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人做壽衣注意事項|壽衣的規(guī)矩
為老人制做壽衣注意事項
為家中老人做壽衣,助老人體面安詳順利西去,是大孝之舉。為老人做壽衣,不是詛咒老人早點死去,盼老人早點歸西,而是為人兒女,祝福老人長壽之心的大善真摯體現(xiàn)。那么,為老人做壽衣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家中老人過了60虛歲之后,就可由兒女為其張羅制作壽衣了。如果老人忌諱這些,那么無需告訴老人,按照其日常衣服尺寸偏大制作即可;如果老人不忌諱這些,最好讓老人親自挑選,按照老人自己的想法去制作,更顯大孝,老人長壽之意。
(二):壽衣無論男女,均是單數(shù)單件。常見是7件(襯衣襯褲+棉衣棉褲+外衣外褲+男用大褂/女用斗篷),也有9件和11件的,條件好的還可以更多,只要根據(jù)自家的情況選擇即可。壽鞋、壽襪、壽帽等一切壽衣,切記均不可帶有任何皮毛。
(三):過了60虛歲西去的老人,壽衣多以古時明清兩代樣式居多;虛歲60歲之前去世的先人,以中山裝、禮服樣式居多。生前吃皇糧,尤其是在職死亡的吃皇糧人員,譬如警察、法官、檢察官等,亦可,以自己的制服和日常衣著為壽衣均可。
(四):做好的壽衣中,要留有一處不可事先做好,要在老人咽氣之時,方可制作完畢。做好的壽衣,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時,老人可以象征性的試穿一下,一則寓意老人身康體健,不受疾病干擾侵害,二則寓意合家人丁興旺,消災(zāi)解難生百福。
(五):在給老人穿壽衣時,原則是要在沒有咽氣的時候就給老人穿上,這樣方能全部帶走,如果做不到這點的,也應(yīng)盡快給先人穿著,不宜拖延。一般在給老人穿著壽衣時,未婚單身兒女子嗣,不宜靠前,或是請家中其他長輩幫忙穿著最佳。
(六):逢年閏月的年份,尤其是在閏月中給老人做壽衣,可起助老人長壽之意的同時,更可化解家中一切邪祟煞氣。做好的壽衣,不可跨越,不可重復(fù)制作,備出雙份。一旦老人歸去時,出現(xiàn)雙份壽衣等情況,多出的那份均應(yīng)出殯時一同帶走。
(七):在給老人穿壽衣時,一般是由下向上,先穿下褲,其次上衣,然后穿鞋襪、戴首飾,最后帶帽子。在給老人穿戴之前,同樣是要給老人梳洗干凈,體面西去。同時可事先將壽衣層層套好,屆時方便老人穿著,助其順利往生,亦無不可。
祝福天下老人,長命百歲,身康體健,如若西去,均能往生極樂,常駐蓮池,成佛做主。
安順屯堡喪葬習(xí)俗
人生最后的禮儀是死后兒女家人為死者所辦的喪事。屯堡人俗稱“成神儀式”。與出生時的“做大客”,結(jié)婚時的“喜堂念佛”相比,成神儀式規(guī)模更大,程序組織更為慎密,儀式禮當(dāng)數(shù)更為隆重,影響面更為廣泛。成神儀式是人生最重要的生命節(jié)點的鐫刻,也是社區(qū)與個人最后告別的盛典,是社區(qū)日常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儀式之一。屯堡辦理喪事的程序和過程是:
(1)父母去世,首先找陰陽先生,根據(jù)死者的生辰八字及去世時間,確定入棺時間,入棺后設(shè)靈堂,然后找陰陽先生再根據(jù)死者的生辰八字及去世的時間,確定下葬日期,接著去看墳地,看墳地時關(guān)鍵是看墳地的方向,不僅要根據(jù)死者的生辰八字及去世日期,還要根據(jù)當(dāng)年的年份。不同的年份,墳地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2)確定治理喪事組織:由辦理喪事的人家邀請平時關(guān)系比較好的,并且辦事能力比較強的親戚或者朋友,成立治理喪事委員會。辦理喪事主人家設(shè)立:
