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篤君按:比亞茲萊用頹廢的畫筆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從王爾德的唯美戲劇中釋放出殘酷與情色的暗黑元素。
魯迅先生曾經(jīng)這樣贊美一位畫家:“生命雖然如此短促,卻沒有一個藝術(shù)家,作黑白畫的藝術(shù)家,獲得比他更為普遍的名譽;也沒有一個藝術(shù)家影響現(xiàn)代藝術(shù)如他這樣的廣闊?!濒斞赶壬再M結(jié)集出版了這位畫家的《畫選》,并在“小引”中寫下了上面那段話。這位被他譽為“純?nèi)弧倍盁o匹”的裝飾性藝術(shù)家,就是十九世紀末頹廢派藝術(shù)代表人物、英國插畫藝術(shù)家比亞茲萊(A. V. Beardsley,1872-1898)。
▲ 王爾德《莎樂美》英文版扉頁(1894)
比亞茲萊 作
這位早逝的頹廢派天才比亞茲萊的代表作,是他為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的獨幕劇《莎樂美》所作系列插圖。王爾德獨幕劇《莎樂美》是一部典型的世紀末頹廢主義作品。王爾德認為自己雖“生而為愛爾蘭人,因此還不得不操著莎士比亞的語言”,但他“在靈魂上是個法蘭西人”,因此《莎樂美》最初也是用法語寫就。由于王爾德對《圣經(jīng)》故事的處理過于大膽,使這部戲一出版即在英國被禁演。
▲ “我吻了你,約翰”
比亞茲萊 作
1893年四月發(fā)表于藝術(shù)刊物《工作室》第一卷第一期
1893年二月《莎樂美》的法語初版激發(fā)了二十歲的比亞茲萊無限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在1893年四月出版的藝術(shù)刊物《工作室》第一卷第一期上發(fā)表了一幅“莎樂美”主題插畫——“我吻了你,約翰”。這幅畫引起了王爾德極大興趣,他不無激動地感嘆道:比亞茲萊是唯一一個懂得“七重紗之舞”(the Dance of the Seven Veils)的藝術(shù)家,他甚至可以看到那無形之舞。王爾德于是決定邀請比亞茲萊為自己的《莎樂美》英文版配圖。
▲ “高潮”
《莎樂美》英文版(1894)插圖
比亞茲萊 作
在比亞茲萊創(chuàng)作的“高潮”一圖中,莎樂美飄浮在空中,手捧施洗約翰的頭。這幅畫描繪了這部戲劇的結(jié)局,莎樂美在親吻過約翰的頭顱之后,說出了那致命的一句話:“我已經(jīng)吻了你的嘴,約翰,我吻了你的嘴。我的唇上有一絲苦澀。是血的味道嗎?…不,這可能就是愛的味道…他們說愛是苦的…但那又怎樣?那又怎樣?我已經(jīng)吻了你的嘴。”莎樂美凝眸注視著約翰早已閉上的眼睛,她的頭發(fā)令人想起日本浮世繪中那些興奮的章魚觸手。約翰的頭顱滴著血,滴給地上的百合,以愛的苦澀滋潤著這純潔的象征。
▲ “莎樂美弄妝”
《莎樂美》英文版(1894)插圖
比亞茲萊 作
比亞茲萊與同時期許多西方藝術(shù)家一樣,創(chuàng)作上頗受日本浮世繪藝術(shù)的影響。大面積的黑白對照突顯出強烈的戲劇沖突,畫中那些怪誕人物穿著在當(dāng)時的歐洲人看來類似和服式的長袍,線條強大夸張、卻又精確而流暢,彰顯著新藝術(shù)運動(Art Nouveau)的風(fēng)格特征,畫面整體卻又令人難以抑制地聯(lián)想到希臘瓶畫,透視感不斷扭曲直到成為一個平面圖像,唯美而詭異。
▲ “柏拉圖式哀悼”
《莎樂美》英文版(1894)插圖
比亞茲萊 作
比亞茲萊筆下的莎樂美,不再是《福音書》中那位善舞的少女,被母后利用來殺死先知的工具,而是一個暗夜中的巫女,為得到愛人一吻,不惜將他的頭顱斬下。這正符合王爾德劇中對莎樂美這個人物的設(shè)定。莎樂美所代表的“蛇蝎美人”(femme fatale),為情欲、占有欲和物欲所困,令人不禁聯(lián)想到希臘神話中的蛇發(fā)女妖美杜莎。比亞茲萊用頹廢的畫筆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從王爾德的唯美戲劇中釋放出殘酷與色情的暗黑元素。
▲ “舞者的獎賞”
《莎樂美》英文版(1894)插圖
比亞茲萊 作
我們在前文介紹過,施洗約翰是耶穌的表兄,基督教歷史上著名的圣徒,基督的先行者,他二十八歲就在曠野里傳道。施洗約翰是自中世紀以來,西方基督教藝術(shù)中最受歡迎的男主角之一。他一生中有兩個極富戲劇性的大事件,成為藝術(shù)家們喜愛描繪的主題:第一件是他為耶穌施洗,而第二件就是他那悲慘而離奇的死亡。那么,這位圣徒約翰和莎樂美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以至于讓她最終手捧其頭顱狂吻?劇中的女主角莎樂美到底是誰呢?且聽下回分解。
▲ “約翰與莎樂美”
《莎樂美》英文版(1894)插圖
比亞茲萊 作
下期預(yù)告:罪惡之吻
往期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