 (自然規(guī)律)是持久不變的,它并不因為堯而存在,也不因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規(guī)律來適應(yīng)它,就獲得吉祥;用導(dǎo)致混亂的辦法來對待它,就遭到兇災(zāi)。
203.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谎蓝毁E,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
【翻譯】加強農(nóng)業(yè),厲行節(jié)約,天 (大自然)就不會使人貧窮;給養(yǎng)充備,動作得時,天就不會使人困頓;遵循道治國,不出偏差,天就不會使人受禍。
204.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裁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茍子十天論》)
【翻譯】尊崇天而思念它,哪如把它當(dāng)作物質(zhì)收養(yǎng)起來而制裁它呢?順從天而歌頌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
205.拘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 (《荀子·性惡》)
【翻譯】彎曲的木材,必定要通過正木器的蒸烤、矯揉,才能夠挺直;鈍的金屬,必定要通過石頭的磨礫,才能夠銳利。人本性惡,必定要通過師法的教誨,才能夠糾正;得到禮義的薰陶,然后才能平治。檃栝yǐn kuò:矯正木材彎曲的工具,裁剪改成,也做“檃括”、“隱栝”。
206.德高莫高于博愛人,為政莫高于博利人。(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翻譯】道德高的沒有高過對人普遍施愛,當(dāng)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過于對廣大人民有利。
207.劍雖利,不勵不斷;材雖美,不學(xué)不高。(《韓詩外傳》第三卷)
【翻譯】刀劍雖然很鋒利,但不常去磨它,就砍不斷東西;人的資質(zhì)即使很好,但不去學(xué)習(xí),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
208.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翻譯】仁的法則在于愛別人,而不是愛自己;義的法則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別人。
209.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春秋繁露·天地陰陽》)
【翻譯】人超過世界上一切物體之上,在天下是最寶貴的。
210.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翻譯】君子說話坦率,做事公允,不以花言巧語去謀取財富,不屈節(jié)做事而謀取地位。
21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翻譯】人固然要死去,但死的價值卻不同,有些人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有些人的死比鴻毛還要輕。
212.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翻譯】得到別人的一百斤黃金,還不如得到季布對人的一個承諾。
213.學(xué)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譽以崇之,不倦以終之,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揚雄《法言·學(xué)行》)
【翻譯】通過學(xué)習(xí)來得到學(xué)問,通過思考來提取學(xué)問中的精華,通過朋友之間的互相切磋來加以提高,通過一些宣傳途徑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來,這正是一種好學(xué)的正確態(tài)度。
214.無驗而言之,謂妄。 (揚雄《法言·問神》)
【翻譯】沒有經(jīng)過驗證就隨意說出來,這叫做胡言亂語。
215.或問信,曰:“不食其言?!?(揚雄《法言·重黎》)
【翻譯】有人問什么是誠信,我說:“不違背自己的諾言?!?/p>
216.好大而不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為高,不高矣。(揚雄《法言·修身》)
【翻譯】喜好大而不朝大的方向努力,這就不算大了;喜好高而不向高處努力,這就不算高了。
217.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班固《白虎通義·性情》)
【翻譯】智就是知識。你自己見到的、聽到的事情多了,知識面廣了,便不致為一些事所迷惑,還能夠從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1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陳壽《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翻譯】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小就不去做。
219.天無私,四時行;地?zé)o私,萬物生;人無私,人享貞。(《忠經(jīng)·天地神明章》)
【翻譯】天公正無私,春夏秋冬四時在不斷運行;地公正無私,各種生物不斷生長;人公正無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寧幸福。
220.茍利社稷,則不顧其身。 (《忠經(jīng)·天地神明章》)
【翻譯】只要有利于國家社會的事,做起來可以不顧自身。
221.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諸葛亮集·后出師表》)
【翻譯】對國家的事我要恭敬、謹(jǐn)慎,用盡全力去做,一直到死才停止。
222.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瞻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諸葛亮集·誡子書》)
【翻譯】一個君子的行為,應(yīng)安靜地修養(yǎng)自己,用儉約來培植德行。如果不瞻泊 (追求功名利祿),便無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靜地修養(yǎng)自己,便不能夠達(dá)到遙遠(yuǎn)的目標(biāo)。
223.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傳》)
【翻譯】有高遠(yuǎn)志向的人,最終會做成大事的。
224.大丈夫?qū)幙捎袼?,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翻譯】大丈夫在世,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磚瓦那樣得以保全。
225.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集·與子儼等疏》)
【翻譯】一打開書本閱讀,就會有所收獲,于是高興得連吃飯也忘掉了。
226.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人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顏氏家訓(xùn)·慕賢》)
