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臟腑辨證論治

                 臟腑辨證論治

          一、  心與小腸論治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脈與主神志,因此心的病理反應(yīng),也主要表現(xiàn)為血脈與神志方面的異常。臨床所見,屬于主血脈方面的證候有心陽虛、心陰虛、心血瘀阻等;屬于神志方面的有痰火內(nèi)攏、痰迷心竅等。在小腸方面常見的病證為心移熱于小腸。屬溫?zé)岵 ?span lang="EN-US">

          1.心陽不足(心陽不振)

          主證:心陽不振包括心氣虛、心陽虛、心陽虛衰。其共有主證是: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心氣虛:兼有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喜出長氣,舌胖嫩,脈虛。

          心陽虛:兼見形寒肢冷,心區(qū)憋悶,心痛,脈細(xì)弱或結(jié)代。

          心陽虛衰(心陽虛脫):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至?xí)炟驶杳?,脈微欲絕。

          病理:心氣虛由于心氣推動血脈的動力不夠,因此出現(xiàn)心悸、氣短、脈虛等癥。心陽虛由于陽衰而見寒象。心陽虛衰是心氣不足,又兼心陽虛而病情比較嚴(yán)重,故見心悸、脈微細(xì);陽氣大虛,故大汗出,四肢厥冷;如再進一步便影響神志可出現(xiàn)昏迷不醒等危象。

          治法:心氣虛宜補心氣、安心神,可以用四君子湯補氣,加酸棗仁、遠(yuǎn)志、五味子等藥以養(yǎng)心安神。心陽虛宜通心陽,可以用瓜蔞薤白桂枝湯;如兼瘀阻宜加失笑散以活血行瘀。心陽虛衰,宜回陽救逆,急用艾灸百會穴與足三里穴,或加灸涌泉穴,并急煎四逆湯加黨參(或吉林參)灌服。

          附: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實3錢(散結(jié)除痰);薤白3錢(通陽行氣,止痛);白酒2兩(助藥上行,調(diào)暢氣機)。

          功用:除痰行氣,通陽散結(jié)。

          主治用法: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舌苔白滑。水煎服。

          注:本方去白酒或去白酒后加半夏或加枳實、厚樸均可用于心絞痛。

          附:四君子湯:黨參3錢,白術(shù)4錢,茯芩4錢,灸甘草2錢。

          功用:補氣健脾。

          主治用法:脾胃虛弱及各種氣虛證。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黨參補氣健脾為主藥;白術(shù)、茯芩健脾益氣去濕為輔藥;灸甘草益脾和中為佐藥。

          本方加陳皮,治小兒脾胃虛弱,不食飲食,吐瀉;

          再加半夏(姜、棗湯送服),名“六君子湯”,治胸膈不利或腹脹嘔吐,噯酸便溏;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理氣醒胃之力更強,常用于虛寒性胃痛。

          附:瓜蔞薤白桂枝湯:瓜蔞8錢,薤白4錢,橘紅4錢丹參4錢,桂枝3錢,干姜3錢,黨參4錢,甘草2錢。

          功用:溫助心陽,宣通脈絡(luò)

           

          附:失笑散:五靈脂(活血止痛);蒲黃(活血涼血),等分為末。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瘀滯腹痛,潰瘍病,月經(jīng)痛,產(chǎn)后惡露不行。每服2錢。

          神經(jīng)官能癥屬于心氣虛的,可用補心氣的治法。心力衰竭屬于心陽虛衰的,可用回陽救逆的治法。心絞痛屬于心陽虛的,不能單用補心陽法,應(yīng)按照“通則不痛”的道理,方中加入通痰活血藥。通痰可用全瓜蔞、薤白(兼通陽氣);活血可用蒲黃、五靈脂、丹參、延胡索等藥;心律不齊,脈結(jié)、代的,一般用灸甘草湯加減;期前收縮,舌淡,苔白潤或膩,脈結(jié),是心陽為痰濁陰滯,宜用溫膽湯加黨參,除痰通陽。

          2.心陰不足

          主證:心陰不足可分為心陰虛和心血虛二種。兩者共有的主證是:心悸、心煩,易驚,失眠,健忘。

          心陰虛:兼見低熱,盜汗,口干,舌尖紅,舌苔薄白或無苔,脈細(xì)數(shù)等。

          心血虛:兼見眩暈,面色蒼白,口淡,舌淡嫩,脈細(xì)弱等。

          病理:心陰不足則心陽偏亢,心陰心陽失調(diào),故心悸、心煩。心陰虛的多因心神過勞,耗損心陰引起,故兼見低熱、盜汗、舌尖紅、脈細(xì)數(shù)等陰虛內(nèi)熱的證候。心血虛的多因血的供養(yǎng)不夠,故兼見眩暈、舌淡、脈細(xì)弱等血虛的證候。

          治法:心陰虛宜養(yǎng)心陰、安心神,常用補心丸。心血虛宜補血養(yǎng)心,可用四物湯加阿膠以補血,加灸甘草、柏子仁以養(yǎng)心。

          附:補心丹:當(dāng)歸身1兩,黨參5錢,五味子1兩,酸棗仁1兩,丹參5錢,遠(yuǎn)志5錢(養(yǎng)血寧心);天冬1兩,生地4兩,玄參5錢(滋陰降火)桔梗5錢(載藥上行,為引)。共研細(xì)末,蜜丸,朱砂為衣??勺鳒珓?。一方加九節(jié)菖蒲5錢、甘草5錢。

          功用:滋陰降火,養(yǎng)心寧神。

          主治用法:陰虧血少,,心悸失眠,多夢,心煩多汗,神疲,健忘,口舌生瘡,舌紅少苔。

          有成藥。每服3-4錢,日1-2次。

          附:四物湯:當(dāng)歸3錢,川芎2錢,熟地黃4錢,白芍4錢。

          功用: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用法: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證。水煎服。

          方解:本以當(dāng)歸、熟地黃補血滋陰為主藥;白芍養(yǎng)血補血為輔藥;川芎活血行氣為佐藥。

          本方用于補血時宜用熟地黃,用于調(diào)經(jīng)時宜用干地黃。改用干地黃后,此方還可以用于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效果較好。

          本方是各種補血補氣方劑的基本方,如“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yǎng)榮湯”等大補氣血的方劑,均以“四物湯”為基礎(chǔ)加味而成。

          四物湯加阿膠、艾葉、灸甘草名“膠艾四物湯”,治虛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加桃仁、紅花名“桃紅四物湯”,治實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

          八珍湯:黨參3錢,白術(shù)4錢,茯芩4錢,灸甘草2錢(補氣);當(dāng)歸3錢,川芎2錢,熟地4錢,白芍4錢(補血)。

          功用:補益氣血。(氣血兩補)

          主治用法: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四肢無力,頭暈?zāi)垦???捎糜谠偕系K性貧血、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痔瘡出血過多等。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本方加黃芪3錢,肉桂2分泡服,名“十全大補湯”,主治同本方。

          人參養(yǎng)榮湯:黨參2錢,白術(shù)15分,茯芩2錢,灸甘草5分,陳皮5分,黃芪2錢(益氣);肉桂心5分泡服(溫陽行氣);當(dāng)歸2錢,,熟地3錢,白芍2錢(補血);五味子5分,遠(yuǎn)志5分(養(yǎng)心安神)。

          功用:補益氣血,養(yǎng)心安神。

          主治用法:氣血虛弱,面色萎黃,身倦肌瘦,飲食乏味,心悸健忘,氣短盜汗,或虛損勞熱。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神經(jīng)官能癥見心悸、失眠而屬于心虛的,可用養(yǎng)心陰、安心神的治法。因貧血而見心悸、眩暈等心血虛證,可用補血養(yǎng)心法治療。若心動過速而見舌紅無苔、脈細(xì)數(shù)等心陰虛證的,宜用生脈散以養(yǎng)心陰、斂心氣。心絞痛而見舌紅、脈細(xì)數(shù)等心陰不足證,可用麥冬、當(dāng)歸、孩兒參、生地黃等養(yǎng)陰益氣,丹參、桃仁、紅花等活血。

          3.心血瘀阻

          主證:心悸,心痛(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時作時止,嚴(yán)重時則疼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舌暗紅或舌邊有瘀斑,苔少而滑,脈澀。

          病理:心為血瘀阻滯,氣血不得通暢,故心悸、心痛;由于心血瘀阻,全身血脈亦欠通暢,故血色暗而不鮮,舌有瘀斑,指甲青紫;心陽不振,不足以溫肢體,故四肢冷;陽氣不能衛(wèi)外固表,故汗出。本證見于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和心肌梗死。

          治法:宜宣閉通陽,用瓜蔞薤白湯加桂枝、桃仁、紅花。嚴(yán)重的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

