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投資風險承受度的因素
http://www.livlc.com 生活理財網(wǎng)
1年齡
如果我們把一生中可用來投資的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過去的儲蓄,另一部分是未來的儲蓄,以40年工作期作為累積儲蓄的年限。年齡愈大者,過去儲蓄的部分越大,未來的儲蓄部分越小。過去的儲蓄累積為現(xiàn)在的資產(chǎn),是現(xiàn)在承受風險的部位;未來的儲蓄可當作現(xiàn)在的資產(chǎn)的價值折現(xiàn)后往下攤平的本錢。
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過去的儲蓄少,表示現(xiàn)在承受風險的部位低;未來的儲蓄部分大,表示可往下攤平的本錢多,因此可以承擔較高的風險。而將要退休的年長者,承擔風險的部位低,無法承擔高風險。因此,退休理財以固定利息或保本型投資工具為主,不宜承擔太高風險。
風險承受度簡易量化分析
年齡與投資股票比例:以100歲為人的一生來計算,30歲可以將70%的錢用于投資股票,30%的錢用于存款;而到50歲可以將50%的錢投資于股票,50%用于存款。
冒險型投資者可以在原有比率的基礎上再加上20%;
積極型投資者可以在原有比率的基礎上再加上10%;
保守型投資者可以在原有比率的基礎上再減去20%;
消極型投資者可以在原有比率的基礎上再減去10%;
穩(wěn)健者則維持在原有比率不變。
如20歲的積極型投資者可以將90%的錢投資于股票,80歲的保守型投資者的資產(chǎn)應該100%放在銀行里。
2資金需要動用的時間
資金需要動用的時間離現(xiàn)在越遠,愈能承擔高風險;若短期內(nèi)就要使用的錢,則不宜做高風險的投資。經(jīng)濟周期波動、利率的復利效果等因素只有在長期的投資中才能產(chǎn)生大的效果,而對短期投資的意義不大。
(1)理財目標的彈性
理財目標的彈性愈大,可承擔的風險也越高。若理財目標時間短且完全無彈性,則保本保息應是最佳選擇。例如將風險高、收益大的投資項目所得用于旅游計劃,若成功,就好好旅游一下;若失敗,最多不去旅游。彈性比較大,容易承受較高風險。
(2)投資人主觀風險偏好
每個人的冒險性格天生就有高低之分,可以承受風險的程度也不一樣。“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是極高的修養(yǎng)。
風險承受度也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查:
風險承受能力個人或家庭可以承受風險的能力,這與年齡、性別、家庭狀況等有關(guān)。如一個結(jié)婚的人以及有孩子的家庭,風險承受能力會比單身的人低。
風險承受態(tài)度你是怎樣看待風險的,屬于冒險型的、積極型的、穩(wěn)健型的?中性的還是保守型?不同風險類型的人在進行投資的時候選擇的投資組合會有很大差異。例如保守型的人可能把錢全存到銀行,而冒險型的人可能將大部分積蓄都投放在股票上。
和信企業(yè)集團是臺灣排名前5位的大集團,由和信企業(yè)集團會長辜振甫和臺灣信托董事長辜濂松領(lǐng)軍。外界總想知道這叔侄倆究竟誰比較有錢。
有錢與否其實與個性有很大關(guān)系。
辜振甫屬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屬于急驚風型。辜振甫的長子——臺灣人壽總經(jīng)理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他說:“錢放進辜振甫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進辜濂松的口袋就會不見了。”因為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松賺到的錢都拿出來投資。結(jié)果是: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資產(chǎn)卻遙遙領(lǐng)先于其叔辜振甫。因此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于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如何去理財。
風險承受能力測驗這是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研制的一個測驗題:1你的年齡為A25歲或以下;B26歲到35歲;C36歲到45歲;D46歲到55歲;E56歲到65歲;F66歲或以上。
2你的婚姻狀況A單身;B已婚;C離婚。
3你有多少個孩子A沒有;B一個;C兩個;D三個;E四個以上。
4你的教育程度A小學;B中學;C??苹蛑袑?;D大學或以上。5若把你所有的流動資產(chǎn)加起來(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等),減去未來一年內(nèi)的非定期性開支(例如結(jié)婚、買車等),約等于你每月薪金的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