【翻譯】與好人一起,好像進(jìn)入擺滿芝蘭的屋子,日久天長,自己也變香了。與壞人在一起,好像進(jìn)入盛放爛魚的店鋪,日久天長,自巴也變臭了。
227.一偽喪百誠。 (《顏氏家訓(xùn)·名實》)
【翻譯】一次弄虛作假,就會失掉你的全部真誠。
228.夫?qū)W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
【翻譯】學(xué)習(xí)就像種樹,春天可以觀賞花朵,秋天可以收獲果實。談?wù)撐恼拢由铙w會,如同觀賞春花;修身養(yǎng)性,為人謀利益,如同收獲秋實。
229.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魏徵《魏鄭公文集·諫太宗十思疏》)
【翻譯】想要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鞏固樹根;想要河水流得遠(yuǎn),一定要疏通源頭;思慮國家如何能夠安定,一定要積累道德和仁義。
230.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王通《中說·王道》)
【翻譯】廉潔奉公的人成天樂呵呵的,無所他求;貪得無厭的人經(jīng)常愁眉苦臉,覺得錢財還不夠多。
231.夫能遺其身,然后能無私。無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 (《中說·魏相》)
【翻譯】一個人能夠豁上自己的身體不顧,然后才能表現(xiàn)出無私心來。一個人無私心,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處,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這樣,那種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2.不廣求,故得;不雜學(xué),故明。 (《中說·魏相》)
【翻譯】不貪求學(xué)得多,所以必定有所收獲;不拉雜地什么都學(xué),所以能明自書中精義。
233.不信之言,不誠之令,君子弗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新唐書·魏徵傳》)
【翻譯】對于那些不算數(shù)的話,不誠實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認(rèn)為(以下引用當(dāng)年孔子的話)自古以來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講信用,便不能在社會上立身。
234.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杜少陵集·前出塞》)
【翻譯】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可以改變安守貧困的節(jié)操呢?
23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少陵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翻譯】讀通了萬卷書之后,寫起文章來就像有神助一樣得心應(yīng)手。
23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昌黎先生集·師說》)
【翻譯】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xué)問、解除疑難問題的人。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請教老師,他的疑惑就永遠(yuǎn)不會解開。
237.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xì)в陔S。(《昌黎先生集·進(jìn)學(xué)解》)
【翻譯】事業(yè)、業(yè)務(wù)精良的原因是勤學(xué),事業(yè)、業(yè)務(wù)荒廢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戲。行為是通過認(rèn)真思考后形成的,毀壞于隨心所欲,不認(rèn)真對待。
238.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績之辛苦。(吳兢《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翻譯】每吃一頓飯,便要想一想農(nóng)夫勞動生產(chǎn)的艱難;每穿一件衣,就要想一想農(nóng)婦紡紗織布的辛苦。
23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孟東野集·游子吟》)
【翻譯】對于春天陽光般博大的母愛,區(qū)區(qū)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240.烈士所以異于恒人,以其仗節(jié)以死誼。 (《劉夢得文集》卷一0》)
【翻譯】英烈之士之所以和平常人不一樣,就在于他們堅持自己的節(jié)操,為正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24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翻譯】一個人應(yīng)該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24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職教化之任者在師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xué)校。 (《宋史·胡瑗傳》)
【翻譯】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擔(dān)任教化任務(wù)的在于教師,弘揚教化的任務(wù)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礎(chǔ)是各地的學(xué)校。
243.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入于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使至于善。(《歐陽文忠集·答李翔第二書》)
【翻譯】善良的人,如果一天不對他進(jìn)行教育,就會失去好品德而沾染上惡習(xí);品行不好的人,如果不斷地教育他,就會使他走上行善的道路。
244.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歐陽文忠集·朋黨論》)
【翻譯】一個人所恪守的是道德和正,所履行的是忠誠和信用,所珍惜的是名譽和氣節(jié)。
245.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jì)·太宗貞觀二年》)
【翻譯】多聽取各種意見就能明了事情真相,偏信單方面的話就會受蒙蔽。
246.當(dāng)志其大,舍其細(xì),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司馬文正公集·諫院題名記》)
【翻譯】要牢記大事,舍棄細(xì)微之事,先辦急事,緩辦不急之事,一心為國家謀利益而不圖私利。
247.道如山也,愈升而愈高;如路也,愈行而愈遠(yuǎn)。(《司馬文正公集·知非》)
【翻譯】真理好比一座山,越攀登覺得越高峻;也好比一條路,越走覺得越遠(yuǎn)大。