內(nèi)主管:管伙食、柴米油鹽
外主管:安排幫忙的人,讓他們各負(fù)其責(zé)
會計:記收入帳和支出帳
(3)報喪:報喪主要向親戚通報家人去世的消息,不用向鄰居報喪。如果是母親去世,由孝子向舅爺報喪;如果是父親去世,由孝子向家族中長輩報喪。報喪時單腿下跪,口說“請長輩主持”。其余的親戚不要求孝子親自去報喪,報喪沒有時間要求,盡快通知就可以了。
(4)哭喪:哭喪也叫“
看死”,是由婦女向死者表示悼念??迒实臅r間從辦事的第一天開始,一直到出殯前一天,親戚、鄰居,村內(nèi)村外,認(rèn)識不認(rèn)識都可以上門來哭喪??迒蕰r有一種說法,叫“借別人的棺材來哭自己”。主要是訴苦。婦女借哭喪抱怨自己的生世或哭訴自己碰到的不順心的事情??薜膬?nèi)容主要是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或者是丈夫不爭氣,害得自己生活得不好。“看死”的人哭時,死者的女兒要陪著一起哭,叫“陪哭”,哭時間一般是3—5分鐘。3—5分鐘后,就有人拿毛巾去勸慰哭喪的人,讓她們節(jié)哀順變,然后給她們每個人一個小禮物作為紀(jì)念,過去一般是毛巾,現(xiàn)在改為一包爆米花。
(5)“做外家”:死了女老人,娘家接通知后,分性別去吊喪。先是婦女去,本家合作上墳的,同輩、小輩朋友、鄰居,有不認(rèn)識死者但與赴喪人中結(jié)識的,都可以去。到目的地后,不管去的人有三十、五十,進門就哭。如是外村的老人嫁到本村,死后外家來的婦女下車就哭,這邊放哨的趕快通知女孝子去磕頭陪哭,一直哭到家中。如果死者平時被兒子、媳婦虐待,做外家的婦女就要哭訴你的不好,死者的舅子還可以打不孝之子,當(dāng)媽的一般會對結(jié)婚的兒子說“你用這種方法來對待我,你不怕我死后我的外家拿你跪在我面前討公道”。
所以,外家這邊虛張聲勢,會約起很多人去壯聲威。一般人也會樂于參加。“人死飯甑開”外家來哭喪,罵了你得賠不是,散孝布對娘家人都要散大的。將孝帕包在自己頭上意為給死者解罪。所以,在屯堡區(qū)一帶,如看見三、五十人一伙頭戴孝布的,就知道是去做外家回來。女的做外家早上去,哭完喪取了孝帕, 不管路遠(yuǎn)都要返回,這是人死的第二天。辦喪事的第一天,做外家的第二種情況是男性,在出殯的頭兩天晚上,外家的男孝子親侄兒都得去,并送禮,送去的東西有一頭豬用于下祭;做一桌供碗,用白面作原料做成“素碗”的鵝、豬、羊雞等,也有做“油碗”的,用豬內(nèi)臟做原料,同樣做成各種家畜動物;去一幅鎖吶;買很多炮仗,香蠟紙燭。特別對不孝之子,外家人還要將他(她)跪在母親靈前認(rèn)錯。如果死者年輕,又遭明顯的虐待,外家會來全村人,男方家就得出去躲,做外家的會來將他家喂的豬殺吃,米煮吃,將死人埋在男方堂屋里。從解放前至今,無論外家再貧寒,男方再富,都依這規(guī)矩。由于屯堡婦女的地位有各種制度保障,一般兒子對母親都很好,母親去世后孝子愛寫對聯(lián):“生前未盡孝恩追悔何地,死后難酬罡極搶恨終天”。
(6)念佛唱孝歌:從辦喪事的第一天到出殯的前一天,每天晚上都由佛頭主持念佛,唱孝歌。屯堡三邊街的佛頭對本街成神儀式聞訊后就得到位,主家辦事幾天,就為主家主持晚上的念佛唱孝歌幾天。此項活動無論唱者聽者所有的愛好者都可以參加,也不分男女,村內(nèi)村外是否親戚朋友等。佛歌、孝歌內(nèi)容差不多,先是序言,向人打招呼,感謝主人家熱情接待。歌頭和歌尾都要慶賀死者超脫輪回升上西天極樂世界。