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味藥材的背后,都飽含醫(yī)者仁心。每一個方劑,都飽含醫(yī)者的萬般深情。醫(yī)圣張仲景筆下的半夏瀉心湯,幾經(jīng)滄桑,跨越千年,經(jīng)典永存。尤其在調(diào)理脾胃方面,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半夏瀉心湯到底是如何調(diào)理脾胃的?且聽老醫(yī)剖析本方之妙!
半夏瀉心湯是《傷寒論》中調(diào)理脾胃的經(jīng)典方劑之一。脾胃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及水飲上達下輸之樞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則清氣得升,濁陰得降。脾胃功能失常,則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在上則為呃逆、反酸、噯氣等,在中則為腹痛、腹脹、痞滿等,在下則為腸鳴、下利等。故而治療脾胃疾病,首要關鍵在于調(diào)理脾升胃降的功能。又“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脾為陰臟,脾虛易濕盛;胃為陽腑,胃病多熱盛”,所以脾胃為病,多見濕熱互結(jié),寒熱錯雜之證。半夏瀉心湯則正對以上病機而設,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廣,如現(xiàn)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結(jié)腸炎等。
半夏瀉心湯主治心下痞證,癥見脘腹痞滿,心煩,嘔吐,腸鳴,下利,口苦,舌苔黃白而膩者。其方藥組成及服法: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干姜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劑。
功效:辛開苦降,散結(jié)消痞,泄熱補虛。
方解:方中半夏、干姜二藥具辛溫之性,能散結(jié)消痞;黃芩、黃連苦能降泄,燥濕清熱;人參、甘草、大棗藥性甘平,補脾益胃。
方中半夏、干姜為辛開藥組,黃連、黃芩為苦降藥組,人參、甘草、大棗為補虛藥組,全方配伍特點為寒熱并用,補瀉兼施。
方中半夏配黃連為調(diào)胃腸、理氣機、和陰陽的最基本配伍。半夏辛溫,善化痰散結(jié),和胃降逆。黃連苦寒,善清熱燥濕,調(diào)胃厚腸。兩藥配伍,用半夏之辛溫,開壅結(jié)之痰濕,以黃連之苦降,清痰濕之熱結(jié)。兩藥合用,辛開苦降,疏理氣機,調(diào)和胃腸,寒溫并施,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礙清熱,具相輔相使之妙,有散寒清熱、和胃降逆、開郁散結(jié)之功。一陽一陰,一溫一寒,是調(diào)和胃腸、協(xié)理陰陽、疏理氣機最經(jīng)典的藥對。
半夏藥解:半夏一藥,《傷寒論》皆用生者,再經(jīng)熱水洗后而用之,取其減毒之意。半夏在《傷寒論》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功用:
①嘔者用半夏。《傷寒論》方后多注有“嘔者加半夏”,可見半夏為降逆止嘔之良藥。
②滌痰化飲。《傷寒論》中對于痰飲之證,多用半夏以滌痰化飲,如心下支飲、心下痞、溢飲、頭眩,眩悸等證,多用半夏以滌痰化飲,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
③心下痞證用半夏。張仲景對于心下痞證,多用半夏瀉心湯及類方加減治療,可知半夏為治療心下痞證之主藥。
④散結(jié)消痞用半夏。對于胸中、心下之熱結(jié),張仲景多用半夏加減而消痞散結(jié),如小陷胸湯、瓜蔞薤白類方等。
半夏在臨床中的配伍也有很多,簡要歸納如下:
①半夏配生姜,常用于和胃止嘔(寒證),如小半夏湯。
②半夏配干姜,常用于溫肺化飲,如小青龍湯。
③半夏配黃連,常用于辛開苦降,散結(jié)除痞,如半夏瀉心湯。
④半夏配麥冬,常用于火逆上氣,咽喉不利,如麥門冬湯。
⑤半夏配茯苓,常用于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如二陳湯。
⑥半夏配厚樸,常用于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如半夏厚樸湯。
半夏之用,有化痰降逆之能,善化各種痰證。陳寶貴教授在臨證中治療脾胃疾病,凡遇胃脹不舒、呃逆、噯氣、反酸等胃氣不降或胃氣上逆證,多喜用半夏,一般熱證加黃連,寒證加干姜。此外,痰濕為患者,也多用半夏,寒痰者以二陳湯加減為主,熱痰者以黃連溫膽湯加減為主。
黃連藥解:黃連一藥,經(jīng)方用之較廣,大致功用如下:
①心中煩用黃連,如心中煩,不得臥的黃連阿膠湯,方中用黃連清心火。
②清熱止痢用黃連,如葛根芩連湯中用黃連清腸中之熱邪。
③心下熱痞,如治療痰熱互結(jié)的小陷胸湯即用黃連清心下之熱,又如瀉心湯類方中用黃連清心下之熱(胃)。