24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東坡七集·晃錯論》)
【翻譯】古時候那些能夠建立大功業(yè)的人,不只具有超凡的才干,還一定有堅定頑強、不可動搖的意志。
249.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包拯《乞不用贓吏疏》)
【翻譯】廉潔奉公的人,是百姓的表率;貪贓枉法的人,是百姓的盜賊。
250.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蛇h(yuǎn)觀而不可褒玩焉?!吨苠ハ凵徴f》)
【翻譯】我特別喜歡蓮花從污泥中出來,卻不沾污泥,經(jīng)過清水洗滌,美麗動人而不妖艷。它中間空,外面直,不蔓生,不生權(quán),清香遠(yuǎn)揚,潔凈地挺立在水上,可以遠(yuǎn)遠(yuǎn)地觀賞,而不應(yīng)隨意地玩弄。
251.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周子全書·誠下》
【翻譯】誠信,這是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基礎(chǔ),人的所有正確行為的根源。
252.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張子全書》卷一四)
【翻譯】一個有作為的人,應(yīng)該在天地之間樹立正氣,自己做事,應(yīng)利于廣大百姓的性命,使過去的圣賢救國救民的學(xué)說得以延續(xù),為天下千秋萬代開啟太平之基。
253.至當(dāng)之謂德,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
【翻譯】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順順當(dāng)當(dāng)就是福。德行是福氣的基礎(chǔ),福氣是德行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254.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 (《新五代史·雜傳》)
【翻譯】禮和義,是治理民眾最大的法規(guī);廉和恥,是立身做人最大的節(jié)操。
255.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二程文集》卷五)
【翻譯】當(dāng)政的原理,以順民心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寬裕為根本,以安民而不擾民為根本。
256.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不治,由失賢也。 (《二程文集》卷五》)
【翻譯】天下大治,是因為得到賢才;天下混亂,是因為失去賢才。
257.君子之學(xué)必日新。日新者,日進(jìn)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jìn)而不退者。 (《二程語錄》)
【翻譯】一個君子學(xué)習(xí)時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進(jìn)步。不天天進(jìn)步必然天天后退,從來沒有既不進(jìn)又不退的事情。
258.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后培養(yǎng),能成合抱之木。 (謝良佐《上蔡語錄》)
【翻譯】一個人必須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樹木,就須先有根本,然后不斷培養(yǎng),后來才能成為一棵成材的大樹。
25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劍南詩稿,冬夜讀書示子聿》)
【翻譯】從書本上得到知識終歸覺得膚淺,要真正懂得事物的原理,非親身實踐不可。
260.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會;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朱子語類》卷一三)
【翻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處理事物,便是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處理事情,便是為私。
261.凡人所以立身行正,應(yīng)事接物,莫大乎誠敬。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 (《朱子語類》卷一一九)
【翻譯】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做事,對待各種事物 (待人接物),沒有比誠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么叫誠呢?不自己欺騙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對人怠慢,不縱情放蕩自己行為的意思。
262.為學(xué)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xué)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所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翻譯】治學(xué)的實質(zhì),本來就在于實踐。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實踐,那與不學(xué)沒有什么不同。但是想實踐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雖然實踐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結(jié)果。
263.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揭示》)
【翻譯】處理事情的要點是:端正正確的主張,不謀私利;闡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勛。
264.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揭示》)
【翻譯】修身的要點包括: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實際、恭敬,懲戒忿恨,消除貪欲,向好處去做,把過錯改掉。
265.學(xué)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
【翻譯】做學(xué)問的人應(yīng)自強不息,學(xué)問才能積少成多。如果學(xué)到中途便停止,那就前功盡棄了。是止步還是繼續(xù)前進(jìn),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別人。
266.不可自暴、自棄、自屈。 (《陸九淵集》)
【翻譯】一個人不應(yīng)該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棄自已,自己委屈自己。
267.忠者何?不欺之謂也。信者何?不妄之渭也。人而不欺,何往而非忠?人而不妄,何往而非信? (《陸九淵集》)
【翻譯】忠是什么?忠就是不欺騙。信是什么?信就是不說謊。人如果不欺騙,走到哪里能不忠?人如果不說謊,走到哪里會得不到信任?
