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散發(fā)性疾病,只有少部分患者有家族遺傳傾向。那么什么樣的人屬于胃癌高?;颊?,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呢??偨Y如下:1)家族性腺瘤息肉病,2)幼年性息肉綜合征,3)遺傳性彌漫性胃癌,4)Peutz-Jeghers綜合征,5)林奇綜合征。 以上五類人群建議定期行胃鏡或鋇餐檢查,方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
作為臨床醫(yī)生,時常遇到患者家屬咨詢這樣的問題。不僅胃癌,還有我們常見的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腸癌等都不會通過空氣、唾液、血液、性交等親密接觸的方式傳播。但是導致胃癌發(fā)生的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共用餐具、共同進食進行傳播。對于家庭中有胃癌的病人,建議家屬到醫(yī)院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必要時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
目前腫瘤的治療講究的是循證醫(yī)學的證據,就是這個藥物進入臨床要經過臨床試驗證實有效。而我國的很多中藥都是沒有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對腫瘤有效的,所以不推薦治療目的使用中藥。但也可以到正規(guī)的中醫(yī)院開一些中藥可能起到輔助作用。
首先,全國超過一半的人群都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但最終發(fā)展為胃癌的卻很少。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是未感染人群的6倍。所以,目前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有相關性,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胃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由多種因素所共同決定的,包括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僅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還不足以引起胃癌,需要多種因素共同參與。
答案是“Yes”, 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共同用餐而傳播。家庭內部傳染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所以建議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家庭可以使用分餐制。經常在外就餐的人不能保證餐具的衛(wèi)生等被感染的機率也會增加。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中和保護能力下降,從而容易導致幽門螺旋桿菌的入侵,盡量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食物。
答案是“NO”。很多病人會問我這樣的問題“醫(yī)生,腫瘤患者是不是不能吃的太好,這樣營養(yǎng)都被腫瘤細胞吸收了,腫瘤會惡化”。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哭笑不得。我很想反問一句難道你不吃,腫瘤就會餓死了嗎?其實,腫瘤的生長跟你吃多少營養(yǎng)沒有關系。作為腫瘤科醫(yī)生長期工作中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狀況好的患者在對治療的耐受性和預后方面都明顯要好于營養(yǎng)狀況差,消瘦的患者。癌細胞可以“餓死”的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
