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水滸傳30:王倫才是《水滸傳》中最優(yōu)秀的山大王?
白衣秀士王倫作為梁山泊的第一代領導核心,一直以來被人們詬病為目光短淺、固步自封、心胸狹窄、妒賢嫉能的負面人物。姚看江湖認為這是一種對王倫極不公正的評判,完全是站在林沖、晁蓋等人的立場來看待和評價王倫的。
首先來看王倫的領導能力。當晁蓋還在東溪村當保正,吳用提著教鞭當學究、宋江還在為出人頭地絞盡腦汁的時候,年紀相仿的王倫已經在梁山泊闖出一片天地,名不見經傳的梁山泊在王倫的領導下變得遠近聞名,實力遠在同時期的清風山、二龍山、桃花山之上。王倫的梁山既沒有如清風山那般做醒酒湯的惡行,也沒有如桃花山周通般強搶民女,梁山在王倫的領導下紀律嚴明、作風正派,雖不能說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師,但在江湖上已經是威名遠播?!端疂G傳》中借吳用之口這樣描寫當時的梁山:“如今山寨里好生興旺,官軍捕盜,不敢正眼兒看他。”言語之中飽含著羨慕與景仰。單就這一點而論,王倫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山大王,他能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山頭在短時期之內打造出天下聞名的名號,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一定的非凡見識和卓越的領導能力是辦不到的。況且當時王倫唯一能夠倚重的手下就只是摸著天杜遷、云里金剛宋萬、旱地忽律朱貴三個都被歷史證明了碌碌無為的頭領,梁山能闖出如此的名號,實屬不易,王倫的能力可見非同尋常。
再來看王倫的“心胸狹窄”和“妒賢嫉能”。王倫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對走投無路的林沖不但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三番四次地進行排擠。林沖是《水滸傳》中最受人們喜愛的好漢之一,王倫對林沖的妒賢嫉能自然會招來眾多讀者的一片不滿。在歷代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之中,王倫簡直就成了妒賢嫉能的代名詞??墒钦驹谕鮽惖慕嵌?、梁山的角度來看:林沖是當今殿帥高太尉的心腹大患,如果梁山收留了公安部A級逃犯的林沖,就有可能引火燒身,成為政府的重點打擊對象,以梁山當時的微薄實力是根本經不住官軍大規(guī)模清剿行動的,收留林沖很可能會給剛剛起步的梁山帶來滅頂之災,這是從梁山整體的利益來考慮的。我想作為任何一個領導都不可能為了一個林沖而讓全山上下數(shù)百號人冒著被剿滅的風險吧?再從人性的私利來講,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打下基業(yè),豈能拱手送人。替人作嫁的事情我想每一個人都不愿意做吧?晁蓋、宋江都號稱義薄云天,有容人之量,也沒有見他們誰真正把自己屁股下面的寶座讓出來,他們只是比王倫做得更虛偽更隱匿而已。所謂的“心胸狹窄”和“妒賢嫉能”只不過是人們攻擊王倫的口實而已。
而且,姚看江湖認為當時王倫拒絕林沖可能也并不只是針對林沖個人的,在王倫的規(guī)劃里梁山的領導層規(guī)模已經確定,再也沒有新增加的必要,如果今天收留了林沖,明天就得收留晁蓋,收來收去,自己遲早得被架空。作為山寨的一把手一旦被架空,很有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心胸開闊的晁天王的下場就是最好的例證。晁天王既不妒賢嫉能,也不排除異己,見一個好漢收一個,比王倫強許多吧,可還是眼睜睜看著被宋江架空,為了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冒死出征一捕,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攻打曾頭市的戰(zhàn)斗中。即使射死晁天王的毒箭果真不是宋江暗算的,但晁天王之死也是被宋江逼的。虛懷若谷的晁天王卻和心胸狹窄的王倫落得一樣的下場,可見權力的斗爭絕不是簡單地虛懷若谷就可以的。熟讀史書中權力斗爭兇險的白衣秀士,可能很早已察覺到了這種危險的存在而在刻意避免引狼入室。與宋江莫逆之交的晁蓋都被宋江給架空了,你憑什么讓王倫去相信一個素未謀面的林沖,又憑什么就因此簡單地認為王倫心胸狹窄、妒賢嫉能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王倫對當時社會政治形勢已經作出正確的判斷。書生出身的王倫比大老粗出身的晁蓋和被權術蒙憋了雙眼的宋江更清楚地認清了當時的社會形勢,并正確地判斷出梁山泊所應處的位置和今后的發(fā)展方向。一般來說,一個反政府武裝最終的出路只有兩條:要么被剿滅,要么被招安。政府如果要集中力量去剿滅一個山頭,強悍如方臘也是抵擋不住的,更何況當時實力微薄的梁山。至于招安這條路,宋江等人的后來的下場就是最好的印證。既然不想被剿滅,又不想被招安,那么還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秀才出身的王倫估計已經注意到:在當時身處內憂外患中岌岌可危的北宋,不可能對多如牛毛的山頭進行一網打盡,他們只會對那些做大做強、已經威脅到政權穩(wěn)定的匪患進行重點打擊。宋徽宗御筆親書的四大寇(山東宋江、準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最能說明這點。這種規(guī)模的集團是一定要被打掉的,徽宗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而對于那些小股的山頭,政府也沒有精力去一一過問。所以姚看江湖認為王倫對梁山集團的定義可能是:保持一定實力,不能被官軍或其它山頭輕易剿滅,但也不能樹大招風,引來官軍的重點打擊。換言之,王倫認為要想在夾縫中生存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盡量不要當出頭鳥。所以,當林沖、晁蓋這些聞名天下,并且是高太尉、蔡太師指名點姓要抓的人來投奔時,那是萬萬不能留下的,這絕不只是個人利益的得失,這是事關一個組織的命運前途。王倫死后,晁蓋、宋江在梁山的相繼入主,引來官兵一浪高過一浪的清剿浪潮,不知有多少普通梁山嘍羅命喪前線,多少百姓因此無家可歸,而做大做強的梁山最終不過成了宋江個人登堂入室的資本,招安后的梁山東征西討,成為別人手中的棋子,一百零八個好漢死傷殆盡,最終隨著方臘的“狡免死”,宋江一伙也最終難逃“走狗烹”的命運。
王倫看似平庸,卻最有可能駕駛梁山這艘戰(zhàn)船在驚濤駭浪中生存下來;晁蓋性格豪爽,卻是既無王倫的守成之規(guī),也無宋江的進取之策,梁山在他手中必難逃被剿滅的命運;宋江貌似雄才大略,他卻是在拿兄弟們的性命去換取自己的功名前程。生活在北宋那個亂世,要么如王倫般獨享自己的世外桃源,要么如方臘般開疆破土,成則建不世功勛,敗也不枉英雄一場。千萬別跟著宋江這種投機分子,自以為是反對奸臣亂黨的斗士,流血犧牲,到頭來卻是做了奸臣亂黨的走狗。
王倫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諸侯王,卻是一個守成立命的好大王。他不能被奉為《水滸傳》中的英雄,但也不能被人貶為碌碌無為的小人,真實的王倫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優(yōu)秀山大王。