中間的內(nèi)容則很豐富,廣泛:一類是直接與喪事對接的,如《報恩路引》要唱完相關(guān)系統(tǒng)和程序共有二十六哭:1、哭娘經(jīng)句,2、哭五更轉(zhuǎn),3、哭解罪,4、哭破獄,5哭朝山,6、哭過血河橋,7、哭送十二殿,8、拜血河哭,9、守夜哭,10打井哭,11、接客哭,12、哭血河凄慘,13、哭趕信,14、哭入棺,15、哭安靈,16、寫靈牌,17、哭接亡,18、哭開路,19、哭五更,20、扎靈房,21、捆喪上坡,22、疼愛兒女,23、哭燒靈,24、哭起經(jīng),25、望墳哭,26、回家哭。第二類是唱古書,如《三國演義》、《西廂記》、《水滸》,及地戲的內(nèi)容,可以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唱一遍,也可以把幾本書的內(nèi)容串在一起唱,但要注意押韻。第三類是即興自編自唱,這種情況是有高手在場,聞訊者趕來旁聽的更為雀躍。
(7)下祭:主要是針對娘家,女兒家和媳婦家的親戚。時間是在出殯的前兩天,來下祭的人要準(zhǔn)備祭品:一頭殺好的豬,用紙扎的一只羊(因為本地沒有羊賣),一些糖及水果,一篇祭文,謂之“豬羊祭“。下祭時有一儀式,先“獻(xiàn)碗”,由道士用碗將獻(xiàn)來的食品盛好,放于靈前然后宣讀祭文,祭文內(nèi)容追憶死者對家庭的貢獻(xiàn)及家人對死者的悼念之情,下祭有親疏遠(yuǎn)近順序。如果是母親去世了,先由母親娘家的兄弟前來下祭,然后是出嫁的女兒家,最后才是媳婦家的兄弟。舉行下祭儀式時,所有的女兒、女婿、媳婦、侄兒、侄兒媳婦以及孫子,孫媳婦都要三跪九拜,孝子則在靈前跪拜作為回禮。如果孝子不在(出遠(yuǎn)門或者早逝等)則由孝子的兒子頂替,如果沒有兒子,則由女婿頂替,如此類推。
(8)點燈:出殯前天晚上要舉行點燈儀式。點燈的風(fēng)俗來源于“目連救母”傳說。據(jù)傳,目連的家住西安龍鳳府,父親付員外,母親劉四娘在世時打僧罵道,不懺佛,破五戒,十惡不赦,死后被打入陰曹地府,度過重重關(guān)隘,所有的小妖見到經(jīng)書都紛紛退認(rèn),唯獨桐子擋住了路,于是目連就把桐子拿來點燈,終于看見母親站在血河里,目連走進血河,三口喝干血河里的水把母親救了出來,送上天堂。《血河經(jīng)》的內(nèi)容就是勸人懺佛行善,死后不入血河,不轉(zhuǎn)世輪回而進西方天堂極樂世界。點燈儀式用的燈叫“鑰匙燈”共有九層,每層九個,共八十一個,意為九九歸一,點燈的目的在于祭天,期望上天給地府里的死者指路的明燈。鑰匙燈屯堡三個廟都有,供域內(nèi)喪家辦事時用,暇時放廟中備用。由死者的女兒們共買三斤六兩清油(即菜油)、三斤六兩紙錢,意為360天,天天有油吃,天天有錢用。主家將油和紙錢交給本街的老佛頭,由老佛頭主持點燈儀式。先拜燈,兒子在靈前下跪,由佛頭帶領(lǐng)五服內(nèi)親中的女性;女性們雙手合十,手上放三張紙錢,跪拜后繞著燈轉(zhuǎn),同時女佛頭在一旁念佛經(jīng),念完佛經(jīng)后拜燈儀式結(jié)束。開始點燈。第一盞燈由大兒子點然后,按家中男性長幼次序點,男性點完后女性點,最后,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可以上去點燈,不分先后順序,誰點的燈多,誰就有好運。
(9)繞棺:點完燈后,由道士在靈前“拜靈”主要是念《金剛經(jīng)》等。拜靈時只有兒子女婿參加,女兒媳婦不參加。拜靈后開始繞棺,所有的內(nèi)親都繞著棺材轉(zhuǎn),大約繞一個半小時,繞棺時道士在一旁,念經(jīng)名為“對道場”,然后“散花文”,即此時道士念的經(jīng)書內(nèi)容與花有關(guān),將花與人作對比,勸導(dǎo)人們學(xué)花的樣子做人,一共涉及一百多種花。之后開始“解青結(jié)”,結(jié)是吉的諧音。道士用一條白布一綹青線,挽成一個結(jié),由死者的親人把結(jié)打開,打開后再由道士把結(jié)打起,下一個人再解。解青結(jié)的意思是讓活著的人清白吉利。解完青結(jié)后就等著出喪。