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患者提這樣的要求“醫(yī)生,我這兩天不想吃飯,給我打點營養(yǎng)針”。很多患者有這樣的誤區(qū),覺得在醫(yī)院打幾天營養(yǎng)針比正常吃飯要好的多,而其實不是這樣的。人體腸道的營養(yǎng)來源主要是靠食物進入腸道吸收的,如果長時間不進食,腸粘膜就會萎縮,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而也易感染,因此只要能吃,就一定要盡量通過正常方式攝入營養(yǎng)成分。而我們平時靜脈給予的脂肪乳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往往很難為人體吸收,更多是以能量形式消耗掉。鼓勵患者自行進食補充營養(yǎng),不能依賴所謂的營養(yǎng)針。
臨床遇到很多這樣的患者,道聽途說一些 “相信魚肉、雞肉等是“發(fā)物”會促進腫瘤生長,吃素不會”。相對于這樣的謠言,大家一定不要相信。 肉類和蔬菜類提供給人體的營養(yǎng)成分不同,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對于術后的病人引起傷口不愈合,免疫力低下增加傷口感染機會。對于晚期患者而言,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會變差,影響治療的效果。
很多人因為“他們說做胃鏡很痛”,害怕做胃鏡。一般來說,技術熟練的內鏡醫(yī)生可以在3-5分鐘之內即可完成包括拍照和活檢在內的胃鏡檢查。遇到復雜的情況也很少超過10分鐘。同時隨著胃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的胃鏡已經變得更細、更柔軟,操控性和醫(yī)生的技術也不斷得到提升,絕大部分的病人接受胃鏡檢查時僅有輕度的不適感。并沒有像別人形容的那樣很痛苦。同時胃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關鍵,如果因為害怕做胃鏡,而耽誤了治療,就得不償失了。
早期胃癌癥狀不典型,可僅有上腹部不適、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食欲減退、飽脹、噯氣等,所以定期行消化道鋇餐檢查及胃鏡檢查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具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的患者。而對于一些短期內體重下降、持續(xù)性上腹痛、嘔血、黑便等患者,必須盡快去醫(yī)院就診。
很多胃癌患者在當地檢查,拿著當地醫(yī)院的病理報告過來咨詢,問“醫(yī)生,這個會不會誤診,需要重新檢查嗎?”一般來說只要去當地正規(guī)醫(yī)院,病理檢查結果一般不會有誤。因為病理診斷是判斷腫瘤的“金標準”,醫(yī)生必須具有這個金標準才能指導下一步治療。
在胃癌篩查時,將CEA、CA72-4、CA242、CA-199、CA-125組合起來稱之為胃癌腫瘤標志物組合,通過這種組合能夠檢查腫瘤的存在及負荷的大小。但是其僅僅只是一項癌癥的篩查參考,并不能作為癌癥診斷的金標準,特別是對于胃癌患者化療后需要做療效評價時,需結合影像學檢查及臨床癥狀綜合考慮。
1.胃鏡和超聲胃鏡:胃鏡檢查是必須的,可以明確病變的位置,大小,范圍,更重要的是可以取活檢做病理檢查;超聲胃鏡,就是胃鏡頭部帶有超聲探頭,可以了解病變侵犯胃壁的厚度,就是T分期。2.胸腹部盆腔增強CT:增強CT可以了解病變侵犯胃壁及胃周器官情況,了解有無肺部、腹腔淋巴結轉移,有無肝臟或腹腔擴散,是很重要的分期檢查。對于判定可否手術切除的重要依據。3、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凝六項、感染性疾病五項、胃腸道腫瘤標志物等血液學檢查。4.肺功能、心臟超聲、心電圖,是術前心肺功能的評估檢查。
惡性腫瘤尤其是惡性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常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貧血,而茶葉中所含的鞣酸會影響鐵的吸收從而加重貧血。各種茶葉都會對鐵的吸收有一定影響,所以建議避免飲茶尤其是濃茶。