          附:血府逐瘀湯:當(dāng)歸3錢,生地熟3錢,赤芍2錢,川芎15分,紅花3錢,桃仁4錢,牛膝3錢(祛瘀活血,止痛);柴胡1錢,枳殼2錢,桔梗15分(疏肝行氣);甘草1錢(和中)。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用法:胸脅瘀血證,證見胸脅翳痛,急躁善怒,內(nèi)熱煩悶,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呃逆干嘔,舌赤,脈弦滑。

          心血瘀阻多與心陽不足有關(guān),所以用瓜蔞、薤白加桂枝以溫通心陽,加桃仁、紅花活血以通閉塞。若兼有虛證,如氣短、脈虛、舌胖嫩等,宜兼用行氣、補氣、活血藥,如黃芪、黨參、丹參、茯苓之類。嚴(yán)重的瘀阻,用上方無效時,可采用攻逐瘀血的重劑如血府逐瘀湯。

          4.痰火內(nèi)擾(痰火擾心)

          主證:神志錯亂,狂躁妄動,胡言亂語,時歌時哭,甚至打人罵人,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病理:心的神志受痰火的干擾,因而神志錯亂,狂躁妄動;病因于痰,故苔膩脈滑;因于火,故見舌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宣清火化痰,常用礞石滾痰丸或生鐵落飲。

          精神分裂癥、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見痰火證的,

          可用上法治療。

          附:礞石滾痰丸:礞石1兩(煅),黃芩8兩,沉香5錢,大黃8兩。共研細(xì)粉,水泛為丸。

          功用:逐頑痰,散結(jié),降火。

          主治用法:頑痰雍塞的胸膈痞脹;或?qū)崯犷B痰引起的癲狂、驚悸等。有報導(dǎo)用本方治幽門梗阻獲效。

          本方有成藥。每次服1-3錢,姜湯送下。孕婦及體虛者慎用。

          方解:本方以礞石為主藥,消熱性積痰;大黃瀉痰積并能降火,黃芩清痰郁所生之熱,均為輔藥;沉香降氣為引藥。

          附:生鐵落飲:天門冬5錢,麥門冬5錢、玄參2錢、連翹2錢(養(yǎng)陰清熱);膽南星15分、橘紅2錢、浙貝母4錢(清滌痰濁);石菖蒲1錢、遠(yuǎn)志2錢、茯苓2錢、朱砂5分(宣竅安神);生鐵落2兩先煎(重鎮(zhèn)降逆)

          功用:鎮(zhèn)心滌痰,安神定志。

          主治用法:痰火上擾的癲狂癥。水煎服。

          5.痰迷心竅(痰阻心包)

          主證:神志癡呆,意識朦朧,嘔吐痰涎,或昏迷不醒,

          喉有痰聲,舌強不語,苔白膩,脈滑。若兼痰熱,則舌紅苔黃、脈滑而數(shù)。

          病理:心為痰所蒙蔽,神志不清,故出現(xiàn)癡呆、意識蒙朧等癥,嚴(yán)重時可致昏迷不醒。本證如兼熱,雖與上證兼火同類,但有輕重的不同,故治法有別。

          治法:宜除痰通竅,用導(dǎo)痰湯。若昏迷不醒,宜溫開法,用蘇合香丸;若昏迷由于痰熱,宜涼開法,用至寶或牛黃丸。

             溫開法:用于寒閉。寒邪或濕痰閉阻心竅則成寒閉。證見突然昏倒、牙關(guān)緊閉、苔白脈遲。治療用辛溫開竅的藥方如蘇合香丸等。

          附:蘇合香丸:蘇合香油、麝香、安息香、檀香、丁香、木香、香附、乳香、沉香、蓽撥、訶子、犀角、冰片、白術(shù)。

          功用:溫開宣竅,解郁辟穢。

          主治用法:寒閉證,驚間中風(fēng),猝然心腹劇痛等。近有人用以治療心絞痛。

          本方有成藥,每丸重1錢,每服1丸,日1-2次,溫開水化后服。

          腦部感染、腦瘤、腦外傷、腦血管意外、敗血癥、中毒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昏迷,如屬閉證的,都可用宣竅法治療。

          [注意事項]

          1.宣竅藥多屬芳香易揮發(fā)之品,故宜制成散劑、丸劑應(yīng)用,一般不入湯劑。

          2.宣竅藥走竄性強,易引起流產(chǎn)、早產(chǎn),孕婦慎用。

          3.如病邪不在心包而用宣竅藥,則有引邪深入之患。

          例如胃腸實熱證有時也可能因高熱而發(fā)生譫語,但未至熱閉心包,治療應(yīng)用大承氣湯之類,不用宣竅法。

          4.宣竅藥芳香化燥,易傷陰液。故溫?zé)岵『笃谟捎陉幰汉慕叨粮物L(fēng)內(nèi)動,出現(xiàn)神昏痙厥,治療宜用滋陰熄風(fēng)之法,不宜用宣竅法?;杳猿霈F(xiàn)于大出血后亦應(yīng)慎用或不用宣竅法。

             涼開法:用于熱閉。熱邪內(nèi)陷心包,阻閉心竅;或兼有肝風(fēng)內(nèi)動,風(fēng)熱內(nèi)閉,均可成為閉證,而出現(xiàn)高熱、神昏、譫語、抽搐、舌紅絳苔黃、脈數(shù)等癥。小兒急驚,痰熱雍盛,蒙閉心竅,證見神昏氣喘,發(fā)熱煩躁,痰聲漉漉。治療這些病證均可使用辛涼宣竅的方藥。如用紫雪丹治溫?zé)岵嵯菪陌?,用小兒回春丹治痰熱雍盛等?span lang="EN-US">

             附:滌痰湯:制半夏3錢,膽南星2錢,陳皮2錢,竹茹2錢,枳實2錢(除痰理氣);石菖蒲1錢(通竅開音);黨參2錢,茯苓3錢,甘草1錢(健脾和中)

             功用:除痰通竅。

          主治用法: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語;也以用于精神分裂癥,美尼爾氏綜合征。加姜、棗水煎服。

          癔病或精神分裂癥有舌苔白膩而脈滑的,可用導(dǎo)痰湯以除痰通竅,亦可加服蘇合香丸以醒心神。腦血管意外,屬于痰迷心竅而昏迷不醒的,可用溫開法;屬于痰迷心竅而有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的,用涼開法。即偏熱用涼開,偏寒用溫開。若腦血管意外出現(xiàn)脫證(手撒、口開、眼合、遺尿、汗出、脈微弱而昏迷不醒)的,絕對不能用開竅法(以免加速陽氣亡脫),宜急用艾灸神闕、足三里等穴,并按中風(fēng)病辨證治療。如肝昏迷、糖尿病昏迷、尿毒癥昏迷等,辨證屬于痰熱的,可用牛黃丸之類涼開藥治療,兼用針刺人中、涌泉,醒后再按各病的情況辨證治療。

          6.心火上炎(心火亢盛)、心移熱于小腸(小腸實熱)

          主證:口舌生瘡(反復(fù)發(fā)作),心煩,口渴,小便黃短,或小便淋瀝刺痛,尿血,舌尖紅,苔黃或白,脈數(shù)。

          病理:心開竅于舌,心火上炎,故見口舌生瘡、心煩、

          口渴、舌尖紅等癥;心移熱于小腸,故見小便赤短、刺痛、尿血等癥。

          治法:宜降火泄熱,常用導(dǎo)赤散加減。

          復(fù)發(fā)性口腔炎,可用導(dǎo)赤散治療。若兼便秘、消化不良等癥,加大黃、山楂、谷牙、麥牙等消導(dǎo)藥;若精神緊張、失眠、脈細(xì)數(shù),加麥冬、酸棗仁、雞蛋黃等養(yǎng)陰藥;若與月經(jīng)有關(guān)而脈弦的,加柴胡、白芍等舒肝養(yǎng)肝藥。泌尿系統(tǒng)感染或結(jié)石而風(fēng)小腸濕熱者,其論治見“膀胱濕熱”。

          附:導(dǎo)赤散:生地6錢(清熱涼血),淡竹葉4錢,木通2錢,甘草梢2錢(清降心火,利尿)

          功用:清心火,利尿。

          主治用法:心經(jīng)熱盛,面赤心煩,口渴飲冷,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刺痛。適用于口腔炎及尿道炎,小兒夜啼。水煎服。

          附注:(1)心經(jīng)實火本方加黃連;

          2)本方加車前子、血余炭、阿膠,可治血尿。

          7.小腸氣痛

          主證:少腹急痛,連及腰背,下控睪丸,苔白,脈沉弦

          或弦緊。

          病理:本證多因飲食失節(jié),寒濕不調(diào),少腹氣機郁結(jié)所引起。

          治法:宜行氣散結(jié),用橘核丸或烏藥散。

          心與小腸辨證論治要點:

          (1)        心氣虛,喜出長氣,脈虛,宜補心氣、安心神;心陽虛,形寒肢冷脈沉細(xì),宜通心陽,有瘀者佐以活血去瘀,心陽虛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宜回陽救逆。心陰虛,舌尖紅,脈細(xì)數(shù),宜養(yǎng)心陰;心血虛,舌淡,脈細(xì)弱,宜補心血。