(10)出喪:出喪時先由道士開棺,讓親人看死者最后一眼,開棺時道士在一邊“喊魂”,喊魂是這樣的:在棺蓋上放一碗米,把一個雞蛋放在米里,道士邊撒米邊喊(某人)生魂出(棺),死魂開(棺)。按長幼順序把親人的名字先喊一遍,然后再喊眾姓人等,包括死者所有的親屬朋友甚至全村的人,最后喊牛馬六畜。喊完魂后蓋棺。然后等待時間出殯。出殯的時間也是根據(jù)死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時間先看好的。
(11)出殯:出殯主要由“老人會”的成員參加,先由四個人把棺材抬到大門口,由道士把一碗米、一個雞蛋、一碗水放在門外。然后用三炷香在水上寫一道符,將水放好。從出殯的第一天開始算,直到第三天才倒掉。三天后“復(fù)山”,意思是老人將孩子生下來,直到第三天小孩才會哭,所以第三天去復(fù)山,讓孩子記住父母的恩情。復(fù)完山后,過兩年半子女還要到死者的暮前拜祭,因為小孩到兩年半后才會走路,也是讓子女記住父母的恩情,兩年半后所有的儀式才算結(jié)束。
(12)佛頭清場:出殯后家里及院子里幾天來不往外倒的紙錢灰、垃圾等,由熬守了一夜的佛頭負(fù)責(zé)清掃,其他人不參與此項工作,這既是約定俗成的榮譽,也是榮譽賴以獲得的義務(wù)。意為讓喪家從項工作,才算結(jié)束了幾天來的幸勞,回家睡覺,待中午飯時再由辦事人家請來吃飯。
整個成神儀式結(jié)構(gòu)緊密,有條不紊,章法有循,組織有序,可視為社區(qū)運轉(zhuǎn)水平和機制狀態(tài)的一個縮影。從辦事人家到赴喪來賓再到街坊鄰居,均被組織到不同的時空領(lǐng)域之中,從從容容,履行到此悼念亡靈的義務(wù),也以自己行動構(gòu)建著整個儀式的過程。
岳西喪葬習(xí)俗大全
送老。岳西舊俗最重“送老”。老人臨終時能有兒女在病床前照料或跪聽遺囑,是對臨終老人的最大安慰。諺云“送老歸山方是兒”。在外游子一旦接到父母病重消息,雖不遠(yuǎn)萬里亦必奔回。若老人臨終兒女來不及送老,人們會議論此老“無?!薄?div style="height:15px;">
把信。人一歿,孝子即親去長輩至親家報喪,磕頭痛哭。死者要是婦女,須候其娘家人來方可入殮。娘家人要詳細(xì)檢查尸體,多方詰問,并在喪事規(guī)模上提出要求。如果死者生前受虐待,或年輕暴病而亡,娘家人有的就要聚眾來鬧喪,即所謂“鬧姑娘會”,甚至有弄得男方傾家蕩產(chǎn)的。
下停板。死者一咽氣,即由床上抬到門板上,叫“下停板”。亡人面蓋泉紙,胸口放一把剪子。頭前放半碗生米(叫“倒頭飯”),一雙筷子直插在米里,上面還放兩個雞蛋(叫“倒頭蛋”,因此以兩個雞蛋待客視為極不禮貌)、一柱香。同時焚燒紙扎轎馬(亡者之女焚燒泉紙九斤四兩),待紙灰冷后裝入“雞鳴枕”(供亡人入棺枕用的雞形枕頭)。
此后,由孝子頭頂破傘,身披死者壽衣,手捧瓦缽,去井邊取來凈水,為死者洗臉,謂之“起水”。
入殮。 棺木置堂屋正中,放在兩張大桌或高凳上,叫“升棺”。棺木生前即備,質(zhì)量上等叫“十廓”,中等叫“十二元”,下等叫“小五底”,不入流叫“四塊板”。都是按棺木所含圓整杉木或薄板多少而稱。入殮前,子孫為亡人抹擦凈身,換“老衣”(壽衣)。老衣有五領(lǐng)(棉衣、夾衣各兩領(lǐng),單衣一領(lǐng))三腰(夾褲兩腰,單褲一腰)、七領(lǐng)五腰、九領(lǐng)七腰諸式。衣料為棉、絲綢不等,但忌用緞子(緞子與斷子諧音)和皮革。富者還以絲棉裹尸。按陰陽先生測定的時辰入殮,亡者頭枕雞鳴枕,手握紙制銀錠,腳穿“老襪”、“老鞋”,仰面平放,上下左右實以皮紙和石灰包(其數(shù)按亡人年齡計算)。再取長線,上穿一針,從棺尾至棺頭拉直,以測尸體是否擺放端正,稱“分金”。亡者親屬分站棺柩兩邊,“親視含殮”,與亡者屬肖有沖犯的家屬宜避開。蓋棺后用生漆封子口。
