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的張魯計劃攻打益州的劉璋,劉璋惶惶不安,這時張松自告奮勇,愿意前往許昌游說曹操攻打張魯,以解益州之危。但令張松意想不到的是,曹操對其傲慢無禮,張松于是悻悻而回。后來張松獻西川地圖給劉備,助劉備奪取了益州。表面看曹操錯失取川良機,但小編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曹操作為政治家的深謀遠慮。
普遍的說法是,因張松形貌丑陋,且曹操不喜歡背主之人,因而冷遇張松。但曹操用人的原則向來是唯才是舉,只要能為曹操所用,其他都不是問題。前有許攸背叛袁紹來給曹操獻火燒烏巢之計,后有龐統(tǒng)親赴曹營獻連環(huán)計,許攸、龐統(tǒng)的外貌不會比張松好看到哪里去,許攸龐統(tǒng)亦是背主之人,只不過龐統(tǒng)是假裝背主,曹操對此二人均以禮相待,熱情有加,且都采納了二人的建議。所以曹操絕非以貌取人,張松的來意即使不說,以曹操的智商也能猜到八九分,曹操怠慢張松,只是因為曹操認為取西川的時機還不成熟,原因有下面幾點。
1、三國中曹操實力最強,劉備當時連根據(jù)地都沒有,荊州還是借來的,對曹操構(gòu)不成威脅。威脅最大的應(yīng)是東吳孫權(quán),曹操有赤壁慘敗的教訓(xùn),所以主要的兵力都安排應(yīng)對東南方向。在西北方向,曹操剛剛擊敗了馬超韓遂平定西涼。在西南方向,益州劉璋生性暗弱,張魯亦不足為患,在曹操整體戰(zhàn)略的優(yōu)先級排序上,首先是孫權(quán),其次是劉備,從輕重緩急來講,攻取益州對曹操來說并無緊迫性。
2、孫劉聯(lián)盟尚處于蜜月期,曹操在與孫劉聯(lián)盟的對抗中并未占到便宜,反而丟了些城池,說明曹操應(yīng)對孫劉聯(lián)盟是非常吃力的,而孫權(quán)赤壁之戰(zhàn)后,欲進攻合肥。合肥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是淮右之咽喉,江南之唇齒,不可有失,失合肥必失淮南,將影響到曹操在中原的根基。在沒有消除東吳這個隱患之前,曹操更不能分兵去打張魯。
3、攻取益州,如果從荊州方向水路并進,相比于從漢中入川,行軍以及后勤的保障方面要容易的多。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后,失去了荊州南郡,曹操采取“緩之而后爭心生”的策略,以荊州為誘餌,達到離間孫劉聯(lián)盟的目的。待破了孫劉其中一方后,就能夠從荊州和漢中兩路入川,可迅速拿下益州,這對曹操來說是水到渠成。
曹操本身就是軍事家,善用策略,赤壁之敗給了曹操刻骨銘心的教訓(xùn),在這之后曹操非常重視時機的選擇。特別是在三方博弈的情況下,巧妙的利用時機可以事半功倍。當劉備大軍入川與劉璋爭奪益州時,無暇與東吳照應(yīng),曹操果斷出兵進攻東吳,而劉備與孫權(quán)因荊州產(chǎn)生紛爭時,孫權(quán)被劉備牽制,此時對合肥的威脅降到最低,曹操才放心大膽的調(diào)兵進攻張魯。
張松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認為可以成功游說曹操攻打張魯,但曹操是站在全局看問題,自然比張松看的深入看的更遠。當自己對事情沒有絕對掌控力的時候,靜觀其變,等待有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