          (2)        由于陰陽互根,心陽虛或心陰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可導(dǎo)致陰陽氣血俱虛。此時應(yīng)當(dāng)陰陽兼治,或根據(jù)偏重的情況而用藥,如陰陽俱虛而偏重于血虛的,用藥以補血為重點。

          (3)        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宜降火泄熱;心移熱于小腸,尿頻而痛,宜清熱利濕。小腸氣痛,少腹急痛宜行氣散結(jié)。

             二、肝與膽證治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與藏血,其病理的變化,主要由于疏泄失常而引起肝郁、肝火盛、肝陽上亢、肝陰不足等病變。肝失疏泄或肝火盛,均能影響肝的藏血功能。而出現(xiàn)出血的證候。膽的常見病證為膽熱證。

          1.肝郁(肝氣郁結(jié)、肝氣不舒)

          主證:急躁易怒,或精神抑郁,頭暈,兩脅脹痛或竄痛,

          噯氣,食欲不振,口苦或嘔吐,腹痛,腹瀉,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苔白潤,脈弦。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則兼見痞塊(指肝脾腫大),舌邊有瘀點,脈弦或澀。

             病理:肝氣郁結(jié)不得疏泄,因而性情急躁易怒;肝經(jīng)氣血郁滯,故兩脅脹痛;肝氣不得泄越,肝氣橫逆,侵犯脾胃,可出現(xiàn)脅痛、腹痛、腹瀉、噯氣、食欲不振、嘔吐等癥,婦女由于肝經(jīng)氣血不暢,影響沖、任而引起月經(jīng)不調(diào)。弦脈為肝病常見的脈象。

          治法:宜疏肝理氣,常用柴胡疏肝湯;若兼有血瘀,宜于疏肝理氣藥中加活血藥,常用逍遙散加丹參、蒲黃、五靈脂。

          附:四逆散:柴胡3錢,枳實3錢,白芍5錢,灸甘草1錢。

          功用:疏肝理氣,止痛,散郁熱。

          主治用法:肝郁脅痛,肝胃不和之胃痛、泄瀉,以及熱郁于里四肢發(fā)涼等郁熱證。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柴胡疏肝解郁為主藥;白芍、甘草平肝緩急止痛,枳實理氣,以消除脅腹脹滿疼痛。

          逍遙散:柴胡3錢,白芍3錢,當(dāng)歸3錢,白術(shù)3錢,茯苓3錢,甘草1錢,生姜1錢,薄荷1錢后下。

          功用:疏肝養(yǎng)肝,健脾和胃

          主治用法:肝郁脾虛證,證見兩脅脹痛、頭暈、疲倦、食欲不振、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脈弦而虛等。水煎服。

          慢性肝炎屬于肝郁的可用逍遙散,若遷延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而兼血瘀的,可加入活血藥。若肺結(jié)核病而見肝郁證(如易怒、脅痛、口苦、脈弦)的,因一般均有陰虛,可選

          小柴胡湯,去溫燥藥加首烏、女貞子、沙參等養(yǎng)肝藥。月經(jīng)不調(diào)屬于肝的,可用逍遙散加減。

          2.肝陽上亢(肝陽亢盛、陰虛肝旺)

          主證:頭痛,眩暈,易怒,或視物不清,脅痛,口苦,舌邊紅,苔白,脈弦。

               若證見頭痛劇烈,眩暈,耳鳴、耳聾,眼紅,眼痛,易怒,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脅痛,臂痛,舌尖邊紅,苔黃或黃厚而干,脈弦數(shù)有力,則是肝火盛。

          若肝陽亢盛致肝風(fēng)內(nèi)動,就會引起中風(fēng)(腦血管意外)而出現(xiàn)偏癱、失語、口眼歪斜或抽搐、昏迷等癥狀。因熱極而致肝風(fēng)內(nèi)動的病證詳見溫?zé)岵≌撝巍?span lang="EN-US">

          病理:肝陽上亢是由于肝陽升發(fā)太過,陽偏盛于頭目,故見頭痛、眩暈、眼花、血壓似、偏高等癥;口苦、脅痛、舌邊紅、脈弦是肝膽經(jīng)病的常見證候。若肝火盛(肝火熾盛、肝經(jīng)實火),除見肝陽上亢的一般證候之外,還有偏于火熱的證候,例如火盛于上,故頭痛劇烈,并出現(xiàn)眼紅、耳鳴等癥,由于肝火盛影響藏血功能,熱“迫血妄行”,可出現(xiàn)吐血、衄血等癥;肝火傷筋,故能引起臂痛;舌尖邊紅,苔黃,弦數(shù),都是火熱的證候。

          肝陽上亢或肝火盛的進一步發(fā)展,均可引起肝風(fēng)內(nèi)動,而出現(xiàn)中風(fēng)證。

          治法:屬于肝陽上亢的,宜平肝熄風(fēng)潛陽,用石決鉤藤飲。屬肝火盛的,宜清肝瀉火,常用龍膽瀉肝湯。

          若腦血管意外屬于閉證(昏迷不省人事,兩手握拳或牙關(guān)緊閉,脈弦或緊),宜先用開竅法(偏熱用涼開法,偏寒用溫開法),結(jié)合針刺療法,再按中風(fēng)病辨證論治。

          附:石決鉤藤飲:石決明、牡蠣各1兩,鉤藤、白芍各4錢,菊花3錢,茯苓3錢,牛膝5錢。

          附:龍膽瀉肝湯:龍膽草2錢,黃芩3錢,山梔子3錢,木通2錢,車前子2錢,澤瀉3錢,柴胡2錢,當(dāng)歸2錢,生地黃3錢,甘草1錢。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和濕熱

          主治用法:肝膽實火,癥見脅痛、口苦、耳聾、耳鳴、頭痛眩暈、目赤等;或肝膽濕熱,癥見尿痛、尿濁、陰囊腫痛或濕疹、白帶等。膽囊炎、中耳炎、結(jié)膜炎、睪丸炎均可用之。水煎服。

          高血壓如屬肝陽上亢,可用石決鉤藤飲以平肝熄風(fēng)潛陽;若苔黃脈數(shù)是兼熱,可加黃芩、蓮子心以清熱。美尼爾氏綜合征屬于肝陽上亢的,可用鉤藤、白蒺藜、石決明、秦艽、澤瀉、陳皮、法半夏、白芷等平肝熄風(fēng)除痰藥。

          高血壓病屬肝火盛的,可用清肝瀉火法,用龍膽瀉肝湯去柴胡(或少量柴胡以減少其升發(fā)作用),加石決明、牛膝以增強其降火之力。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癤腫等,均可用龍膽瀉肝湯治療。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有肝盛證的,也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肝火盛引起的,也可以龍膽草、山梔子、黃芩、大黃、生地黃、旱蓮草、紫珠草、側(cè)柏葉等清肝瀉火止血藥治療(凡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藥)。白血病屬于肝火盛而有出血的,可用當(dāng)歸蘆薈丸。

          3.肝陰不足

          主證:眩暈,頭痛綿綿,耳鳴、耳聾,視蒙夜盲,失眠多夢,或手足麻木、震顫,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弦細(xì)或細(xì)數(shù)。

          病理:肝賴腎水的滋養(yǎng)。肝陰不足,也可以引起肝陽偏亢(但這種肝陽上亢是虛證,與上述的肝陽上亢屬于實證者不同,與肝火盛的屬實熱證更不相同。雖然也見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癥狀,但頭痛不劇而綿綿不止,眩暈而不欲睜眼,耳鳴、耳聾是逐漸而起,不象肝火耳鳴突然而發(fā),而且聲音低微,手按可減。更明顯的鑒別是:本證可見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弦細(xì)或細(xì)數(shù)等陰虛的舌象與脈象)。手足震顫與麻木,是陰津不足以養(yǎng)肝所致。

          治法:宜滋腎養(yǎng)肝,用杞菊地黃丸。

          高血壓屬于肝陰不足的,可用六味地黃丸加龜板(鱉甲)、牡蠣、玉米須。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屬直陰不足的,可用杞菊地黃丸加鱉甲、蟬花以育陰潛陽。慢性肝炎或遷延性型肝炎如見脅肋隱痛,舌紅無苔少津,脈細(xì)或細(xì)數(shù)等癥,是肝陰不足,可用一貫煎以養(yǎng)肝陰。

          附:六味地黃丸:熟地黃8錢,山萸肉4錢,山藥4錢,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

          功用:滋陰補腎。

          主治用法:腎陰虛以及各種陰虛證。水煎服。

          本方加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

          附:一貫煎:北沙參3錢,麥冬3錢,生地6錢(滋陰增液);當(dāng)歸身3錢,枸杞子3錢(補血養(yǎng)肝),川楝子2錢(疏肝瀉火,反佐)。

          功用:滋陰養(yǎng)血,疏肝。

          主治用法:肝腎陰虛,肝氣橫逆,脅肋疼痛,胃痛泛酸。

          水煎服。

          4.膽熱(肝膽濕熱)