很多患者會在術前咨詢醫(yī)生“全胃切除還是部分切除,如果全胃切除了,以后吃飯怎么辦?”。依據術前檢查,醫(yī)生會對手術做個大概的評估,在術前會告訴患者現(xiàn)在的狀況,需要采用什么樣的手術。由于現(xiàn)在醫(yī)療環(huán)境較差,很多患者疑慮這是否會是最適合自己的 。醫(yī)者仁心,作為一個醫(yī)生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醫(yī)生一定會把最適合你的手術方式告訴你,請你相信我們。手術過程中可能有一些在術前通過影響學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手術的進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醫(yī)生會在術中進行合理的判斷。所以,不用再去追問醫(yī)生是全胃切除還是部分切除。
由于現(xiàn)在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不管是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時間大幅度縮減,一般來說,一周左右就可以恢復。還有許多高齡胃癌患者家屬會顧慮老人恢復能力較差,不敢手術。但是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早已不乏高齡老年人術后康復的案例。
1)術后忌辛辣刺激性食物,2)不能抽煙飲酒,3)盡量避免吃難消化的食物,如粽子、湯圓等,4)食物要細嚼慢咽防止消化不良,5)注意術后營養(yǎng),不要擔心忌口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6)少食多餐,選擇清淡、易消化、高能量和高蛋白質軟食為主。
1)胃出血,為胃癌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多為吻合口出血,其原因常為縫合胃壁時未能完全縫閉血管,特別是在全層縫合過淺或不嚴密的情況下,少量出血會自行停止,大量出血時急診開腹止血。 2)吻合口瘺,常發(fā)生在術后一周。常表現(xiàn)為腹痛、高熱及腹膜刺激征,引流管內可見膿性液體引出。先予抗炎、補液、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癥狀未改善考慮開腹手術治療。3) 胃排空障礙又稱胃癱, 常發(fā)生于術后開始進食或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時,常有腹脹、胸悶、上腹不適等癥狀。予以胃腸減壓、營養(yǎng)支持治療等,如果短期內不恢復,以后恢復的可能性較小。4)傾倒綜合征,是由于切除了控制胃排空的幽門括約肌、胃竇及十二指腸球部等關鍵解剖結構,導致胃排空過速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建議飲食時吃慢點、 減少飲食中含糖的食物的量、 添加纖維、增加含脂肪的食物來代替含糖的食物、少量多餐,規(guī)律飲食、少喝湯以及飲料,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要消化道重建手術。
對于早中期的胃癌患者建議首選手術治療,術后根據病理分期,決定是否需要化療。相對晚期的患者,先行新輔助化療后評估病情看是否有手術切除的機會。臨床問題,尤其是涉及到手術操作的問題,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多數情況依然需要臨床一線的醫(yī)生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
胃癌術后的病理分期與其預后密切相關。早期胃癌只累及粘膜層者預后佳,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如已累及粘膜下層,預后稍差,5年生存率約80%;中期胃癌如果沒有淋巴結轉移,術后5年生存率仍可達60~70%。
胃癌手術后,建議1-2年每3個月復查一次,2-5年每半年復查一次,5年以后每1年復查一次。復查內容包括: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血凝六項,血腫瘤標志物,胸部及上腹部增強CT,中下腹部平掃CT。
對于胃癌局部復發(fā)的患者而言,手術治療是首選的方法,但大多數胃癌復發(fā)的患者同時伴有全身多處轉移,再次手術根治性切除的幾率不大。建議患者行全身化療。同時如果患者Her-2陽性,建議曲妥珠單抗聯(lián)合化療的方案治療。