入殮事畢,即“變白”。孝子披麻戴孝,即著粗布毛邊白衣,草繩束腰,一束麻從孝帽拖到地。孝媳披麻著毛邊白衣、白裙、蒙毛口鞋。孝孫著粗布光邊白衣、光邊白帽、光邊白鞋。重孫輩著細(xì)布白衣。孫輩孝服袖臂上加一紅花,以示父母健在。變白后,亡者親屬持香隨道士繞棺“關(guān)小燈”。繼由孝子馱一下棺材,叫“馱重”。道士手持斧頭敲棺三下,故有“棺材頭頂三聲響,方知自己是亡靈”之說。
設(shè)堂。入棺后,即于棺前掛孝幔,擺祭桌,燃白燭,設(shè)靈牌。靈牌上書“顯考(母稱妣) 某公某某大人(母稱孺人) 之神王(王乃主字缺筆)”。棺下點長明“本命燈”。靈位上掛遺像,懸一“音容宛在”橫幅。靈位兩邊掛滿挽聯(lián),靈前擺有雞、魚、肉三牲及茶、酒、飯等供品。大門口貼有“本宅治喪,恕報不周”或并排斜貼兩張方形白紙。靈堂既設(shè),親友攜香紙、孝幛、挽聯(lián)、奠儀(現(xiàn)金)等前來吊唁,孝子要跪下迎接,口稱“
不肖”。
一般小康市民和縉紳富戶,在治喪期還請僧道為亡人做法事。繁者有關(guān)燈、游十殿、跑五方、破八卦、拜懺、放焰口、暖棺焰等。關(guān)燈,即由道士率孝子及吊喪者排一字長蛇隊形,圍繞靈柩轉(zhuǎn)大圈,甚者有周游7個土地廟的。(無愁陳姓老人不關(guān)燈,只設(shè)豬羊祭,行“三獻(xiàn)”)家奠 家奠又名成主,乃古禮,甚為隆重。程序有三:告祖、點主(即將神主牌上“主”字缺筆用紅筆點上)、獻(xiàn)禮。最繁縟之“三獻(xiàn)三呈”家奠,需禮生、樂手20余人,呈祭品百種,時間長達(dá)10小時,孝子下跪、磕頭無數(shù)次,疲憊不堪。然后設(shè)筵酬賓,叫“領(lǐng)帖”。來賓向靈位行三叩首禮,孝子在孝幔內(nèi)叩謝如儀。待賓客入席后,孝子又須向各席磕頭。
出殯。富家出殯,聲勢浩大。有燈籠冥旌、傘旗鑼鼓、瓜錐鉞斧諸多儀仗,有成群僧道著法衣執(zhí)法器誦經(jīng)隨行,孝子孝孫持喪杖、引魂幡低頭作哀戚狀,8人抬棺緩緩前行,眾孝眷乘小轎一路嚎啕,更雇有“伴哭女”壯其聲響。出殯隊伍一般行至西門玉虹門外同善堂解散。
貧家治喪,程序略同而禮儀簡省,如家奠請道士關(guān)小燈變白,設(shè)神主牌位,請兩個禮生“點主”,停棺一兩日即行出殯。起棺時,門外燒一盆炭火,澆上白酒,待烈焰騰起,抬棺而過。棺上覆一紅氈,拴一活公雞。一人鳴鑼開道,眾扶柩慢行,沿路遍散紙錢(謂買路錢)。葬(或厝)畢回家,門口燒一稻草煙把,跨過方可進門,以示消除晦氣。
出殯當(dāng)天,請道士來家“打掃凈”,清除污垢。
出殯后,須在堂屋右角設(shè)靈位,每日供奉飯饌。每隔7日(從忌日起)祭奠一次,7次共49日,為“滿七”大祭。又百日、周年皆舉行祭奠。孝子守孝以3年內(nèi)不飲酒、不看戲、不娛樂,以灰布蒙鞋為標(biāo)志。滿3年大祭,燒靈位“除孝”,變常服。
厝葬。雙親亡后,要早日安葬歸土,才算完成子女的責(zé)任。對葬地的選擇也極重視。俗謂葬地風(fēng)水好壞能主后代榮辱,故富戶長年雇請地理先生四處尋找所謂“真龍活穴”。待覓得吉地,即以重金購買或巧奪豪取,亦有為爭“風(fēng)水寶地”而成訟者。貧家葬墳只要求干燥朝陽即可。出殯后,先厝置兩三年或更長時間再葬,也有“血葬”(死者馬上入土)的,血葬的多是無后人死者。
浙江沿海一帶殯葬習(xí)俗考
生與死,乃人生大事,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縱觀歷史現(xiàn)實,死比生似乎更顯得鋪排、隆重,人們也更以一種虔誠之心面對,以此來體現(xiàn)對死者的尊重,對亡靈的敬畏;且更視之為一種孝道——讓親人死而無憾,也讓活著的人安寧。故幾千年來盡管朝代更迭、世事變遷,這種源于周禮的民間傳統(tǒng)喪葬禮儀,卻始終代代沿襲,且愈趨完善,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極大地豐富了它的內(nèi)涵,成為中華民族古老而燦爛文化與文明的組成部分。