          主證:右脅陣發(fā)性劇痛,黃疸,尿短黃赤,口苦,咽干,

          寒熱往來,或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病理:膽熱而至肝膽不得疏泄,故右脅痛甚。膽經(jīng)有熱,故出現(xiàn)口苦、咽干、寒熱往來。熱而兼濕,濕熱郁蒸,故發(fā)黃疸,尿少而黃赤。肝氣犯胃(肝胃不和),故見惡心嘔吐、食少腹脹等脾胃癥狀。舌紅苔黃,是熱證的證候。

          治法:宜清熱利膽,常用山梔子、黃芩、郁金、玄明粉、柴胡、枳殼、虎杖、金錢草等藥。若兼大便秘結(jié),可加大黃、枳實。若疼痛較劇,可加木香行氣,加蒲黃、五靈脂活血止痛。黃疸明顯可加茵陳、大黃、溪黃草。

          急性膽囊炎和膽石癥可用上述方法治療。慢性膽囊炎可用柴胡、郁金、黃芩、白芍、虎杖、金錢草、玄明粉、蒲黃、五靈脂、甘草等藥治療。

          肝與膽辨證論治要點

          (1)        肝病多陽亢證。久延不愈,容易損及肝陰,形成陰虛陽亢的證候,治法宜養(yǎng)肝陰、平肝陽。

          (2)        肝的虛證多屬陰證。“肝腎同源”,故治法宜滋腎養(yǎng)肝。

          三、  脾與胃證治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運化和統(tǒng)血,在病理變化上,脾病多濕多虛(多陽虛),胃病多熱多實(虛證多為胃陰虛)。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一虛可以影響五臟,特別是與心、腎、肺(肺脾兩虛證,將在肺的證治中敘述)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

          1.脾陽虛(脾陽不振、脾胃虛寒)

          主證:面黃少華,胃脘或腹部脹痛,痛而喜熱喜按,口泛清水,,飲食不振,大便稀薄或久瀉久痢,倦怠無力,四肢不溫,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肌肉消瘦,舌淡,苔白潤,脈緩或弱。

          病理:脾陽虛(虛寒),使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弱,故而面黃少華,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脘腹脹痛而喜熱喜胺(喜熱屬寒,喜按屬虛)。脾主四肢、肌肉,脾陽不足,故四肢不溫而倦怠無力,肌肉瘦削。脾陽虛,運化水濕的功能不足,故見小便長清,或尿少而浮腫。舌淡嫩,苔白潤,脈緩或弱等為陽虛的證候。

          治法:宜溫中健脾,常用附桂理中湯加減。

          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胃炎、潰瘍病、腸胃功能紊亂、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營養(yǎng)性水腫等屬于脾陽虛的均可用附桂理中湯加減治療 。如潰瘍病可加佛手(1-3錢)、煅瓦楞之類;慢性腸炎可加赤石脂(2-4錢)、石榴皮(3-5錢)之類;慢性痢疾可加木香(半錢—3錢)、白芍(1錢半—5錢)、當(dāng)歸(1錢半—5錢)之類。

          附:理中湯:黨參4錢,干姜2錢,白術(shù)4錢,灸甘草2錢。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用法:脾胃虛寒證。水煎服

          方解:本方為脾胃虛寒最常用的方劑,以干姜溫中散寒為主藥,黨參補氣益脾為輔藥;灸甘草和中補脾、白術(shù)健脾燥濕為佐藥。

          虛寒較甚,本方加附子(1-3錢)名“附子理中湯”;再加肉桂(3分至1錢),名“附桂理中湯”,長于消除脾胃的沉寒痼冷。

          慢性結(jié)腸炎用理中湯加黃連、烏梅有一定的療效。

          2.脾胃氣虛(脾胃虛弱,中氣不足)

          主證:面黃,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或脘悶腹脹,

          噯氣,吐酸,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齒痕,舌苔白,脈虛等。

          若見聲低,氣短,動則氣有下墜感,或胃下垂、腎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癥,是氣分更虛,稱為中氣下陷(或稱脾氣下陷)。

          若脾胃氣血俱虛,可出現(xiàn)各種出血癥狀或見發(fā)熱(中等度發(fā)熱,甚至高熱)。

          若脾胃氣虛,肝氣犯胃,可出現(xiàn)脘痛、脅腹脹滿、吐酸或腸鳴腹瀉、苔白膩、脈弦等肝胃不和的癥狀。

          病理:脾胃氣虛,故出現(xiàn)倦怠、食少、脘痛喜按、大便稀薄、脈虛等癥。若脾胃氣虛比較重,升提之力不足,可引起內(nèi)臟下垂,并見氣短,聲低等癥。由于脾胃氣虛,飲食減少,進一步引起氣血俱虛,脾不統(tǒng)血,可發(fā)生各種出血證候;也有不出血而發(fā)熱的,因為這種發(fā)熱,不是外感引起,所以稱為“內(nèi)傷發(fā)熱”。肝對于脾是克制與被克制的關(guān)系,肝氣橫逆時,可克制脾胃而出現(xiàn)消化系的癥狀;脾胃虛弱時,也可以引起肝氣犯胃而出現(xiàn)肝胃不和的癥狀。

          治法:脾胃氣虛宜健脾補氣,用四君子湯加減或用小建中湯。中氣不足,宜升提補氣,用補中益氣湯。脾胃氣血俱虛宜健脾補氣血,用歸脾湯。若肝胃不和,宜疏肝健脾,用逍遙散加減。

          脾胃虛弱的潰瘍病,可用四君子湯加柴胡、佛手、海螵蛸,或用黃芪建中湯。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可用補中益氣湯,再加針灸。血液病,、月經(jīng)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于脾虛不統(tǒng)血的,可用歸脾湯加止血藥。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炎而屬于肝胃不和的,用逍散加黨參。

          附:四君子湯;黨參3錢,白術(shù)4錢,茯苓 4錢,灸甘草2錢。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用法:脾胃虛弱及各種氣虛證。水煎服。

          方解:本方補氣健脾為主藥;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去濕為輔藥;灸甘草益脾和中為佐藥。

          本方為各種補氣、補血的基礎(chǔ)方。

          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治小兒脾胃虛弱,不食飲食,吐瀉;再加半夏(姜、棗湯送服)名“六君子湯”,治胸隔不利或腹脹嘔吐,噯酸便溏;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理氣醒胃之力更強,常用于虛寒性胃痛。

          附;補中益氣湯:黃芪4錢,黨參3錢,白術(shù)3錢,灸甘草 2錢,當(dāng)歸2錢,陳皮1錢半,升麻1錢半,

          功用:補脾胃,升陽益氣。

          主治用法:脾胃虛弱及氣虛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又治氣虛發(fā)熱,證見發(fā)熱多汗,渴喜熱飲,關(guān)痛或惡寒,疲倦,言語無力,舌淡嫩,脈虛大等。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黃芪、黨參健脾補氣為主藥;白術(shù)、灸甘草健脾和中為輔藥;當(dāng)歸補血以輔助補氣;用少量陳皮,理氣順氣為反佐藥;升麻、柴胡的升提作用為藥引。黃芪本身也有升提作用。本方有丸劑成藥。

          附:小建中湯:桂枝2錢,白芍4錢,灸甘草1錢半,飴糖8錢溶化后下(溫中補虛);生姜2錢,大棗4枚(和營衛(wèi))。

          主治用法:治虛勞腹痛,心悸、虛煩不寧,面色無華等到癥。水煎服。

          附:歸脾湯:黃芪3錢,黨參2錢,當(dāng)歸2錢,龍眼肉2錢(益氣補血);白術(shù)3錢,茯神3錢,木香1錢后下,灸甘草 1錢,遠(yuǎn)志1錢,酸棗仁3錢(健脾,養(yǎng)心寧神)。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用法:心脾兩虛,怔忡健忘,驚悸盜汗,頭暈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婦女脾虛氣弱,月經(jīng)過多??捎糜谥委熒窠?jīng)衰弱、閉經(jīng)、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風(fēng)濕性心臟病、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慢性肝炎等。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附:逍遙散柴胡3錢,白芍3錢,當(dāng)歸3錢,白術(shù)3錢,茯苓3錢,甘草1錢,生姜1錢,薄荷1錢后下。

          功用:疏肝養(yǎng)肝,健脾和胃

          主治用法:肝郁脾虛證,證見兩脅脹痛、頭暈、疲倦、食欲不振、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脈弦而虛等。水煎服。

          慢性肝炎屬于肝郁的可用逍遙散,若遷延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而兼血瘀的,可加入活血藥。若肺結(jié)核病而見肝郁證(如易怒、脅痛、口苦、脈弦)的,因一般均有陰虛,可選

          小柴胡湯,去溫燥藥加首烏、女貞子、沙參等養(yǎng)肝藥。月經(jīng)不調(diào)屬于肝的,可用逍遙散加減。

               有些未明原因的發(fā)熱,辨證有脾胃虛弱而偏于氣虛的,可用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的可用歸脾湯,這種治法叫“甘溫除熱熱法。

