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標的早逝給朱元璋的打擊甚為巨大,朱元璋以至于在朝臣面前痛哭,而太子繼任人選卻是朱元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由朱棣繼任太子朱元璋不是沒有沒有考慮過,但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促使朱元璋不得不放棄這個正確的主張。
太子朱標死于洪武25年(朱元璋死于6年以后)朱元璋定下繼位規(guī)定是:父死子繼,立嫡立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按照這個的原則來說,被立為儲君的也是秦王朱樉。但秦王朱樉個人能力根本不足以為太子,而且朱元璋不能自己破壞定下規(guī)矩。當(dāng)朱元璋確實有意立四子燕王朱棣為太子的時候,大學(xué)士劉三吾對朱元璋言道:陛下若立燕王,置秦王晉王(老二老三)于何地?況且太子有子孫!朱元璋半晌無言。在朱標去世的當(dāng)年。皇太孫朱允炆就被立為太孫,可見在繼承人的問題上 ,朱元璋基本上沒有太多的猶豫。
而不立朱棣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于朱元璋的主觀愿望,就是喜太孫而厭朱棣。還有一個暗中原因 。那就是已經(jīng)當(dāng)了二十五年的太子朱標雖然已死,但他的利益集團還在,而且已經(jīng)很龐大了,他們現(xiàn)在又聚集在太孫周圍。已經(jīng)年逾七十的朱元璋重新培養(yǎng)一個新太子已經(jīng)不太現(xiàn)實。由利益集團“選擇”皇太孫繼位。接盤太子原有的勢力是最為穩(wěn)妥的方案。自立了朱允炆以后,秦王晉王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朱棣成為了事實上的長子。在此情況下,朱元璋越發(fā)不敢替換太子。
太子既死,無論立哪個兒子都不正,都有反對的,但立嫡長孫反對聲音最小,最大幅度減少國家內(nèi)耗。降低政治派系的爭斗引發(fā)兵變。避免骨肉相殘是朱元璋的第一要務(wù)。而且朱元璋對朱標父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朱元璋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情感,在朱標沒死之前。他諸王朱元璋原本就沒有考慮過。朱標突然離世,朱元璋再考察諸王已經(jīng)為時已晚。立太孫也有點迫不得已的意思。
在朱元璋生命中最后一年。朱元璋已經(jīng)意識到朱棣有“造反”的可能,所以讓駙馬梅殷保駕。馬元璋臨死前對他說:“你老成持重,忠實可信,可將幼主托付給你。”又把誓書及遺詔授予梅殷說:“如果有人膽敢違背天意,你可憑遺詔討伐他。可惜朱元璋看走了眼。朱元璋死后,傭兵四十萬的梅殷作壁上觀,眼看著的建文帝覆滅。朱元璋當(dāng)初選了朱允炆而沒直接選朱棣,只能說是朱元璋無奈之下看走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