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運不濟,命運多舛,自從晉穆侯死,其弟晉殤叔以“兄終弟及”的名義篡位登基以來,晉國便正式開啟了第一次的內(nèi)亂。直到四年之后(公元前781年),晉文侯弒殺殤叔才重新使得晉國進入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晉文侯憑借勤王有功,政治清明,使得晉國一舉成為春秋初期最為有影響力的諸侯國家。但好景不長,在晉文侯去世之后(公元前745年),其子晉昭侯為了拉攏叔父曲沃恒叔來對抗晉殤叔一族,便將曲沃賜予曲沃恒叔。奈何,曲沃恒叔不僅沒有全心全意幫助晉昭侯,反而憑借在晉文侯時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聲望日益擴大,使得曲沃一舉成為晉國第二個政治中心,甚至于超過翼城。
公元前739年,晉昭侯被殺,曲沃政權(quán)正式與翼城政權(quán)完全對立,晉昭侯的被殺,也代表著曲沃代翼的正式開始,晉國再一次進入內(nèi)亂,這次內(nèi)亂整整持續(xù)67年(公元前745年——公元前678年),直到公元前678年,晉武公被周天子冊封為晉國國君。至此,晉國再一次進入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階段。晉獻公不僅繼承了父輩的夙愿,更是憑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政治清明、任人唯賢的政治才華,使得晉國軍事、經(jīng)濟都達到了空前實力,并且留下了“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贊歌。
就在準備待從頭、涿鹿中原,朝天闕之際,在晉獻公的晚年期間,晉國再次發(fā)生了動亂,這次動亂不同于以往的兄終弟及,叔侄爭權(quán),以及公族之間的謀權(quán)奪勢,而是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父與子。
嫡長子繼承制一直是封建社會各個階層都約定俗成的基本制度,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社會最為核心的制度。廣義的嫡長子: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攻打驪戎,并抱得美人歸,是為驪姬和少姬。驪姬生子為奚齊,少姬生子為卓子,這兩個孩子在之后都曾經(jīng)短暫的成為過晉國的君主。很遺憾的是,他們都是晉國內(nèi)亂的犧牲者,也是晉國再次內(nèi)亂的導火索。這一切的源頭都要從晉獻公偏愛驪姬開始。
遇到愛情的晉獻公不僅對驪姬寵愛有加,而且想要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予驪姬,哪怕是天上的星辰。那么對于驪姬而言,沒有什么是比得上君王之位更令人垂涎三尺的。更加默契的是,晉獻公也是如此想的,晉獻公想要將君王之位傳給驪姬之子,而驪姬也想靠著母憑子貴上位,于是這場陰謀詭計便開始了。
驪姬的離間之計
首先,驪姬通過賄賂男寵梁五和東關(guān)嬖五,讓其向晉獻公進諫。以曲沃、薄地、二屈雖然屬于邊疆,但是沒有強大的地方官為借口,讓晉獻公將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公子重耳派遣于三地,以示權(quán)威。晉獻公覺得有道理,便答應了。于是京畿之地,除了奚齊、卓子則再無公子。
其次,驪姬先是以晉獻公夢到太子母親,是因為想念的理由,將太子騙到曲沃行祭祀之禮,然后等到晉獻公打獵回來之時,又將太子祭祀帶回來的酒肉下了毒藥。在晉獻公想要品嘗時,驪姬又以酒肉來自遠方的緣故,提出讓狗先試吃。狗死,太子陷害晉獻公的罪名成立。雖然太子提前收到消息逃到了新城,但奈何太子一片孝心,他深知父親離不開驪姬,若是申辯可能會要了驪姬的命,然而驪姬不能死,否則為不孝;但是如果不申辯,則自己要背負弒父弒君之名,乃是大逆不道,最終太子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
緊接著,驪姬又誣陷公子夷吾和重耳知道太子下毒的內(nèi)幕。于是,太子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二屈。晉獻公以兩位公子不辭而別,是為異心,將兩位公子逐出了晉國。
最后,晉獻公將其他公子也都逐出了晉國,最終晉國之地,除了奚齊與卓子外,再無公子。雖然一系列的陰謀詭計中,驪姬是發(fā)起者,但實際上晉獻公才是最終的決策者,為了能夠立奚齊為太子,可謂是煞費苦心。驅(qū)逐公子,以避免兄弟殘殺,同室操戈的事情再次發(fā)生為其一;驅(qū)逐公子,以保證奚齊絕對權(quán)力為其二。但或許在晉獻公的心里,博得驪姬一笑才是晉獻公的唯一目的。
無論你何等偉大,作何努力,生而為人終究逃不過死亡的結(jié)局。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逝,晉獻公一生征戰(zhàn),將晉國的疆域擴大了三倍有余;一生唯才是用,晉有獻公,然后有千里馬;一生文韜武略,使得晉國的國力達到了空前。只是歲月不饒人,一代天驕,就此隕落,嗚呼哀哉!