          脾為濕困(脾虛濕困、濕困脾陽)

          主證:飲食減少,胃脘滿脹,甚或惡心欲吐,口淡或粘,或喜熱飲,頭重如裹,肢體困倦,懶說懶動,或浮腫,瀉泄,白帶多,舌苔厚膩,脈緩。

          病理:脾為濕困,即運化功能為濕濁障礙,故出現(xiàn)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等癥狀;脾主四肢,故見肢體困倦;濕困于內(nèi),清陽不升,故頭重如裹;濕聚于下,故腹瀉,白帶多;口淡或粘,舌苔厚膩,脈緩是濕重的證候。若舌質(zhì)胖嫩而脈虛,這是虛證的舌象和脈象,乃濕困這外更兼脾虛,一般多為先有脾虛不能化濕,進而為濕所困。

          治法:宜運脾化濕,常用胃苓湯。若舌質(zhì)胖嫩而脈虛,是脾虛濕困,宜健脾去濕,用五苓散合四君子湯。

          附:五苓散:茯苓4錢,豬苓3錢,澤瀉4錢,白術(shù)3錢,桂肢2錢。

          功用:通陽化氣利水。

          主治用法:水濕停留引起水腫、眩暈、嘔吐、心悸等癥。水煎服。

          附:平胃散:蒼術(shù)3錢,厚樸3錢,陳皮1錢半,甘草1錢。

          功用:燥濕健脾,止嘔。

          主治用法:濕盛困脾的上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肢體沉重、大便溏稀、舌苔白厚膩等。急、慢性胃炎屬濕困的可用此方。水煎服。也有片劑或丸劑成藥。

          本方加芒硝可下死胎

          附:(平胃散加五苓散稱):“胃苓散”: 蒼術(shù)3錢,厚樸3錢,陳皮1錢半,甘草1錢。茯苓4錢,豬苓3錢,澤瀉4錢,白術(shù)3錢,桂2錢。

          主治用法:腎炎水腫,濕盛吐瀉,肝硬化腹水等。水煎服。

          五苓散合四君子湯:茯苓4錢,豬苓3錢,澤瀉4錢,白術(shù)3錢,桂2錢。黨參3錢,白術(shù)4錢,茯苓 4錢,灸甘草2錢。

          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屬于脾為濕困的,可用上法加減治療。慢性肝炎、浮腫病多先有脾虛不能化濕,然后為濕所困的,可用參苓白術(shù)散健脾去濕。

          附:參苓白術(shù)散:黨參2兩,白術(shù)2兩,茯苓2兩,甘草2兩(補氣健脾);山藥2兩,炒白扁豆1兩半,蓮肉1兩(補脾);砂仁1兩,陳皮1兩,(理氣和胃);薏苡仁1兩,(滲濕健脾);桔梗1兩(載藥上行)。共為末。

          功用:補氣,健脾,和胃,滲濕。

          主治用法: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吐或瀉,疲倦乏力,舌淡少舌,脈動虛而緩。每服3錢,米湯調(diào)服??筛淖鳒珓┗蛲鑴?。

          3.實熱內(nèi)蘊(脾蘊濕熱)

          主證:鞏膜及全身發(fā)黃,或兼皮膚發(fā)癢,脘脅痞脹,不思飲食。身體倦怠,小便赤黃,或見口渴口苦,發(fā)熱,大便稀薄,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病理:濕熱內(nèi)蘊于脾胃,可影響肝膽的疏泄作用。膽液

          溢于皮膚,故出現(xiàn)黃疸、膚癢;實熱內(nèi)蘊,運化失常,故不思飲食,大便稀薄,小便黃赤。若實熱內(nèi)蘊而偏于熱,則見口渴、口苦、發(fā)熱等癥。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是濕熱內(nèi)蘊的證候。

          治法:宜清熱利濕,用茵陳蒿湯茵陳四苓湯。

          傳染性黃疸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急性膽囊炎等屬于濕熱內(nèi)蘊的,可用上法治療。

          附:茵陳蒿湯茵陳蒿6錢(利濕);山梔子3錢,大黃2錢(清熱)。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用法:濕熱黃疸,腹?jié)M,二便不利,苔黃膩。常用以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水煎服。

          附:茵陳四苓湯茵陳6錢,茯苓4錢,豬苓3錢,澤瀉4錢,白術(shù)3錢。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用法:退黃疸。水煎服。

          四苓散加茵陳、桂枝名“茵陳五苓散”,治濕多熱少的濕熱黃疸。

          4.心脾兩虛、脾腎陽虛

          主證:心脾兩虛的,有面色萎黃,心悸健忘,失眠,倦怠無力,食欲減退,腹脹,大便稀薄,舌苔白潤,脈細(xì)弱。

          脾腎陽虛的,有精神疲乏,氣弱懶言,或痰鳴氣喘,四肢無力,肢冷,大便溏,或黎明前腹瀉,腰寒畏冷,周身浮腫或腹水,舌苔白潤,脈細(xì)弱。

          病理:心脾兩虛與脾腎陽虛,都是由一臟的病變,影響到相關(guān)的臟;或因病邪同時作用于兩臟而發(fā)病。如心脾兩虛,既見心悸、失眠、健忘等心氣虛的證候;又有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等脾虛的證候。苔白潤、脈細(xì)弱是心脾陽虛的證候。

          脾腎陽虛,既有氣弱懶言、四肢無力、肢冷、便溏等脾陽虛的證候,又有黎明前腹瀉,腰寒畏冷,精神疲乏等腎陽虛的證候。脾虛則生痰,腎不納氣則氣喘;腎主水,脾能運化水濕,故脾腎陽虛可出現(xiàn)浮腫、腹水等癥。苔白潤,脈細(xì)弱,是陽虛之征。

          治法:心脾兩虛宜補益心脾,常用歸脾湯加減。

          脾腎陽虛宜溫補脾腎,常用真武湯加減。

          神經(jīng)官能癥、血液病屬于心脾兩虛的可用上法治療。

          肺原性心臟病見脾腎陽虛,有氣喘痰多、浮腫等癥的可用真武湯加半夏、麻黃、肉桂心等藥。若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腎病綜合征屬于脾腎陽虛的,可用真武湯合五苓散。若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而見脾腎陽虛的,可用附桂理中湯合四神丸治療。

          附:歸脾湯:黃芪3錢,黨參2錢,當(dāng)歸2錢,龍眼肉2錢(益氣補血);白術(shù)3錢,茯神3錢,木香1錢后下,灸甘草1錢,遠(yuǎn)志1錢,酸棗仁3錢(健脾,養(yǎng)心寧神)。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用法:心脾兩虛,怔忡健忘,驚悸盜汗,頭暈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婦女脾虛氣弱,月經(jīng)過多??捎糜谥委熒窠?jīng)衰弱、閉經(jīng)、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風(fēng)濕性心臟病、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慢性肝炎等。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有丸劑成藥,按說明書服用。

          附:真武湯:熟附了3錢,生姜3錢,茯苓5錢,白術(shù)3錢,白芍3錢。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用法:腎陽虛的水腫、尿少、頭暈、腹瀉。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熟附子溫補腎陽為主藥,腎氣旺則能化水而消腫;茯苓、折術(shù)健脾利濕,生姜溫

          散水氣,均為輔藥;白芍?jǐn)筷帪樽羲帯Mㄟ^溫陽利水,即消除因腎虛不能化水、水濕停留所產(chǎn)生的

          各種癥狀。

                慢性腎炎、慢性心力衰竭等到的嚴(yán)重水腫均可用此方。

                 真武湯合五苓散:熟附了3錢,生姜3錢,茯苓5錢,白術(shù)3錢,白芍3錢;茯苓4錢,豬苓3錢,澤瀉4錢,白術(shù)3錢,桂肢2錢。

          5.胃火盛(邪熱犯胃、胃火熾盛)、胃陰虛

          主征:胃火盛的,有發(fā)熱,便閉,牙痛,牙齦出血,吐血,衄血,煩躁不安,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數(shù)。

          胃陰虛的,有飲食減少,甚至食欲全無,或潮熱,低熱,便秘,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xì)或細(xì)數(shù)。

          病理:胃火盛,陽盛則熱,故發(fā)熱;火熱傷津,故煩躁便秘;火性上炎,迫血妄行,故吐血、衄血;胃火沿陽明經(jīng)脈上沖,可出現(xiàn)牙齦腫痛和出血;胃火盛,故見口苦口干、苔黃脈數(shù)等火熱證候。

          胃陰虛也可出現(xiàn)熱的證候,所謂“陰虛生內(nèi)熱”,但這種熱與實熱不同;雖發(fā)熱或潮熱,但熱度不高,雖有便秘,舌苔不致黃厚,反而少苔或無苔;飲食減少,不是因胃氣虛(消化功能不足),而是因陰津不足(消化液減少)而引起。