很多患者聽到化療就拒絕,總是有這樣的謠言“xx化療后不能吃飯了,xx化療后人就不行了”。其實,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化療,化療是一種治療方式,對于很多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如果放棄化療,相當于提前結束生命。其次,不同的人對藥物的耐受存在差異,同樣的藥物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應是不一樣的,因此沒有必要被某一種化療患者發(fā)生的嚴重不良反應所嚇倒而影響了自己的治療。最后,隨著醫(yī)學的進步,目前化療藥物的副作用越來越小、療效越來越好,結合輔助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其實化療并沒有那么可怕。
這是個誤區(qū),很多人認為化療藥物有效,必須有惡心、嘔吐等化療副反應,并且反應越大,有效率越高。錯!錯!錯!首先,化療的副作用跟療效之間沒有相關性。 其次,不是所有化療藥物的副作用都是胃腸道反應(即惡心、嘔吐),有的化療藥物的副反應是骨髓抑制、有的是神經毒性、有的是脫發(fā)等等。最后,隨著化療藥物的發(fā)展,很多新藥都是副作用越來越小,療效越來越好。
1)奧沙利鉑 神經毒性,為奧沙利鉑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xiàn)為對冷刺激敏感,出現(xiàn)沿靜脈輸液區(qū)肢端麻木、肌肉酸痛,使用奧沙利鉑3天內建議戴棉質手套,避免接觸冷刺激。同時奧沙利鉑化療6-8個周期后會出現(xiàn)過敏反應,輕度表現(xiàn)為皮疹,皮膚潮紅,重度表現(xiàn)為喉痙攣,危及生命。 奧沙利鉑出現(xiàn)的胃腸道反應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食欲下降,予以止吐、口服一些開胃食品來增加食欲,一般輸液后3-5后癥狀緩解。骨髓抑制,主要表現(xiàn)為白細胞及血小板的下降,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予以升白及升血小板對癥治療即可。2)氟尿嘧啶類(替吉奧、卡培他濱) 消化系統(tǒng):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可逆性胃腸道反應,如腹瀉、惡心、嘔吐、腹痛、胃炎等。嚴重的(3-4級)不良反應相對少見。骨髓抑制:表現(xiàn)為白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多為I、II度下降。手足綜合癥:表現(xiàn)為手掌及足掌麻木、感覺遲鈍、麻刺感、無痛感或疼痛感,皮膚腫脹或紅斑,脫屑、水泡或嚴重的疼痛。皮炎和脫發(fā)較常見,但嚴重者很少見。皮膚色素沉著:使用此類藥物后容易出現(xiàn)皮膚變黑,尤其是在皮膚皺褶處,平時減少日光照射,出門穿防曬服、戴口罩。一般不良反應:常有疲乏但嚴重者極少見。其他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粘膜炎、發(fā)熱、虛弱、嗜睡等,但均不嚴重。
眾所周知化療會引起惡心嘔吐,藥物上給予干預后,我們在生活中應注意什么呢?1).化療期間應清淡飲食,避免食用油炸食品;2)建議口含酸梅,改善惡心感覺;3)與人交流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不要緊張;4)緩慢進食,進餐后避免平臥;5)保持居住環(huán)境空氣流暢,避免不喜歡的異味刺激,穿著寬松舒適的衣物。 ??
臨床中我們建議患者化療結束后每3-5天復查一次血常規(guī),如果白細胞低于3.0X10^9/L,可考慮開始升白治療, 升白針的使用時間建議不少于3天。在打升白針的過程中也需要密切監(jiān)測血常規(guī),以免過度造血產生類白血病反應,一般白細胞>10X10^9/L即可。不建議在化療后當天打升白針,也不建議打完升白針當天就化療,兩者間隔時間最好大于24小時。升白治療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肌肉骨頭疼痛,常見的是腰骶部骨頭疼痛,除此以外可能出現(xiàn)水腫,發(fā)熱,乏力,感冒樣癥狀。
胃癌靜脈化療藥物奧沙利鉑對血管有刺激作用,出現(xiàn)滲漏會引起局部皮膚壞死。因此,靜脈化療過程中陪護應密切觀察點滴情況,當患者感覺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劇時,應及時通知醫(yī)護人員。拔針后迅速壓迫注射部位3分鐘,并抬高肢體,防止針孔滲血滲藥液,刺激局部。長期化療患者,血管壁薄,極易出現(xiàn)藥液外滲,嚴禁熱濕敷,可由外周輸液改為PICC、輸液港等中心靜脈輸注化療藥。