《本草思辨錄》云:“黃連之用,見于仲圣方者,黃連阿膠湯、瀉心湯,治心也;五瀉心湯、黃連湯、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治胃也;黃連湯,治脾也;烏梅丸,治肝也;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治腸也。其制劑之道,或配以大黃、芍藥之泄,或配以半夏、栝蔞實之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溫,或配以阿膠、雞子黃之濡,或配以人參、甘草之補,因證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無苦燥之弊也。”這段文字對仲景黃連之用進行了很好的解釋,值得借鑒。可見,黃連之用,在于如何臨證巧妙配伍。
歷代醫(yī)家也對黃連的配伍做了很好的補充,簡要總結(jié)如下:
①黃連配半夏,常用于和胃降逆,散結(jié)消痞,如半夏瀉心湯。
②黃連配阿膠,常用于養(yǎng)陰清熱,如黃連阿膠湯。
③黃連配干姜,寒溫并用,陰陽并調(diào),如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④黃連配白頭翁,常用于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如白頭翁湯。
⑤黃連配葛根,常用于解肌清熱,解毒止痢,如葛根芩連湯。
⑥黃連配烏梅,為酸苦并用,常用于泄熱除煩,如烏梅丸。
⑦黃連配肉桂,常用于交通心腎,如交泰丸。
⑧黃連配吳茱萸,常用于辛開苦降,瀉肝和胃,如左金丸。
⑨黃連配細辛,以寒治熱,常用于反佐,如兼金散。
⑩黃連配地榆,常用于燥濕止痢,收斂止血,如地榆丸。
黃連臨證中運用很多,使用得當可治愈很多疑難疾病。黃連性苦寒,善清心、肝、胃、大腸之火,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我在臨證中遇上焦熱盛,心肝火熱,胃中實火,大腸濕熱,熱毒下痢,陰虛火旺,濕熱諸疾,熱毒瘡瘍等,皆用黃連以清熱,一般實火者用量大,虛熱者用量小。
1.生姜瀉心湯 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滿,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痢。方藥組成: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干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本方為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之量,加生姜而成。
病機特點是在半夏瀉心湯證的基礎上夾有食滯,脅下有水氣。
2.甘草瀉心湯 主治胃虛氣逆,下痢,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方藥組成: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干姜三兩。本方為半夏瀉心湯加甘草一兩而成。
病機特點和半夏瀉心湯基本相同,但脾虛較甚。
3.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主治心下痞滿,疼痛,食入即吐者。方藥組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本方為半夏瀉心湯去半夏、甘草、大棗,增黃連二兩而成。
病機特點為熱重于半夏瀉心湯。
4.附子瀉心湯 主治脘腹痞滿,惡寒,汗出。方藥組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病機特點為心下熱痞兼表陽虛。
5.黃連湯 主治胃脘痞滿,或脹而痛,嘔吐,口苦,舌苔黃白膩。方藥組成: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干姜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本方為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增黃連,加桂枝而成。
病機特點為上熱下寒。
5.旋覆代赭湯 主治胃脘痞滿,呃逆氣滯,噫氣不除。方藥組成: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黃連、干姜,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姜而成。
病機特點為胃虛痰阻,氣逆不降。
6.大黃黃連瀉心湯 主治胃脘痞滿或腹脹滿痛,心煩,口苦,舌苔黃。方藥組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病機特點為無形邪熱結(jié)于心下(胃脘部),氣機阻滯。
新媒體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