          胃火盛可以傷陰,胃陰虛可以生熱,但前者為實火,后者為虛火,一實一虛本質(zhì)不同。

          治法:胃火盛宜清胃火,用石膏、知母、梔子、黃芩、淡竹葉。若口渴舌干,則加石斛、天花粉、生地黃、石仙桃等以清熱養(yǎng)陰。若兼便秘,可蠅大黃、枳實等藥以攻實熱。此證也可用清胃散以清熱涼血。

          附:清胃散:黃連3錢(瀉火);生地黃6錢,牡丹皮3錢(清熱涼血);當(dāng)歸身2錢(和血);升麻1錢半(引經(jīng)藥)。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用法:胃有積熱,癥見牙痛,齒齦腫痛,口氣熱臭,舌紅,脈大而數(shù)等。水煎服。

          注:熱盛者加生石膏6錢,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3錢后下。

          胃陰不足宜養(yǎng)陰益胃,用石斛、麥冬、蓮子肉、沙參,或加梨汁、甘蔗汁等藥。

          高熱、潰瘍病、牙周病、血液病等屬于胃火盛的,可用上述清胃火法治療。

          肺結(jié)核、慢性胃炎、糖尿病、痢疾等屬于胃陰虛的,可用上述養(yǎng)胃陰法治療。

          脾胃病辨證論治要點

          1)脾病多濕,不論脾的寒熱虛實各證,皆常與濕結(jié)合而為病。既可因濕盛而困脾,又可因脾虛而致濕困。治療時應(yīng)根據(jù)脾病虛實易于轉(zhuǎn)化和常有虛實夾雜的特點,區(qū)分實多虛少,或?qū)嵣偬摱?,靈活運用化濕與健脾兩法。

          2)脾的虛證常與心、腎的虛證并見,應(yīng)兩臟同治。肺虛日久不愈,也可出現(xiàn)脾虛之證,用補脾之法,可使肺氣充足,

          這叫做“培土生金法”。

          3)脾與胃相表里,臨床上寒證、虛證多屬于脾;熱證、實證多屬于胃;陽虛屬脾,陰虛屬胃。

             四、肺與大腸論治

          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氣、主肅降,其病理變化,大多為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表現(xiàn)為實證、寒證的有痰濁阻肺、肺寒咳喘;表現(xiàn)為實證、熱證的有肺熱咳喘。屬于虛證的有肺氣虛、肺陰虛、肺脾兩虛、肺腎兩虛等證。大腸病的常見證為大腸濕熱。

          1.痰濁阻肺(痰飲犯肺)

             主證:咳嗽氣喘,喉中痰鳴,痰粘稠而多,胸脅滿悶疼痛,不能平臥,舌苔濁膩,脈滑。若兼寒同,則出現(xiàn)肺寒的證脈;兼熱則出現(xiàn)肺熱的證脈。

             病理:痰濁阻肺,肺氣不暢,故出現(xiàn)氣喘、痰粘稠而多、胸脅滿悶疼痛、不能平臥等一系列癥狀。舌苔濁膩,脈滑,為痰證的證候。若兼肺寒,則痰稀而多泡沫,舌淡苔膩,脈緩滑;若兼肺熱,則痰多稠黃,或兼發(fā)熱,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宜瀉肺逐痰,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或三子平喘湯(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并宜根據(jù)兼寒兼熱加減用藥。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結(jié)核性胸膜炎、胸膜腔積液等屬于痰濁阻肺的,可用上法治療。支氣管擴張屬于痰阻肺的,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桑白皮、百部、白芨、瓜萎、紫菀等藥。

          附:三子平喘湯:紫蘇3錢(降氣行痰);白芥子3錢(暢膈除痰);萊菔子3錢(消食化痰)。

          功用:順氣降逆,化痰消食。

          主治用法:咳嗽氣逆,痰多胸痞,食欲不振。多用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水煎服。

          附: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3錢(瀉肺行水,除痰定喘);大棗6枚(扶正補脾)。

          功用:祛 痰,利尿。

          主治用法:痰盛而致喘息不得臥或兼有水腫等宜用。可用于肺炎、滲出性胸膜炎、肺氣腫等疾病而有痰涎雍盛、喘促短氣等癥者。水煎服,虛癥忌用。

          2.肺寒咳喘(風(fēng)寒束肺)

               主證:咳嗽頻而劇烈,氣急,痰粘白而量多,或痰稀而不易咳出,嚴(yán)重的則喘咳胸悶,不能平臥,或兼發(fā)熱惡寒,苔白滑,脈浮緊或緊。

          病理:肺有寒邪或寒痰,肺氣不能肅降,故咳嗽痰多,甚則胸悶喘急,不能平臥。若由寒邪致病,則見發(fā)熱惡寒。苔白滑,脈緊,是寒證的舌象和脈象。

          治法:宜溫肺祛寒逐痰,用小青龍湯。

          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屬于寒邪致病的,可用小青龍湯治療。若肺氣腫屬于寒痰內(nèi)阻,又以痰多為主證的,可用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以哮喘為主證,可小青龍湯或三拗湯加地龍、半夏以除痰定喘。

          附:小青龍湯:麻黃2錢,桂枝2錢,白芍3錢(解表、和營);干姜1錢,灸甘草1錢,細(xì)辛1錢,制半夏3錢(溫中、祛寒痰、降逆);五味子1錢(斂肺氣)

          功用:解表散寒,祛寒痰,止咳平喘。

          主治用法:1.外感風(fēng)寒而內(nèi)有寒痰2.慢性支氣管炎3.哮喘癥。水煎服。

          附:三拗湯:麻黃3錢,苦杏仁2錢,灸甘草1錢。

          功用:解表散寒,宜肺平喘。

          主治用法:風(fēng)寒喘咳或哮喘。

          附: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4錢,白術(shù)2錢,甘草1錢(健脾化濕);桂枝3錢(溫陽化氣)

          功用:健脾滲濕,溫化痰飲。

          主治用法:痰飲胸脅支滿(即脹滿)目眩心悸,或氣短而咳,脘腹痞悶。水煎服。

          3.肺熱咳喘

          主證:咳嗽,喘促,痰黃粘稠,或咳吐膿血,氣味腥臭,咽喉痛或胸痛,或惡寒發(fā)熱,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shù)或滑數(shù)。

          病理:肺熱咳喘,是肺有實熱,痰熱膠結(jié),肺氣不得宣通,故咳喘并見;若痰熱阻塞,肺脈動不暢,可見胸滿;若熱盛血瘀,血肉腐敗,可見吐膿血,并見惡寒發(fā)熱。舌紅,舌黃膩,脈數(shù)或滑等是熱證、實證的舌象和脈象。

          治法:宜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麻杏石甘湯葦莖湯,或加減除痰排膿藥物(漸貝母、炒穿山甲、皂角刺、蒲公英、魚腥草之類)。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屬于肺熱的,可用麻杏石甘湯;若舌紅,苔黃而干,下午體溫升高的是肺熱傷津,可用瀉白散加減(哮喘加麻黃、苦杏仁,咳嗽甚加漸貝母、瓜萎)。肺炎初、中期屬肺熱證的,可用麻杏石甘湯或合葦莖湯加魚腥草。支氣管擴張屬肺熱證的,可用葦莖湯加百部、白芨。肺膿瘍屬肺熱證的,可用葦莖湯加敗醬草、魚腥草、漸貝母、蒲公英等。

          附:瀉白散:桑白皮4錢,地骨皮4錢(瀉肺熱,祛痰止咳);甘草2錢,粳米3錢(調(diào)理脾胃)。

          功用:清肺瀉熱,平喘止咳。

          主治用法:肺熱咳嗽,氣喘口渴,發(fā)熱午后為甚。水煎服。

          附:麻杏石甘湯:麻黃3錢,苦杏仁2錢,石膏2兩(先煎),灸甘草1

          主治用法:風(fēng)熱咳嗽、肺炎等。水煎服。

          附;麻杏石甘湯或合葦莖湯加魚腥草:麻黃3錢,苦杏仁3錢,生石膏二兩(先煎),灸甘草1錢,冬瓜仁五錢,桃仁3錢,生薏仁一兩,生甘草二錢,鮮蘆根二兩,魚腥草一兩。

          附:葦莖湯:冬瓜仁五錢,桃仁3錢,生薏仁一兩,生甘草三錢,鮮蘆根二兩。

          5.肺氣虛

          主證:咳嗽氣短,甚則喘促或呼吸困難,痰多清稀,疲倦,懶言,聲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嫩,脈虛或弱。如兼見胸痛,舌邊有瘀點,就是氣虛兼血瘀。

          病理:肺氣虛,氣不足,故咳嗽而氣短,聲音低弱;氣虛則生痰,故痰多清稀;肺氣不足,皮毛不固,因而怕冷、自汗;舌質(zhì)淡嫩,脈虛弱是虛證的舌象和脈象,面色晄白,主肺氣不足。