晉獻公托孤荀息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情加重,自知時日不多的晉獻公找來肱股之臣荀息,在與其推心置腹之后,于病榻前拜荀息為相國,并且將年幼的奚齊托付給荀息,愿荀息能夠輔助奚齊繼位,能夠輔助奚齊管理朝政。同年,晉獻公病逝,晉獻公一生征戰(zhàn),將晉國的疆域擴大了三倍有余;一生唯才是用,晉有獻公,然后有千里馬;一生文韜武略,使得晉國的國力達到了空前??墒菬o論你何等偉大,作何努力,生而為人終究逃不過死亡的結(jié)局,一代天驕,晉獻公就此隕落,嗚呼哀哉!
里克弒殺二君
里克何許人也?里克——晉獻公的肱股之臣,官拜晉國卿大夫。為人耿直,驍勇善戰(zhàn),在與晉獻公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zhàn)中立下了赫赫功勞。假道伐虢中,與晉獻公里應外合滅掉了虞國,掃除了晉國涿鹿中原的阻礙。
里克弒君的緣由:其一,奚齊初立,論其功績,地位,晉國本該由荀息與里克一文一武共同協(xié)助,但奈何荀息當上了相國,里克及其一干黨羽卻被暗中奪了軍權(quán);其二,里克原本就是太子申生的死忠,是天子申生的忠實擁護者,所以對驪姬、奚齊本來就心存抱怨;其三,奚齊遠不如公子夷吾,公子重耳才能兼?zhèn)洹?/p>
里克弒君之前的準備:其一,里克拉攏了被奪軍權(quán),失勢的官員;其二,里克拉攏了原本屬于申生、夷吾、重耳的舊將:其三,里克為弒殺奚齊做了詳細的計劃,并不是魯莽行事;其四,心理戰(zhàn),里克以長公子(公子夷吾、重耳)在外不迎立,而立幼子不合禮樂指責荀息。雖然荀息不為所動,但輿論中流言蜚語以起。
公元前651年,十月,相國荀息奉托孤遺愿,擁立晉獻公(驪姬)之子奚齊繼。武將里克借著舉行晉獻公治喪儀式的機會,派人混入了保護奚齊的衛(wèi)兵中,將奚齊殺害。
同年十一月,荀息復立晉獻公(少姬)之子卓子繼位。但沒有想到里克更為過分,竟然在朝廷之上將卓子弒殺。緊接著,荀息因愧對晉獻公,于是選擇了自殺。一代賢臣,就此隕落。
先君病榻前拜相于臣,且將奚齊托付于此,讓臣護其繼位。臣雖竭盡全力擁其繼位,但卻未能保全奚齊、卓子之性命,托付不效,傷先君之明,更負先君之托。臣荀息,唯有一死,以報忠心。
荀息死后,朝堂之上便再無人與里克相提并論,晉國的政權(quán)也暫時掌握在了里克手中。與此同時,晉國再次大亂,亂的是國無君主,亂的是各方勢力犬牙交錯,亂的是民心惶惶。
國無公族的進程:
國無公族是晉國快速發(fā)展的關(guān)鍵,也是晉國人才輩出的原因,更是晉國一舉成為當時最具有影響力諸侯國之一的主要因素。氏族大夫制度的取消,是異姓人才崛起的根本,但異姓人才的崛起,也為晉國埋下了伏筆三家分晉的伏筆,當然這是后話。
但是在晉獻公去世之后,國無公族的弊端便已出現(xiàn)端倪,原因有三:
其一,原本君主去世,應該是本族大夫主事,因為公族勢力大,權(quán)力大,地位大,即使有造反者,也很容易被鎮(zhèn)壓,為新君的繼位提供了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但晉獻公時,國無公族,主持大事的是荀息,荀息沒有絕對的實力壓制里克,甚至于說荀息與里克是棋逢對手;
其二,晉獻公是連接文臣武將的樞紐,晉獻公去世之后,朝堂之上沒有能夠成為軸心的人,維持黨羽之間的平衡,所以導致了文臣不得不依附武將的局面。而真正有能力的公子重耳、夷吾正在流浪他國;
其三,整個驪姬之亂中,站在舞臺中央的不管是擁立者還是反對者都是異姓氏族,可以說是異姓氏族主導了這次動亂,而生為晉獻公之子的奚齊、卓子則只是任人擺布的傀儡,毫無主導權(quán)。參照以前晉國的內(nèi)亂,可全都是同室操戈。至此,同室操戈的晉國已經(jīng)逐漸演變成了異族的爭權(quán)奪勢。異姓氏族對于整個晉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顯示出了空前的影響力。
晉國的異姓大夫模式,如果沒有明君作為樞紐,便很容易發(fā)生動亂,晉獻公去世便是國無公族弊端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