胃癌放療期間,常見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食欲下降、放射性食管炎、胃炎以及血液學毒性,嚴重的并發(fā)癥包括胃或十二指腸出血、穿孔。放療期間根據患者的胃腸道反應可適當給予預防性止吐治療。由于放療期間食欲不佳,如果營養(yǎng)攝入不足,可考慮腸內或者腸外營養(yǎng)支持。同步放化療期間,應經腸內或者腸外進行充分水化。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出現(xiàn)骨髓抑制,予以升白細胞及血小板治療。
胃癌靶向治療的人群為晚期患者非術后患者,目前胃癌靶向治療的藥物主要有曲妥珠單抗和阿帕替尼。1)曲妥珠單抗即赫賽汀,三周的使用方法為:首次8mg/kg、后續(xù)6mg/kg,每三周用藥1次。赫賽汀開瓶后28天仍可使用,對于出現(xiàn)剩余的藥物可以放在冰箱下次使用。赫賽汀的不良反應,主要為心臟毒性。因此,在使用赫賽汀之前要檢查心臟彩超的射血分數50%以上即可使用,如果使用赫賽汀過程中出現(xiàn)射血分數下降超過15%,即停藥。停藥后復查,若恢復,可以考慮繼續(xù)使用。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過敏反應,過敏可能表現(xiàn)為皮膚瘙癢,頭暈等不適,主要發(fā)生在赫賽汀首次使用的過程中,不用擔心,予以對癥治療即可。 2)阿帕替尼為胃癌的三線用藥,每日餐后半小時口服750mg。主要不良反應有血壓升高、蛋白尿、手足綜合征、出血、骨髓抑制等。服用阿帕替尼的患者中出現(xiàn)血壓升高,一般為輕到中度,多在服藥后2周左右出現(xiàn),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血壓<140/90mmHg。蛋白尿 定期檢查患者的尿常規(guī),腎功能和蛋白尿情況,在最初2個月內每2周檢查1次尿常規(guī)和/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之后每4周檢查1次,發(fā)生蛋白尿時要及時就醫(yī)。
目前國內報道胃潰瘍病以后發(fā)生胃癌的百分率在1%~6%之間,尤其是胃潰瘍病史較長和中年以上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癌變的機會較大。十二指腸潰瘍病發(fā)生癌變較少,原因在于十二指腸潰瘍病時多伴有高酸分泌,而高酸可抑制致癌物質亞硝酸鹽的生成,以致罕有癌變發(fā)生。
胃不舒服的人去醫(yī)院看病,經常會面臨兩種檢查選擇:鋇餐還是胃鏡。權衡的原因也簡單明了:鋇餐不用插管痛苦小,但看不清楚;胃鏡看得清楚,但插管很痛苦。翻 譯成醫(yī)學術語是這樣的:鋇餐檢查診斷效率較低,但為非侵入性;胃鏡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但為侵入性檢查,存在患者耐受性的問題。
在討論這兩個選擇之前,先簡單說一下鋇餐和胃鏡的原理。鋇餐其實就是X線檢查,X線透過人體后,因為人體各個部位密度的不同,呈現(xiàn)出有對比的圖像。但胃和周圍的組織密度差不多,直接透視除了看到胃底的一個大胃泡,什么也看不到。于是就讓病人喝入一種不透X光 的含鋇溶液,鋇喝入以后不會吸收,均勻涂抹在胃里面,就將胃的形狀勾勒出來。胃在空腹狀態(tài)下是癟的,胃壁重疊在一起,為了看清楚,還需要注入一定的氣體。 胃鏡原理就簡單多了,是一個一端裝了數碼相機的長管子,管子里面除了傳送數碼影像的電線外,還有一些能夠控制數碼相機一端上下左右拐彎的線,通過手柄控制 數碼相機這一頭的方向。把數碼相機這一頭伸到胃里,就能夠上下左右前后的觀察整個胃里的情況。同時胃鏡也有注氣和吸引裝置,能夠把胃腔充起來,把胃內的粘 液吸掉,從而更好的觀察。
明白了原理,兩者哪個更準確怕是沒有異議了。打個比方,鋇餐相當于看皮影,而胃鏡則是高清數碼。實際情況也基本支持這種對比。鋇餐檢查沒有顯示異常,病人不 放心再做一個胃鏡結果發(fā)現(xiàn)有病,或者鋇餐檢查顯示胃里有病,再做胃鏡檢查結果沒病,這兩種情況經常能夠遇到。較早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以胃鏡為標準,最終胃鏡 證實有病的,鋇餐只能發(fā)現(xiàn)50%左右,而胃鏡最終證明沒病的,仍有將近10%被 鋇餐誤診為有病。也就是說,一個病人做完鋇餐發(fā)現(xiàn)沒病,并不能證明沒病,還得再做胃鏡進一步排除;如果有病,也先不要著急,有可能沒病。如果再考慮到只有 胃鏡才能獲得活檢進行病理診斷,鋇餐診斷有病的病人依然需要再做一次胃鏡。相反,如果做過胃鏡,就不必再做鋇餐。這樣一比,鋇餐應該被胃鏡完全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