          治法:宜益氣除痰,常用黃芪、黨參、五味子、紫菀、半夏、海浮石、橘紅、灸甘草等藥加減治療。若其他疾病引起的肺氣虛而出現(xiàn)呼吸困難,宜用艾灸膻中穴。若懸灸無效,應(yīng)采用直接灸法,再隨證論治。若肺氣虛又兼有血瘀,應(yīng)在益氣除痰的方中加入三棱、莪術(shù)等活血祛瘀的藥;若血瘀又兼痰中帶血,可加百草霜或血余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止血藥。

          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肺氣腫等屬于肺氣虛的可用上法治療。支氣管哮喘兼有氣短、舌質(zhì)嫩有齒痕、脈弱等肺氣虛證的,宜在除痰定喘方中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等補氣的藥。

          5.肺虛虛(陰虛肺燥)

          主證: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有時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顴紅,失眠,口干咽燥,或聲音嘶啞,舌紅嫩,少苔,脈細(xì)數(shù)。

               病理:肺陰虛,津液不足,故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津液不足以潤養(yǎng)肺脈,故肺絡(luò)易因咳嗽而破損,使痰中帶血;有虛生內(nèi)熱,故潮熱,手足心熱,口干咽燥;陰虛水不制火,內(nèi)熱擾動,逼津液外泄而致盜汗,內(nèi)擾心神而致失眠;舌嫩紅,少苔,脈動細(xì)數(shù)是陰虛的證候;午后顴紅,是肺陰虛常見的面色。

          治法:宜滋陰養(yǎng)肺,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炎屬于肺陰虛的,可用上法治療。支氣管擴張屬于肺陰虛的,可用百合、百部、白芨、五味子、海浮石、枳殼、仙鶴草等加減治療。

          附:百合固金湯:百合8錢,麥冬3錢,生地黃4錢,熟地黃6錢,玄參3錢,當(dāng)歸1錢半,芍藥3錢,貝母2錢,桔梗1錢半,甘草1錢半。

          功用:養(yǎng)陰清熱,潤肺化痰。

          主治用法:肺腎陰虧,虛火上炎,咽喉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等癥。水煎藥服。

          方解:本方以百合、麥冬潤肺生津為主藥,輔以玄參、生地黃、熟地黃以滋陰潤燥清熱;當(dāng)歸、白芍養(yǎng)血潤燥;以桔梗、貝母祛痰止咳為佐;以甘草協(xié)調(diào)諸藥為引。

          本方常用于肺結(jié)核及慢性咽喉炎。

          6.肺脾兩虛、肺腎兩虛

          主證:肺脾兩虛多屬氣虛,其主證有久咳,痰多清稀,面

          少華,消瘦,倦怠無力,飲食減少,腹脹便溏,舌質(zhì)薄嫩色淡,苔白,脈細(xì)或虛大。

          肺腎兩虛多屬陰虛,其主證有咳嗽痰少,動則氣短,面白顴紅,潮熱或五心煩熱,消瘦,失眠,盜汗,晚上口干,腰酸腿軟,遺精,色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

          病理:脾與肺,肺與腎,均有互相資生的作用,一腑之虛,可能引起兩腑俱虛,出現(xiàn)兩腑的病證,如肺脾氣虛,有久咳痰多清稀等到肺虛證,又有倦怠、消瘦、飲食減少、腹脹便溏等到脾虛證候;肺腎兩虛多屬陰虛,除有肺陰虛的證候之外,又有晚上口干、腰酸腿軟、遺精等腎虛的證候。

          治法:肺脾兩虛的,宜補脾益肺,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肺腎兩虛的,宜滋補肺腎,用六味地黃湯加天花粉、麥冬、沙參。肺結(jié)核用抗癆藥日久不愈,應(yīng)考慮肺虛,并辨別其屬于肺脾兩虛還是肺腎兩虛,可用西藥抗癆,中藥補虛。如肺結(jié)核,空洞久不愈合,宜用補肺脾的藥物,結(jié)合抗癆治療,往往可以提高療效和。

          附:香砂六君子湯:黨參3錢,白術(shù)4錢,茯苓4錢,久甘草2錢,陳皮2錢,半夏2錢,木香3錢,砂仁2.

          本理氣醒胃,常用于虛寒性胃痛。

          附:六味地黃湯:熟地黃8錢,山萸肉4錢,山藥4錢,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

          功用:滋陰補腎。

          主治用法:腎陰虛以及各種陰虛證。水煎藥服。

          7.大腸濕熱

          主證:腹痛,泄瀉,或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膿血,或大便帶血,痔瘡,舌紅,苔白厚或黃膩,脈動沉數(shù)。

          病理:濕熱聚于大腸,邪正相爭,故腹痛,泄瀉;濕熱較盛,傷及氣血,濁氣下墜,故里急后重;侵及經(jīng)脈,故大便有膿血;濕熱滯于血脈,則為便血、痔瘡。

          治法:宜清利濕熱。若濕熱泄瀉,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濕熱痢疾,用白頭翁湯;若濕熱便血或痔瘡出血,可用槐花、地榆、金銀花、冬瓜仁、側(cè)柏葉、荊芥炭、枳殼等。

          肺與大腸辨證論治要點

          1)肺主肅降,肺的病以清肅肺氣為主要治法;但肺氣不足,痰不易咳出,或肺氣大虛時,又當(dāng)升提補氣。

          2)肺實熱證與肺陰虛證,都能引起咳血、咯血,但兩者性質(zhì)不同,應(yīng)注意舌象、脈象及其他見證,加以鑒別。

          (3)        肺與大腸相表里,兩者能互相影響,因此治上要互相兼顧。例如治療肺的實熱證,兼用瀉大腸的藥,有利于肺氣的肅降;又如氣津不足而致的便秘(習(xí)慣性便秘),不利用瀉法,宜用補肺氣潤大腸的藥物治療。

          附:白頭翁湯:白頭翁5錢,黃連2錢,黃柏3錢,秦皮4錢。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不治用法:濕熱下痢,腹痛便膿血,里急后重。菌痢、阿米巴痢均可用。水煎服。

          附:葛根芩連湯:葛根6錢,(清熱生津);黃芩3錢,黃連2錢(清泄里熱);甘草2錢(和中)。

          功用:清泄里熱,生津止渴。

          主治用法:發(fā)熱腹瀉,煩躁口渴,小便赤短,糞便臭穢,自覺肛門灼熱或濕熱痢有表證的。水煎服。

          五、腎與膀胱證治

          “腎為先天之本”,其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腎內(nèi)藏有元陰、元陽,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其病理變化多為虛證,一般分為腎陰虛與腎陽虛兩大類,其中包括生殖、泌尿、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多種疾病。膀胱的常見病證為膀胱濕熱。

          1.腎陰虛

          主證: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牙齒動搖或痛,失眠,傍晚口干,五心煩熱,盜汗,腰膝痠痛,或脛骨痛、足跟痛,遺精,舌紅干或有剝苔,脈細(xì)數(shù)。若兼顴紅唇赤,性欲亢進,小便赤短,夜半口干甚,脈數(shù)或弦數(shù),是陰虛火旺。

          病理:腎陰虛,津液不足,相火旺盛(腎火旺盛),故見五心煩熱,傍晚口干(傍晚屬陰,故口干傍晚較明顯);陰虛則陽亢,故見頭暈?zāi)肯?,耳鳴耳聾,失眠等癥;腎主骨,腎陰不足,故見腰膝痠痛或脛骨痛、足跟痛。“齒為骨之余”,骨髓不充,故見齒動搖或痛;腎陰虛,精津不固,故見盜汗、遺精;陰虛甚則虛火旺,因而出現(xiàn)顴紅、唇赤、性欲亢進、小便短赤等內(nèi)熱津虧的證候。舌紅無苔,脈細(xì)數(shù),是陰虛的舌象和脈象。

          治法:宜滋養(yǎng)腎陰,用六味地黃丸(湯)。若陰虛火旺,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八味丸(湯)

              神經(jīng)衰弱、肺結(jié)核、糖尿病、尿崩癥、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紅斑性狼瘡等屬于腎陰虛或陰虛火旺的可用上法治療。

          附:知柏八味丸(湯):[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熟地黃8錢,山萸肉4錢,山藥4錢,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知母3錢,黃柏3錢。

          2.腎陽虛(腎陽不振)

          主證:面色暗淡,發(fā)易脫落,畏寒,手足不溫,氣短而喘,精神不振。耳鳴耳聾,牙齒動搖,腰膝痛(軟),尿少浮腫或夜多小便,大便稀,自汗,舌質(zhì)胖嫩,苔白潤,脈虛浮或沉遲無力。若命門火衰,可出現(xiàn)陽痿,滑精(無夢而遺叫滑精),慢性腹瀉,四肢冷,或氣短氣喘而汗出,尺脈弱或微細(xì)沉遲等。若小便量多,或小便失禁,或夜多小便,尿后余瀝不盡,滑精早泄,舌嫩苔白,脈虛尺弱,是腎氣不固。