臨終與送終
當(dāng)老人病重處于彌留之際,謂之臨終。而此刻,兒孫們守候在老人床前作最后的送別,則為送終。在整個喪葬禮儀中,可謂都是活著的人與死者在進行著一場冥冥之中的對話與情感交流,唯有送終這個場景,卻是生者與死者作最后一次真實的生離死別。
老人病入膏肓?xí)r,會有一種不久于人世的本能預(yù)感,故非常思念與眷戀兒女,企盼他們此時能齊聚一堂,為其送終。同時,在這訣別時刻,也對兒女們寄予太多的期望,大都會作一些最后的囑咐與交代。為此,在家的子女,既要須臾不離地侍奉老人,也須給不在身旁的兒女捎信,催其迅速返家。如無特殊情況,在外的兒女即便路遠(yuǎn)迢迢、路途艱險,都會火燒火燎、晝夜兼程往回趕,希望能與親人見上最后一面。否則,老人難以瞑目,自己也會終生遺憾。若是老人病危,而子女們還在忙乎自己的事兒,這就是一種不孝之為,就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斥責(zé)。
不過,有的兒女們趕來送終,也不乏有另外想法,即家底比較殷實的人家,老人會存留一些價值不菲的金銀財物,或積攢著數(shù)量不少的錢,平時,老人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只有到了這臨終時刻,才亮出這些“私房錢”,然后均分給兒女們。如果不來送終,這筆錢財或許就旁落于其他兄弟姐妹手里,這可是不該有的損失了。
此外,送終的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聆聽老人的臨終遺言。雖然,其內(nèi)容因老人身份與品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幾個方面:一是老人生前有未盡的事業(yè)與未遂的愿望,希望兒孫們能繼承他的遺志,實現(xiàn)他的遺愿。二是希望兒孫們能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辦事,勤勞創(chuàng)業(yè),節(jié)儉治家,在鄰里鄉(xiāng)村中能有個好口碑。再就是告誡兒女們,要搞好家庭和睦,互相謙讓,切莫動輒拌嘴吵架,和氣生財,這可是千古道理。老人的臨終遺囑,兒女們自當(dāng)一一點頭應(yīng)允,讓老人放心離去。
老人病危期間,如是母親則要告知娘家人來探望,讓他們清楚此病實屬無法挽救,事后就不會責(zé)怪其兒女。這個禮節(jié)不可或缺,如果事先忽略這一點,人死之后突然去報喪,那么,娘家人就會覺得不夠尊重他們,難免心懷不滿,有的甚至大發(fā)雷霆,于是,就有可能在辦喪事時借故刁難,往往請而不到。即便孝子跪地認(rèn)錯把他們請來,但也許又會提出一些過高的喪儀條件,讓你無所適從,卻又不能有半點抵觸。俗話說“母死怕娘家”,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但凡母親喪事,以娘家人為大,無條件地要尊重他們,一旦鬧了矛盾,這喪事就會無法順利操辦。
浴尸身與著尸衣
一旦老人撒手西去,繁文縟節(jié)的傳統(tǒng)喪葬禮儀,也就隨之拉開了序幕。