268.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朱柏廬《治家格言》)
【翻譯】應(yīng)當(dāng)趁著天還沒有下雨,把門戶修整好;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找水喝。
269.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朱柏廬《治家格言》)
【翻譯】別人有了喜慶的事,自己不能產(chǎn)生嫉妒之心;別人遇到禍患的事,自己不要產(chǎn)生慶幸之心。
270.立志不存于憂世,雖仁無益也。(葉適《水心先生文集·贈薛子長》)
【翻譯】一個人有志向卻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即使如何講仁愛,也是沒有益處的。
27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過零丁洋》)
【翻譯】自古以來誰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樣是死,應(yīng)該為正義而死,留著自巴這一顆紅心照耀歷史。
272.口念書而心他馳,難乎有得矣。 (薛瑄《讀書錄》卷二)
【翻譯】口上在念著書本,而心里別有所思,這是很難有所收獲的。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 (《讀書錄》卷三)
【翻譯】自古以來沒有不遵照民心、順從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274.捐其軀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樂為。(方孝孺《遜志齋集·云敞贊序》)
【翻譯】犧牲生命而有利于天下,這是君子所樂意去做的。
275.師道立則善人多。(《海瑞集·贈陳元山任古田司訓(xùn)序》)
【翻譯】尊師之道得到確立,天下的好人就會越來越多。
276.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忠肅集·石灰吟》)
【翻譯】我好像一塊石灰石,經(jīng)過千錘萬鑿之后走出深山,經(jīng)受著烈火的焚燒也泰然處之,甚至將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為了留得清白在人間。
277.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陽明全集》卷二六)
【翻譯】一個人不樹立志向,好像沒有舵的船,沒有銜口的馬。小船任意飄蕩,野馬放肆奔跑,最終能到哪處去呢?
278.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王陽明《傳習(xí)錄》)
【翻譯】謙虛是各種善事的基礎(chǔ),驕傲是各種惡事的根源。
279.攻人之惡毋太嚴(yán),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dāng)使其可從。(洪應(yīng)明《萊根譚》)
【翻譯】責(zé)備別人的過錯不要太嚴(yán)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夠承受;教誨別人行善 (要考慮對方的水平)不要期望過高,要使對方能夠做到。
280.人才不甚相遠(yuǎn),只看好學(xué)不好學(xué),用心不用心耳。(呂坤《呻吟語·問學(xué)》)
【翻譯】人的才智本來相差不是很大,是否成功只在于他們好學(xué)不好學(xué),用心不心罷了。
281.精神爽奮,則百廢俱興;精神怠弛,則百興俱廢。(呂坤《呻吟語·治道》)
【翻譯】一個人如果精神振奮昂揚,各種事情都能辦好;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各種事情都要辦壞。
282.言語之惡莫大于造誣,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心術(shù)之惡莫大于深險。(呂坤《呻吟語·修月》)
【翻譯】說話的罪惡沒有比造謠誣蔑再大的了,做事的罪惡沒有比苛刻再大的了,居心的罪惡沒有比陰險再大的了。
283.學(xué)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于專精。(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博約》)
【翻譯】學(xué)習(xí)一定要取得心領(lǐng)神會,學(xué)業(yè)貴在自有專長,并能精通。
284.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zé)焉耳!(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
【翻譯】保住天下的事,即使一個普通人,也有責(zé)任??!(后人概括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
285.有敗詐,無敗誠。 (黃宗羲《宋元學(xué)案》)
【翻譯】只有行事欺詐而遭受失敗的,沒有真誠處世而遭受失敗的。
286.以道言之,選賢任能以匡扶社稷者,天下之公也。(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五)
【翻譯】拿道來說,選擇賢人、推舉能人來輔佐和治理國家的人,這就是把天下看作公的人??!
287.先驗身過,次驗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后續(xù),亦期至于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后已。(李颙yóng《二曲集》卷一)
【翻譯】首先檢查自己犯了什么過錯,再從思想上檢查自己錯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錯誤,截斷再犯錯誤的根源。力求達(dá)到?jīng)]有一個念頭不純,沒有一點時間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罷休。
288.吾人遷善改過,無論大小,皆須以全副力量赴之。 (顏元《顏習(xí)齋先生言行錄·理欲》)
【翻譯】我們這些人向好處學(xué)習(xí),改掉過錯的行為,無論大小,都要把全部力量拿出來。
289.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林則徐集·赴登程門口示家人》)
【翻譯】倘若有利于國家民族,應(yīng)該不顧什么生和死,哪能因為有福就前往,有禍卻去躲避呢?
