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阿瓜用紙箱搭了一個紙皮屋子,他一會貼膠水,一會貼上可愛的卡通紙貼,一會又往上面涂抹顏料……一個人忙了2個小時,才做出了他的紙皮屋子。當他站在外面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時,非常高興??粗粗?,他突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把繪本童書搬進去,把紙皮屋子打造成一個小書房。他開始幾本幾本地往里面搬書。當他辦完正想坐在里面美美地開始看書時,他的紙皮屋轟然倒塌——膠水和貼紙粘得不夠牢固!
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就這樣沒了,阿瓜忍不住哭了,坐在地上不停地抹眼淚,一副氣鼓鼓的樣子。我告訴他紙皮屋倒塌的原因,還提醒他說“你的生氣蟲”跑出來了。孩子抹掉眼淚,要求我陪他一起重建房子。后來我們用更大更牢固的膠布重新貼了一次,當紙皮屋再一次被重建成功后,阿瓜很開心地親了我一下說:“我好開心!”
再一次坐在他的紙皮屋里,阿瓜看著旁邊書架上的“生氣蟲”、“懶惰蟲”、“分心蟲”……這時,他問我:“媽媽,我腦子里那么多條壞蟲子,它們會打架嗎?”
我說,“它們不會打架,但是它們會爭地盤,誰的嗓門最大,就是誰說了算。”
兒子恍然大悟的樣子:“哦,我一開始認真地搭建紙皮屋的時候,一定是‘分心蟲’被我關(guān)起來了,所以它不能發(fā)出聲音;當紙皮屋倒塌的時候,一定是‘生氣蟲’跑出來了,所以我生氣得哭了;當你提醒我的時候,我就把‘生氣蟲’關(guān)了起來,它的聲音變小了,所以我就不生氣了……”
我稱贊他差不多成為大腦小專家了。
我們知道,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會首先受大腦內(nèi)基本生理活動的腦干和中間層的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tǒng)的控制,我們常說“生理與情緒先行”,就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它們控制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年幼的孩子們會輕易地表現(xiàn)為情緒和行為的自控力很差,但是大腦前額葉作為理性決策區(qū),會讓孩子對自我行為有反省和調(diào)整的作用。用數(shù)據(jù)準確地說,就是相對低級的情感腦,其處理速度是理性腦的50倍。但是大腦最終的決策標準是什么呢?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喬舒亞.格林給出了答案:人所謂的抽象理性思維系統(tǒng),是位于大腦背外側(cè)前額葉皮層,但背外側(cè)前額葉皮層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它正好和多巴胺系統(tǒng)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多巴胺系統(tǒng)能幫助大腦評價每件事情的價值和提供快樂的回報,即大腦最終的決策標準是價值和快樂。就如美國哈佛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賴特所言:理性的作用是給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
也就是說,阿瓜一開始因為被倒塌的紙皮屋氣哭,是情感腦在起作用,當我用“生氣蟲”的說法提醒他時,他大腦內(nèi)部的理性腦開始發(fā)生作用,從而促使他做出理智的決定——調(diào)整情緒,重新搭建紙皮屋。在這個過程中,“重建紙皮屋”、“在紙皮屋里看書”的喜悅期待和憧憬美好,事實上是多巴胺系統(tǒng)的“價值和提供快樂回報”在起作用,促使阿瓜做出理性的決定。他的理性行為的背后,事實上是受“喜悅期待”支配的。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生氣哭鬧時,是大腦的“島葉”變得活躍,讓孩子做出消極行為;“喜悅期待和憧憬美好”,其實是大腦區(qū)域的“伏隔核”變活躍,促使孩子做出與美好期待一致的積極行為。至于孩子最終會采取消極行為還是積極行為,實際上是看哪個區(qū)域更活躍。這其實也是大腦塊理論的更直白的說法。
簡單地說,就是當一個孩子遭遇挫折后,會在一開始直率地表現(xiàn)為生氣或傷心,當大人提醒后,孩子意識到自己情緒的錯誤,所以便調(diào)整負面情緒,采取積極的行動,重新面對困難,當取得成功后,孩子會因為成就感而滿足。在這個過程中,情緒提醒是父母給孩子情緒引導的關(guān)鍵。
所以,別以為腦子思考時沒有聲音,誰的嗓門大,大腦便聽誰的!這就是幫助孩子改掉亂發(fā)脾氣的精髓所在!
關(guān)鍵字:發(fā)脾氣、情緒、幼兒大腦、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咨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yōu)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