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是名有作為的君主。他的下屬狐偃、先軫、賈佗和趙衰等人在他流亡期間就已追隨他。文公之前的君主少有關(guān)心華夏諸侯的會盟與戰(zhàn)爭的,而自文公即位開始,興起的晉國儼然成為齊桓公霸業(yè)的繼承者了。[10]
文公的霸業(yè),以兩件大事為主。先是“勤王”。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即前635年。時值周襄王在位,王室發(fā)生了王子帶之亂。他帶人進入王城,襄王則被迫出走。當(dāng)時,秦穆公駐扎于河上,送逃難至鄭的襄王回國。狐偃諫文公說:“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盵33]文公便辭退秦軍,自率軍至陽樊,又令右軍圍溫,左軍送襄王返回。襄王返王城后,殺王子帶。[34][35]隨后,文公朝見襄王,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文公向襄王請求之后能以天子之禮而葬,襄王不許,因為這是王制,周德雖衰,卻仍沒有人可以代周行天子之禮的。襄王賜陽樊、溫、原、欑茅四地,以報勤王之功。晉國因此擴展了在黃河以北的南陽領(lǐng)土。陽樊和原的臣民都是王親之后,不愿屈從,結(jié)果被整體遷往他處。[36][37]
另一件則是發(fā)生于文公四年(前633年)的城濮之戰(zhàn)。當(dāng)年,宋受楚國的入侵,便向晉求救。其時,文公即位不久,而楚的實力很強,猶豫中的文公在大臣們的建議之下決意救宋。晉軍于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打敗楚軍,楚軍主帥子玉自殺。從此依附于楚的許多諸侯向晉國靠攏。第二年,文公和諸侯會盟于河陽,并被擁為霸主,當(dāng)時連天子周襄王也前來會盟。文公的霸業(yè)較為重視對人民的教養(yǎng),以提高公室的威信,并加強國人的戰(zhàn)斗力。相比齊桓公的霸業(yè),文公的霸業(yè)在他去世后的晉國仍延續(xù)著。[10]以后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quán)的局面。
文公九年(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太子歡即位,即襄公。秦穆公想乘晉國新喪之機發(fā)兵偷襲鄭國,被鄭人弦高所識破。在秦軍回師的路上,晉國邀其于殽一戰(zhàn),秦軍大敗,其主將孟明視、西乞術(shù)和白乙丙都被俘虜,隨后又被放回。四年后,秦穆公又令三人攻晉以報殽之役之戰(zhàn),卻也無功而返。從此,秦往西方發(fā)展。[10]
晉國興起后,北狄為避其鋒芒便越過太行山,向東方發(fā)展,并不斷的騷亂齊、魯、宋、衛(wèi)等國。在襄公繼位之時,狄已經(jīng)分裂為赤狄和白狄,其中白狄被襄公打敗,并俘虜其首領(lǐng)。[10]
襄公七年(前621年),晉襄公卒,太子夷皋尚幼,晉人想立年長的君主。趙盾迎襄公身在秦國的弟弟公子雍。賈季則迎在陳國的公子樂。趙盾利用權(quán)力廢除賈季的官職。太子的母親穆嬴不滿,抱著幼小的夷皋日夜在日常上號哭,又帶孩子親自去趙盾家中進行爭辯。于是趙盾與諸大夫改迎太子夷皋為靈公。從此,趙盾獨攬權(quán)力,這也是晉卿專權(quán)的開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