          病理:腎開竅于耳,其華在發(fā),腎氣不足,故耳鳴耳聾,發(fā)易脫落;腎主骨,腎陽不足,也能使腰膝痠痛,牙齒動搖;腎虛不能納氣歸腎,故氣短而喘;腎陽虛則全身陽氣也虛,故肢體不溫,自汗(陽虛表不固),精神不振,大便?。魂柼撍海I虛水泛),則尿少浮腫;命門火衰則虛寒更甚,故四肢冷,陽痿,滑精;黎明前腹瀉是命門火衰的證候,命門火衰亦常兼不能納氣,故兼見氣短氣喘、汗出等癥。若腎氣不固,則收攝不力,故見滑精早泄,小便量多或失禁等癥。一般腎陽虛,脈多虛浮而苔白潤;若陽虛水泛,則舌必胖嫩而脈沉無力;若沉遲則偏于寒甚。

          治法:宜溫補腎陽,常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若命門火衰以腹瀉為主證,可用四神丸;若以氣短氣喘為主證,可用黑錫丹。腎氣不固宜補腎固澀。以尿多為主證的用縮泉丸;以遺精為主證的用固精丸。

          腎上腺皮質(zhì)機能減退,甲狀腺機能減退、性神經(jīng)衰弱等屬于腎陽虛的,可用上法治療。慢性腎炎屬于腎陽虛的,宜溫補腎陽兼利水,用金匱腎氣丸加牛膝、車前。支氣管哮喘屬于腎陽虛不納氣的,用金匱腎氣丸加胡桃肉、五味子;若出現(xiàn)命門火衰不納氣的可用黑錫丹。

          附:金匱腎氣丸:熟附子3錢,肉桂1錢,熟地黃8錢,山萸肉4錢,山藥4錢,澤瀉3錢,茯苓3錢,丹皮3錢。

          功用:溫補腎陽,兼補腎陰。

          主治用法:腎陽虛或腎陰陽兩虛之證,蜜丸,每日2次,每次3錢。

          附:四神丸為主方:補骨脂4錢(補命門火),吳萸2錢、肉豆蔻3錢(溫中固腸),五味子3錢(斂腸止瀉),[生姜2錢、大棗5枚(和脾胃)。]

          功用: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主治:黎明前腹痛作瀉,瀉后則安(雞鳴瀉),(因腎陽不振,命門火衰);腹冷喜暖,時痛時脹,四肢清冷,食少面黃,體倦神疲。舌淡苔白,脈沉細(xì)(脾腎陽虛)。

          附:固精丸;沙苑蒺藜2兩,芡實2兩,蓮須2兩,煅龍骨1兩,煅牡蠣1兩,共為細(xì)末,用蓮子煮爛和藥末糊丸。

          功用:補腎固精。

          主治用法:腎虛遺精、滑精,帶下。丸劑,每次2錢。也可作湯劑煎服,但龍骨、牡蠣先煎。

          附縮泉丸:益智仁,烏藥(溫腎,理氣);山藥(健脾)。各等分,酒煮山藥末為湖,和前兩藥成丸劑。

          功用:溫腎,澀小便。

          主治用法:腎元虛冷的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日服2-3次,每次1-2錢。也可作湯劑。

          附:黑錫丹:黑錫(即鉛粉),硫黃,陽起石,補骨脂,肉豆蔻,葫蘆巴,附子;肉桂,茴香,沉香;木香,川楝子。

          功用:溫壯腎陽,納氣平喘。

          主治用法:腎陽衰微,腎不納氣,痰雍氣喘,汗出肢冷,脈沉微;或寒疝腹痛。有成藥。每服1錢,姜湯或淡鹽湯送服。

          注:本品有一定毒性,不能過量或長期服用,否則會發(fā)生慢性鉛中毒。

          糖尿病、尿崩癥、慢性腎炎、遺尿?qū)儆谀I氣不固的用縮泉丸治療。尿崩癥宜加針刺治療(針三陰交、關(guān)元、腎俞、氣海等穴)。性神經(jīng)衰弱屬于腎氣不固的,可用固精丸治療。遺尿的用針灸治療(關(guān)元、腎俞、三陰交等穴,針灸兼施)

          3.腎陰陽兩虛

          主證:面色暗淡,發(fā)易脫落,牙齒動搖或痛,口干、心煩,盜汗,畏寒肢冷,遺精,夜多小便,舌淡或有裂紋,苔薄,脈沉細(xì)或弱。

          病理由于陰陽互根,陰虛日久,可引起陽虛,陽虛也可以引起陰虛。如腎陰陽俱虛,則腎陰虛、腎陽虛兩種證候并見。具體辨證時,還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分辨出是陰虛較重,還是陽虛較重,而針對用藥。

          治療:宜腎陰腎陽雙補,可用熟地、山藥、杞子、杜促、山萸肉、菟絲子、桑葚、茯苓、灸甘草(加減左歸飲、右歸飲)。若陽虛偏甚,可酌加巴戟、肉桂之類;陰虛偏甚,可酌加龜板、鱉甲、丹皮之類。

          上述腎陰虛、腎陽虛所列舉的西醫(yī)病癥,如出現(xiàn)腎陰腎陽兩虛的,可用上法治療。

          4.心腎不交

          主證:心悸,心煩,頭暈,失眠,健忘,耳鳴耳聾,腰

          膝痠軟,舌嫩紅,脈細(xì)或細(xì)數(shù)。

          病理:心與腎,互相制約,互相資生,相輔相成。若心腎失調(diào),便出現(xiàn)心悸、心煩、失眠、耳鳴耳聾、腰膝痠軟等癥狀。

          治療:宜養(yǎng)心腎,用六味地黃湯加五味子、酸棗仁、法半夏。若兼夢遺加蓮須、芡實;若虛火旺失眠甚的加黃連、肉桂心(黃連味苦入心,清心火為主藥;稍加肉桂入腎,以引火歸原,作為反佐,以交通心腎。方名交泰丸)。

          神經(jīng)官能癥屬于心腎不交的,可用上法治療。

          5.膀胱濕熱

          主證:發(fā)熱或惡寒,尿頻,尿急,或小便淋瀝,或尿突

          然中斷,尿色混濁或有膿血,或內(nèi)有砂石,舌苔黃或黃膩,脈數(shù)。

          病理:膀胱濕熱,內(nèi)熱盛故發(fā)熱;若兼表證則見惡寒;膀胱濕熱下注,引起排尿障礙,故見尿頻、尿急、尿濁、尿痛,小便淋瀝;濕熱內(nèi)蘊日久,則尿有砂石;濕熱過盛,則尿有膿血。苔黃膩、脈數(shù)是濕熱的舌象和脈象。

          治法:宜清熱利尿,可用八正散加金沙藤、葉下珠、金絲草。若內(nèi)有砂石可加金錢草、海金沙;或尿血可涼血止血藥,如生地黃、大小薊、白茅根、紫珠草等。

          泌尿系感染或結(jié)石、急性前列腺炎屬膀胱濕熱的,可用上法治療。若尿潴留屬膀胱濕熱的,可用八正散,或加耳針(腎區(qū)、膀胱區(qū))治療。

          若屬于腎氣虛的用金匱腎氣丸加牛膝、車前子等治療。

          腎與膀胱辨證論治要點

          (1)腎病少實證,無表證。腎寒是腎陽虛所致,腎火旺是腎陰虛所致。根本的治法在于補腎陽、滋腎陰。

          腎主藏精,故補陽之法,常在補陰的基礎(chǔ)上加補陽之藥,

          如補腎陽的名方“金匱腎氣丸”,即在滋腎陰的六味地黃丸基礎(chǔ)上,加附子、肉桂以溫腎陽。若陽虛過甚,也可專用扶陽以配陰,但此法只能暫用,不宜久用,否則可轉(zhuǎn)化為陰虛。

              2)膀胱與腎相表里,因此膀胱的虛寒證,宜補腎陽以治本。治膀胱濕熱,可直接清利膀胱。

          附:八正散: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滑石、大黃、

          山梔子、甘草梢各等分為末。

             功用:清熱瀉火,利尿通淋。

             主治用法:每服2-3錢,加燈心草,水煎服。也可作湯劑煎服。孕婦忌服。

              方解:本方以木通、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

          山梔子清熱利尿為主藥;大黃清熱瀉火為佐藥;甘草梢能達莖中為引藥,并能緩急止痛。急性腎炎、急性泌尿系統(tǒng)感染,發(fā)熱,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均可使用本方。

              若淋證反復(fù)發(fā)作,常導(dǎo)致腎虛,雖有膀胱濕熱,也不能只顧清利,應(yīng)兼用滋陰益腎,可用本方去大黃,加旱蓮草、女貞子、澤瀉、牛膝之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診斷學(xué)精華匯總(顏之推敲整理)
          中醫(yī)熟記50種證型
          《陽虛證之病機與癥狀總結(jié)》 ..
          跟著禪一老師來認(rèn)識一下哮喘中的哮
          辨證選方歌訣(1)
          試論肺陽虛、肝陽虛、脾陰虛證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