290.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全集·己亥雜詩》)
【翻譯】中華大地正需依靠一場大變革來煥發(fā)起蓬勃的生機,而當(dāng)今 (在清王朝統(tǒng)治下)到處黑暗,很令人悲哀。我希望老天爺重新振作起精神來,打破一切條框、界限,降下眾多的治國人才。
29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全集·己亥雜詩》)
【翻譯】花朵雖然落下,但并未成為無情之物,它回歸大地,而且化為春泥來養(yǎng)護樹上的新花。(寓前人的努力,為后人鋪路)
292.立德、立功、立言、立節(jié),謂之四不朽。(《魏源集·默艦》)
【翻譯】一個人一生中應(yīng)該樹立德行,立下功勞,說出名言,做出高潔的節(jié)操,這就叫做四項不朽的事。
293.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曾國藩教子書》)
【翻譯】一個人的氣質(zhì),是生下來就有的,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明理才能變化人的氣質(zhì)。
294.三代以來至秦一變……漢唐以來至今而又一變。……歐亞諸國之為治,亦由漸而變……孔子處于今日,必不得不一變。(王韜《園文錄外編·變法上》)
【翻譯】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到秦朝,是一次大變革……漢朝、唐朝以來到今天又是一次大變草……歐洲、亞洲一些國家的治國方式,也是一步一步變來的……假如孔子處于今天,也必然隨著形勢來改變。
295.生民之大要者三,而強弱存亡莫不視此:一日血氣體力之強,二日聰明智慮之強,三日德性仁義之強。是以西洋觀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斷民種之高下。未有三者不備而生民不憂,亦未有三者備而國威不振也。(嚴(yán)復(fù)《原強》)
【翻譯】天下的百姓主要有三件事,是強是弱是存是亡,沒有不依這幾點的:一是血氣體力是否強健,二是是否聰明智慧,三是是否有道德仁義。所以說西方研究思想、研究社會的專家們,無不是以民力、民智、民德三個方面斷定這個民族、種族水平的高低。有三者都不具備人民不為此憂愁的,也沒有三者都具備而國威不振的。
296.國尚農(nóng),則守舊日愚;國尚工,則日新日智。(康有為《請勵工藝獎創(chuàng)新》)
【翻譯】一個國家只崇尚農(nóng)業(yè)就必然守舊、不開化;如果一個國家提倡工業(yè),就會天天創(chuàng)新,天天增加智慧。
297.天下往歸謂之王,天下不往歸,民皆散而去之,謂之匹夫。(康有為《孔子改制考》)
【翻譯】天下的人都到你那里去,擁護你,你就是王。天下人不到你那里去,不擁護你,已經(jīng)聚起來的人也散了,這種人就是一個光桿的人。
298.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辦民事者也。賦稅之取于民,所以辦民事之資也。如此而事猶不辦,事不辦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義也?!蹲T嗣同全集》三三九頁)
【翻譯】國君是枝葉,人民是根本。國君是給人民辦事的人,大臣是幫助國君給人民辦事的人。國家的賦稅取之于民,這些東西正是給人民辦事的基礎(chǔ)。如果收取了賦稅卻不給人民辦事,那就該將不辦事的人換掉,這正是天下共通的道理?。?/p>
299.方今中國所短者。不在智謀而在貞信,不在權(quán)術(shù)而在公廉……則惟有道德者可以獲勝。(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翻譯】當(dāng)今中國所短缺的,不在于人們?nèi)鄙僦腔壑\略,而在于不講求節(jié)操、信義;不在于缺少手段、本領(lǐng),而在于缺少為公、廉潔的品德……只有提高道德素質(zhì)才能夠做到。
300.中國數(shù)千年之腐敗,其禍及于今日,惟其大原,皆必自奴隸性來。不除此性,中國萬不能立于世界萬國之間。(梁啟超《與夫子大人書》)
【翻譯】中國幾千年的腐敗,禍害到今天,推論其中的重大原因,都是從一些人的奴隸性而來。如果不除去這種奴隸性,中國萬萬不能立于世界萬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