首先,要給死者洗浴身子,講究一點的人家,把水燒開后,泡上菊花、香草等香料;而一般的則臨時摘些桔樹的葉片泡上,香味雖不甚濃郁,卻也散發(fā)著一股淡淡清香。但切忌使用清水,據(jù)說,人死后如不用香水沐浴身子,渾身就會散發(fā)著一股臭氣,陰間的守門小鬼,就捂著鼻子死死攔住你,好歹都不讓進,這樣,死者就會變成一個四處飄蕩的孤魂野鬼。其實呢,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講衛(wèi)生措施,人在重病而亡后,尤其有瘡毒者,整個身體多少有點齷齪,甚至?xí)l(fā)著一種異味,這對屋內(nèi)不大的空間會造成污染,以至影響喪事的操辦。用香湯擦了身子,便消除了異味,人們就不用為此憂心了。
接下去,就是為死者著衣裳。死者所穿衣服有壽衣與普通衣服之分。壽衣大都是特別縫制的,其中有很多講究。它最好在閏年閏月縫制,因為“雙潤”為難得的吉日,故世的親人穿上這樣的壽衣,就會將其功德潤澤后人。壽衣的布料相當(dāng)精致,多為絲羅綢緞,且繡上仙桃、仙鶴、蝙蝠等吉祥圖案。壽衣的式樣隨著朝代更迭而改變,到了清代,基本就是這種滿族人所特有的長袍短褂的劃一款式了,至民國時期,仍然沿襲清代的式樣。另外,壽衣的布料忌用斜紋布,否則,后輩人會搞邪門歪道;更不能用畜皮縫制,穿了來世可能會變成畜生;壽衣的里子布,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后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壽衣大都為富庶人家所有,一般的老人亡故后,穿的就是普通式樣的衣服,條件尚好的,做一套新的外衣,日子實在緊巴的,就連外套也是舊的。不過,不管穿什么衣服,其件數(shù)應(yīng)為單數(shù),且衣服與褲子的相差數(shù)為二。比如上穿七件衣服,下面就穿五條褲子。再是,死者不能穿里外一色的新衣,貼身這件布衫必須是舊的,否則,死者身上沒有本人熟悉的衣服,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就會陌生得不知所措,渾渾噩噩地進不了陰間。
本地風(fēng)俗,替亡故老人洗身子、穿衣服,其兒女是不可親自動手的,必須是兒媳婦,或請村里專門替人洗尸身、著尸衣的人來做。因為,親生子女是不能看到父母這赤裸露體的模樣的,不然,這是對親人的褻瀆。
兒女還要為親人修飾整容,除了擦臉,如是父親,還得為他剃頭、刮須;是母親,則為她梳頭,從而讓親人顯得安然、祥和,如同睡去。
“離床”與“送行”
為死者整理停當(dāng)后,就將其遺體抬離原來的床榻,被轉(zhuǎn)移到堂屋里的尸床上,俗稱“離床”。男的靠堂屋右側(cè);女的則靠其左側(cè),與陽間的男左女右正好相反,印證了陰陽顛倒這一說。然后,用“遮陽”(竹篾編制,舊時打稻麥時圍插在稻桶上,用來遮擋顆粒蹦出去)或竹簟將尸床圍住,一是以防禽畜襲擾,二是避免尸體變形而嚇著人。在死者的腳部底下,點上一盞長明燈,俗稱“腳頭燈”,其燃料多用豆油或桕子油,到民國時改用煤油。在未入殮之前,不管白天晚上,長明燈都要有人看管,不能讓它熄滅。殊不知,它就是死者的靈魂。
在“離床”時,還須用綿軟的紗繩,將死者的兩手縛于胸前,將其雙腳縛緊在一起。這雖是風(fēng)俗,卻有現(xiàn)實意義,一是防止有的人是一時窒息(休克)而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靜養(yǎng),重又緩過氣來,就有可能坐起來,或下床行走,這會嚇壞活人的。手腳給縛住后,即便復(fù)活,就不會發(fā)生這恐懼的事了。二是人死后,其四肢難免會發(fā)生本能的伸展或彎曲現(xiàn)象,由于變得僵硬,入殮時就不易放得進去,或者難以平整地躺于靈柩中,這是兒女所不愿看到的。
另外,還得往死者口中放些許銀粉,大戶人家也有放金粉的,俗稱“含口粉”。意在轉(zhuǎn)世投胎做人時,就不會多嘴多舌亂講話,要說也是君子之言,有分量,有價值。正如民間所說“金口句句良言,賤嘴亂話三千”。
