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這位媽媽做了一個小小的示范,假設(shè)要讓孩子把書撿起來,那么,首先喊“寶寶”,然后等待孩子的回應(yīng)。這個回應(yīng),可以是聲音的應(yīng)答,也可以是眼神的回應(yīng)。孩子有回應(yīng)以后,我們再用最簡潔的話說出自己的要求:把書撿起來!類似的要求,本來是舉手之勞,孩子之所以會抗拒,通常都不是因為要求本身,而是我們提要求的態(tài)度和語氣。
我們要非常警惕對孩子的無效指令,以這位媽媽為例,按照這個頻率,一天對孩子的無效指令絕對超過30個,一年下來,就對孩子發(fā)布了上萬個無效指令,這是很可怕的一個數(shù)字,也是嚴重的噪音污染。就算孩子已經(jīng)把這些指令當做噪音,仍然要花時間去分辨、判斷、權(quán)衡,并要做出選擇——是順從、抵抗還是防御?頻繁而無效的指令,會影響孩子內(nèi)心的平靜,進而影響做事的效率。
我順便問了媽媽一句:孩子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媽媽說:有有有!幼兒園的老師總說他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講的話,他好像沒聽見一樣。
這一點都不難解釋,在家里,媽媽不認真聽孩子講話,孩子也不認真聽媽媽講話,久而久之,傾聽的能力就弱化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缺乏眼神交流,眼神的定焦能力和追蹤能力也會弱化,并且,孩子嫌父母煩,就會主動屏蔽父母的嘮叨,也會把他人的話當做耳旁風(fēng),對話語中傳遞的信息不敏感。如果孩子的視覺注意和聽覺注意同時被弱化,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就會習(xí)慣性地處于渙散狀態(tài)。
相反,那些與父母親人愉快互動的孩子,眼神總是亮亮的,說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他會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你,而且,他的眼神會隨著講話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微妙的變化,這些孩子也能捕捉到他人情緒的細微變化,好奇心強,會主動追蹤他感興趣的事情。
在觀察的過程中,這個孩子開始在我面前跳著玩,我就專注地看著他,偶爾還和他開個玩笑,看得出,他很享受別人專注而善意的眼神。過了一會兒,他拿了一些積木在我面前擺弄,我試探著問他:能給我玩一會兒嗎?在之前互動的基礎(chǔ)上,他沒有拒絕,但也沒有直接答應(yīng),而是采用了一個中間策略:把一塊積木放在我椅子的邊上。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很高興地謝謝他,就拿起積木擺弄著,又試探性地問他:可以給爸爸媽媽每人發(fā)一塊嗎?這對他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他欣然應(yīng)允。
然后,我又試探著問他:能再給我發(fā)一塊嗎?這回他不但答應(yīng)了,還直接把積木放在我的手上。由此,一個新的游戲便展開了,他一次次跑到自己的房間,找出一堆玩具,每人分發(fā)一塊,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我們只是高興地回應(yīng)他,感謝他。他特別有積極性,表情也明媚起來,幾乎把所有細小的玩具都拿來分發(fā),最后,我們每個人懷里都抱著許多玩具,在他家坐了一個多小時,我走的時候,他還不讓走,又分發(fā)了兩輪玩具才算結(jié)束。我注意到,游戲玩到后半部分,孩子熱情高漲,他對我們的眼神和問話變得敏感了,會主動看我們,問他的話,有一多半都會回答。
與這個小孩的互動結(jié)束后,我的心中五味雜陳。作為一個陌生人,孩子能在短時間內(nèi)這樣與我互動,足以證明,只要方法對路,孩子有很大的改變空間。
這篇文章發(fā)到網(wǎng)上以后,一位讀者給我留言:“剛剛看了這篇文章,恰好發(fā)生了一件事,奶奶讓孩子快點睡覺,可是孩子在玩游戲,根本叫不動。奶奶讓我去收了電腦,我用了這個辦法,坐到孩子面前,叫了他的名字,讓他看著我的眼睛,然后問他:現(xiàn)在幾點?他說“不知道”!我就告訴他,現(xiàn)在九點半,是睡覺的時間了。他一邊聽我講話一邊摸著電腦說:我把這一盤玩完了就去。我把電腦拿開,看著他堅定地搖了搖頭,他看著我想了十秒鐘,什么話也沒說,就自己去刷牙了。所以我現(xiàn)在心情非常好,我的孩子也是四五歲,平時的我,也像上面講的家長一樣,剛剛只是小試了一把,好管用??!”我努力想象這個場景,心中很感動,也很感慨,雖然媽媽沒有答應(yīng)孩子的要求,但他一定能從媽媽的眼神和態(tài)度中感受到真誠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