然后備上一桌祭品,點上香燭,一是為死者“餞行”,二是也為招待閻羅王派來抓人的黑白無常,請它們在去陰間路上,能好好照應(yīng)親人。所以,祭品比較豐盛,有酒,有米饃,有魚、肉、雞、豆腐、粉絲等菜肴。特別是這雞不可缺,據(jù)說無常最喜歡吃,如若席上無雞,無常就會不高興而在陰間路上為難親人。
用完餐后,子女們便在瓦盆里敬燒上紙錢(冥幣),分別送給親人與黑白無常作“盤纏”,在路上享用。然后,每人擎一支香,一邊悲哭,一邊送親人與無常上路,送到村口后,每人朝前方躬身三拜,嘴里叮囑親人一路走好,這才凄然返回。
與此同時,將死者生前所用的草氈、被褥、鞋帽、衣服等,一并捎上,在村口將其點火焚燒,意為告訴死者,這兒已沒什么東西了,不能再留戀,好生去陰間吧。其實是病人所用過的東西不衛(wèi)生,只能燒毀。
擇喪日與報喪與婚嫁揀日子一樣,人死后也要請陰陽先生或道士,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出殯。如死者的出生年月,按天干地支推算,與出殯這一日子沒有“沖破”,就視為吉日。不過,也不能與在生的親人生肖犯忌,比如這個日子忌虎,那么,屬虎的親人就不能參加喪儀了,這可是非常遺憾與痛苦的事。由于以前沒有什么冷藏設(shè)備,死者遺體不能久放,特別是暑天,三五天內(nèi)必須下葬,要在這僅有的短暫時間里,揀一個完全沒有沖破,且又不與全部親人生肖犯忌的喪日,是很難完全做到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這日子并非是很嚴(yán)重的“沖破”,道士用符咒給破解一下即可。而對于生肖犯忌,只要其兒女、長媳、長孫等不在其列,也就不是大問題了。
在喪事中,“重喪日”最為不祥,俗稱“重喪惡煞”,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與其死時的日子與時辰,有“干支”重合。據(jù)說,這會使主家再死一個人,再出一次喪。一旦遇上這種情況,就要舉行特殊的喪儀破解,即在出喪這天,兒女們將事先用硬板紙糊好的一口紙棺材,提前送至村口燒了,以此表明已出了一次喪。
報喪,也叫“通信”,在擇定出殯日子后,如是母喪,就首先派人去娘家報喪,除了告知入殮與出殯時間,還請娘家人來商議一些有關(guān)喪葬事宜,以表示對他們尊重。娘家人得知噩耗后趕來,孝子須在大門前跪哭迎接。另如姑家、姨家、女婿等親戚,也都得一一遣人報喪,這是禮儀,哪家都不能省略。
報喪的方式各地大同小異,去報喪者,都須頭戴白帽,也叫孝帽(用白布簡易縫制),手掖一頂雨傘,且必須傘柄朝上,傘頭朝下,說是死者的靈魂就在傘里,如若順著掖,那么,其靈魂就有被遺落的可能。另外,在這一路上,或過橋涉水,或上崗下嶺,或閃電打雷,都得提醒死者一聲。到了親戚家后,親戚首先會在堂屋前放一張桌子,一把高背椅子,然后把傘迎接過去,置放于椅子上,也就是讓親人端坐于此。
接著,親戚就會燒兩份點心,一份放堂前桌上,擺上筷子,讓亡者吃;一份就是招待通信客。點心一般都是炒糯米圓或炒面條,富有人家也有燒一桌菜肴的。吃好點心,通信客回時,其親戚,尤其女兒就得哭送到大門外。有些親戚不會哭,就用摔破碗、砂罐代替。據(jù)說如果不哭送,或不弄出大的響動來,死者的靈魂就會依戀著不情愿回去。
舊時也有以發(fā)“訃聞”的方式公告喪事。用毛筆書寫在白絹上,掛于大門外。訃告一般言簡意賅,比如是父親病故,則寫“嚴(yán)父×××因久臥病榻,我等不孝子雖竭誠予以醫(yī)治,但終回天乏術(shù),于×年×月×日壽終正寢,享壽××歲。謹(jǐn)擇于×年×月×日出殯,泣告鄉(xiāng)鄰族人及親朋好友?!比缓笫鹕闲⒆有彰5搅嗣駠鴷r期,這種訃聞形式就被用于報紙上,直至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